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消费者对手机、电视以及笔记本等显示装置的外观要求主要是大尺寸、轻薄、无边框等,而许多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对显示装置的设计研发也是朝着轻薄化和无边框的方向发展;但为了显示的高对比度和高画质,传统的背光模组包括有层叠设置的量子点膜、扩散片、导光板等多个光学膜片,使得显示装置整体难以轻薄化,同时,由于各类板件和膜片的层叠而具有较高的胀缩率,各类板件和膜片在高温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下膨胀而对显示面板产生顶压作用,为了防止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相脱离,传统背光模组中的侧板需对显示面板的边框进行包边设计,导致无法实现无边框设计。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和无边框设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源,所述发光源设于所述背板上;硅胶膜,所述硅胶膜覆盖所述发光源,所述硅胶膜由硅胶材料、扩散粒子材料和量子点材料。可选地,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围设于所述底板边缘的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围合形成一端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发光源设于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可选地,所述背板还包括:支承台,所述支承台连接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支承台用于承载显示面板,以使所述显示面板盖合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可选地,所述支承台设置在所述硅胶膜背向所述底板的顶面的一侧,所述支承台背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侧板配合形成有台阶面。可选地,所述支承台背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侧板的上表面相齐平。可选地,所述硅胶膜与所述侧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弹性部件。可选地,所述扩散粒子材料为有机硅微球、pmma微珠、ps微球、纳米sio2和tio2中一种或几种。可选地,所述量子点材料为锡化镉或硫化锌。可选地,所述硅胶材料为ab硅胶。可选地,基于所述硅胶膜的总质量,所述扩散粒子材料的含量为0.1~5wt%,所述量子点材料的含量为1~10wt%,所述硅胶材料的含量为85~98.9wt%。可选地,所述发光源为多个led芯片,多个所述led芯片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硅胶膜面向所述底板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led芯片一一对应的容纳于所述凹槽内。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覆盖发光源的硅胶膜内增加扩散粒子材料和量子点材料,使得硅胶膜不但起到对发光源的密封保护作用,同时也具备了传统背光模组的量子点膜的光转换功能和扩散板的光线扩散功能,通过一层的硅胶膜即可替代传统的背光模组的硅胶膜、扩散板以及量子点膜三层结构,即缩减了背光模组的结构,使得背光模组轻薄化;同时,由于硅胶膜较低的胀缩率,硅胶膜的微小膨胀不会对显示面板造成顶压作用,在显示装置的设计时,即可将显示面板的边框覆盖于背光模组的侧板之上,实现无边框设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背光模组12发光源11背板13硅胶膜111底板14弹性部件112侧板2显示面板113支承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1。在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参照附图1所示,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1、发光源12以及硅胶膜13;其中,发光源12设于背板11上;硅胶膜13覆盖发光源12;硅胶膜13由硅胶材料、扩散粒子材料和量子点材料组成。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硅胶膜13内增设有对光线具有扩散作用的扩散粒子材料和具有光转换作用的量子点材料,使得硅胶膜13不但对发光源12起到密封保护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了传统的背光模组中扩散板和量子点膜的功能。在进行显示装置的设计时,背光模组1内无需设置扩散板和量子点膜,背光模组1的内部用于容纳光学膜片的空间可大大缩减,进而缩减背光模组1的整体厚度,实现轻薄化设计。可以理解的,由于硅胶膜13本身具有较低胀缩率这样的材料特性,在受热或者其他的因素刺激下只会发生微小的膨胀,不会对安装于背板11上的显示面板2产生顶压作用,显示面板2与硅胶膜13之间的间距可设计得较小,实现轻薄化设计,同时,显示面板2无需背板11的侧板包裹固定,在设计时,即可将显示面板2直接覆盖在背板11的侧板之上,实现无边框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硅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对包裹于其中的量子点材料具有阻隔水氧侵蚀的作用,与传统的将量子点膜的外露设计相比,量子点使用寿命更长,具有更优的发光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硅胶膜的厚度范围为10~200μm,可选择地,硅胶膜的厚度可为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60μm等等,在此不作限定。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1包括:底板111以及设于底板111边缘的侧板112,底板111和侧板112围合形成一端具有开口的容纳腔,发光源12设于底板上,并位于容纳腔内,具体地,底板111和侧板112为一体成型,侧板112从底板111的边缘成型并于底板111的一侧垂直底板111延伸,将显示面板2盖合于容纳腔的敞口后形成直下式的显示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背板还包括支承台113,支承台113连接于侧板112朝向容纳腔的一侧,支承台113用于承载显示面板2,以使显示面板2盖合于容纳腔的开口,具体地,支承台113与侧板112相一体成型。在一实施例中,参照附图1所示,支承台113设置在硅胶膜13背向底板111的顶面的一侧,支承台113背向底板111的一侧与侧板112配合形成有台阶面,台阶面用于支撑并定位显示面板2。可以理解的,台阶面的形状与显示面板2的边框的轮廓相适配,从而使得显示面板2承放至支承台后,侧板112面向容纳腔的一侧能与显示面板2边缘的外侧相紧贴,同时,支承台113背向底板111的一侧能与显示面板2边缘面向底板111的一侧相紧贴。在本实施例中,实际安装时,通过在台阶面上预先涂覆有密封粘接胶后再将显示面板2承放上去,通过密封粘接胶使得显示面板2边缘与台阶面相粘结,由于显示面板2的边缘与台阶面相紧贴且显示面板2的边框与台阶面之间的缝隙填充有密封粘接胶,从而保证了显示面板2与背光模组1之间的密封性。通过将支承台113靠近硅胶膜13设置,即将显示面板2靠近硅胶膜13设置,大大缩减背光模组1的内部空间,实现轻薄化设计。在一实施例中,参照附图2所示,支承台113背向底板111的一侧与侧板112的上表面相齐平,以使显示面板2覆盖于侧板112上。可以理解的,支承台113与显示面板2的边缘面向底板111的一侧相适配。在实际安装时,通过在支承台113背向底板111的一侧上涂覆有密封粘接胶后再将显示面板2的边缘紧贴于支承台113上,通过密封粘接胶使得显示面板2边缘与支承台113背向底板111的一侧相粘接,实现显示面板2与背光模组1的密封安装;通过这样的结构,显示面板2完全覆盖于侧板112上,在正对显示面板2出光面的视角,显示面板2能完全将背光模组1进行遮挡,通过采用窄边框或者无边框的显示面板2即可实现显示装置的无边框设计。在一实施例中,参照附图3所示,支承台113的位置不但设置在硅胶膜13背向底板111的顶面的一侧,同时与侧板112的上表面相齐平,这样既可大大缩减背光模组1的内部空间,使得背光模组1的设计更加轻薄,同时,也使得显示面板2的边缘可覆盖侧板112的外边缘,实现无边框设计。在一实施例中,硅胶膜13的外围边缘与侧板11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内填充有弹性部件14。可以理解的,该弹性部件14对硅胶膜13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可选地,该弹性部件14为发泡胶。在一实施例中,硅胶膜13是由硅胶材料、扩散粒子材料和量子点材料组成。其中,基于所述硅胶膜的总质量,所述扩散粒子材料的含量为0.1~5wt%,所述量子点材料的含量为1~10wt%,所述硅胶材料的含量为85~98.9wt%。例如,扩散粒子材料的含量可以为0.1wt%、1wt%、2wt%、3wt%、4wt%或5wt%;量子点材料的含量可以为1wt%、2wt%、4wt%、6wt%、8wt%或10wt%;硅胶材料的含量可以为85wt%、90wt%、95wt%或98.9wt%。扩散粒子材料为有机硅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珠、聚苯乙烯(ps)微球、纳米sio2或tio2中一种或几种,量子点材料为锡化镉、硫化锌等,硅胶材料为ab硅胶。ab硅胶是由乙烯基单体和二氧化硅组成,即由ab两组分按1:1比例组成,并由注射成型机注射出的各种硅胶产品。可以理解,ab硅胶中还可以加入其它常规助剂。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源12为多个led芯片,多个led芯片间隔设置于底板111上,硅胶膜13面向底板111设置有多个凹槽,led芯片一一对应的容纳于凹槽内。可以理解的,凹槽的形状与该led芯片的外部轮廓相吻合以使得凹槽能完全包覆led芯片,也即硅胶膜13能完全将每个led芯片包裹在内,对每个led芯片都单独起到密封保护的作用,增大了每个led芯片的使用寿命;背板11上布设有pcb板,多个led芯片封装在pcb板上。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和背光模组1,该背光模组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用窄边框或者无边框的显示面板2与背光模组1相安装连接,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和无边框设计。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
发光源,所述发光源设于所述背板上;
硅胶膜,所述硅胶膜覆盖所述发光源,所述硅胶膜由硅胶材料、扩散粒子材料和量子点材料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
底板以及设于所述底板边缘的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围合形成一端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发光源设于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
支承台,所述支承台连接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支承台用于承载显示面板,以使所述显示面板盖合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台设置在所述硅胶膜背向所述底板的顶面设置,所述支承台背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侧板配合形成台阶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台背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侧板的上表面相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膜与所述侧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弹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材料为有机硅微球、pmma微珠、ps微球、纳米sio2或tio2;和/或
所述量子点材料为锡化镉或硫化锌;和/或
所述硅胶材料为ab硅胶。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为多个led芯片,多个所述led芯片间隔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硅胶膜面向所述底板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led芯片一一对应的容纳于所述凹槽内。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上。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源以及硅胶膜;发光源设于背板上;硅胶膜覆盖所述发光源,所述硅胶膜由硅胶材料、扩散粒子材料和量子点材料组成。使得硅胶膜不但对发光源起到密封保护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了传统的背光模组中扩散板和量子点膜的功能,如此背光模组的内部用于容纳光学膜片的空间可缩减,实现轻薄化设计;同时,由于硅胶膜的低胀缩率特性,使得显示面板无需背板的侧板包裹固定,在设计时,即可将显示面板直接覆盖在背板的侧板之上,实现无边框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王代青;林型岁;陈细俊;张昌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7
技术公布日: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