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积控制式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10


本申请涉及阀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容积控制式阀。



背景技术:

阀,利用一个活动部件来开、关或部分地挡住一个或更多的开口或通道,使液流、空气流或其他气流或大量松散物料可以流出、堵住或得到调节的一种装置;亦指阀芯,这一装置的活动部件。

阀固定连接于管道上,用于控制管道内的流体流出或堵塞。传统的阀包括比例阀、伺服阀、溢流阀、减压阀以及关断阀等,比例阀、伺服阀、溢流阀、减压阀以及关断阀都是通过压力或机械方式进行控制,存在泄漏大、效率低、加工难度大、上游控制器昂贵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代替传统的通过压力和机械方式进行控制,达到泄漏小、效率高、加工难度小以及上游控制器成本低的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容积控制式阀。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包括连接于管道上的被控阀门,被控阀门上连接有储油槽,储油槽上连接有控制阀阀体,控制阀阀体内设置有控制阀阀芯,所述储油槽内滑移连接有输出活塞,输出活塞将储油槽内分隔为控制油腔和复位油腔,输出活塞的一端延伸出储油槽并与被控阀门固定;所述控制阀阀体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导油口和第二导油口,第二导油口位于控制阀阀体靠近储油槽的一侧,储油槽上固设有控制油管,控制油管与储油槽内的控制油腔连通,且控制油管和控制阀阀杆的第一导油口处和第二导油口处均固定,控制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余油口,第一余油口位于第一导油口远离第二导油口的一侧,控制阀阀体上连接有余油管,余油管与控制阀阀体的第一余油口处固定且与第一余油口连通,控制阀阀体的侧壁开设有进油口,控制阀阀体的进油口处固设有进油管,进油管远离控制阀阀体的一端与储油槽的侧壁固定且于储油槽的复位油腔连通,进油管还与管道的进油端连通;所述控制阀阀芯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柱一、导通柱一、调节柱、导通柱二以及连接柱二,连接柱一位于控制阀阀体内远离储油槽的一端,且用于接收输入信号,连接柱一的直径和控制阀阀体的内径相同,导通柱一的直径小于控制阀阀体的内径,导通柱一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导油口和第一余油口之间的距离,导通柱一远离连接柱一的一端固设有调节柱,调节柱的直径和控制阀阀体的内径相同,调节柱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导油口和第二导油口之间的距离,导通柱二的结构和导通柱一相同,导通柱二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导油口和进油口之间的距离,连接柱二的结构和连接柱一的结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入信号增大,推动连接柱一、导通柱一以及调节柱向储油槽的方向运动,使第一导油口和第一余油口连通,控制油腔内的油经控制油管、第一导油口和第一余油口内进入到余油管内,控制油腔的容积减小,输出活塞带动向远离被控阀门的一侧滑动,进而能够将被控阀门打开,同时,管道内的油经进油管进入到复位油腔内进行补充;减小输入信号,连接柱一、导通柱一以及调节柱向远离储油槽的方向运动,使进油口和第二导油口连通,复位油腔内的油经进油管、进油口、第二导油口以及控制油管流入到控制油腔内,复位油腔的容积减小,控制油腔的容积增大,推动输出活塞向被控阀门的方向滑动,进而将被控阀门关闭,通过利用储油槽内的油不可压缩的特性,改变控制油腔和复位油腔的容积改变来阀门状态,具有泄漏小、效率高、加工难度小以及上游控制器成本低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连接柱一远离导通柱一的一端固设有输入弹簧,输入弹簧远离连接柱一的一端固设有承接板,承接板用于接收输入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入信号增大,推动承接柱向输入弹簧的方向滑动,压缩输入弹簧,输入弹簧的弹力推动连接柱一、导通柱一以及调节柱向储油槽的方向运动,减小输入信号,输入弹簧拉伸,输入弹簧的拉力使连接柱一、导通柱一以及调节柱向远离储油槽的方向运动,输入弹簧对输入信号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输入信号突然增大或者突然减小时对控制阀阀芯的冲击和损坏。

可选的,所述连接柱二远离导通柱二的一端固设有反馈弹簧,反馈弹簧远离导通柱二的一端连接有反馈杆,反馈杆远离反馈弹簧的一端与输出活塞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出信号增大,阀门打开后,控制油腔的容积减小,输出活塞向上移动,带动反馈杆同步向上移动,反馈弹簧被压缩,由反馈弹簧产生的反馈力使控制阀阀芯向上移动,直至控制阀阀芯两端力量平衡后,调节柱将第一导油口和第二导油口堵塞,将控制油腔的通路封闭,控制阀阀体和控制阀阀芯处于稳定状态,使被控阀门处于常开状态;当输出信号减小,控制油腔的容积增加,输出活塞向下移动,带动反馈杆同步向下移动,反馈弹簧伸长,由反馈弹簧产生的反馈力使控制阀阀芯向下移动,直至控制阀阀芯两端力量平衡后,调节柱将第一导油口和第二导油口堵塞,将控制油腔的通路封闭,控制阀阀体和控制阀阀芯处于稳定状态,使被控阀门处于常闭状态。

可选的,所述控制阀阀体位于反馈杆的一端敞口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出活塞驱动反馈杆滑动时,可以带动反馈杆同步运动,能够及时对反馈弹簧施力,尽快使控制阀阀芯两端力量平衡,从而达到快速开启和快速关闭被控阀门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控制阀阀体位于反馈杆的一端封闭,反馈杆直接固定于控制阀阀体靠近储油槽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移信号向上,带动控制阀阀芯向上运动,将控制阀门打开,同时反馈弹簧被拉伸,反馈弹簧的反馈力拉动调节柱向下运动,同时反馈杆推动控制阀阀体向上运动,调节柱和控制阀阀体相向运动,能够使控制阀阀芯的两端快速达到平衡,控制油腔的通路快速打开,使被控阀门处于常闭状态;位移信号向下输出活塞向下运动将控制阀门关闭;同时控制阀阀芯底部的反馈弹簧被压缩,带动控制阀阀体向下运动,反馈弹簧的反馈力推动调节柱向上运动,使调节柱将第一导油口和第二导油口均关闭,调节柱和控制阀阀体相向运动,能够使控制阀阀芯的两端快速达到平衡,控制油腔的通路快速关闭,使被控阀门处于常闭状态;只需要很小的位移信号,就能可以产生非常大的输出力,以便调节大口径、高压力的阀门位置,比传统大口径高压阀门的操作都要省劲。

可选的,所述控制阀阀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二余油口,第二余油口位于输入弹簧的位置,控制阀阀体位于第二余油口处固设有第一分管,第一分管与余油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余油管内的油能够进入到控制阀阀体内,油对输入弹簧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使输入弹簧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更稳定。

可选的,所述所述控制阀阀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三余油口,第三余油口位于反馈弹簧的位置,控制阀阀体位于第三余油口处固设有第三分管,第三分管与余油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余油管内的油能够进入到控制阀阀体内,油对反馈弹簧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使反馈弹簧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更稳定。

可选的,所述管道上设置有压差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差阀不需外来能源,比例流量调节阀由于纳入了自反馈,比传统式的比例流量调节阀控制精度更高,整体成本反而更低;依靠被调介质自身压力变化进行自动调节,自动消除管网的剩余压头及压力波动引起的流量变化,恒定管道进出口压差,有助于稳定系统运行,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比例流量控制。

可选的,所述输入信号为电控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控信号可以为多种控制方式,气动控制、液压控制或者电磁阀控制等多种方式,使控制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可选的,所述输入信号为位移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移信号可以生产简化版的手动控制阀,优点在于控制位移的手柄旋转力量很低,但是可以产生非常大的输出力;电控信号。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被控阀门上连接有储油槽,储油槽上连接有控制阀阀体,控制阀阀体内设置有控制阀阀芯,所述储油槽内滑移连接有输出活塞,输出活塞将储油槽内分隔为控制油腔和复位油腔,输出活塞的一端延伸出储油槽并与被控阀门固定,控制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导油口和第二导油口、第一余油口以及进油口,通过利用储油槽内的油不可压缩的特性,改变控制油腔和复位油腔的容积改变来阀门状态,具有泄漏小、效率高、加工难度小以及上游控制器成本低的效果;

2.通过在控制阀阀体的输入弹簧和反馈弹簧的位置与余油管连通,使余油管内的油能够流入到控制阀阀体位于输入弹簧和反馈弹簧的位置,油对输入弹簧和反馈弹簧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使输入弹簧和反馈弹簧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更稳定;

3.通过在管道上固设有压差阀,压差阀不需外来能源,比例流量调节阀由于纳入了自反馈,比传统式的比例流量调节阀控制精度更高,整体成本反而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控制阀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增大输入信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减小输入信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为突显被控阀门打开并维持稳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为突显被控阀门关闭并维持稳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管道;2、控制阀阀体;21、第一导油口;22、第二导油口;23、第一余油口;24、第二余油口;25、第三余油口;26、余油管;261、第一分管;262、第二分管;263、第三分管;27、进油口;271、进油管;3、控制阀阀芯;31、承接柱;32、输入弹簧;33、连接柱一;34、导通柱一;35、调节柱;36、导通柱二;37、连接柱二;38、反馈弹簧;39、反馈柱;391、反馈杆;4、储油槽;41、输出活塞;411、阀杆;42、控制油腔;43、复位油腔;44、控制油管;441、第一支管;442、第二支管;5、被控阀门;6、压差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公开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参见图1,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包括固设于管道1上的被控阀门5,被控阀门5上连接有储油槽4,储油槽4上连接有控制阀阀体2,控制阀阀体2内中空设置,控制阀阀体2内设置有控制阀阀芯3;向控制阀阀芯3发送输入信号,输入信号可以是电控信号,如气动控制信号、液压控制信号以及电磁阀控制信号等,控制阀阀芯3在控制阀阀体2内运动,使控制储油槽4内油的容积变化,从而控制被控阀门5的启闭。

储油槽4内滑移连接有一根输出活塞41,输出活塞41将储油槽4内分隔为控制油腔42和复位油腔43,控制油腔42位于储油槽4靠近控制阀阀体2的一侧,复位油腔43位于储油槽4靠近被控阀门5的一侧;输出活塞41位于复位油腔43的一侧固设有一根阀杆411,阀杆411和输出活塞41一体成型,阀杆411远离输出活塞41的一端延伸出储油槽4,且与被控阀门5固定连接;当控制油腔42的容积增大,复位油腔43的容积减小后,输出活塞41在储油槽4内向复位油腔43的一侧滑动,阀杆411将被控阀门5关闭,当控制油腔42的容积减小,复位油腔43的容积增大后,输出活塞41在储油槽4内向控制油腔42的一侧滑动,阀杆411将被控阀门5打开。

控制阀阀体2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均贯穿控制阀阀体2的侧壁,第二导油口22位于控制阀阀体2靠近储油槽4的一侧,储油槽4上固设有控制油管44,控制油管44与储油槽4内的控制油腔42连通,控制油管44上固设有第一支管441和第二支管442,第一支管441与控制阀阀体2的第一导油口21处固定且与第一导油口21连通,第二支管442与控制阀阀体2的第二导油口22处固定且与第二导油口22连通。

控制阀阀体2上还开设有第一余油口23、第二余油口24以及第三余油口25,第二余油口24位于第一导油口21远离储油槽4的一侧,第三余油口25位于第二导油口22靠近储油槽4的一侧。控制阀阀体2上连接有余油管26,余油管26上固设有第一分管261、第二分管262以及第三分管263,第一分管261与控制阀阀体2的第二余油口24处固定连接且与第二余油口24连通,第二分管262与控制阀阀体2的第一余油口23处固定连接且与第一余油口23内连通,第一分管261与控制阀阀体2的第三余油口25处固定连接且与第三余油口25内连通。控制阀阀体2的侧壁开设有进油口27,进油口27位于第二导油口22和第三分管263之间,控制阀阀体2的进油口27处固设有进油管271,进油管271远离进油口27的一端固设于储油槽4的侧壁,且与储油槽4内的复位油腔43连通,此外,进油管271与管道1连接,使复位油腔43内的油进入到控制油腔42内,也能进入到管道1内。

参见图2和图3,控制阀阀芯3包括包括承接柱31,承接柱31的直径与控制阀阀体2的内径相同,承接柱31用于接收输入信号,承接柱31沿控制阀阀体2内竖向滑动,承接柱31位于控制阀阀体2内远离储油槽4的一端;承接柱31靠近储油槽4的一端固设有输入弹簧32,输入弹簧32位于控制阀阀体2内的第二余油口24处,以便余油管26内的油能够进入到控制阀阀体2内,油对输入弹簧32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使输入弹簧32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更稳定。输入弹簧32远离承接柱31的一端固设有连接柱一33,连接柱一33的直径和控制阀阀体2的内径相同,连接柱一33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二余油口24和第一余油口23之间的距离;连接柱一33远离输入弹簧32的一端固设有导通柱一34,导通柱一34的直径小于控制阀阀体2的内径,使导通柱一34和控制阀阀体2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导通柱一34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导油口21和第一余油口23之间的距离;导通柱一34远离连接柱一33的一端固设有调节柱35,调节柱35的直径和控制阀阀体2的内径相同,调节柱35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之间的距离。

参见图3,输入信号增大,推动承接柱31向输入弹簧32的方向滑动,压缩输入弹簧32,输入弹簧32的弹力推动连接柱一33、导通柱一34以及调节柱35向储油槽4的方向运动,使第一导油口21和第一余油口23连通,控制油腔42内的油经控制油管44、第一导油管以及第二分管262进入到余油管26内,控制油腔42的容积减小,输出活塞41带动阀杆411向远离被控阀门5的一侧滑动,进而能够将被控阀门5打开,同时,管道1内的油经进油管271进入到复位油腔43内进行补充。

参见图4,减小输入信号,输入弹簧32拉伸,输入弹簧32的拉力使连接柱一33、导通柱一34以及调节柱35向远离储油槽4的方向运动,使进油口27和第二导油口22连通,复位油腔43内的油经进油管271、第二支管442以及控制油管44流入到控制油腔42内,复位油腔43的容积减小,控制油腔42的容积增大,推动输出活塞41向被控阀门5的方向滑动,进而将被控阀门5关闭。

参见图2和图4,调节柱35远离连接柱一33的一端固设有导通柱二36,导通柱二36的结构和导通柱一3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导通柱二36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导油口22和进油口27之间的距离;导通柱二36远离调节柱35的一端固设有连接柱二37,连接柱二37的结构和连接柱一33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连接柱二37远离导通柱二36的一端固设有反馈弹簧38,反馈弹簧38位于控制阀阀阀杆411内的第二余油口24处,余油管26内的油能够进入到控制阀阀体2内,油对反馈弹簧38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使反馈弹簧38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更稳定。反馈弹簧38远离导通柱二36的一端固设有反馈柱39,反馈柱39的结构和承接柱31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反馈柱39远离反馈弹簧38的一端固设有反馈杆391,反馈杆391延伸至储油槽4内且与输出活塞41的中部固定连接。

参见图5,当输出信号增大,阀门打开后,控制油腔42的容积减小,输出活塞41向上移动,带动反馈杆391同步向上移动,反馈弹簧38被压缩,由反馈弹簧38产生的反馈力使控制阀阀芯3向上移动,直至控制阀阀芯3两端力量平衡后,调节柱35将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堵塞,将控制油腔42的通路封闭,控制阀阀体1和控制阀阀芯3处于稳定状态,使被控阀门5处于常开状态。

参见图6,当输出信号减小,控制油腔42的容积增加,输出活塞41向下移动,带动反馈杆391同步向下移动,反馈弹簧38伸长,由反馈弹簧38产生的反馈力使控制阀阀芯3向下移动,直至控制阀阀芯3两端力量平衡后,调节柱35将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堵塞,将控制油腔42的通路封闭,控制阀阀体1和控制阀阀芯3处于稳定状态,使被控阀门5处于常闭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容积控制式阀的实施原理为:当输入信号增大,推动承接柱31向输入弹簧32的方向滑动,压缩输入弹簧32,输入弹簧32的弹力推动连接柱一33、导通柱一34以及调节柱35向储油槽4的方向运动,使第一导油口21和第一余油口23连通,控制油腔42内的油经控制油管44、第一导油管以及第二分管262进入到余油管26内,控制油腔42的容积减小,输出活塞41带动阀杆411向远离被控阀门5的一侧滑动,进而能够将被控阀门5打开;同时输出活塞41向上移动,带动反馈杆391同步向上移动,反馈弹簧38被压缩,由反馈弹簧38产生的反馈力使控制阀阀芯3向上移动,直至控制阀阀芯3两端力量平衡后,调节柱35将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堵塞,将控制油腔42的通路封闭,控制阀阀体1和控制阀阀芯3处于稳定状态,使被控阀门5处于常开状态。

当输入信号减小,输入弹簧32拉伸,输入弹簧32的拉力使连接柱一33、导通柱一34以及调节柱35向远离储油槽4的方向运动,使进油口27和第二导油口22连通,复位油腔43内的油经出油管、第二支管442以及控制油管44流入到控制油腔42内,复位油腔43的容积减小,控制油腔42的容积增大,推动输出活塞41向被控阀门5的方向滑动,进而将被控阀门5关闭;同时输出活塞41向下移动,带动反馈杆391同步向下移动,反馈弹簧38伸长,由反馈弹簧38产生的反馈力使控制阀阀芯3向下移动,直至控制阀阀芯3两端力量平衡后,调节柱35将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堵塞,将控制油腔42的通路封闭,控制阀阀体1和控制阀阀芯3处于稳定状态,使被控阀门5处于常闭状态。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二公开一种容积控制式阀,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1,将输入信号变为位移信号,反馈变为控制阀阀体2,即控制阀阀体2的底部封闭,阀芯没有承接柱31和输入弹簧32,输入信号直接传递给连接柱一33,反馈弹簧38远离连接柱二37的一端直接固定于控制阀阀体2内的底部;删除原有的第二余油口24,将控制阀阀体2侧壁的第一余油口23处的第二支管442与进油管271连通,将原来的进油口27和余油管26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二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的使用原理为:位移信号向上,带动控制阀阀芯3向上运动,使第二导油口22和第二进油口27连通,即控制油管44和余油管26连通,控制油腔42内的油进入到余油管26内,控制油腔42的容积减小,进油管271内的油进入复位油腔43内,复位油腔43的容积增大,推动输出活塞41向上运动,将控制阀门打开;同时反馈弹簧38被拉伸,反馈弹簧38的反馈力拉动调节柱35向下运动,同时反馈杆391推动控制阀阀体2向上运动,调节柱35和控制阀阀体2相向运动,能够使控制阀阀芯3的两端快速达到平衡,控制油腔42的通路快速打开,使被控阀门5处于常闭状态。

位移信号向下,推动控制阀阀芯3向下运动,使第一导油口21和第一余油口23连通,即进油管271和第一支管441连通,进油管271内的油经控制油管44进入到控制油腔42内,控制油腔42的容积增大,复位油腔43的油被挤压至进油管271,复位油腔43的容积减小,输出活塞41向下运动将控制阀门关闭;同时控制阀阀芯3底部的反馈弹簧38被压缩,带动控制阀阀体2向下运动,反馈弹簧38的反馈力推动调节柱35向上运动,使调节柱35将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均关闭,调节柱35和控制阀阀体2相向运动,能够使控制阀阀芯3的两端快速达到平衡,控制油腔42的通路快速关闭,使被控阀门5处于常闭状态。只需要很小的位移信号,就能可以产生非常大的输出力,以便调节大口径、高压力的阀门位置,比传统大口径高压阀门的操作都要省劲。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三公开了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参见图8,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管道1上固设有压差阀6,压差阀6不需外来能源,比例流量调节阀由于纳入了自反馈,比传统式的比例流量调节阀控制精度更高,整体成本反而更低。压差阀6不需外来能源,依靠被调介质自身压力变化进行自动调节,自动消除管网的剩余压头及压力波动引起的流量变化,恒定管道1进出口压差,有助于稳定系统运行,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比例流量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三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的使用原理:当输入信号增大时,被控阀门5被打开,管道1内的油经管道1流动,管道1上的压差阀6能够稳定管道1进出口的压差,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比例流量控制。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

包括连接于管道(1)上的被控阀门(5),被控阀门(5)上连接有储油槽(4),储油槽(4)上连接有控制阀阀体(2),控制阀阀体(2)内设置有控制阀阀芯(3);

所述储油槽(4)内滑移连接有输出活塞(41),输出活塞(41)将储油槽(4)内分隔为控制油腔(42)和复位油腔(43),输出活塞(41)的一端延伸出储油槽(4)并与被控阀门(5)固定;

所述控制阀阀体(2)的外侧壁开设有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第二导油口(22)位于控制阀阀体(2)靠近储油槽(4)的一侧,储油槽(4)上固设有控制油管(44),控制油管(44)与储油槽(4)内的控制油腔(42)连通,且控制油管(44)和控制阀阀杆(411)的第一导油口(21)处和第二导油口(22)处均固定,控制阀阀体(2)上开设有第一余油口(23),第一余油口(23)位于第一导油口(21)远离第二导油口(22)的一侧,控制阀阀体(2)上连接有余油管(26),余油管(26)与控制阀阀体(2)的第一余油口(23)处固定且与第一余油口(23)连通,控制阀阀体(2)的侧壁开设有进油口(27),控制阀阀体(2)的进油口(27)处固设有进油管(271),进油管(271)远离控制阀阀体(2)的一端与储油槽(4)的侧壁固定且于储油槽(4)的复位油腔(43)连通,进油管(271)还与管道(1)的进油端连通;

所述控制阀阀芯(3)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柱一(33)、导通柱一(34)、调节柱(35)、导通柱二(36)以及连接柱二(37),连接柱一(33)位于控制阀阀体(2)内远离储油槽(4)的一端,且用于接收输入信号,连接柱一(33)的直径和控制阀阀体(2)的内径相同,导通柱一(34)的直径小于控制阀阀体(2)的内径,导通柱一(34)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导油口(21)和第一余油口(23)之间的距离,导通柱一(34)远离连接柱一(33)的一端固设有调节柱(35),调节柱(35)的直径和控制阀阀体(2)的内径相同,调节柱(35)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导油口(21)和第二导油口(22)之间的距离,导通柱二(36)的结构和导通柱一(34)相同,导通柱二(36)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导油口(22)和进油口(27)之间的距离,连接柱二(37)的结构和连接柱一(33)的结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一(33)远离导通柱一(34)的一端固设有输入弹簧(32),输入弹簧(32)远离连接柱一(33)的一端固设有承接板,承接板用于接收输入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二(37)远离导通柱二(36)的一端固设有反馈弹簧(38),反馈弹簧(38)远离导通柱二(36)的一端连接有反馈杆(391),反馈杆(391)远离反馈弹簧(38)的一端与输出活塞(41)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阀体(2)位于反馈杆(391)的一端敞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阀体(2)位于反馈杆(391)的一端封闭,反馈杆(391)直接固定于控制阀阀体(2)靠近储油槽(4)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阀体(2)的侧壁开设有第二余油口(24),第二余油口(24)位于输入弹簧(32)的位置,控制阀阀体(2)位于第二余油口(24)处固设有第一分管(261),第一分管(261)与余油管(2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阀体(2)的侧壁开设有第三余油口(25),第三余油口(25)位于反馈弹簧(38)的位置,控制阀阀体(2)位于第三余油口(25)处固设有第三分管(263),第三分管(263)与余油管(26)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1)上设置有压差阀(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为电控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为位移信号。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容积控制式阀,其包括连接于管道上的被控阀门,被控阀门上连接有储油槽,储油槽上连接有控制阀阀体,控制阀阀体内设置有控制阀阀芯,储油槽内滑移连接有输出活塞,输出活塞将储油槽内分隔为控制油腔和复位油腔,输出活塞的一端延伸出储油槽并与被控阀门固定,储油槽上固设有控制油管,控制油管和控制阀阀杆连通,控制阀阀体上开设有第一余油口,阀体上连接有余油管,余油管与控制阀阀体的第一余油口连通,控制阀阀体的侧壁开设有进油口,控制阀阀体的进油口处固设有进油管,进油管远离控制阀阀体的一端与储油槽的复位油腔连通。本申请具有泄漏小、效率高、加工难度小以及上游控制器成本低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科荣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荣达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1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34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