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3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



背景技术:

滚子是轴承运转时承受负荷的元件,是滚子轴承中最薄弱的零件,它的制造质量对轴承工作性能(如旋转精度、振动、噪声和灵活性等)有很大的影响,是影响轴承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滚子的种类较多,按形状和尺寸分有圆锥滚子、圆柱滚子、球面滚子、螺旋滚子和各类滚针等,其中滚子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现在的大多数滚子轴承损坏后,其内部的部分滚子仍旧能够使用,然而在回收的过程中,部分滚子由于环境的侵蚀下,使其部分滚子出现锈蚀的情况,给滚子的回收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现在的大多数滚子的除锈设备大多采用简单的刷洗对其表面打磨,使其起到除锈效果,然而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耗费时间长,除锈的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解决了现在的大多数滚子的除锈设备大多采用简单的刷洗对其表面打磨,使其起到除锈效果,然而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耗费时间长,除锈的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包括除锈筒,所述除锈筒的下表面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除锈筒的上表面与固定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的上表面与盒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盒体的上表面与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矩形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轴的表面滑动连接在矩形槽内,所述矩形槽开设在转筒的顶端,所述矩形轴的表面与第一偏向轮和第二偏向轮的内壁卡接,所述转筒的底端与磨筒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磨筒滑动连接在除锈筒和底座的内壁,所述除锈筒的右侧面开设有入料孔,所述入料孔的内壁与导料管的底端卡接,所述导料管的顶端与集料罩的底端相连通,所述固定环的左侧面开设有出料孔,所述除锈筒的内壁开设有螺旋槽,所述转筒的表面通过同一个轴承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左侧设置有限位杆且限位杆滑动连接在盒体上方设置的通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料管与集料罩的左侧面与除锈筒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集料罩呈锥形,所述导料管的内径与滚子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环的左侧面与防护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板为u形,所述防护板的下表面与出料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出料管的右端与除锈筒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相对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偏向轮与第二偏向轮的表面均开设有斜度相反的偏向槽,对应滑块滑动连接在对应的偏向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盒体的内壁卡接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喷头,所述底座内壁的右侧面卡接有排污管,所述入水管与排污管的表面均设置有阀门。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通过设置除锈筒、电机、矩形轴、转筒、磨筒和螺旋槽,在电机的驱动过程中,电机通过矩形轴与矩形槽的配合下带动转筒同步旋转,随后转筒旋转时带动磨筒在除锈筒内旋转,随后将滚子倒入集料罩内部,随后滚子依次通过导料管和入料孔进入到除锈筒内,随后滚子进入到除锈筒内在磨筒的作用下稳定的进入螺旋槽内,随后在螺旋槽和磨筒的作用下使其开始旋转,同时滚子在螺旋槽作用下开始向上运动,滚子在不断的打磨旋转中到固定环内部,随后通过出料孔排出到防护板内,并通过出料管排出即可完成打磨,这种方式能够保持对滚子的持续打磨,同时保持滚子持续的运动,使其打磨更为充分的同时保持滚子依次运动,使其打磨的效率更高,自动入料出料更为方便。

2、该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偏向轮、第二偏向轮、偏向槽、矩形轴、矩形槽、转筒、第一支架和滑块,在矩形块带动矩形槽配合下,使其转筒随着开始旋转,矩形轴旋转时带动表面的第一偏向轮和第二偏向轮同向旋转,随后第一偏向轮和第二偏向轮表面的两个滑块带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同步上下移动,使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带动转筒开始上下运动,同时矩形槽往复滑动在矩形轴的表面,同步带动磨筒在除锈筒开始上下运动,使其磨筒自转中上下运动,使其滚子的表面打磨更为充分,进一步提高打磨的效率。

3、该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通过设置入水管、喷头和排污管,在使用时,入水管将清洗液通过表面的喷头均匀的喷洒处,保持除锈筒的内壁保持清洗液的浸没状态,随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打开排污管即可排出污水,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打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筒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偏向轮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除锈筒、2底座、3固定环、4盒体、5集料罩、6导料管、7入料孔、8出料孔、9防护板、10出料管、11入水管、12排污管、13电机、14矩形轴、15第一偏向轮、16第二偏向轮、17转筒、18矩形槽、19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21滑块、22螺旋槽、23偏向槽、24磨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滚子二次回收利用的除锈装置,包括除锈筒1,除锈筒1的下表面与底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除锈筒1的上表面与固定环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固定环3的上表面与盒体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盒体4的上表面与电机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电机13的输出轴与矩形轴14的顶端固定连接,矩形轴14的表面滑动连接在矩形槽18内,矩形槽18开设在转筒17的顶端,矩形轴14的表面与第一偏向轮15和第二偏向轮16的内壁卡接,转筒17的底端与磨筒2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磨筒24滑动连接在除锈筒1和底座2的内壁,除锈筒1的右侧面开设有入料孔7,入料孔7的内壁与导料管6的底端卡接,导料管6的顶端与集料罩5的底端相连通,固定环3的左侧面开设有出料孔8,除锈筒1的内壁开设有螺旋槽22,转筒17的表面通过同一个轴承分别与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架20的相对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架20的左侧设置有限位杆且限位杆滑动连接在盒体4上方设置的通孔内,通过设置限位杆,限位杆和通孔配合能够保持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架20一个限位,使其不会出现转动的情况。

具体的,如图1,导料管6与集料罩5的左侧面与除锈筒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集料罩5呈锥形,导料管6的内径与滚子一致,固定环3的左侧面与防护板9的右侧面固定连接,防护板9为u形,防护板9的下表面与出料管10的顶端固定连接,出料管10的右端与除锈筒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盒体4的内壁卡接有入水管11,入水管11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喷头,底座2内壁的右侧面卡接有排污管12,入水管11与排污管12的表面均设置有阀门,通过设置导料管6,导料管6在使用时能够保持将滚子保持顺序的流动,通过设置集料罩5,集料罩5在使用时能够保持将滚子很好的汇聚效果,通过设置固定环3,固定环3能够保持滚子的汇聚,同时起到很好的连接固定的效果,通过设置防护板9,防护板9能够保持对滚子的限位,同时能够防止出现滚落的情况,通过设置入水管11,入水管11能保持将清洗液稳定的流入,同时将其通过喷头洒出,使其增强除锈的效果,通过设置排污管12,排污管12在使用时方便将内部的污水排出即可。

具体的,如图2和3,第一支架19与第二支架20的相对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21,第一偏向轮15与第二偏向轮16的表面均开设有斜度相反的偏向槽23,对应滑块21滑动连接在对应的偏向槽23内,通过设置滑块21,滑块21与偏向槽23之间配合能够保持其稳定的滑动,使其起到一定的导向运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s1、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入水管11将清洗液通过表面的喷头均匀的喷洒处,保持除锈筒1的内壁保持清洗液的浸没状态,电机13通过矩形轴14与矩形槽18的配合下带动转筒17同步旋转,随后转筒17旋转时带动磨筒24在除锈筒1内旋转,随后将滚子倒入集料罩5内部,随后滚子依次通过导料管6和入料孔7进入到除锈筒1内,随后滚子进入到除锈筒1内在磨筒24的作用下稳定的进入螺旋槽22内;

s2、随后在螺旋槽22和磨筒24的作用下使其开始旋转,在矩形块带动矩形槽18配合下,使其转筒17随着开始旋转,矩形轴14旋转时带动表面的第一偏向轮15和第二偏向轮16同向旋转,随后第一偏向轮15和第二偏向轮16表面的两个滑块21带动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架20同步上下移动;

s3、使其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架20带动转筒17开始上下运动,同时矩形槽18往复滑动在矩形轴14的表面,同步带动磨筒24在除锈筒1开始上下运动,使其磨筒24自转中上下运动,同时滚子在螺旋槽22作用下开始向上运动,滚子在不断的打磨旋转中到固定环3内部,随后通过出料孔8排出到防护板9内,并通过出料管10排出即可完成打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3500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