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护肤品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皮肤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皮肤常常受到氧化、干燥、紫外线等种种因素的刺激,容易受到损伤,此时如果不注意保养,皮肤状态迟早会变差的,干燥缺水、斑点、细纹等都是最常见的问题。又比如现代的生活节奏繁忙且充满动感长期劳累奔波,需要随时随地保持旺盛的精力,汗水与油腻厚厚的覆盖在皮肤表层,加重表面肌肤的负担,毛孔完全堵死,为了排出更多的油脂,毛孔会渐渐粗大、明显,肌肤渐粗糙,越发显得肌肤不平滑、肤质不均。为了保护皮肤免受损害和焕发光彩,必须重视皮肤的日常护理。要真正做到护肤,需让肌肤软化,使角质层可以吸收更多水份,渗透和吸收能力都会加强让营养物质与表皮细胞零距离地接触,深层吸收,从而达到活化肌肤,使皮肤光洁健康充满活力。面霜是一种常见的美白保湿护肤品,其在使用时不仅可能快速被皮肤吸收,滋润肌肤,同时使用和携带均非常方便。然而,现有面霜产品会添加很多人工合成添加剂或助剂,虽然能保障产品具有一些特定性质(方便保存、气味独特、外观时尚),但是却往往忽略了产品本身所注重的护肤效果,甚至部分产品长时间使用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的消极效果;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开始使用一些天然植物成分来代替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但是,并非天然植物添加的种类和含量越多越好,人们发现,一些富含天然成分的化妆品在使用后皮肤容易出现起白现象,天然成分也与合成物质一样,不能盲目添加。油茶籽油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提取物,其含有的脂肪酸组成和甘油酯构型有益于人体健康,且该物质中含有多种可溶性维生素,若该类活性物质被运用于护肤品中,不仅可使其制备的产品更加贴合人体皮肤,同时可赋予该产品滋润、修护皮肤的特性,提升产品的质感。cn108619007a公开了一种含油茶籽油的面霜,该面霜中以油茶籽油搭配其他天然提取物进行搭配,充分保留油茶籽油中的活性物质;cn103893095a也公开了一种含有油茶籽油的面霜,该产品中油茶籽油既是皮肤调理成分,又是油粉基料,其质量百分含量占总产品的30~50%。然而,现有产品往往忽略了油茶籽油本身的缺陷。油茶籽油存在着其固有的难闻气味,但是现有产品往往只是将其当做普通的功效剂或油性基质使用,没有考虑其含量搭配或进行特殊处理;而现有传统方法制备的油茶籽油由于杂质较多,性质不稳定容易氧化,所以在储存或制备成产品后会进一步产生一些酸臭味。因此,即使利用油茶籽油制备了高护肤效果的纯天然护肤品,这类产品也因其不和谐的气味难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若通过对护肤品的后续加工或添加除臭助剂等去除产品的异味,又会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变低。技术实现要素: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该产品富含天然植物成分且没有传统油茶籽油产品特有的浓重气味,具有优异的肌肤保湿、修护和美白功效,使用后不会出现起白现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包括以下组分:植物提取物、乳化增稠剂、抗氧化剂、保湿剂及余量水;所述植物提取物中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2~0.4%的水解豌豆蛋白和2~4%的精制油茶(camelliaoleifera)籽油。本发明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组分中,通过添加适当含量的精制油茶籽油作为功效成分,相比传统制取的油茶籽油其异味性大大降低,对肌肤相容性好;油茶籽油中富含的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抗氧化营养物质,可有效修复人体皮肤出现的褶皱、干裂等症状;通过在产品组分中添加特定含量的水解豌豆蛋白与其他组分相搭配,可有效缓解天然植物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起白现象,使产品具有轻盈、不粘腻和润滑的质感。优选地,所述精制油茶籽油经过低温精制得到,所述低温精制包括脱胶、脱酸、脱色、除臭和脱蜡步骤,所述除臭步骤的温度不高于150℃。更优选地,所述精制茶油籽的酸价<0.5mg.koh/g,过氧化值<1.5mmol/kg,所述精制茶油籽中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的质量百分含量<0.15%。发明人经过多次测试发现,传统油茶籽油制备方法往往使用高温方法进行提炼处理,此类方法得到的产品不仅杂质多,气味浓重,同时会造成甾醇等营养成分流失甚至失活,极不利于油茶籽油在后续护肤品中的使用。本发明所述精制油茶籽油以低温多步法进行提炼,同时严格限定制备的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及控制气味及不稳定性来源(游离脂肪酸等)的含量,不仅可使浓重气味消除,还能进一步提升其在制备的面霜中的抗氧化润肤能力。更优选地,所述精制油茶籽油可选用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油茶籽油。所述产品纯度高,气味小,稳定性高,可有效用于本发明所述面霜产品中。优选地,所述植物提取物中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25~0.35%的水解豌豆蛋白和2.5~3.5%的精制油茶籽油;更优选地,所述植物提取物中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3%的水解豌豆蛋白和3%的精制油茶籽油。所述配比下的产品不仅具有更加协调的气味,同时其保湿护肤效果更加,与皮肤相容性更好。优选地,所述植物提取物还包括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parkii)果脂、洋蔷薇(rosacentifolia)花提取物和素方花(jasminumofficinale)提取物。所述植物提取物中,牛油果树果汁与油茶籽油相似,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提升产品的保湿能力,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增稠作用,提升产品的使用肤感;洋蔷薇花提取物作为活性成分可抑制弹性蛋白酶的活性,起到皮肤抗衰老的作用,而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香味,可进一步抑制油茶籽油的异味性,提升产品的香气;素方花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自由基成分,可有效抑制皮肤的老化,同时本身也具有香气,当添加进本申请所述产品后也可充当香料成分掩盖茶油籽油气味。更优选地,所述植物提取物还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1~0.3%的牛油果树果脂、0.4~0.6%的洋蔷薇花提取物和0.4~0.6%的素方花提取物。所述添加量下制备得到的面霜产品不仅气味更和谐,同时其滋润修护效果更佳。优选地,所述乳化增稠剂包括peg-100硬脂酸酯、鲸蜡硬脂醇、十六十八醇、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和蔗糖硬脂酸酯。更优选地,所述乳化增稠剂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5~1.5%的peg-100硬脂酸酯、1~3%的鲸蜡硬脂醇、2~3%的十六十八醇、1~2%的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和0.05~0.15%的蔗糖硬脂酸酯。所述乳化增稠剂中,peg-100硬脂酸酯作为化妆品常见的乳化增稠添加剂,其性质稳定,可用于多种形式的护肤品;鲸蜡硬脂醇属于脂肪醇,其性质稳定,在用于制备化妆品时可赋予产品更好的乳化涂抹性;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因其结合了大量固体脂肪和液态油脂,可有效搭配植物油茶籽油成分,具有优异的锁水增稠属性;蔗糖硬脂酸酯多从植物中提取,既有乳化效果,当用于护肤产品时也可保护皮脂,促进皮脂再度酯化,加速皮肤屏障修复。通过上述各组分搭配,制备的产品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同时可与植物功效成分协同增效。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包括透明质酸钠、海藻糖、角鲨烷、生育酚乙酸酯、对羟基苯乙酮和3-o-乙基抗坏血酸。更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05~0.15%的透明质酸钠、2~4%的海藻糖、1~2%的角鲨烷、0.4~0.6%的生育酚乙酸酯、0.1~0.3%的对羟基苯乙酮和0.4~0.6%的3-o-乙基抗坏血酸。所述抗氧化剂中,透明质酸钠是常见的化妆品抗氧化活性添加成分;海藻糖是来源于海藻等低等植物的天然糖类,其具有抑制油脂分解和蛋白质多肽变性的功效,还能够降低水的冰点,无论是产品保存或者使用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稳定性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可搭配植物功效剂使用;角鲨烷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刺激免疫能力,当作为功效成分加入护肤品使用时可快速与肌肤内的水分油脂相溶,形成天然皮肤屏障,抑制皮肤因外部刺激引起的氧化作用;生育酚乙酸酯属于维生素e的衍生物,在化妆品中常做抗氧化剂使用,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它是一种油溶性的天然物质,对肌肤是很好的营养滋润剂,能够避免油脂的酸败氧化,安定油脂;对羟基苯乙酮是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存在于菊科植物滨蒿植物的根中,具有抗氧化和舒缓作用,同时作为传统防腐剂的替代品,具有防腐增效的作用;3-o-乙基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的一种衍生物,能抑制酪氨酸酶的生成,从而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具有抗氧化、美白祛斑的功效。通过上述各组分的搭配,制备的产品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同时可与植物功效成分协同增效。优选地,所述保湿剂包括甘油、丁二醇、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乙基己酸)酯、异壬酸异壬酯、1,2-己二醇和乙基己基甘油。更优选地,所述保湿剂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4~6%的甘油、3~5%的丁二醇、1~3%的聚二甲基硅氧烷、0.6~1%的甘油三(乙基己酸)酯、1.6~2%的异壬酸异壬酯、0.6~1%的1,2-己二醇和0.05~0.15%的乙基己基甘油。所述保湿剂组分均为稳定性高且皮肤适应性良好的温和添加剂,按上述比例搭配后可与植物提取物功效成分协同增效,使产品的肌肤保湿能力显著提升。更优选地,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水解豌豆蛋白0.3%、甘油5%、丁二醇4%、透明质酸钠0.1%、海藻糖3%、peg-100硬脂酸酯1%、鲸蜡硬脂醇2%、硬脂酸1%、十六十八醇2.5%、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1.5%、聚二甲基硅氧烷2%、角鲨烷1.5%、精制油茶籽油3%、甘油三(乙基己酸)酯0.8%、异壬酸异壬酯1.8%、生育酚乙酸酯0.5%、牛油果树果脂0.2%、对羟基苯乙酮0.2%、1,2-己二醇0.8%、3-o-乙基抗坏血酸0.5%、洋蔷薇花提取物0.5%、素方花提取物0.5%、乙基己基甘油0.1%、蔗糖硬脂酸酯0.1%及余量水。所述配方下制备得到的产品具有优异的保湿美白修护效果,同时其气味最为协调。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水解豌豆蛋白和甘油用适量水混合后,均质并加热保温,待分散均匀后,加入预先常温混合均匀后的丁二醇和透明质酸钠进行搅拌,再加入海藻糖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2)将peg-100硬脂酸酯、鲸蜡硬脂醇、硬脂酸、十六十八醇、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角鲨烷、精制油茶籽油、甘油三(乙基己酸)酯、异壬酸异壬酯、生育酚乙酸酯和牛油果树果脂加热并保温搅拌后,加入步骤(1)所得混合物a中,均质并冷却,得混合物b;(3)将对羟基苯乙酮和1,2-己二醇加热混合溶解后,加入混合物b中并搅拌分散均匀,冷却,得混合物c;(4)将3-o-乙基抗坏血酸用水溶解后加入混合物c中并搅拌均匀,随后冷却并依次加入洋蔷薇花提取物、素方花提取物、乙基己基甘油和蔗糖硬脂酸酯,搅拌至完全溶解,降温,即得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本发明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制备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优选地,步骤(1)所述加热的温度为80~90℃,保温的时间为15~25min;步骤(2)所述加热的温度为70~90℃,保温的时间为5~15min。优选地,步骤(2)所述冷却后的温度为65~75℃,步骤(3)所述冷却后的温度为43~48℃,步骤(4)所述冷却后的温度为45℃以下。所述条件下各组分充分溶解混合均匀,制备的产品稳定性更高。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该产品的组分中,通过添加适当含量的精制油茶籽油作为功效成分,相比传统制取的油茶籽油其异味性大大降低,对肌肤相容性好;油茶籽油中富含的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抗氧化营养物质,可有效修复人体皮肤出现的褶皱、干裂等症状;通过在产品组分中添加特定含量的水解豌豆蛋白与其他组分相搭配,可有效缓解天然植物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起白现象,使产品具有轻盈、不粘腻和润滑的质感。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目的在于详细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1~5本发明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实施例,各实施例中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配方如表1所示,所述精制油茶籽油为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5°有机油茶籽油,其酸价为0.13mg.koh/g,过氧化值为1.1mmol/kg,所述精制茶油籽中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所述精制油茶籽油经过低温精制得到,所述低温精制包括脱胶、脱酸、脱色、除臭和脱蜡步骤,所述除臭步骤的温度为150℃。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水解豌豆蛋白和甘油用适量水混合后加入主锅,均质并加热至85℃保温20min,待分散均匀后,加入预先常温混合均匀后的丁二醇和透明质酸钠进行搅拌,再加入海藻糖混合均匀5min,得混合物a;(2)将peg-100硬脂酸酯、鲸蜡硬脂醇、硬脂酸、十六十八醇、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角鲨烷、精制油茶籽油、甘油三(乙基己酸)酯、异壬酸异壬酯、生育酚乙酸酯和牛油果树果脂加入油相锅中,加热至80℃并保温搅拌10min后,加入步骤(1)所得混合物a中,均质5~8min并冷却至70℃,得混合物b;(3)将对羟基苯乙酮和1,2-己二醇加热至70℃预先混合溶解后,加入混合物b中并搅拌分散均匀,冷却至45℃,得混合物c;(4)将3-o-乙基抗坏血酸用水溶解后加入混合物c中并搅拌5min至均匀,随后冷却至45℃以下并依次加入洋蔷薇花提取物、素方花提取物、乙基己基甘油和蔗糖硬脂酸酯,搅拌10min至完全溶解,降温至35℃以下,检验,灌装,包装,即得所述白色至淡黄色膏状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对实施例1~5所得产品进行成分及性质分析,所述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所述测试方法为qb/t1857-2013润肤膏霜。各产品成分及理化测试均符合指标,产品检验合格,可实现工业化生产、销售。表1表2对比例1~4对比例1~4所述油茶籽油面霜与实施例1的差别仅在于配方上的不同,各对比例中所述油茶籽油面霜的配方如表3所示。表3对比例5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差别仅在于,本对比例所用油茶籽油为市售未经过低温精制的普通油茶籽油,该油茶籽油的酸价为0.37mg.koh/g,过氧化值为2.6mmol/kg,所述精制茶油籽中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8%。效果例1为验证本发明所述油茶籽油面霜的使用功效,将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5所得护肤品产品进行保湿效果测试。测试方法:筛选20~45岁志愿者人群100名,所述志愿者是无严重系统疾病,无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无活动性过敏性疾病者,既往对化妆品无严重过敏史者,近一个月未曾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者,未参加其他临床测试者受试者。将志愿者分为10组,每组10人,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选择面部为测试部位,试验前(即未使用本发明实施例及对比例所得产品)测试一次,每天早晚洁面后使用受试产品,从涂抹样品的时间开始计时,于28天测定测试区域的角质层水分含量、皮肤光泽度。所述受试产品分别为实施例1~5和对比例1~6的护肤品产品。所述角质层水分含量和皮肤光泽度分别使用皮肤水分测试探头cornometercm825和皮肤光泽度测试探头skin-glossymetergl200进行测试得到。结果数据分析:a.水分、光泽度变化量的计算使用样品后受试部位的测量值减去使用前受试部位的空白对照值,得到使用产品前后受试部位角质层水分含量、皮肤光泽度的变化量均值,计算公式如下式(1)和式(2)。(1)t=(mx-mo)/10;(2)g=(nx-no)/10;其式中:t为皮肤水分变化量;mx为使用产品28天后,皮肤水分的测量值;mo为皮肤水分空白对照测量值;g为皮肤光泽度变化量;nx为使用产品28天后,皮肤光泽度的测量值;no为皮肤光泽度空白对照测量值。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表4样品编号皮肤含水量平均差值皮肤光泽度平均差值实施例132.503.26实施例230.133.13实施例329.573.08实施例427.263.05实施例526.173.02对比例123.382.43对比例228.313.07对比例321.622.17对比例429.043.12对比例528.503.16从表4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1~5所得产品对使用者皮肤的含水量和光泽度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其中实施例1~3所得产品的提升程度较高于实施例4和5的产品,而从对比例1~5所得产品的测试结果可知,植物提取物含量的多少对产品的保湿美白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油茶籽油和水解豌豆蛋白的含量不足时,产品使用后的皮肤含水量及光泽度提升度显著减弱。效果例2为检测本发明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使用体验,对实施例1~5及对比例1~5的10个产品进行用户体验测试,即对效果例1所述志愿者进行回访调查,针对志愿者使用后是否发生起白现象、气味评价、使用皮肤舒适度评价进行统计。其中气味评价总分5分,5评分标准为:气味协调自然,有愉悦香气;4评分标准为:气味协调,有一定香气;3评分标准为:气味一般,有一定特殊气味,但总体协调,不反感;2评分标准:有一定的不和谐气味,协调较弱,习惯后总体适应;1分评分标准:不和谐异味明显,令人反感,无法适应。使用皮肤舒适度评价总分5分,5评分标准为:使用时质感舒适,使用后皮肤吸收快;4评分标准为:使用时质感较好,使用后皮肤吸收较快;3评分标准为:使用时质感一般,使用后皮肤吸收速度一般(总体与市售化妆面霜相同);2评分标准为:使用时质感不好(不细腻或不滑润),或者使用后吸收速度较慢;1评分标准为:使用时质感差,且使用后皮肤吸收速度慢。将上述评分统计后取平均值,所述结果如表5所示。表5样品编号是否起白气味评价使用皮肤舒适度评价实施例1否4.74.8实施例2否4.74.6实施例3否4.54.7实施例4否4.74.3实施例5否4.24.5对比例1是4.43.5对比例2否4.54.5对比例3否4.83.8对比例4否3.64.4对比例5否2.74.2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在产品中添加适当含量的水解豌豆蛋白,所得产品才能避免传统商品使用后出现的起白现象,而随着其含量逐渐增多,对产品的功效增幅变弱,反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特殊气味来源主要为油茶籽油,而相比于使用传统市售油茶籽油原料的对比例5所得产品,实施例1~5制备的面霜产品总体气味令人愉悦,评分均在4分以上;综合而言,实施例1~3所得产品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和优异的皮肤质量提升效果,其中实施例1所得产品效果最佳。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植物提取物、乳化增稠剂、抗氧化剂、保湿剂及余量水;所述植物提取物中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2~0.4%的水解豌豆蛋白和2~4%的精制油茶籽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所述精制茶油籽的酸价<0.5mg.koh/g,过氧化值<1.5mmol/kg,所述精制茶油籽中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的质量百分含量<0.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提取物中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25~0.35%的水解豌豆蛋白和2.5~3.5%的精制油茶籽油;优选地,所述植物提取物中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3%的水解豌豆蛋白和3%的精制油茶籽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提取物还包括牛油果树果脂、洋蔷薇花提取物和素方花提取物;优选地,所述植物提取物还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1~0.3%的牛油果树果脂、0.4~0.6%的洋蔷薇花提取物和0.4~0.6%的素方花提取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增稠剂包括peg-100硬脂酸酯、鲸蜡硬脂醇、十六十八醇、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和蔗糖硬脂酸酯;优选地,所述乳化增稠剂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5~1.5%的peg-100硬脂酸酯、1~3%的鲸蜡硬脂醇、2~3%的十六十八醇、1~2%的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和0.05~0.15%的蔗糖硬脂酸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化剂包括透明质酸钠、海藻糖、角鲨烷、生育酚乙酸酯、对羟基苯乙酮和3-o-乙基抗坏血酸;优选地,所述抗氧化剂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0.05~0.15%的透明质酸钠、2~4%的海藻糖、1~2%的角鲨烷、0.4~0.6%的生育酚乙酸酯、0.1~0.3%的对羟基苯乙酮和0.4~0.6%的3-o-乙基抗坏血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湿剂包括甘油、丁二醇、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乙基己酸)酯、异壬酸异壬酯、1,2-己二醇和乙基己基甘油;优选地,所述保湿剂包括占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质量4~6%的甘油、3~5%的丁二醇、1~3%的聚二甲基硅氧烷、0.6~1%的甘油三(乙基己酸)酯、1.6~2%的异壬酸异壬酯、0.6~1%的1,2-己二醇和0.05~0.15%的乙基己基甘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水解豌豆蛋白0.3%、甘油5%、丁二醇4%、透明质酸钠0.1%、海藻糖3%、peg-100硬脂酸酯1%、鲸蜡硬脂醇2%、硬脂酸1%、十六十八醇2.5%、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1.5%、聚二甲基硅氧烷2%、角鲨烷1.5%、精制油茶籽油3%、甘油三(乙基己酸)酯0.8%、异壬酸异壬酯1.8%、生育酚乙酸酯0.5%、牛油果树果脂0.2%、对羟基苯乙酮0.2%、1,2-己二醇0.8%、3-o-乙基抗坏血酸0.5%、洋蔷薇花提取物0.5%、素方花提取物0.5%、乙基己基甘油0.1%、蔗糖硬脂酸酯0.1%及余量水。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解豌豆蛋白和甘油用适量水混合后,均质并加热保温,待分散均匀后,加入预先常温混合均匀后的丁二醇和透明质酸钠进行搅拌,再加入海藻糖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
(2)将peg-100硬脂酸酯、鲸蜡硬脂醇、硬脂酸、十六十八醇、c10-18脂酸甘油三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角鲨烷、精制油茶籽油、甘油三(乙基己酸)酯、异壬酸异壬酯、生育酚乙酸酯和牛油果树果脂加热并保温搅拌后,加入步骤(1)所得混合物a中,均质并冷却,得混合物b;
(3)将对羟基苯乙酮和1,2-己二醇加热混合溶解后,加入混合物b中并搅拌分散均匀,冷却,得混合物c;
(4)将3-o-乙基抗坏血酸用水溶解后加入混合物c中并搅拌均匀,随后冷却并依次加入洋蔷薇花提取物、素方花提取物、乙基己基甘油和蔗糖硬脂酸酯,搅拌至完全溶解,降温,即得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加热的温度为80~90℃,保温的时间为15~25min;步骤(2)所述加热的温度为70~90℃,保温的时间为5~15min。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护肤品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通过添加适当含量的精制油茶籽油作为功效组分,相比传统制取的油茶籽油其异味性大大降低,对肌肤相容性好;油茶籽油中富含的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抗氧化营养物质,可有效修复人体皮肤出现的褶皱、干裂等症状;通过在产品组分中添加特定含量的水解豌豆蛋白与其他组分相搭配,可有效缓解天然植物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起白现象,使产品具有轻盈、不粘腻和润滑的质感。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含水解植物蛋白的油茶籽油面霜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泉;张晖;李彩琴;廖柏勇;宋雯佩;郭微;王龙远;谈静;代文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02.20
技术公布日: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