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息技术数据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1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监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息技术数据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有的信息技术用数据监测装置,其本身大多为针对其内部数据性能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从而忽略了现有信息技术用数据监测装置,例如装置本身的散热和安装后的稳定方面,其底部多与桌面直接接触没有空气的流动,导致监测装置内工作时内部热量不能很好的散发,容易导致内部零件的坏损,大大降低了现有的信息技术用数据监测装置本身的实用程度。

因此,发明一种信息技术数据监测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息技术数据监测装置,通过启动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一驱动电机工作,使得第一主动轮带动第一从动轮旋转,第一从动轮和第一主动轮通过正反螺纹杆带动第一u型座同时相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u型座通过连杆带动第二u型座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升降板向上移动,两个第一升降板通过支撑柱带动顶盖向上移动直至打开第一散热窗即可进行散热,通过第四散热窗、第三散热窗、第二散热窗和第一散热窗的设计,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避免热量堆积在设备内部,提高了监测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信息技术数据监测装置,包括监测设备本体,所述监测设备本体的顶端设有顶盖,所述监测设备本体的顶端开设有第一散热窗,所述第一散热窗的底端设有第一散热风扇,且所述监测设备本体的内顶部焊接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顶端开设有第二散热窗,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一端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一侧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和第一主动轮的一侧中心处均转动连接有正反螺纹杆,两个所述正反螺纹杆的两端均分别贯穿连接有第一u型座,每个所述第一u型座的顶端均通过连杆连接有第二u型座,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u型座的顶端均共同焊接有第一升降板,两个所述第一升降板的顶部两端均共同焊接有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贯穿监测设备本体顶部壳体分别与顶盖的底部四个顶角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监测设备本体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三散热窗。

优选的,所述监测设备本体上与两个第三散热窗相邻的一侧开设有第四散热窗,所述第四散热窗的内部设有两个第二散热风扇。

优选的,每个所述第四散热窗、第三散热窗、第二散热窗和第一散热窗上均设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监测设备本体的底部焊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底部的四个顶角处逐一连接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监测设备本体的内底部焊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一端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底部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底端连接有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一侧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和第二主动轮的底端中心处均转动连接有升降螺纹杆,两个所述升降螺纹杆的底端延伸至监测设备本体内底板上通过滚珠轴承呈转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所述升降螺纹杆的底端共同贯穿连接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二升降板的底部两端对称焊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依次贯穿监测设备本体底部壳体和底座后的底端焊接有支撑垫。

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的顶部设有信号收发器,且所述监测设备本体设有信息数据监测器,所述信息数据监测器与信号收发器无线连接,所述信息数据监测器的底端设有警报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启动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一驱动电机工作,使得第一主动轮带动第一从动轮旋转,第一从动轮和第一主动轮通过正反螺纹杆带动第一u型座同时相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u型座通过连杆带动第二u型座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升降板向上移动,两个第一升降板通过支撑柱带动顶盖向上移动直至打开第一散热窗即可进行散热,通过第四散热窗、第三散热窗、第二散热窗和第一散热窗的设计,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避免热量堆积在设备内部,提高了监测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

2、通过启动第二驱动电机工作,使得第一锥齿轮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旋转,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二主动轮旋转,第二主动轮带动第二从动轮旋转,第二从动轮和第二主动轮通过升降螺纹杆带动第二升降板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升降板通过连杆支撑杆带动支撑垫向下移动与地面接触并继续向下移动直至将万向轮支撑起来,即可提高监测设备本体工作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装置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装置内部结构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的a区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的b区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监测设备本体;11、控制开关;12、第三散热窗;13、第四散热窗;14、第二散热风扇;15、第一散热窗;16、第一隔板;17、第二散热窗;18、第二隔板;19、第一散热风扇;2、顶盖;21、第一驱动电机;22、第一主动轮;23、第一从动轮;24、正反螺纹杆;25、第一u型座;26、第二u型座;27、第一升降板;28、支撑柱;3、底座;31、万向轮;32、第二驱动电机;33、第一锥齿轮;34、第二锥齿轮;35、第二主动轮;36、第二从动轮;37、升降螺纹杆;38、第二升降板;381、支撑杆;39、支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一种信息技术数据监测装置,包括监测设备本体1,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的顶端设有顶盖2,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的顶端开设有第一散热窗15,所述第一散热窗15的底端设有第一散热风扇19,且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的内顶部焊接有第一隔板16,所述第一隔板16的顶端开设有第二散热窗17,所述第一隔板16的顶部一端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2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主动轮22,所述第一主动轮22的一侧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有第一从动轮23,所述第一从动轮23和第一主动轮22的一侧中心处均转动连接有正反螺纹杆24,两个所述正反螺纹杆24的两端均分别贯穿连接有第一u型座25,每个所述第一u型座25的顶端均通过连杆连接有第二u型座26,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u型座26的顶端均共同焊接有第一升降板27,两个所述第一升降板27的顶部两端均共同焊接有支撑柱28,四个所述支撑柱28的顶端贯穿监测设备本体1顶部壳体分别与顶盖2的底部四个顶角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三散热窗12,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上与两个第三散热窗12相邻的一侧开设有第四散热窗13,所述第四散热窗13的内部设有两个第二散热风扇14,每个所述第四散热窗13、第三散热窗12、第二散热窗17和第一散热窗15上均设有过滤网,通过第四散热窗13、第三散热窗12、第二散热窗17和第一散热窗15的设计,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通过过滤网的设计,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外界杂质从第四散热窗13、第三散热窗12、第二散热窗17和第一散热窗15内进入设备内部损坏内部元器件。

如图1、3和6所示: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的底部焊接有底座3,所述底座3底部的四个顶角处逐一连接有万向轮31,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的内底部焊接有第二隔板18,所述第二隔板18的底部一端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二驱动电机3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2的输出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33,所述第一锥齿轮33的底部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34,所述第二锥齿轮34的底端连接有第二主动轮35,所述第二主动轮35的一侧通过皮带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轮36,所述第二从动轮36和第二主动轮35的底端中心处均转动连接有升降螺纹杆37,两个所述升降螺纹杆37的底端延伸至监测设备本体1内底板上通过滚珠轴承呈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升降螺纹杆37的底端共同贯穿连接有第二升降板38,所述第二升降板38的底部两端对称焊接有支撑杆381,两个所述支撑杆381依次贯穿监测设备本体1底部壳体和底座3后的底端焊接有支撑垫39。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散热风扇14的顶部设有信号收发器4,信号收发器4型号为ltx-5515,且所述监测设备本体1设有信息数据监测器5,所述信息数据监测器5与信号收发器4无线连接,所述信息数据监测器5的底端设有警报器6。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6,当内部温度过高需要散热时,首先操作控制开关11,启动第一散热风扇19和第一驱动电机21工作,第一驱动电机21驱动第一主动轮22旋转,然后第一主动轮22通过皮带带动第一从动轮23旋转,第一从动轮23和第一主动轮22旋转带动正反螺纹杆24转动,两个正反螺纹杆24转动带动第一u型座25同时相向移动,然后每个第一u型座25通过连杆带动第二u型座26向上移动,多个第二u型座26共同带动第一升降板27向上移动,两个第一升降板27通过支撑柱28带动顶盖2向上移动直至打开第一散热窗15,即可进行散热;

参照说明书附图1、3和6,当设备在进行工作时,首先操作控制开关11,启动第二驱动电机32工作,第二驱动电机32通过转轴驱动第一锥齿轮33旋转,第一锥齿轮33啮合带动第二锥齿轮34旋转,第二锥齿轮34带动第二主动轮35旋转,第二主动轮35通过皮带带动第二从动轮36旋转,第二从动轮36和第二主动轮35旋转带动升降螺纹杆37转动,两个升降螺纹杆37转动共同带动第二升降板38向下移动,第二升降板38通过连杆支撑杆381带动支撑垫39向下移动与地面接触并继续向下移动直至将万向轮31支撑起来即可。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3501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