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24


本申请涉及高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布料溜槽是炼铁高炉中的重要设备,布料溜槽安装在高炉炉顶的中心位置,布料溜槽在其他设备的带动下绕高炉垂直轴线旋转,并可绕水平轴线倾动,以改变倾斜角度。布料溜槽可以将落下的铁矿石、焦炭、烧结矿等物料按照要求均匀散布在高炉内。高炉布料溜槽长期处于高温的工作环境中,上方受到物料下落带来的强烈冲击,产生震动,下方受到侵蚀性较强的上升高温煤气冲刷,高温煤气的瞬时温度可达800℃,极易烧穿槽身,造成布料异常,对高炉炼铁的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般会在布料溜槽的整个槽身覆盖耐火材料,如此设计,一方面,会造成布料溜槽重量超标,影响带动布料溜槽旋转布料的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耐火材料受上部铁矿石和焦炭的落料冲击产生的震动和下部具有侵蚀性的高温煤气冲刷等作用的影响,容易剥落,最终到导致失去对槽身的保护,造成槽身被烧穿,整个布料溜槽报废,高炉休风停产的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及其制作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布料溜槽在使用时,槽身易被烧穿而导致整个布料溜槽报废的问题,实现了对布料溜槽使用寿命的延长,进而减小了对布料溜槽的更换频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包括鹅头体、槽身、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

所述鹅头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槽身的一端;

所述槽身的内侧表面均匀布设有耐磨衬板,所述槽身的外侧表面设置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

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槽身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所述第二保护层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下表面,并覆盖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下表面;

所述槽身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位于所述槽身的安装所述鹅头体的一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槽身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挡板和隔板;

沿所述槽身的外侧周向表面,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槽身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的两端;

所述隔板连接两端的所述挡板,并沿所述挡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所述挡板与所述隔板围成的区域内均匀填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形成所述第一保护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与所述槽身通过锚固件进行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护层与所述隔板焊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层内均匀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第二保护层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的高度与所述隔板的高度一致。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护帽,所述保护帽焊接于所述第二保护层上,并位于所述螺栓的螺栓头的顶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槽身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占所述槽身外侧表面面积的45%~50%。

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挡板和隔板焊接成与槽身外表面形状相匹配的框架结构,并将所述框架结构焊接在所述槽身外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

在所述框架结构内均布锚固件,并将所述锚固件焊接于所述槽身上;

在所述框架结构内预埋固定块;

用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均匀填充于所述框架结构内,并保证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填充高度不高于所述框架结构的高度;

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凝固后,进加热炉进行烘烤;

将第二保护层与所述隔板底部进行焊接,并通过螺栓将所述第二保护层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

在所述第二保护层的设置所述螺栓的位置焊接所述保护帽。

更进一步地,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凝固后,进加热炉进行烘烤,所述烘烤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50℃以下,每小时升温15℃,直至升温至150℃;

150℃时,恒温8小时;

150~250℃时,每小时升温15℃,直至升温至250℃;

250℃时,恒温5小时;

250℃随炉降温至50℃,直至降温至50℃以下时即可出炉。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在槽身的内侧表面设置耐磨衬板,在槽身的外侧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设置第一保护层,并在第一保护层的下表面设置第二保护层,并保证第二保护层全部覆盖第一保护层的下表面,其中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位于槽身的安装鹅头体的一端。通过双重保护层对布料溜槽底部的受高温侵蚀性煤气冲刷的部位进行保护,有效解决了布料溜槽在使用时,槽身易被烧穿而导致整个布料溜槽报废的问题,实现了对布料溜槽使用寿命的延长,进而减小了对布料溜槽的更换频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的制作方法,首先,将由挡板和隔板焊接成的与槽身外表面形状相匹配的框架结构固定安装在槽身外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然后,向框架结构的空间内预埋固定块,同时,在框架结构的空间内均匀布设锚固件,并将锚固件与布料溜槽的槽身表面焊接固定;再然后,向框架结构内部填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并对钢纤维增强浇注料进行烘烤,使之结构坚固,形成第一保护层;之后,再向第一保护层的表面固定安装第二保护层,具体通过焊接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最后,在固定螺栓的位置设置保护帽,通过保护帽对螺栓进行保护,防止螺栓提前失效。采用该制作方法,一方面,通过在布料溜槽的槽身外侧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设置双层保护层,降低了制作成本,有效减轻了布料溜槽的重量,另一方面,双层保护层能够有效防止布料溜槽在使用过程中,上部铁矿石、焦炭下落过程中对落料点冲击产生的震动,以及下部具有较强侵蚀性高温煤气对槽身的冲刷,有效延长了布料溜槽的使用寿命,且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布料溜槽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布料溜槽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标:1、鹅头体;2、挡板;3、第一保护层;4、锚固件;5、槽身;6、固定块;7、保护帽;8、螺栓;9、耐磨衬板;10、第二保护层;11、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包括鹅头体1、槽身5、第一保护层3以及第二保护层10;鹅头体1固定连接于槽身5的一端;槽身5的内侧表面均匀布设有耐磨衬板9,槽身5的外侧表面设置第一保护层3和第二保护层10;第一保护层3设置于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第二保护层10设置于第一保护层3的下表面,并覆盖第一保护层3的下表面;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位于槽身5的安装鹅头体1的一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在槽身5的内侧表面设置耐磨衬板9,在槽身5的外侧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设置第一保护层3,并在第一保护层3的下表面设置第二保护层10,并保证第二保护层10全部覆盖第一保护层3的下表面,其中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位于槽身5的安装鹅头体1的一端。通过双重保护层对布料溜槽底部的受高温侵蚀性煤气冲刷的部位进行保护,有效解决了布料溜槽在使用时,槽身5易被烧穿而导致整个布料溜槽报废的问题,实现了对布料溜槽使用寿命的延长,进而减小了对布料溜槽的更换频率。

具体的,将两个单独的鹅头体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槽身5一端的两个侧面上,这种设计结构使得用于固定鹅头体1与槽身5的螺栓的安装位置抬高,使螺栓避开了炉顶内的最高温区域。此外,在槽身5的内侧表面均匀布设耐磨衬板9,将耐磨衬板9倾斜设置,并在耐磨衬板9与槽身5的夹角空间内设置垫块,由垫块与耐磨衬板9共同组成耐磨层,通过耐磨衬板9以及垫块组成的耐磨层以增加槽身5的厚度,当落下的铁矿石、焦炭、烧结矿等物料冲击槽身5时,能够有效减小物料下落带来的强烈冲击,避免槽身5产生震荡,造成布料异常。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层10完全覆盖第一保护层3的表面,并且,第一保护层3和第二保护层10设置在槽身5下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主要位于安装有鹅头体1的槽身5的一端,同时,此区域的槽身5内表面还会受到物料下落的冲击,将双层保护层设置在此区域,一方面,降低了制作成本,有效减轻了布料溜槽的重量,另一方面,双层保护层能够有效防止布料溜槽在使用过程中,上部铁矿石、焦炭下落过程中对落料点冲击产生的震动,以及下部具有较强侵蚀性高温煤气对槽身5的冲刷,有效延长了布料溜槽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带动布料溜槽进行布料作业的设备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槽身5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挡板2和隔板11;沿槽身5的外侧周向表面,挡板2设置于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的两端;隔板11连接两端的挡板2,并沿挡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挡板2与隔板11围成的区域内均匀填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形成第一保护层3。

具体的,通过在槽身5的外侧表面设置挡板2和隔板11,将挡板2设置在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的两端,并将挡板2沿槽身5的周向方向设置,将位于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两端的挡板2通过隔板11进行连接,将隔板11沿挡板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挡板2与隔板11构成一框架结构,在框架结构内均匀填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使之形成第一保护层3。第一保护层3将炉顶内的具有较强侵蚀性高温煤气进行阻挡,避免了高温煤气直接冲刷布料溜槽的槽身5,有效防止了高温煤气对槽身5的腐蚀氧化。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由于槽身5具有一定的厚度,将槽身5安装鹅头体1的一端设置为台阶状结构,即槽身5安装鹅头体1的一端的外侧面设置有凹槽,将鹅头体1安装于凹槽内,并使鹅头体1的底面与槽身5的外表面平齐,保证第一保护层3能够平整的完全贴合于槽身5外侧表面,进而保证第一保护层3安装的稳定性以及坚固性。其中,凹槽的长度与鹅头体1安装于槽身5的长度相匹配,位于凹槽部位的垫块以及耐磨衬板9形成的耐磨层(第一耐磨层)则略高于正常槽身处的耐磨层(第二耐磨层),由于第一耐磨层略高于第二耐磨层,则部分物料在下落过程中会先落在第一耐磨层,再落至第二耐磨层,如此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使槽身5耐磨层的使用时间更长久。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将两个挡板2中靠近鹅头体1一端的挡板2设置于与槽身5内侧面的端部垫块相平齐的位置,并使该挡板2(靠近鹅头体1一端的挡板2)的顶面固定于鹅头体1的底面上,同时,该挡板2并与槽身5的端面相固定,保证形成的第一保护层3能够完全的对槽身5受高炉高温侵蚀性气体冲刷部位形成保护。另一端的挡板2则固定于槽身5受高炉高温侵蚀性气体冲刷部位的另一侧上。

参考图1-图4,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与槽身5通过锚固件4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与槽身5之间安装的稳固性,通过锚固件4对钢纤维增强浇注料进行固定,当物料下落冲击槽身5时,确保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不会由于冲击产生的震荡而脱落。

结合图2和图4,第二保护层10与隔板11焊接。

本实施例中,在布料溜槽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上部铁矿石、焦炭下落对落料点冲击产生的震动以及下部较强侵蚀性高温煤气的冲刷,长时间使用后,必然会对第一保护层3造成损害,而通过将第二保护层10与隔板11底部进行焊接,使第二保护层10与第一保护层3连接成一个整体,能够对钢纤维增强浇注料起到一个很好的包裹保护作用,有效延缓了布料溜槽的更换周期,有效增加了其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保护层3内均匀设置有固定块6,第二保护层10通过螺栓8固定于固定块6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二保护层10在第一保护层3上安装的稳固性,在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内预埋固定块6,并对固定块6进行钻孔和攻丝,在第二保护层10相对应固定块6的位置处打孔,通过螺栓8将第二保护层10固定在固定块6上。通过双重的固定(螺栓8把合固定块6与第二保护层10以及第二保护层10与隔板11焊接)方式,保证第二保护层10能够很好地对第一保护层3的保护。

如图3所示,固定块6的高度与隔板11的高度一致。

本实施例中,在实际应用中,将固定块6的高度与隔板11的高度设置一致,保证固定块6的高度不能高于隔板11的高度,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二保护层10在安装时,其上表面能够完全贴合第一保护层3的下表面,中间不留空隙,保护效果更好;另一方面,为了便于第二保护层10顶面能够与隔板11底面焊接,增强安装的稳固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保护层10采用不锈钢护板。

具体的,第二保护层10采用不锈钢护板,不锈钢采用06cr18ni11ti,因为06cr18ni11ti在400℃~900℃的温度范围内能够有效抵抗高温腐蚀氧化。

结合图1-图4,该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还包括保护帽7,保护帽7焊接于第二保护层10上,并位于螺栓8的螺栓头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炉顶内的高温煤气对螺栓8的侵蚀,使螺栓8提前失效,造成第二保护层10脱落,进而在螺栓8的螺栓头的顶部安装保护帽7,并将保护帽7与第二保护层10进行焊接,使之牢固的设置在第二保护层10上,并对螺栓8进行保护,进一步增加布料溜槽的使用寿命。

此外,如图3所示,耐磨衬板9焊接于槽身5的内侧表面。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耐磨衬板9与槽身5之间安装的稳固性,将耐磨衬板9焊接于槽身5的内侧表面,当落下的铁矿石、焦炭、烧结矿等物料冲击槽身5时,能够有效减小物料下落带来的强烈冲击,避免槽身5产生震荡,造成耐磨衬板9与槽身5内侧表面分离,进而造成布料溜槽槽身5穿孔。

在实际应用中,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占槽身5外侧表面面积的45%~50%。

一般情况下,现有的布料溜槽不会在受高炉气体冲刷的下表面设置防护层,或者会将槽身5外表面铺满防护层,耐火材料受上部铁矿石和焦炭的落料冲击产生的震动和下部具有侵蚀性的高温煤气冲刷等作用的影响,容易剥落,失去对槽身5的保护,进而会造成槽身5被烧穿,导致整个布料溜槽报废。而本实施例中,只在槽身5外侧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设置保护层,具体的,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占槽身5外侧表面面积的45%~50%,由于槽身5的形状为半圆筒状结构,而主要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位于半圆筒状结构外侧表面一端的45%~50%的区域,因此,只需在此区域的槽身5外表面设置双层保护层,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还减轻了布料溜槽的质量,进而增加了带动布料溜槽进行布料作业的设备的使用寿命。

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挡板2和隔板11焊接成与槽身5外表面形状相匹配的框架结构,并将框架结构焊接在槽身5外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

将挡板2和隔板11焊接成与槽身5外表面形状相匹配的框架结构焊接在槽身5外表面,并保证框架结构能够覆盖槽身5上部的内表面物料的落料点以及槽身5下部的外表面受高炉气体冲刷的区域。具体的,挡板2设置为圆弧状,其与槽身5的半圆筒状结构相匹配,并将挡板2设置在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的两端,并通过隔板11连通两端的挡板2,沿挡板2的长度方向,隔板11均匀设置在挡板2上,每个隔板11的两端焊接在挡板2上,其中,挡板2焊接在槽身5下表面,由隔板11和挡板2共同组成该框架结构。

在框架结构内均布锚固件4,并将锚固件4焊接于槽身5上。

具体的,按照150mm×150mm的距离,均匀将锚固件4布设于由隔板11和挡板2共同组成的框架结构内,并将每个锚固件4分别与槽身5焊接,用于使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与布料溜槽连接的稳固性。另外,在锚固件4的表面刷涂沥青漆,防止锚固件4被氧化以及被腐蚀,起到保护锚固件4的作用,进一步保证保护层对布料溜槽槽身5的保护效果。

在框架结构内预埋固定块6。

具体的,在预埋固定块6之前,先对固定块6进行加工,对固定块6进行钻孔,然后进行攻丝,并保证攻丝深度,将带钻孔的固定块6的一面朝向远离槽身5的一方。

用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均匀填充于框架结构内,并保证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填充高度不高于框架结构的高度。

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主要成分采用al2o3和coo,采用其填充的保护层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韧性以及较好的热震稳定性,此外,还具有较优异的抗剥落特性以及耐磨性能。

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凝固后,进加热炉进行烘烤。

将第二保护层10与隔板11底部进行焊接,并通过螺栓8将第二保护层10固定于固定块6上。

其中隔板11、挡板2、保护帽7、固定块6、锚固件4以及螺栓8均采用不锈钢06cr18ni11ti,不锈钢06cr18ni11ti在400℃~900℃的范围内有效能够抵抗高温腐蚀氧化,因此,使用不锈钢06cr18ni11ti作为隔板11、挡板2、保护帽7、固定块6、锚固件4以及螺栓8的原材料,能够对布料溜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即能保护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不受损害,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布料溜槽的使用寿命。

此外,第二保护层10的上表面与隔板11下表面进行焊接固定,同时,又在第二保护层10对应固定块6钻孔的位置划线并进行配钻孔,将螺栓8穿过第二保护层10上的孔并固定在固定块6的螺纹孔上,实现对第二保护层10的双重固定,有效增强第二保护层10安装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二保护层10对第一保护层3的有效保护。

在第二保护层10的设置螺栓8的位置焊接保护帽7。

使用不锈钢保护帽7对不锈钢螺栓8进行保护,可以避免螺栓8在高温侵蚀性气体的冲刷下提前失效,进而导致第二保护层10产生松动,造成第二保护层10脱落,采用不锈钢保护帽7对不锈钢螺栓8进行保护,能够增加布料溜槽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层10采用不锈钢护板。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凝固后,进加热炉进行烘烤,烘烤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50℃以下,每小时升温15℃,直至升温至150℃。

150℃时,恒温8小时。

150~250℃时,每小时升温15℃,直至升温至250℃。

250℃时,恒温5小时。

250℃随炉降温至50℃,直至降温至50℃以下时即可出炉。此步骤中,在从250℃随炉降温至50℃过程中,需保证每小时的温度降低小于25℃,保证降温速度不会过快或过慢,直至温度降至50℃以下时再出炉,出炉后,将不锈钢护板即第二保护层10的上表面(顶面)与隔板11的下表面(底面)进行一次焊接。本实施例中,隔板11的结构可以采用“l”型结构,将“l”型结构的底边朝下设置,并且位于挡板2两侧的隔板11关于挡板2的中心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主要成分是al2o3和coo,其可抵抗的最高使用温度为1200℃。将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均匀填充在框架结构内时,保证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填充高度不得高出隔板11的高度,需注意,在填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时,需保证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均匀填充于由挡板2和隔板11组成的框架结构,由于框架结构内还预埋有固定块6,且固定块6的高度与隔板11的高度一致,当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填充高度高出隔板11的高度时,会导致固定块6无法与第二保护层10实现紧密固定,进而会导致第二保护层10脱落的几率增大,因此,在填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时,不得将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填充高度高出隔板11的高度。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填充完成凝固后采用上述工艺进行烘烤,通过以上对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烘烤工艺,保证第一保护层3能够有效地防止炉顶内的高温煤气对布料溜槽槽身5的冲刷侵蚀。

另外,本实施例中,隔板11与挡板2,隔板11与槽身5,挡板2与槽身5,锚固件4与槽身5,第二保护层10与隔板11之间的连接优先采用焊接的固定方式进行连接,一方面,焊接的连接性能好,可以将需要连接的两零部件稳定的进行组合,达到降低质量、节约材料、优化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焊接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同时又容易保证气密性及水密性,适应性广且容易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申请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包括鹅头体(1)、槽身(5)、第一保护层(3)以及第二保护层(10);

所述鹅头体(1)固定连接于所述槽身(5)的一端;

所述槽身(5)的内侧表面均匀布设有耐磨衬板(9),所述槽身(5)的外侧表面设置所述第一保护层(3)和所述第二保护层(10);

所述第一保护层(3)设置于所述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所述第二保护层(10)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层(3)的下表面,并覆盖所述第一保护层(3)的下表面;

所述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位于所述槽身(5)的安装所述鹅头体(1)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身(5)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挡板(2)和隔板(11);

沿所述槽身(5)的外侧周向表面,所述挡板(2)设置于所述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的两端;

所述隔板(11)连接两端的所述挡板(2),并沿所述挡板(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所述挡板(2)与所述隔板(11)围成的区域内均匀填充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形成所述第一保护层(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与所述槽身(5)通过锚固件(4)进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层(10)与所述隔板(11)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层(3)内均匀设置有固定块(6),所述第二保护层(10)通过螺栓(8)固定于所述固定块(6)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6)的高度与所述隔板(11)的高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帽(7),所述保护帽(7)焊接于所述第二保护层(10)上,并位于所述螺栓(8)的螺栓头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身(5)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占所述槽身(5)外侧表面面积的45%~50%。

9.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的制作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挡板(2)和隔板(11)焊接成与槽身(5)外表面形状相匹配的框架结构,并将所述框架结构焊接在所述槽身(5)外表面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

在所述框架结构内均布锚固件(4),并将所述锚固件(4)焊接于所述槽身(5)上;

在所述框架结构内预埋所述固定块(6);

用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均匀填充于所述框架结构内,并保证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的填充高度不高于所述框架结构的高度;

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凝固后,进加热炉进行烘烤;

将第二保护层(10)与所述隔板(11)底部进行焊接,并通过螺栓(8)将所述第二保护层(10)固定于所述固定块(6)上;

在所述第二保护层(10)的设置所述螺栓(8)的位置焊接保护帽(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纤维增强浇注料凝固后,进加热炉进行烘烤,所述烘烤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50℃以下,每小时升温15℃,直至升温至150℃;

150℃时,恒温8小时;

150~250℃时,每小时升温15℃,直至升温至250℃;

250℃时,恒温5小时;

250℃随炉降温至50℃,直至降温至50℃以下时即可出炉。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层复合耐高温保护层的布料溜槽及其制作方法,涉及高炉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布料溜槽在使用时,槽身易被烧穿而导致整个布料溜槽报废的问题。本申请的布料溜槽包括鹅头体、槽身、第一保护层以及第二保护层;鹅头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槽身的一端;槽身的内侧表面均匀布设有耐磨衬板,槽身的外侧表面设置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槽身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第二保护层设置于第一保护层的下表面,并覆盖第一保护层的下表面;槽身的受高炉气体冲刷区域位于所述槽身的安装所述鹅头体的一端。采用本申请的布料溜槽及其制作方法,实现了对布料溜槽使用寿命的延长,进而减小了对布料溜槽的更换频率。

技术研发人员:孙业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19
技术公布日:2021.07.0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3502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