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


本发明属于医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院中,医用理疗床的使用非常普遍,是病人诊断病情及理疗的床位。理疗床可以方便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治疗和观察。但现有的医用理疗床均为用途单一、结构简单的普通床,对于俯卧位检查或治疗时最多也是采用头部开孔,只能满足患者短时间检查或治疗,而人体脊柱存在生理弯曲,当俯卧位时候,患者卧于现有一体平面的理疗床上前倾的颈椎和头面部有压迫感,当治疗时间稍长时间(≥5分钟),患者会感觉压迫感明显,加之现有的诊疗床患者双手也没有合适放置的位置,当长时间这样的体位时,则可出现双手臂及颈部肌肉痉挛紧张,患者会出现手臂发麻、颈部背部等僵硬,酸麻胀痛等不适感,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面部胸背部受压感明显,患者可能呼吸困难,继而引发心理烦躁,患者即可出现不自主的移动体位,导致治疗无法继续,或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治疗失败或治疗并发症(如:艾灸理疗时移动体位致艾灸盒跌落烫伤患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包括床板和支脚架,所述床体包括主板和头垫板,所述头垫板通过设置于所述支脚架前侧或前方的升降组件可相对所述主板进行上下升降,所述主板前部两侧对称开设有内凹形成的贯穿所述床板的通臂槽,所述头垫板中心开设有贯穿所述头垫板的架脸孔,所述支脚架包括立设的若干支脚。

本申请通过通臂槽的设计使得患者可以在治疗时双臂搭靠于通臂槽内,而且手部可以在床板下适当活动,避免肌肉酸胀发麻等发生,可整体上下升降的头垫板而非摆动的头垫板设计使得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不同体形要求适当降低或抬高患者头面部,使得颈椎和头面部处于较舒适的位置,长时间卧姿也不易造成颈椎、头面部和背部有压迫感,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从而保证了长时间的治疗有效进行。

作为优选,所述头垫板下方设有置物托台,所述置物托台包括位于中心的置物区和连接于置物区两侧的且向床体后方延伸的托臂区,所述托臂区为对称设于所述置物区两侧向外向后方支出来的两条,所述托臂区与所述置物区之间设有向上隆起的腕托区。

由于治疗时间长短不一,特别是当治疗时间较长时,即便处于较舒适的俯卧姿式,患者也易产生无聊的乏味感,心理上会相对烦燥,下垂至床下的手臂可拿持手机进行观看消遣,但不管是手臂长时间下垂还是手长时间握持电子产品,都会造成手臂麻木或不适,本申请通过上述置物托台的设计使得电子产品可放置在置物区,而手可改放在置物区,手腕可托在腕托区,手臂可随患者自身舒适感可放或不放在手臂区,从而保证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手、腕和臂都能处于较舒适的状态,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作为优选,所述托臂区为两侧上弯的长条舌状具有韧性的托板,且自由端呈弧形;所述置物区与腕托区一体连接,所述腕托区外侧沿呈弧形,所述置物区底部设有铰接柱,所述托臂区设有与所述铰接柱套接的套接环一,通过所述套接环一和铰接柱的配合使得每个所述托臂区都可沿着所述腕托区的外侧沿转动。

本申请通过可转动的托臂区从而满足不同个体的舒适感要求,两条托臂区之间的夹角可大小可自由调整。具体地可在置物区底部设置一个铰接柱,两条舌状托板都套接在铰接柱上,然后腕托区的外侧以铰接柱的轴心为圆心设计成圆弧形以保证调整方便的同时结构更加紧凑。具有韧性的托板可在受力后具有弹性缓冲和调节的效果,设计时将托臂区的悬于腕托区的外侧部分采用具有韧性的板条状的托板、位于置物区和腕托区的内侧部分做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形状无韧性的结构与铰接柱连接,从而保证能托到手臂的区域具有弹性,而连接铰接柱的根部又具有钢性,可采用塑料或金属材料都可以实现上述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置物托台底部对应每一侧的所述托臂区各设有一个基台,所述基台与对应的所述托臂区之间设有可使托臂区上下摆动的调节弹簧,所述托臂区包括与套接环一固接的根部和悬于腕托区外侧的托板,所述托板与所述根部铰接,与所述套接环一铰接,所述基台通过套接环二套设于所述铰接柱上,对应的所述基台与所述腕托区之间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上端固接所述托臂区,下端穿出所述基台,所述调节弹簧套设于所述限位柱上,所述限位柱向下穿出所述基台的部分上螺接有可调节所述托臂区相对于基台的初始位置的调节螺母,所述限位柱靠近所述托臂区的后端设置,所述托臂区的前部位于所述置物区的下方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连接或抵于所述基台上。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托臂区的托板的部分可以上下有弹性调节,而根部无弹性确保托板与腕托区的衔接,从而保证托板以腕托区外侧为基点即可上下摆动又可水平面移动,从而保证承托效果的同时又能调节自如、方便,适用范围广。

作为优选,所述置物托台底部设有托台升降柱或所述置物台通过托台升降柱吊设于所述头垫板下方,所述托台升降柱为电动升降柱,所述置物区的前侧设有控制托台升降柱运转的具有操控按钮的操作台。

托台升降柱可选用现有市面上较普遍的电动升降柱,升降方法,且患者可在置物区上方便地进行操作,以调节到自己舒适的距离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床板前侧的支脚上的齿条、套设于支脚上的且内设有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的导向传动盒、穿出所述导向传动盒且与导向传动盒的齿轮同轴连接的手动轮,所述导向传动盒顶部连接所述头垫板;或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床板前侧的支脚上或落地设置的头垫升降柱,所述头垫升降柱顶端连接所述头垫板。

作为优选,所述头垫板下方设有基座,所述基座前部设有与所述头垫板连接的头垫升降柱、后部设有与所述置物托台连接的托台升降柱,所述头垫升降柱为电动升降柱,所述操作台与所述头垫升降柱电连且操作台上设有控制所述头垫升降柱的操控按钮。

升降组件可以是多种方式,可以是手动或电动的,头垫升降柱可采用现有市场上的电动升降柱。基座的设置可将用于升降置物台和头垫的升降柱整合到一个基座上,结构更加稳定,患者通过操作台的操控按钮可自如地且分别地调整头垫与置物台的高度,以达到个人体感和视觉最舒适的高度。具体地可以在置物区底部设计一个铰接柱,基台以及托臂区的根部都套接在铰接柱上,铰接柱的底端连接升降柱可直接对置物托台进行升降,结构紧凑、操作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主板和头垫板上分别设有床垫和头垫,所述床垫和头垫之间通过弹性垫带连接,所述头垫上对应所述架脸孔开设有头垫通孔,所述头垫与头垫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床垫为电热床垫。

连接件可以是布条或弹性带,从而可以起到遮缝和防止头垫过度移位的效果,头垫通孔的四周可设一圈乳胶或硅胶垫圈,使用时更加舒适。

目前临床上许许多多的理疗往往超过5分钟。临床上所有诊疗床均没有加热功能,许多治疗均要暴露体表,患者常有寒冷感,而这也是许多患者难以接受治疗的原因之一。本申请的床垫采用电热床垫,从而可大大提高治疗时的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通臂槽为弧形槽,所述床板底部对应通臂槽的位置设有可沿床板面抽拉的槽板,所述床板底部开设有向上凹陷的可容置所述槽板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端到所述通臂槽外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槽板的长度的两倍;所述槽板底部设有手拉部,所述床垫对应所述通臂槽的位置连接有形状与通臂槽匹配的槽垫部,所述槽垫部通过弹性连接带与所述床垫连接,且连接带沿槽垫部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宽,所述槽垫部为柔性软垫,且槽垫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床垫的厚度和槽板顶面到床板顶面的距离之和。

当俯卧时患者可将手通过通臂槽悬挂下来,当不需要将手臂悬于床下时或治疗需要手臂放于床上时,再加上患者个体大小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拉动槽板将通臂槽封上,从而又形成一张传统的完整的床板,且本申请还设计了槽垫部以保证槽板拉出后,床垫和槽垫部顶端高度差不多,填补了槽板拉出来形成的高度差凹坑,槽板拉出后整个槽垫部也同时被抬起与床垫形成一张四四方方的完整传统床垫,从而保证了使用的舒适性以及治疗的方便性。

作为优选,所述主板前端两侧向前延伸形成凸耳部,所述主板的凸耳部之间形成前端敞口的嵌槽,所述头垫板部分或全部设于所述嵌槽内,位于床体前侧的支脚设于所述凸耳部的底部,所述主板两侧沿上设有挡沿板,所述主板两侧开设有贯穿所述主板的长通槽,所述挡沿板插设于所述长通槽内且可沿长通槽上下滑动,所述主板外侧和/或两端穿设有可对挡沿板进行限位的插条,所述挡沿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条适配的插孔。

本申请将主板向前延伸形成凸耳部且将前侧支脚设在凸耳部上,从而使得前侧支脚离手臂较远,为悬于床下手臂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避免了前侧支脚与通臂槽上下来的手臂过于挨靠导致手和/或托臂区的活动范围局促。另一方面即便头垫板上下调整高度了,也能保证肩部和身体在需要时仍可以在一个平面上,特别是在头垫板下沉后手臂又需要平卧于床上进行肩臂治疗时,此时肩部需要足够的支撑,通过凸耳部在设计肩部仍能得到充分的支撑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本申请的理疗床结构简单、巧妙,适用于各种需求的治疗,适用范围广,且调节方便。

当患者躺好后,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将挡沿板向上拉起从而形成护沿,从而可在意外情况下防止治疗器具从患者身上滑落摔损。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通臂槽的设计使得患者可以在治疗时双臂搭靠于通臂槽内,而且手部可以在床板下适当活动,避免肌肉酸胀发麻等发生,可整体上下升降的头垫板而非摆动的头垫板设计使得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不同体形要求适当降低或抬高患者头面部,使得颈椎和头面部处于较舒适的位置,长时间卧姿也不易造成颈椎、头面部和背部有压迫感,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从而保证了长时间的治疗有效进行。

2、本申请将主板向前延伸形成凸耳部且将前侧支脚设在凸耳部上,从而使得前侧支脚离手臂较远,为悬于床下手臂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避免了前侧支脚与通臂槽上下来的手臂过于挨靠导致手和/或托臂区的活动范围局促。另一方面即便头垫板上下调整高度了,也能保证肩部和身体在需要时仍可以在一个平面上,特别是在头垫板下沉后手臂又需要平卧于床上进行肩臂治疗时,此时肩部需要足够的支撑,通过凸耳部在设计肩部仍能得到充分的支撑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本申请的理疗床结构简单、巧妙,适用于各种需求的治疗,适用范围广,且调节方便。

3、本申请整体结构简单,人性化设计合理,且操作方便、自如,患者可根据自身的舒适感设计的头的高低、手臂的放置且活动空间大,医护人员也可根据治疗的需求调整患者的体位并能进行高效的治疗,本申请的优点是通过上述的各个结构配合实现的,每个设计要点之间相辅相承从而实现了本申请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导向传动盒的本申请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有基座的本申请结构示意图。

图4是置物托台吊设的本申请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具有凸耳部的本申请结构示意图。

图6是置物托台以及头垫升降柱、托台升降柱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置物托台结构示意图。

图8是具有槽板的本申请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

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包括床体1,所述床体包括床板11和支脚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主板111和头垫板112,所述头垫板通过设置于所述支脚架前侧或前方的升降组件可相对所述主板进行上下升降,所述主板前部两侧对称开设有内凹形成的贯穿所述床板的通臂槽13,所述头垫板中心开设有贯穿所述头垫板的架脸孔1121,所述支脚架包括立设的若干支脚3。

本申请通过通臂槽的设计使得患者可以在治疗时双臂搭靠于通臂槽内,而且手部可以在床板下适当活动,避免肌肉酸胀发麻等发生,可整体上下升降的头垫板而非摆动的头垫板设计使得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不同体形要求适当降低或抬高患者头面部,使得颈椎和头面部处于较舒适的位置,长时间卧姿也不易造成颈椎、头面部和背部有压迫感,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从而保证了长时间的治疗有效进行。

实施例二: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头垫板下方设有置物托台4,所述置物托台包括位于中心的置物区41和连接于置物区两侧的且向床体后方延伸的托臂区42,所述托臂区为对称设于所述置物区两侧向外向后方支出来的两条,所述托臂区与所述置物区之间设有向上隆起的腕托区43。

由于治疗时间长短不一,特别是当治疗时间较长时,即便处于较舒适的俯卧姿式,患者也易产生无聊的乏味感,心理上会相对烦燥,下垂至床下的手臂可拿持手机进行观看消遣,但不管是手臂长时间下垂还是手长时间握持电子产品,都会造成手臂麻木或不适,本申请通过上述置物托台的设计使得电子产品可放置在置物区,而手可改放在置物区,手腕可托在腕托区,手臂可随患者自身舒适感可放或不放在手臂区,从而保证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手、腕和臂都能处于较舒适的状态,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实施例三: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托臂区为两侧上弯的长条舌状具有韧性的托板,且自由端呈弧形;所述置物区与腕托区一体连接,所述腕托区外侧沿呈弧形,所述置物区底部设有铰接柱411,所述托臂区设有与所述铰接柱套接的套接环一421,通过所述套接环一和铰接柱的配合使得每个所述托臂区都可沿着所述腕托区的外侧沿转动。

本申请通过可转动的托臂区从而满足不同个体的舒适感要求,两条托臂区之间的夹角可大小可自由调整。具体地可在置物区底部设置一个铰接柱,两条舌状托板都套接在铰接柱上,然后腕托区的外侧以铰接柱的轴心为圆心设计成圆弧形以保证调整方便的同时结构更加紧凑。具有韧性的托板可在受力后具有弹性缓冲和调节的效果,设计时将托臂区的悬于腕托区的外侧部分采用具有韧性的板条状的托板、位于置物区和腕托区的内侧部分做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形状无韧性的结构与铰接柱连接,从而保证能托到手臂的区域具有弹性,而连接铰接柱的根部又具有钢性,可采用塑料或金属材料都可以实现上述功能。

实施例四: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置物托台底部对应每一侧的所述托臂区各设有一个基台44,所述基台与对应的所述托臂区之间设有可使托臂区上下摆动的调节弹簧45,所述托臂区包括与套接环一固接的根部和悬于腕托区外侧的托板,所述托板与所述根部铰接,与所述套接环一铰接,所述基台通过套接环二441套设于所述铰接柱上,对应的所述基台与所述腕托区之间设有限位柱422,所述限位柱上端固接所述托臂区,下端穿出所述基台,所述调节弹簧套设于所述限位柱上,所述限位柱向下穿出所述基台的部分上螺接有可调节所述托臂区相对于基台的初始位置的调节螺母423,所述限位柱靠近所述托臂区的后端设置,所述托臂区的前部位于所述置物区的下方设有连接杆424,所述连接杆下端连接或抵于所述基台上。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托臂区的托板的部分可以上下有弹性调节,而根部无弹性确保托板与腕托区的衔接,从而保证托板以腕托区外侧为基点即可上下摆动又可水平面移动,从而保证承托效果的同时又能调节自如、方便,适用范围广。

实施例五: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置物托台底部设有托台升降柱5或所述置物台通过托台升降柱吊设于所述头垫板下方,所述托台升降柱为电动升降柱,所述置物区的前侧设有控制托台升降柱运转的具有操控按钮的操作台51。

托台升降柱可选用现有市面上较普遍的电动升降柱,升降方法,且患者可在置物区上方便地进行操作,以调节到自己舒适的距离高度。操作台上还可以调置可呼叫医护人员的警铃按钮。

实施例六: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床板前侧的支脚上的齿条31、套设于支脚上的且内设有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的导向传动盒32、穿出所述导向传动盒且与导向传动盒的齿轮同轴连接的手动轮33,所述导向传动盒顶部连接所述头垫板;或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床板前侧的支脚上或落地设置的头垫升降柱4,所述头垫升降柱顶端连接所述头垫板。

实施例七: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头垫板下方设有基座6,所述基座前部设有与所述头垫板连接的头垫升降柱、后部设有与所述置物托台连接的托台升降柱,所述头垫升降柱为电动升降柱,所述操作台与所述头垫升降柱电连且操作台上设有控制所述头垫升降柱的操控按钮。

升降组件可以是多种方式,可以是手动或电动的,头垫升降柱可采用现有市场上的电动升降柱。基座的设置可将用于升降置物台和头垫的升降柱整合到一个基座上,结构更加稳定,患者通过操作台的操控按钮可自如地且分别地调整头垫与置物台的高度,以达到个人体感和视觉最舒适的高度。具体地可以在置物区底部设计一个铰接柱,基台以及托臂区的根部都套接在铰接柱上,铰接柱的底端连接升降柱可直接对置物托台进行升降,结构紧凑、操作方便。

实施例八: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主板和头垫板上分别设有床垫71和头垫72,所述床垫和头垫之间通过弹性垫带73连接,所述头垫上对应所述架脸孔开设有头垫通孔,所述头垫与头垫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床垫为电热床垫。目前临床上许许多多的理疗往往超过5分钟。临床上所有诊疗床均没有加热功能,许多治疗均要暴露体表,患者常有寒冷感,而这也是许多患者难以接受治疗的原因之一。本申请的床垫采用电热床垫,从而可大大提高治疗时的舒适性。且电热床垫的操控按钮也可整合到操作台上,从而由患者自己来调控,更具人性化,更方便、舒适。

连接件可以是布条或弹性带,从而可以起到遮缝和防止头垫过度移位的效果,头垫通孔的四周可设一圈乳胶或硅胶垫圈,使用时更加舒适。

实施例九: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通臂槽为弧形槽,所述床板底部对应通臂槽的位置设有可沿床板面抽拉的槽板8,所述床板底部开设有向上凹陷的可容置所述槽板的滑动槽9,所述滑动槽内端到所述通臂槽外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槽板的长度的两倍;所述槽板底部设有手拉部81,所述床垫对应所述通臂槽的位置连接有形状与通臂槽匹配的槽垫部711,所述槽垫部通过弹性连接带712与所述床垫连接,且连接带沿槽垫部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宽,所述槽垫部为柔性软垫,且槽垫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床垫的厚度和槽板顶面到床板顶面的距离之和。

当俯卧时患者可将手通过通臂槽悬挂下来,当不需要将手臂悬于床下时或治疗需要手臂放于床上时,再加上患者个体大小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拉动槽板将通臂槽封上,从而又形成一张传统的完整的床板,且本申请还设计了槽垫部以保证槽板拉出后,床垫和槽垫部顶端高度差不多,填补了槽板拉出来形成的高度差凹坑,槽板拉出后整个槽垫部也同时被抬起与床垫形成一张四四方方的完整传统床垫,从而保证了使用的舒适性以及治疗的方便性。

实施例十: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所述主板前端两侧向前延伸形成凸耳部113,所述主板的凸耳部之间形成前端敞口的嵌槽,所述头垫板部分或全部设于所述嵌槽内,位于床体前侧的支脚设于所述凸耳部的底部,所述主板两侧沿上设有挡沿板10,所述主板两侧开设有贯穿所述主板的长通槽101,所述挡沿板插设于所述长通槽内且可沿长通槽上下滑动,所述主板外侧和/或两端穿设有可对挡沿板进行限位的插条102,所述挡沿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条适配的插孔。

本申请将主板向前延伸形成凸耳部且将前侧支脚设在凸耳部上,从而使得前侧支脚离手臂较远,为悬于床下手臂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避免了前侧支脚与通臂槽上下来的手臂过于挨靠导致手和/或托臂区的活动范围局促。另一方面即便头垫板上下调整高度了,也能保证肩部和身体在需要时仍可以在一个平面上,特别是在头垫板下沉后手臂又需要平卧于床上进行肩臂治疗时,此时肩部需要足够的支撑,通过凸耳部在设计肩部仍能得到充分的支撑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本申请的理疗床结构简单、巧妙,适用于各种需求的治疗,适用范围广,且调节方便。

当患者躺好后,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将挡沿板向上拉起从而形成护沿,从而可在意外情况下防止治疗器具从患者身上滑落摔损。

本申请整体结构简单,人性化设计合理,且操作方便、自如,患者可根据自身的舒适感设计的头的高低、手臂的放置且活动空间大,医护人员也可根据治疗的需求调整患者的体位并能进行高效的治疗,本申请的优点是通过上述的各个结构配合实现的,每个设计要点之间相辅相承从而实现了本申请的技术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包括床体(1),所述床体包括床板(11)和支脚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主板(111)和头垫板(112),所述头垫板通过设置于所述支脚架前侧或前方的升降组件可相对所述主板进行上下升降,所述主板前部两侧对称开设有内凹形成的贯穿所述床板的通臂槽(13),所述头垫板中心开设有贯穿所述头垫板的架脸孔(1121),所述支脚架包括立设的若干支脚(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垫板下方设有置物托台(4),所述置物托台包括位于中心的置物区(41)和连接于置物区两侧的且向床体后方延伸的托臂区(42),所述托臂区为对称设于所述置物区两侧向外向后方支出来的两条,所述托臂区与所述置物区之间设有向上隆起的腕托区(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臂区为两侧上弯的长条舌状具有韧性的托板,且自由端呈弧形;所述置物区与腕托区一体连接,所述腕托区外侧沿呈弧形,所述置物区底部设有铰接柱(411),所述托臂区设有与所述铰接柱套接的套接环一(421),通过所述套接环一和铰接柱的配合使得每个所述托臂区都可沿着所述腕托区的外侧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托台底部对应每一侧的所述托臂区各设有一个基台(44),所述基台与对应的所述托臂区之间设有可使托臂区上下摆动的调节弹簧(45),所述托臂区包括与套接环一固接的根部和悬于腕托区外侧的托板,所述托板与所述根部铰接,与所述套接环一铰接,所述基台通过套接环二(441)套设于所述铰接柱上,对应的所述基台与所述腕托区之间设有限位柱(422),所述限位柱上端固接所述托臂区,下端穿出所述基台,所述调节弹簧套设于所述限位柱上,所述限位柱向下穿出所述基台的部分上螺接有可调节所述托臂区相对于基台的初始位置的调节螺母(423),所述限位柱靠近所述托臂区的后端设置,所述托臂区的前部位于所述置物区的下方设有连接杆(424),所述连接杆下端连接或抵于所述基台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托台底部设有托台升降柱(5)或所述置物台通过托台升降柱吊设于所述头垫板下方,所述托台升降柱为电动升降柱,所述置物区的前侧设有控制托台升降柱运转的具有操控按钮的操作台(51)。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床板前侧的支脚上的齿条(31)、套设于支脚上的且内设有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齿轮的导向传动盒(32)、穿出所述导向传动盒且与导向传动盒的齿轮同轴连接的手动轮(33),所述导向传动盒顶部连接所述头垫板;或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床板前侧的支脚上或落地设置的头垫升降柱(4),所述头垫升降柱顶端连接所述头垫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头垫板下方设有基座(6),所述基座前部设有与所述头垫板连接的头垫升降柱、后部设有与所述置物托台连接的托台升降柱,所述头垫升降柱为电动升降柱,所述操作台与所述头垫升降柱电连且操作台上设有控制所述头垫升降柱的操控按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和头垫板上分别设有床垫(71)和头垫(72),所述床垫和头垫之间通过弹性垫带(73)连接,所述头垫上对应所述架脸孔开设有头垫通孔,所述头垫与头垫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床垫为电热床垫。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臂槽为弧形槽,所述床板底部对应通臂槽的位置设有可沿床板面抽拉的槽板(8),所述床板底部开设有向上凹陷的可容置所述槽板的滑动槽(9),所述滑动槽内端到所述通臂槽外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槽板的长度的两倍;所述槽板底部设有手拉部(81),所述床垫对应所述通臂槽的位置连接有形状与通臂槽匹配的槽垫部(711),所述槽垫部通过弹性连接带(712)与所述床垫连接,且连接带沿槽垫部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变宽,所述槽垫部为柔性软垫,且槽垫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床垫的厚度和槽板顶面到床板顶面的距离之和。

10.根据权利要求1、2、3、4、7、8、9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前端两侧向前延伸形成凸耳部(113),所述主板的凸耳部之间形成前端敞口的嵌槽,所述头垫板部分或全部设于所述嵌槽内,位于床体前侧的支脚设于所述凸耳部的底部,所述主板两侧沿上设有挡沿板(10),所述主板两侧开设有贯穿所述主板的长通槽(101),所述挡沿板插设于所述长通槽内且可沿长通槽上下滑动,所述主板外侧和/或两端穿设有可对挡沿板进行限位的插条(102),所述挡沿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条适配的插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医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部下沉可调温控中医理疗床,括床体和铺设于床体上的床垫,所述床体包括床板和支脚架,所述床体包括主板和头垫板,所述头垫板通过设置于所述支脚架前侧或前方的升降组件可相对所述主板进行上下升降,所述主板前部两侧对称开设有内凹形成的贯穿所述床板的通臂槽,本申请通过通臂槽的设计使得患者可以在治疗时双臂搭靠于通臂槽内,而且手部可以在床板下适当活动,避免肌肉酸胀发麻等发生,可整体上下升降的头垫板而非摆动的头垫板设计使得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不同体形要求适当降低或抬高患者头面部,使得颈椎和头面部处于较舒适的位置,长时间卧姿也不易造成颈椎、头面部和背部有压迫感,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技术研发人员:卢亚飞;石燕;姚丽伟;章金娟;陆海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5.11
技术公布日:2021.07.0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3504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