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14


本申请涉及驻车机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车辆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p档驻车系统可以在车辆停止的时候或者速度较低的时候对车辆进行锁止,防止车辆在斜坡时发生溜车造成安全事故,提升安全性能。可见,驻车机构是防止车辆溜车的安全装置,能够使汽车可靠而且无时间限制地停驻在某一位置,优势非常明显。因此,配备p档驻车系统的车辆也逐渐增多,应用越来越广泛,投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电子驻车换档型自动变速器通过将安装在驾驶室中的换档杆的控制信号电气传送到自动变速器而控制该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具有驻车模式,如果车辆因例如交通事故而不能行进或者如果在驻车模式中因电池放电而难以供应电力,则只有当驻车模式被强制释放时使用者或维修人员才能采取诸如拖曳的措施。

目前现有的电子驻车机构,受限于成本或者空间,往往没有紧急进出p档的功能。即使有了紧急情况下进出p档的装置,也使得驻车机构非常复杂,成本增加。

相关技术中,如图7中的电子驻车机构,带有手动进出p档功能,该电子驻车机构包括连接臂、摇臂以及钩形零件等较大的零件,正常的自动进出p档由换挡鼓带动拉杆完成,连接臂的销子a与换挡鼓配合,另一侧b始终与钩形零件配合;紧急情况下,人工转动摇臂c,此时连接臂的b部位沿如下所示的轴线旋转,进而与钩形零件脱离,达到断开与换挡鼓动力的目的。

但是,上述驻车机构部件多,且结构比较大,多个零件配合使用非常复杂,在狭小的空间内设置如此多的零件,使得成本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带有紧急情况下进出p档的装置结构复杂,成本增加的问题。

提供了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包括:

换挡鼓,所述换挡鼓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和后端,所述换挡鼓的前端的边缘至少部分区域径向延伸有一安装板,该安装板内沿前后向设有一安装槽;

摇臂,所述摇臂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动力驱动件连接,所述摇臂的另一端设有空腔,该空腔内设有可前后向移动的锁止机构,当锁止机构移动沿后向移动时,所述锁止机构可卡入安装槽;

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锁止机构可拆卸连接,用以调节所述锁止机构前后移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机构包括一杆状件,杆状件的后端具有锁止部,该杆状件沿径向向内凹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的上端具有一引导面,且该侧壁靠近所述换挡鼓一侧;

所述调节机构可沿所述杆状件径向移动,且所述调节机构具有卡接部,该卡接部具有与引导面所配合的配合面,当卡接部沿所述杆状件径向向所述杆状件移动时,所述配合面与所述引导面相贴,以使得所述锁止部可卡入所述安装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靠近所述换挡鼓一侧形成所述凹槽的侧壁沿径向向外延伸有第一挡板,所述引导面设置在该挡板远离所述杆状件的一侧,杆状件在挡板的后端部形成所述锁止部,且第一挡板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空腔的截面直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包括前后向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截面直径,在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套接在杆状件的弹性件,该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过渡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杆状件固定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杆状件远离所述换挡鼓的一侧径向延伸有第二挡板,所述弹性件固定在第二挡板上,且所述第二挡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空腔截面面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螺钉,该螺钉下端的柱状部形成所述卡接部,该柱状部的底端截面呈“v”状,其中靠近所述换挡鼓的一面形成所述配合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摇臂的前端固定有调节部,转动调节部可带动所述摇臂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包括六棱柱。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还连通一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与所述换挡鼓中心区域连通,移动所述调节部以使得所述锁止机构可通过引导通道卡入安装槽。

自动模式下,此时杆状件的锁止部卡入到安装槽内,自动模式下的进出p档,都和螺钉无关,螺钉此时只要卡在凹槽内即可,其中自动模式下的进出p档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做赘述。

当突发紧急情况时,此时若处在p档,即杆状件的锁止部卡入到安装槽内,因此需要手动解除p档,此时需要利用螺丝刀拧松螺钉,即螺钉从凹槽内脱离,此时弹簧不受螺钉影响,带动杆状件快速回位,而锁止部可从安装槽脱离,使得换挡鼓的动力被断开,然后转动摇臂,使得棘爪和棘轮处于分离状态,实现出p档功能,在出p档后,利用固定板和螺栓将摇臂固定。

在进入p档时,需要先将固定板上的螺栓拧松,利用固定板带动六棱柱转动进而带动摇臂的转动,此时利用螺丝刀拧紧螺钉,在螺钉不断地拧紧过程中,螺钉下端的尖锐部先与第一挡板上端的引导面接触,随着螺钉不断旋入,螺钉的配合面与引导面配合挤压,使得引导面受到一个向换挡鼓后端的分力以及向下运动的分力,而受空腔的限位作用,杆状件不会向下移动,只会向换挡鼓向运动,而随着螺钉逐渐旋入,配合面与引导面分离,通过螺钉来克服弹簧的弹力,此时需要保证锁止部贴在换挡鼓中心槽的侧壁上,当转动换挡鼓时,使得引导通道与锁止部解除,此时锁止部会引入到引导通道进而引入到安装槽处,此时摇臂恢复一开始处于p档时的状态,此时棘爪和棘轮啮合卡死,完成进p档。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由于设置调节机构以及锁止机构,在紧急状况下,通过调节机构调节锁止机构沿前后向移动时,因此可以使得锁止机构可以快速从安装槽内脱离或进出,转动摇臂,使得动力驱动件中棘轮和棘爪啮合或分离,实现快速进出p档功能,且整个装置所需零件少,大大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动模式下换挡鼓动力脱离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挡鼓动力连接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6为图5中b-b处剖面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带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

图中:1、换挡鼓;2、安装板;3、安装槽;4、摇臂;5、空腔;51、第一空腔;52、第二空腔;6、锁止机构;61、杆状件;62、锁止部;63、凹槽;7、调节机构;71、卡接部;72、螺钉;8、引导面;9、配合面;10、第一挡板;11、弹性件;12、第二挡板;13、调节部;14、引导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驻车机构部件多,且结构比较大,多个零件配合使用非常复杂,在狭小的空间内设置如此多的零件,使得成本大大增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如图1-6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包括换挡鼓1、摇臂4以及调节机构7,所述换挡鼓1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和后端,所述换挡鼓1的前端的边缘至少部分区域径向延伸有一安装板2,安装板2与换挡鼓1为一体结构,该安装板2内沿前后向设有一安装槽3;

在图1中,以调节机构7、安装板2所在侧为前端,相对应地,另一端为后端,换挡鼓1的前端的边缘一部分区域径向延伸有一安装板2,该安装板2与换挡鼓1本身为一体结构,可以保证换挡鼓1自身结构的强度,同时,安装槽3的槽底可为封闭状态,也可以为开口结构,在本申请中,参阅图4,优选为开口结构,可以保证自身结构的轻便。

摇臂4,所述摇臂4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动力驱动件连接,其中连接件与动力驱动件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多做解释,所述摇臂4的另一端设有空腔5,该空腔5内设有可前后向移动的锁止机构6,当锁止机构6移动沿后向移动时,所述锁止机构6可卡入安装槽3;

需要理解的是,在现有技术中,也存在不带手动紧急进出p档功能的电子驻车机构,其结构大致包括连接件、动力驱动件以及换挡鼓,只是不存在锁止机构6以及调节机构7等,而连接件为具有弹性的连接件。

调节机构7,所述调节机构7与所述锁止机构6可拆卸连接,用以调节所述锁止机构6前后移动。

在自动模式,即auto模式下,此时调节机构7与锁止机构6配合,锁止机构6卡入安装槽3内,由锁止机构6与安装槽3配合实现换挡鼓1的动力连接,当紧急情况下,车辆因例如交通事故而不能行进或者如果在驻车模式中因电池放电而难以供应电力,或者说别的情况下,则只有当驻车模式被强制释放时使用者或维修人员才能采取诸如拖曳的措施,则需要使得锁止机构6与安装槽3分离开,则使得换挡鼓1的动力断开。

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所述锁止机构6包括一杆状件61,杆状件61的后端具有锁止部62,该杆状件61沿径向向内凹陷有凹槽63,该凹槽63可以为环状设置,也可以是杆状件61的部分区域向下凹陷形成,在此不做限制,为了工艺方便,本申请中,凹槽63为环状设计,所述凹槽63的侧壁的上端具有一引导面8,且该侧壁靠近所述换挡鼓1一侧;

所述调节机构7可沿所述杆状件61径向移动,且所述调节机构7具有卡接部71,该卡接部71具有与引导面8所配合的配合面9,当卡接部71沿所述杆状件61径向向所述杆状件61移动时,所述配合面9与所述引导面8相贴,以使得所述锁止部62可卡入所述安装槽3内。

在具体实施阶段时,参阅图4,若是需要手动脱离p档时,,需要先使得调节机构7向上移动,使得卡接部71脱离凹槽63,此时可以通过拨动杆状件61往左向移动,使得杆状件61可从安装槽3内脱离,然后转动摇臂4,使得棘轮和棘爪分离,实现出p档。

在需要进入p档时,参阅图6,调节机构7向下移动,使得卡接部71抵住引导面8,随着调节机构7继续向下移动时,此时引导面8与卡接部71的配合面9相贴,然后调节机构7继续向下移动,使得引导面8与配合面9分离,此时卡接部71卡入到凹槽63时,此时杆状件61可卡入到安装槽3内,以完成配合锁紧。

在本申请中,引导面8与配合面9均匀倾斜的直面,其中引导面8朝向换挡鼓1的前上端,而配合面朝向换挡鼓1的后下端,当调节机构7向下移动时,即引导面8与配合面9贴合时,此时引导面8受到的力可分为向下的力以及向换挡鼓1后端的力,由于锁止机构6设于所述空腔5内,因此杆状件61受到空腔5的限位作用,因此引导面8在受压时仅会向后移动,进而带动杆状件61向后移动,以便卡加入到安装槽3内。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参阅图4以及图6,靠近所述换挡鼓1一侧形成所述凹槽63的侧壁沿径向向外延伸有第一挡板10,所述引导面8设置在该挡板远离所述杆状件61的一侧,杆状件61在挡板的后端部形成所述锁止部62,且第一挡板10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空腔5的截面直径。

且进一步地,该第一挡板10的截面直径还大于安装槽3的截面直径,在引导面8受压时,锁止部62可卡入到安装槽3内,而第一挡板10可抵接在形成安装槽3的安装板2侧壁上,同理,杆状件61在向前端移动时,此第一挡板10也可以抵接在形成空腔5的侧壁上,第一挡板1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可以为圆筒状、方块状或者现有技术中别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制。

参阅图4以及图6,所述空腔5包括前后向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所述第一空腔51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52截面直径,为了方便制造出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本申请中的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均为圆筒状,在所述第一空腔51内设置有套接在杆状件61的弹性件11,该弹性件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的过渡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杆状件61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1具有受力和未受力状态,其中图4为弹性件11未受力状态,图6为弹性件11受力状态,在调节机构7逐渐向下移动时,此时整个杆状件61向后端移动,使得弹性件11受力,而在调节机构7向上移动时,此时杆状件61不受力作用,弹性件11恢复弹力,由于弹性件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的过渡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杆状件61固定连接,会自动带动杆状件61向前端移动,且弹性件11不会从杆状件61上脱离,且由于弹性件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的过渡面抵接以及第一挡板10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空腔5的截面直径,因此也会限制杆状件61从空腔5内脱离。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杆状件61远离所述换挡鼓1的一侧径向延伸有第二挡板12,所述弹性件11固定在第二挡板12上,且所述第二挡板1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空腔51截面面积。

第二挡板12的结构和形状不做限制,当锁止部62可卡入安装槽3内时,第二挡板12盖在第一空腔51的前端处,此第二挡板12可以一定的限位作用,同时由于第二挡板12盖在第一空腔51的前端处,可以有效防止一些灰尘进入到第一空腔51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11为弹簧,即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的过渡面抵接,另一端固定在杆状件61上,本申请中的弹簧为市场在售产品购买,在此不做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1并不是仅有弹簧这一种选择,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别的弹性材料,例如采用橡胶,将橡胶设于第一空腔51内并套在杆状件61上,同样可以起到复位缓冲作用,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参阅图3-6,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螺钉72,该螺钉72下端的柱状部形成所述卡接部71,该柱状部的底端截面呈“v”状,其中靠近所述换挡鼓1的一面形成所述配合面9。

该螺钉72为市场在售的普通螺钉,因此在此不做具体型号与品牌赘述,在摇臂4上具有一块板使得螺钉72可旋入旋出,其中,旋入状态为调节机构7沿所述杆状件61径向向下移动,旋出状态为调节机构7沿所述杆状件61径向向上移动,在旋入状态时,此时,螺钉72的最底端的尖锐部先与引导面8接触,随着螺钉72不断地旋入,螺钉72的最底端的尖锐部会挤压杆状件61向换挡鼓1向移动,使得螺钉72会插入到凹槽63内,在螺钉72逐渐插入到凹槽63底部的过程中,螺钉72靠近所述换挡鼓1的一面,也就是配合面9与引导面8相挤压,使得杆状件61受到向右的力,当螺钉72插入到凹槽63底部时,此时配合面9与引导面8也分离时,此时螺钉72柱状部的侧壁与形成凹槽63且靠近换挡鼓一侧的侧壁相抵,杆状件61的后端锁止部62卡入到安装槽3内,此时换挡鼓1处于动力连接状态。

当旋出螺钉72时,此时杆状件61不受限制,可以使得杆状件61的锁止部62从安装槽3处脱离,此时换挡鼓1处于动力脱离状态。

在本申请中,螺钉72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升降以及克服弹簧弹力,因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别的升降机构,利用采用螺杆升降方式,其底部采用螺钉72底部的尖锐部结构,还可以采用弹簧按压结构,利用弹簧按压的方式,设有一按压杆,在按压杆上套有弹簧,利用弹簧的一端与按压杆连接,一端固定在摇臂4上,在按压杆的侧壁设置弹性块,该弹性块朝向杆状件61的一侧为弧形状,其上侧为水平状,在摇臂4上设有一便于按压杆按压的活动槽,形成该活动槽的侧壁开有与弹性块适配的卡槽,在按压该按压杆时,弹性块可卡入到卡槽内,当弹性块卡入到卡槽内时,此时按压杆的底部也卡入到凹槽63内,利用按压杆来克服弹簧的弹性,然后继续按压按压杆,使得按压杆的底部卡入到凹槽63的底部,此时弹性块从卡槽内滑出并向下移动,此时弹簧恢复弹力,带动弹性块快速回弹,使得按压杆底部与凹槽63脱离,然后转动摇臂4,此时实现出p档功能。

当紧急状态下,需要手动脱离p档后,此时换挡鼓1与动力断开,此时受到连接件的弹性作用,使得摇臂4会摆动,不易使得摇臂4上的锁止机构6再次卡入到安装槽3内,因此需要在锁止机构6从安装槽3脱离后,即脱离p档后,将摇臂4进行固定,由于变速箱内空间有限,为了能够很好地转动摇臂4,所述摇臂4的前端固定有调节部13,转动调节部13可带动所述摇臂4转动,作为优选,所述调节部13包括六棱柱。

参见图1以及图2,六棱柱与摇臂4为固定连接,在六棱柱上套有与六棱柱匹配的固定板,通过移动该固定板来使得整个摇臂4移动,固定板上设有螺栓,通过螺栓与变速箱固定,从而将固定板固定,实现将摇臂4的固定,在正常状态下,即锁止机构6卡入到安装槽3内时,此时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变速箱别的位置,仅在紧急状态下,需要脱离p档的情况下,才需要将摇臂4进行固定。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调节部13并不是仅仅是六棱柱这一种选择,还可以采用五棱柱、四棱柱等多边棱柱结构,且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别的结构,只要使得固定板可以与调节部13匹配即可。

参阅图2,所述安装槽3与还连通一引导通道14,该引导通道14与所述换挡鼓1中心区域连通,移动所述调节部13以使得所述锁止机构6可通过引导通道14卡入安装槽3。

在进入p档时,需要将锁止机构6卡入到安装槽3内,由于整个变速箱内空间狭小,直接将锁止机构6卡入到安装槽3内难度比较高,因此设置有引导通道14,该引导通道14与安装槽3以及换挡鼓1中心区域连通,通过固定板带动六棱柱移动,进而带动摇臂4移动,可使得摇臂4内的锁止机构6通过引导通道14卡入到安装槽3内。

在本申请中,引导通道14是设于安装板2上,而引导通道14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其与换挡鼓1中心区域处连接处沿径向往换挡鼓1的轴线凸出设计,因此在重新进p档时,由于锁止部62贴合在换挡鼓1中心槽的侧壁,因此在旋转换挡鼓1,锁止部62会贴合该侧壁相对转动,直至卡入到引导通道14凸出的部分,以便锁止机构6卡入到安装槽3内,此时摇臂4的位置发生变化,此时动力驱动件中的棘爪和棘轮处于啮合卡死状态,以实现进p档功能。

本申请的工作原理如下:

自动模式下,就是处于p档时,此时杆状件61的锁止部62卡入到安装槽3内,自动模式下的进出p档,都和螺钉72无关,螺钉72此时只要卡在凹槽63内即可,其中自动模式下的进出p档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做赘述。

当突发紧急情况时,此时若处在p档,即杆状件61的锁止部62卡入到安装槽3内,因此需要手动解除p档,此时需要利用螺丝刀拧松螺钉72,即螺钉72从凹槽63内脱离,此时弹簧不受螺钉72影响,带动杆状件61快速回位,而锁止部62可从安装槽3脱离,使得换挡鼓的动力被断开,然后可通过转动摇臂4,让锁止部62位于换挡鼓1中心槽内,进而使得连接件与动力驱动件的动力断开,也就是说,棘爪和棘轮处于分离状态,进而实现出p档功能,在出p档后,利用固定板和螺栓将摇臂4固定。

在进入p档时,需要先将固定板上的螺栓拧松,利用固定板带动六棱柱转动进而带动摇臂4的转动,此时利用螺丝刀拧紧螺钉72,在螺钉72不断地拧紧过程中,螺钉72下端的尖锐部先与第一挡板10上端的引导面接触,随着螺钉72不断旋入,螺钉72的配合面9与引导面8配合挤压,使得引导面8受到一个向换挡鼓1后端的分力以及向下运动的分力,而受空腔的限位作用,杆状件61不会向下移动,只会向换挡鼓1向运动,而随着螺钉72逐渐旋入,配合面9与引导面8分离,通过螺钉72来克服弹簧的弹力,此时需要保证锁止部62贴在换挡鼓1中心槽的侧壁上,当转动换挡鼓1时,使得引导通道14与锁止部62解除,此时锁止部62会引入到引导通道14进而引入到安装槽3内,实现换挡鼓1的动力连接,此时摇臂4恢复一开始处于p档时的状态,此时动力驱动件中的棘轮和棘爪啮合卡死,实现进p档。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移动摇臂4代替转动换挡鼓1的方式,使得锁止部62会引入到引导通道14进而引入到安装槽3内,实现换挡鼓1的动力连接。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换挡鼓(1),所述换挡鼓(1)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和后端,所述换挡鼓(1)的前端的边缘至少部分区域径向延伸有一安装板(2),该安装板(2)内沿前后向设有一安装槽(3);

摇臂(4),所述摇臂(4)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动力驱动件连接,所述摇臂(4)的另一端设有空腔(5),该空腔(5)内设有可前后向移动的锁止机构(6),当锁止机构(6)移动沿后向移动时,所述锁止机构(6)可卡入安装槽(3);

调节机构(7),所述调节机构(7)与所述锁止机构(6)可拆卸连接,用以调节所述锁止机构(6)前后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6)包括一杆状件(61),杆状件(61)的后端具有锁止部(62),该杆状件(61)沿径向向内凹陷有凹槽(63),所述凹槽(63)的侧壁的上端具有一引导面(8),且该侧壁靠近所述换挡鼓(1)一侧;

所述调节机构(7)可沿所述杆状件(61)径向移动,且所述调节机构(7)具有卡接部(71),该卡接部(71)具有与引导面(8)所配合的配合面(9),当卡接部(71)沿所述杆状件(61)径向向所述杆状件(61)移动时,所述配合面(9)与所述引导面(8)相贴,以使得所述锁止部(62)可卡入所述安装槽(3)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换挡鼓(1)一侧形成所述凹槽(63)的侧壁沿径向向外延伸有第一挡板(10),所述引导面(8)设置在该挡板远离所述杆状件(61)的一侧,杆状件(61)在挡板的后端部形成所述锁止部(62),且第一挡板(10)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空腔(5)的截面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5)包括前后向设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所述第一空腔(51)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空腔(52)截面直径,在所述第一空腔(51)内设置有套接在杆状件(61)的弹性件(11),该弹性件(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51)和第二空腔(52)的过渡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杆状件(61)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状件(61)远离所述换挡鼓(1)的一侧径向延伸有第二挡板(12),所述弹性件(11)固定在第二挡板(12)上,且所述第二挡板(1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空腔(51)截面面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1)为弹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螺钉(72),该螺钉(72)下端的柱状部形成所述卡接部(71),该柱状部的底端截面呈“v”状,其中靠近所述换挡鼓(1)的一面形成所述配合面(9)。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4)的前端固定有调节部(13),转动调节部(13)可带动所述摇臂(4)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13)包括六棱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3)还连通一引导通道(14),该引导通道(14)与所述换挡鼓(1)中心区域连通,移动所述调节部(13)以使得所述锁止机构(6)可通过引导通道(14)卡入安装槽(3)。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涉及驻车机构领域,其包括换挡鼓、摇臂以及调节机构,换挡鼓具有相对设置的前端和后端,换挡鼓的前端的边缘至少部分区域径向延伸有一安装板,该安装板内沿前后向设有一安装槽;摇臂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动力驱动件连接,摇臂的另一端设有空腔,该空腔内设有可前后向移动的锁止机构,当锁止机构移动沿后向移动时,锁止机构可卡入安装槽;调节机构与锁止机构可拆卸连接,用以调节锁止机构前后移动。该能实现紧急进出P档的驻车机构中在紧急状况下,锁止机构可以快速从安装槽内脱离和进入,转动摇臂,使得棘爪和棘轮啮合或分离,实现快速进出P档功能,且整个装置所需零件少,大大降低了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常亮;孙家宦;吴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风鼎新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35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