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的制动器可包括制动垫块,该制动垫块摩擦于制动盘以使汽车减速或停止。这种制动器可设置成在汽车的一个或多个或所有车轮运行,例如前轮、后轮或者前后轮。
制动垫块可设置在制动钳壳体内,在制动动作时,若对活塞施加液压,则制动垫块向制动钳壳体的内侧移动的同时加压制动盘,通过该方式执行汽车制动。
另外,若解除制动动作,则活塞后退的同时制动垫块与制动盘间隔同时解除制动状态,为使制动垫块快速间隔,对垫板施加弹力的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
图1的(a)是示出了现有的汽车制动器的图,在衬垫载体1设置有衬垫弹簧4,所述衬垫弹簧4以配置有制动垫块2的垫板3与制动盘间隔的方向施加弹力。
在这种现有的制动器中,在前侧和后侧分别配置有衬垫弹簧4,如图1的(b)所示,在各个衬垫弹簧4配置有支撑部4a、4b、4c,以固定并设置在衬垫载体1,并且形成有向垫板3施加弹力的弹性片4d。
但是,现有的衬垫弹簧4构成为使各个衬垫弹簧4对分别配置在衬垫载体1的内侧和外侧的垫板3施加相同的弹力,然而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根据近来变化多样的汽车制动规格对垫板3施加的弹力进行各种调节的局限性。
因此,处于需要对该部分进行改善的实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1999-0080952号(1999.11.15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衬垫载体的内侧和外侧、前侧和后侧具有不同的回位性能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错误组装各个衬垫弹簧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不限于此,对于未谈及的其他技术课题常规技术人员可从以下的记载中明确理解。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用于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的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为,设置在衬垫载体,以在汽车制动动作解除时以从刹车盘间隔配置有制动垫块的垫板的方向施加弹力;在所述衬垫载体配置有前侧支撑框架和后侧支撑框架,并且配置有内侧支撑梁和外侧支撑梁,以连接该各个的所述支撑框架;所述衬垫弹簧分别配置在所述内侧支撑梁和所述外侧支撑梁,在各个所述衬垫弹簧配置有回位杆,以对所述垫板施加弹力,所述回位杆为在宽度、长度、厚度中的一个以上形成相互不同。
另外,在所述内侧支撑梁和所述外侧支撑梁中在前侧和后侧分别配置有所述衬垫弹簧,在各个所述衬垫弹簧配置的所述回位杆为在宽度、长度、厚度中的一个以上可形成相互不同。
在所述衬垫弹簧配置有固定部、加压部、缓冲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衬垫载体,所述加压部配置有所述回位杆,所述缓冲部弹性支撑所述垫板以防止在制动时所述垫板碰撞于所述衬垫载体;所述衬垫载体形成有固定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凸起;形成在所述内侧支撑梁的所述固定凸起和形成在所述外侧支撑梁的所述固定凸起可形成为具有相互不同的宽度。
此时,在所述固定部可配置有第一主体、上面加压肋条、下面支撑肋条、侧面加压肋条,所述上面加压肋条从所述第一主体的上面延伸形成以加压所述固定凸起的上面,所述下面支撑肋条从所述第一主体的下面延伸形成以支撑所述固定凸起的下面,所述侧面加压肋条从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面延伸形成以加压所述固定凸起的侧面。
另外,在所述固定凸起形成有凹陷形状的固定槽,在所述固定部也可配置有辅助加压肋条,所述辅助加压肋条插入并配置在所述固定槽以防止所述固定部脱离。
或者,在所述加压部配置有延伸形成所述回位杆的第二主体;所述回位杆可在从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延伸形成的状态下弹性变形。
同时,在所述衬垫弹簧可形成有识别部,所述识别部为在每个所述衬垫弹簧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
此时,在所述识别部配置有识别肋条,所述识别肋条在每个所述衬垫弹簧变形成相互不同形状;在所述衬垫载体可形成有形状与各个所述识别肋条相对应的对应面。
另外,在所述缓冲部可形成有弹性支撑所述垫板的缓冲肋条。
或者,在所述缓冲部和所述加压部可分别形成有引导肋条,所述引导肋条引导所述垫板插入到所述衬垫弹簧的内侧。
发明的效果
配置有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所述衬垫弹簧在衬垫载体的内侧和外侧、前侧和后侧具有不同的回位性能,因此可根据变化多样的汽车制动规格对施加于垫板的弹力进行各种调节。
另外,防止错误组装各个衬垫弹簧,可将各个衬垫弹簧设置在准确位置,据此确保与汽车制动规格匹配的回位性能,进而可有效消除拖拽现象。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的效果,而是应该理解为包括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或者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记载的发明结构可推测的所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的汽车制动器的图,(a)是部分剖面图,(b)是设置于此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衬垫弹簧从衬垫载体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前-内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前-外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后-内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后-外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衬垫弹簧从衬垫载体分离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内侧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外侧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衬垫载体110:支撑框架
111:前侧支撑框架112:后侧支撑框架
120:支撑梁121:内侧支撑梁
122:外侧支撑梁130:固定凸起
131:固定槽140:对应面
200:衬垫弹簧201:第一衬垫弹簧
202:第二衬垫弹簧203:第三衬垫弹簧
204:第四衬垫弹簧210:固定部
211:第一主体212:上面加压肋条
213:下面支撑肋条214:侧面加压肋条
215:辅助加压肋条220:加压部
221:回位杆222:第二主体
223:引导肋条230:缓冲部
231:引导肋条232:缓冲肋条
240:识别部241:识别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常规知识的人员可容易实施。本发明可由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为了明确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省略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在说明书全文中,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元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包括”或者“具有”等的用语应该理解为,是要指定在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元素、零部件或者这些的组合的存在,并不提前排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者数字、步骤、动作、构成元素、部分零部件或者这些的组合的存在或者附加的可能性。另外,在层、膜、区域、板等的部分位于另一部分“上”的情况下,这不仅包括“直接”位于另一部分上的情况,还包括在中间存在其他部分的情况。相反地,在层、膜、区域、板等的部分位于另一部分“下”的情况下,这不仅包括“直接”位于另一部分下的情况,还包括在中间存在其他部分的情况。
图1是示出现有的汽车制动器的图,(a)是部分剖面图,(b)是设置于此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衬垫弹簧从衬垫载体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前-内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前-外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后-内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设置在后-外侧的衬垫弹簧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衬垫弹簧从衬垫载体分离的状态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内侧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外侧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200设置在衬垫载体100,进而在汽车制动动作解除时以从刹车盘间隔配置有制动垫块的垫板的方向施加弹力;如图2所示,在该衬垫载体100配置有支撑框架110和支撑梁120,所述支撑梁120连接这些支撑框架110并且设置有衬垫弹簧200。此时,支撑框架110包括前侧支撑框架111和后侧支撑框架112,支撑梁120包括内侧支撑梁121和外侧支撑梁122。
即,如图2所示,在衬垫载体100可设置有4个衬垫弹簧200;如图3所示,衬垫弹簧200可包括:设置在前-内侧的第一衬垫弹簧201、设置在前-外侧的第二衬垫弹簧202、设置在后-内侧的第三衬垫弹簧203及设置在后-外侧的第四衬垫弹簧204。
在各个衬垫弹簧200配置有回位杆221,所述回位杆221在汽车制动动作解除时对垫板施加弹力;为使如图4所示配置在内侧的衬垫弹簧201和如图5所示配置在外侧的衬垫弹簧202的回位(retraction)性能不同,回位杆221的宽度w、长度l、厚度t中的一种以上可形成相互不同。另外,为使如图6所示配置在内侧的衬垫弹簧203和如图7所示配置在外侧的衬垫弹簧204的回位(retraction)性能相互不同,回位杆221的宽度w、长度l、厚度t中的一种以上也可形成相互不同。
此时,外侧衬垫弹簧202、204的回位性能可大于内侧衬垫弹簧201、203的回位性能,为此配置在外侧衬垫弹簧202、204的回位杆221的宽度w或者厚度t相对大于配置在内侧衬垫弹簧201、203的回位杆221的宽度w或者厚度t,而长度l可相对形成较短。
或者,外侧衬垫弹簧202、204也可不同地构成前侧衬垫弹簧202和后侧衬垫弹簧204的回位性能,为此如上所述分别配置在前侧衬垫弹簧202和后侧衬垫弹簧204的回位杆221的宽度w、长度l、厚度t中的一种以上形成相互不同。
如上所述,在衬垫载体100的内侧和外侧、前侧和后侧配置有具有不同的回位性能的衬垫弹簧200,进而根据变化多样的汽车制动规格可对施加于垫板的弹力进行各种调节。
如图3所示,为使该衬垫弹簧200可设置并固定在衬垫载体100,在支撑梁120配置有固定凸起130。这种固定凸起130可分别形成在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内侧衬垫弹簧201分别配置有固定部210、加压部220、缓冲部230,所述固定部210固定在该固定凸起130,所述加压部220配置有回位杆221,所述缓冲部230弹性支撑垫板以防止在制动时垫板碰撞于衬垫载体100。同时,在图5示出的前-外侧衬垫弹簧202、在图6示出的后-内侧衬垫弹簧203和在图7示出的后-外侧衬垫弹簧204也可分别配置有上述的固定部210、加压部220、缓冲部230。
此时,如图8所示,形成在内侧支撑梁121的固定凸起130和形成在外侧支撑梁122的固定凸起130可形成为具有相互不同的宽度w。同时,为了与此相对应,设置在内侧的衬垫弹簧201、203的固定部210的尺寸和设置在外侧的衬垫弹簧202、204的固定部210的尺寸也形成不同。
举一示例,如图8所示,若将形成在内侧支撑梁121的固定凸起130的宽度w形成为相对大于形成在外侧支撑梁122的固定凸起130的宽度w,则设置在外侧的衬垫弹簧202、204因为固定部210的尺寸限制而无法设置在内侧支撑梁121,因此可预先防止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错误组装的问题。
但是,可存在形成有相对较大尺寸的固定部210的内侧衬垫弹簧201、203设置在外侧支撑梁122的错误组装的问题,但是为了防止该问题,固定凸起130的高度也可形成不同。即,形成在内侧支撑梁121的固定凸起130的宽度w大于形成在外侧支撑梁122的固定凸起130的宽度w,但是与此相反形成在内侧支撑梁121的固定凸起130的高度可小于形成在外侧支撑梁122的固定凸起130的高度。
如图4所示,在配置在前-内侧衬垫弹簧201的固定部210配置有第一主体211、上面加压肋条212、下面支撑肋条213、侧面加压肋条214,所述上面加压肋条212从该第一主体211的上面延伸形成以加压固定凸起130的上面,所述下面支撑肋条213从第一主体211的下面延伸形成以支撑固定凸起130的下面,所述侧面加压肋条214从第一主体211的侧面延伸形成以加压固定凸起130的侧面。另外,在图5示出的前-外侧衬垫弹簧202、在图6示出的后-内侧衬垫弹簧203、在图7示出的后-外侧衬垫弹簧204也可分别配置有上述的第一主体211、上面加压肋条212、下面支撑肋条213、侧面加压肋条214。
该上面加压肋条212构成为以加压固定凸起130的上面的方向弹性变形,而且上面加压肋条212的前端向上弯曲形成,进而在结合衬垫弹簧200时上面加压肋条212弹性变形的同时可结合于固定凸起130。
另外,下面支撑肋条213构成为与固定凸起130的下面面接触,进而构成为在结合衬垫弹簧200之后稳定地固定位置。此时,下面支撑肋条213的前端也构成为在向下弯曲形成的状态下延伸形成上述的加压部220,进而可构成为可容易结合于固定凸起130。
同时,可配置有弹性加压固定凸起130的侧面的侧面加压肋条214,据此在汽车行驶中施加外力或者制动扭矩的情况下也可稳定地固定衬垫弹簧200。
如图3所示,在固定凸起130形成有凹陷形状的固定槽131,在固定部210可配置有辅助加压肋条215,所述辅助加压肋条215插入并配置在固定槽131以防止固定部210脱离。
即,若固定部210只通过上面加压肋条212、下面支撑肋条213及侧面加压肋条214结合于固定凸起130,则在以与结合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超出弹性加压力的外力的情况下,固定部210可任意脱离,但是如上所述在固定凸起130形成凹陷形状的固定槽131,在固定部210配置有为了插入并配置在该固定槽131而弹性变形的辅助加压肋条215,进而即使以与结合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外力,固定部210也能够稳定地固定,因此在各种行驶环境下也可稳定地固定衬垫弹簧200,不发生脱离。
如图3所示,优选构成为,在该固定槽131形成有卡块,在以与结合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使辅助加压肋条215的前端被卡块卡住并支撑。
在加压部220配置有延伸形成回位杆221的第二主体222,该回位杆221可在从第二主体222的一侧延伸形成的状态下弹性变形。即,回位杆221从第二主体222的一侧延伸形成,因此垫板通过第二主体222的另一侧插入到衬垫弹簧200的内部。
如上所述,形成在内侧支撑梁121和外侧支撑梁122的固定凸起130的宽度w形成相互不同,因此可防止错误组装设置在内侧的衬垫弹簧201、203和设置在外侧的衬垫弹簧202、204。但是,设置在内侧的衬垫弹簧201、203彼此之间的固定部210的尺寸相同,因此可发生前侧衬垫弹簧201和后侧衬垫弹簧203的错误组装,但是如上所述在回位杆221从第二主体222的一侧延伸形成的状态下错误组装前侧衬垫弹簧201和后侧衬垫弹簧203的情况下,回位杆221配置成从第二主体222的另一侧延伸形成的形状,使得在插入垫板时发生干涉,进而可防止错误组装。
该衬垫弹簧200也可构成为,形成有识别部240,所述识别部240为每个衬垫弹簧200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在设置衬垫弹簧200之后可使工作人员用肉眼检查错误组装状态或者通过视觉检查仪可自动检查组装错误状态。
另外,该识别部240配置有每个衬垫弹簧200变形成不同形状的识别肋条241,在衬垫载体100可形成有与各个识别肋条241相对应的形状的对应面140。即,如图4所示,在前-内侧衬垫弹簧201形成有向上延伸的识别肋条241,为了与此相对应,在衬垫载体100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对应面140。相反地,如图5所示,在前-外侧衬垫弹簧202形成有朝向衬垫载体100的设置面弯曲的形状的识别肋条241,为了与此相对应,在衬垫载体100可形成有凹陷形状的对应面140。另外,如图6所示,在后-内侧衬垫弹簧203形成有向上延伸的识别肋条241,为了与此相对应,在衬垫载体100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对应面140。相反地,如图7所示,在后-外侧衬垫弹簧204形成有朝向衬垫载体100的设置面弯曲的形状的识别肋条241,为了与此相对应,在衬垫载体100可形成有凹陷的形状的对应面140。
从而,在错误组装各个衬垫弹簧200的情况下,识别肋条241和对应面140彼此之间发生干涉,无法设置衬垫弹簧200,因此工作人员可容易确认错误组装状态。
在该缓冲部230可形成有弹性支撑垫板的缓冲肋条232。在汽车行驶中施加外力或者制动扭矩的情况下,缓冲肋条232弹性变形的同时弹性支撑垫板,因此可预先防止垫板碰撞于衬垫载体100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
同时,在缓冲部230和加压部220可分别形成有引导肋条231、223,所述引导肋条231、223引导垫板插入到衬垫弹簧200的内侧。
衬垫弹簧基本设置成对垫板施加弹力,因此在垫板未结合于衬垫弹簧200的状态下形成在衬垫弹簧200内侧的空间大小没有大到插入垫板的程度。从而,为了在该衬垫弹簧200的内侧插入垫板,如上所述在缓冲部230和加压部220可配置有引导肋条231、223,据此可将垫板容易插入到衬垫弹簧200的内侧。
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不限于在本说明书提出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的思想的从业人员在相同思想的范围内通过构成元素的附加、改变、删除、增加等可容易提起其他实施例,而且这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
1.一种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设置在衬垫载体,以在汽车制动动作解除时以从刹车盘间隔配置有制动垫块的垫板的方向施加弹力,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载体配置有前侧支撑框架和后侧支撑框架,并且配置有内侧支撑梁和外侧支撑梁,以连接该各个的所述支撑框架;
所述衬垫弹簧分别配置在所述内侧支撑梁和所述外侧支撑梁,在各个所述衬垫弹簧配置有回位杆,以对所述垫板施加弹力,所述回位杆为在宽度、长度、厚度中的一个以上形成相互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支撑梁和所述外侧支撑梁中在前侧和后侧分别配置有所述衬垫弹簧,
在各个所述衬垫弹簧配置的所述回位杆为在宽度、长度、厚度中的一个以上形成相互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弹簧配置有固定部、加压部、缓冲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衬垫载体,所述加压部配置有所述回位杆,所述缓冲部弹性支撑所述垫板以防止在制动时所述垫板碰撞于所述衬垫载体;
所述衬垫载体形成有固定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凸起;
形成在所述内侧支撑梁的所述固定凸起和形成在所述外侧支撑梁的所述固定凸起形成为具有相互不同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配置有第一主体、上面加压肋条、下面支撑肋条、侧面加压肋条,所述上面加压肋条从所述第一主体的上面延伸形成以加压所述固定凸起的上面,所述下面支撑肋条从所述第一主体的下面延伸形成以支撑所述固定凸起的下面,所述侧面加压肋条从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面延伸形成以加压所述固定凸起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凸起形成有凹陷形状的固定槽,
在所述固定部配置有辅助加压肋条,所述辅助加压肋条插入并配置在所述固定槽以防止所述固定部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压部配置有延伸形成所述回位杆的第二主体;
所述回位杆在从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延伸形成的状态下弹性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垫弹簧形成有识别部,所述识别部为在每个所述衬垫弹簧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识别部配置有识别肋条,所述识别肋条在每个所述衬垫弹簧变形成相互不同形状;
在所述衬垫载体形成有形状与各个所述识别肋条相对应的对应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缓冲部形成有弹性支撑所述垫板的缓冲肋条。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制动器用衬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缓冲部和所述加压部分别形成有引导肋条,所述引导肋条引导所述垫板插入到所述衬垫弹簧的内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