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关于一种冷却系统及其冷却组,特别是一种可用于对各式动力机构的数个热源进行降温的冷却系统及其冷却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各式动力机构,为提供其驱动的主要能源,通常会伴随着如何有效解决该动力机构中所产生的散热问题。
举例而言,现今车辆的发展趋势中,车辆替代能源发展为相当重要的议题,其中电动车更被视为可行性相当高的选项之一。又,现有电池组可作为电动车驱动的主要能源,作为提供能量的一种能量储存装置,该电池组通常由数个电池及电力管理系统所组成,且必需考量是否可满足电动车的动力要求及安全性。因此,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的该电池组,方可确保电动车的稳定运作及提升整体充电速度。
现有电池组普遍利用现有电池冷却板进行散热,该现有电池冷却板可将该电池组的数个电池以串联方式予以连接。藉此,该电池冷却板内部形成具有冷却液的数个冷却水孔,用以同时对该数个电池进行散热。
然而,由于上述现有电池冷却板利用串联方式连接该数个电池,当现有电池组所设置的电池数量过多时,串联于现有电池冷却板末段部位的该数个电池,容易因散热效果逐渐递减的因素,导致整体散热传导效率不佳,造成电动车的运作稳定性及安全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关于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包括一热源组、一冷却组、一冷却循环管路及一驱动件。该热源组具有数个热源。该冷却组具有呈并联排列设置的数个散热排,该数个散热排各具有至少一导热件,该导热件内部设置至少一流道,且该导热件设置数个热传导部,该数个热传导部分别接触该数个热源的至少一表面。该冷却循环管路用以连通该导热件的该流道。该驱动件设置于该冷却循环管路,用以驱动该冷却循环管路的一冷却流体于该流道及该冷却循环管路中循环流动。
本发明关于一种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该冷却组包括:数个散热排,呈并联排列设置,该数个散热排各具有至少一导热件,该导热件包括:至少一流道,设置于该导热件的内部;及数个热传导部,设置于该导热件,用以接触数个热源的至少一表面。
因此,利用呈并联排列设置的该数个散热排,可确保该热源组的该数个热源构成并排设置的数组独立区隔的散热传导机制,以达到提升整体散热传导效率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俯视图;
图4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图6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二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
图7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二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
图8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单一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及
图9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单一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
符号说明:
1.冷却系统
10.热源组
11.热源
20.冷却组
21.导热件
21a.第一端部
21b.第二端部
30.冷却循环管路
31.第一管路
32.第二管路
33.第三管路
40.驱动件
50.散热组
200.散热排
211.流道
212.热传导部
212a.圆弧
212b.圆弧
213.第一连通口
214.第二连通口
215.第一箱体
216.第二箱体
511.散热风扇
512.散热鳍片组
d.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立体外观图。配合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冷却系统1包括一热源组10、一冷却组20、一冷却循环管路30及一驱动件40。该冷却系统1可针对各式动力机构于驱动程中所产生的热源进行有效率地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该热源组10可为电动车驱动的主要能源的一电池组。该热源组10具有数个热源11,该数个热源11可为该电池组的数个电池,但不以上述为限。
在一实施例中,该冷却组20具有呈并联排列设置的数个散热排200,该数个散热排200各具有至少一导热件21,该导热件21内部设置至少一流道211,且该导热件21设置数个热传导部212,该数个热传导部212分别接触该数个热源11的至少一表面,其接触方式可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在一实施例中,该导热件21的表面设置数个热传导部212,该数个热传导部212分别接触该数个热源11的至少一侧表面。在一实施例中,该导热件21的表面可为内表面、外表面或侧面等。在一实施例中,该数个热传导部212设置于该导热件21的内表面,以接触该数个热源11的至少一侧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冷却循环管路30用以连通该导热件21的该流道211。该驱动件40(如泵浦等)设置于该冷却循环管路30,用以驱动该冷却循环管路30的一冷却流体于该流道211及该冷却循环管路30中循环流动。其中该冷却流体可为各种具冷却降温作用的流体,例如:水或致冷剂等;当该热源组10为电动车的该电池组时,该冷却流体较佳为不导电的液体。
图2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立体分解图。图3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俯视图。配合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热源冷却系统1可利用呈并联排列设置的该数个散热排200的结构设计,使该数个散热排200可分别连接该热源组10的该数个热源11,确保该热源组10的该数个热源11同样可配合该数个散热排200,构成并排设置的数组独立区隔的散热传导机制。亦即每一个该散热排200仅连接可负荷其散热需求的预定数量的该热源11,以有效降低该散热排200末段部位的该数个热源11的散热效果递减问题。举例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热源冷却系统1的该散热排200为十个,该数个散热排200呈并联排列设置,用以分别连接十个该热源11,该十个该热源11为该散热排200可负荷其散热需求的数量(可视实际需求及测试增减热源11数量)。详言之,其中任一该散热排200均可同步地仅针对该热源组10中的该十个热源11进行快速冷却降温作用,以提升整体散热传导效率,如该热源组10为电动车的电池组时,更可提升电动车的运作稳定性及安全性。
图4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的立体分解图。图5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的局部立体外观图。配合参阅图4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该散热排200的该导热件21可具有相对一第一端部21a及一第二端部21b,该第一端部21a及该第二端部21b之间设置该数个热传导部212,该第一端部21a设置至少一第一连通口213,该第二端部21b设置至少一第二连通口214,该第一连通口213及该第二连通口214分别连通于该流道211的相对两端。藉此,利用该流道211的相对两端所设置的该第一连通口213及该第二连通口214,使该冷却循环管路30可通过该第一连通口213及该第二连通口214与该流道211呈直接或间接相互连通,以供该冷却循环管路30可更简易地与该流道211组装后相互连通,进而提升组装便利性。其中该导热件21的该流道211可依实际散热需求选择为一个或数个,本发明不加以限制;又,该第一连通口213及该第二连通口214的设置数量分别对应该流道211数量。
图6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二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图7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二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配合参阅图4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该导热件21的该数个热传导部212的形状可选择对应该热源11的形状,亦即该导热件21的该数个热传导部212可对应该热源11的外型为各种不同几何形状,例如:圆弧形状或多角形状等,本发明不加以限制。举例而言,以一圆为基准(如正圆或椭圆等),在如图6的俯视视角下,该导热件21的该数个热传导部212为该圆的二分之一的圆弧212a;或如图7的俯视视角下,该导热件21的该数个热传导部212为该圆的四分之一的圆弧212b;藉此,当该热源11为圆柱体时,配合该导热件21的该数个热传导部212为二分之一的该圆弧212a或四分之一的该圆弧212b,则该数个热传导部212将可有效地紧密贴合于该热源11的至少一侧表面,以提升该导热件21的热传导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该导热件21可以一金属型材挤压弯折形成一体波浪形状,使该数个热传导部212分别形成圆弧状。举例而言,该导热件21可选择如铝材等热传导性质佳的金属型材予以制作成型,本发明不加以限制;当该导热件21利用该金属型材挤压弯折成型时,可有效提升该导热件21的整体制作及加工便利性,以节省制造成本及提升制作便利性。
配合参阅图6及图7,在一实施例中,该数个散热排200的该导热件21各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热件21呈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导热件21分别贴合于该热源11的相对二侧表面;藉此,当该数个散热排200各利用二相对该导热件21连接该数个热源10时,该导热件21可紧密贴合于该热源11的相对二侧表面,使该数个导热件21与该数个热源11的接触面积可大幅增加,以更进一步提升热传导效果。其中如图3及图6所揭示的实施例中,该数个散热排200的两相对该导热件21的该第一端部21a可相互叠合,以及该数个散热排200的两相对该导热件21的该第二端部21b可相互叠合。如图7所揭示的实施例中,该数个散热排200的两相对该导热件21的该第一端部21a之间可具有间隙(未绘示),以及该数个散热排200的两相对该导热件21的该第二端部21b之间可具有间隙d。
图8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单一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图9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冷却系统的冷却组的散热排具有单一导热件的局部俯视图。配合参阅图8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该数个散热排200的该导热件21各为一个,该导热件21贴合于该热源11的一侧表面;藉此,当该数个散热排200各利用单一该导热件21连接该数个热源11时,该导热件21同样可紧密贴合于该热源11的一侧表面,且该导热件21不至于占据该热源组10过多空间,使该冷却组20应用于如电动车等领域时,有利于提升电动车内部空间的使用裕度。
再配合参阅图3及图4,在一实施例中,该冷却组20可设置一第一箱体215及一第二箱体216,该数个散热排200的该导热件21的该第一端部21a结合该第一箱体215,该数个散热排200的该导热件21的该第二端部21b结合该第二箱体216,该第一箱体215连通于该冷却循环管路30的一端及该第一连通口213之间,该第二箱体216连通于该冷却循环管路30的另一端及该第二连通口214之间。藉此,利用该第一箱体215及该第二箱体216可有效汇集该数个散热排200的该第一连通口213及该第二连通口214,使该数个散热排200的组装固定效果更佳。又,该冷却循环管路30的该冷却流体于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可先汇集于该第一箱体215的内部,再分别自该第一连通口213通过该数个散热排200的该流道211,以更有效率地分别对该数个热源11进行冷却降温作用。利用热传导作用,其温度提高的该冷却流体可自该第二连通口214汇集于该第二箱体216的内部,最后再重新循环回流至该冷却循环管路30进行降温,重复上述步骤,即可不断地针对该数个热源11进行冷却降温作用。
再配合参阅图1及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驱动件40与该第二箱体216之间设置一散热组50,该冷却循环管路30可具有一第一管路31、一第二管路32及一第三管路33,该第一管路31可结合连通于该第一箱体215及该驱动件40之间,该第二管路32可结合连通于该驱动件40及该散热组50之间,该第三管路33可结合连通于该散热组50及该第二箱体216之间;或者,该第一管路31亦可结合连通于该第一箱体215及该散热组50之间,该第二管路32可结合连通于该散热组50及该驱动件40之间,该第三管路33可结合连通于该驱动件40及该第二箱体216之间(未绘示);亦即,该驱动件40及该散热组50可依使用者需求对调其设置位置,以提升整体组装裕度,本发明不加以限制。藉此,利用该第一管路31、该第二管路32及该第三管路33的设计,该冷却循环管路30可快速进行拆装作业,以供便于更换该冷却流体或清洗该冷却循环管路30。
配合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散热组50可由一散热风扇511及一散热鳍片组512所组合而成。藉此,该散热风扇511及该散热鳍片组512的组合,可更有效地针对回流至该冷却循环管路30的该冷却流体进行降温。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热源冷却系统1利用呈并联排列设置的该数个散热排200,以结合该热源组10的该数个热源11,使得该热源组10的该数个热源11构成并排设置的数组独立区隔的散热传导机制,进而达到提升整体散热传导效率的功效。
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限制本发明。熟知此技术的人士对上述实施例所做的修改及变化仍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如上述的权利要求所列。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热源组,具有数个热源;
一冷却组,具有呈并联排列设置的数个散热排,所述数个散热排各具有至少一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内部设置至少一流道,且所述导热件设置数个热传导部,所述数个热传导部分别接触所述数个热源的至少一表面;
一冷却循环管路,用以连通所述导热件的所述流道;及
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冷却循环管路,用以驱动所述冷却循环管路的一冷却流体于所述流道及所述冷却循环管路中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具有相对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之间设置所述数个热传导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至少一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二端部设置至少一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及所述第二连通口分别连通于所述流道的相对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所述数个热传导部的形状对应所述数个热源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以一金属型材挤压弯折形成一体波浪形状,使所述数个热传导部分别形成圆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以一圆为基准,所述导热件的所述数个热传导部为所述圆的二分之一的圆弧或所述圆的四分之一的圆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各为一个,所述导热件贴合于所述热源的一侧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各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热件呈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导热件分别贴合于所述热源的相对二侧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互叠合,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二端部相互叠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具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设置一第一箱体及一第二箱体,所述数个散热排之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结合所述第一箱体,所述数个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二端部结合所述第二箱体,所述第一箱体连通于所述冷却循环管路的一端及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所述第二箱体连通于所述冷却循环管路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二箱体之间设置一散热组,所述冷却循环管路具有一第一管路、一第二管路及一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结合连通于所述第一箱体及所述驱动件之间,所述第二管路结合连通于所述驱动件及所述散热组之间,所述第三管路结合连通于所述散热组及所述第二箱体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箱体之间设置一散热组,所述冷却循环管路具有一第一管路、一第二管路及一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结合连通于所述第一箱体及所述散热组之间,所述第二管路结合连通于所述散热组及所述驱动件之间,所述第三管路结合连通于所述驱动件及所述第二箱体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由一散热风扇及一散热鳍片组所组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体为不导电的液体。
15.一种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个散热排,呈并联排列设置,所述数个散热排各具有至少一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包括:
至少一流道,设置于所述导热件的内部;及
数个热传导部,设置于所述导热件,用以接触数个热源的至少一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具有相对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之间设置所述数个热传导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至少一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二端部设置至少一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及所述第二连通口分别连通于所述流道的相对两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所述数个热传导部的形状对应所述数个热源的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以一金属型材挤压弯折形成一体波浪形状,使所述数个热传导部分别形成圆弧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以一圆为基准,所述导热件的所述数个热传导部为所述圆的二分之一的圆弧或所述圆的四分之一的圆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各为一个,所述导热件贴合于所述热源的一侧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各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热件呈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导热件分别贴合于所述热源的相对二侧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互叠合,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二端部相互叠合。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数个散热排的两相对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具有间隙。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设置一第一箱体及一第二箱体,所述数个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结合所述第一箱体,所述数个散热排的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二端部结合所述第二箱体。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冷却系统的冷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热传导部设置于所述导热件的表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