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生态化农林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2.巢湖流域山地多为低山丘陵地形,土壤多为红砂土,红砂土母质为砂岩风化物,是由沙质红土经开垦种植旱作发育的耕作土壤,土体为a
‑
b
‑
c构型。耕层厚薄不一,质地沙壤,土色以橙色为主,表土暗黄橙色,色调7.5
‑
10yr,亮度5
‑
6,彩度3
‑
4,酸至微酸性,ph多在6.5以下,有机质、全磷、全钾均偏低,阳离子交换量仅5me/100g土左右。沙土由于含沙量大,质地轻,表现出沙、浅、漏的特性,即沙多泥少,土体松散,有的土层也薄;土壤吸收性能差,漏肥漏水,有机质和各种类养分含量少;吸热、散热均快,昼夜温差大,不利于作物生长。现在主要改善红砂土的方式主要包括:客土掺泥,改良土质客土掺泥是改善沙性土壤,提高保肥、供肥和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丘陵区可掺入含粘粒高的田塘泥、河沟淤泥、老墙土等,改土作用较大。但是该方法对于大面积的土壤改良在经济上并不现实。而增施有机肥土壤腐殖质胶体的粘结力比沙粒强,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变沙土松散无结构的不良性状,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而且还增加了土壤养分,虽然可以有效改善土质,但效果缓慢,很难快速产生效果。
3.对于桃树这种种植时需考虑到对水肥特别是氮肥的需求以及桃树畏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联合蚯蚓养殖技术和林下养鸡模式,在肥料的添加上施用富硒蚯蚓粪有机肥,生产富硒农产品,充分利用富硒农产品的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构建反坡梯田,包括梯田定线、整地,修筑田坎,回填表土,整平田面;
8.s2.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包括穴状整地,原材料预处理,铺料播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9.s3.桃树种植,先进行整土挖穴,种植苗木经济林。早春采收2茬大球盖菇后,对大球盖菇种植的穴位进行整理,略加夯实土地,采摘并清理已出的大球盖菇后,根据选择的苗木种类需要,二次挖穴,挖出的大球盖菇菌渣混合蓝藻、秸秆、稻壳、富硒菌剂、堆置原穴位周边用于养殖蚯蚓,加入稻糠进行保水,加入发酵床鸡粪充当肥料使用,在坑上覆土后选择优质桃树,种于事先挖好的穴位中,利用原土回填,对刚种植下的桃树苗进行修冠,留主杆,剪去多余枝干,适当灌溉;
10.s4.s3中桃树种植采用植物篱技术,包括植物篱品种的选择,植物篱株距、带宽的确定,地埂营建,穴状整地,确定带内结构,栽植,设置排水沟,抚育管理;采用水塘拦截技
术,将水塘与系统内水路连通,池塘内部植物分布面积约占水塘总面积的30%左右,池塘植物选择水葫芦;
11.s5.s3中桃树种植配合林下、发酵床养鸡,其中林下养鸡包括以下步骤:品种选择,搭建林下放养设施,日常饲养管理,饲养管理;发酵床养鸡包括以下步骤:鸡舍建造,发酵床制作,日常管理,同时将监控系统、大数据系统、自动化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智慧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对养殖场的环境参数、蛋鸡的生理数据以及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数据传输和分析;
12.s6.发酵床 大球盖菇菌床堆肥,在发酵床养殖鸡结束后与大球盖菇采收后的菌床上进行堆肥,所用主要原料为各床体残留物质,包括以下多种:发酵床垫料、菌渣、蓝藻、谷糠、麦麸、和富硒微生物菌剂;发酵腐熟的蓝藻有机肥置于通风处自然风干作为培养蚯蚓的基质,制备有机富硒蚯蚓原液、制备富硒蚯蚓有机叶面肥。
13.优选的,所述构建反坡梯田过程中,根据坡面情况划分梯田区的坡面,测量、定线。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就直的原则处理,为保持田面等宽,可适当调整埂线位置,各台梯田的宽度根据实际种植经济林种类的行距、株距确定,不小于正常种植行距,对各台梯田进行清基,将基础范围内厚约0.5m表土挖掉,清除杂物,整平,夯实,形成反坡;
14.所述修筑田坎应用生土回填,土中不应有石砾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实,每层虚土厚约20cm,夯实厚厚约15cm,修筑中每道埂应均匀同时升高或者降低,减少各段层次不齐的现象,田坎升高过程中根据的田坎坡度,逐层向内收,将坎面拍光,坎后填实;
15.所述回填表土采用表土中间推置的方法保留表土,将拟修田面的表土全部堆起,堆直在田面的中心线位置,将中心线上方田面生土填入下方田面,将堆置在中心线的表土均匀铺到整个田面上;
16.所述整平田面,采用下挖上填的方法,从田坎下方取土,填到田坎上方,修平田面,使得梯田每个台面均平整。
17.优选的,所述反坡梯田采用大横坡、小顺坡配合的方式,坡面地块上、下缘及横向修筑地埂,其上侧面为竖直面,下侧面水平倾角30~80
°
,地埂下侧面密植护埂植物,地埂上、下侧分别开挖边沟、背沟,在坡面地块其余周边沿坡面开挖,连接上缘地埂背沟和下缘地埂边沟,形成排水网渠。在排水网渠内坡面地块开挖多条横坡进行截流,将坡面分割为多个顺坡起垄区。在顺坡起垄区内沿坡面均匀起垄若干小顺坡,相邻小顺坡之间开挖垄沟;并使顺坡起垄区内垄沟与横坡截流沟和边沟相连通;顺坡起垄区的顺坡坡面长度小于该坡面发生细沟的临界坡长。
18.采用“大横坡 小顺坡”结构进行横坡水平整地,有效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保育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调水减蚀、降低劳动力投入等目标。该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坡耕地拦沙效益,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其含水量、饱和导水率和总孔隙度,充分满足保水减蚀的目标。其造价相较于传统梯田降低,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
19.优选的,所述穴状整地是指种植前一个月进行整地,挖穴的大小根据该坡耕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决定,不小于正常的果树种植行间距和深度。同时保证穴和穴之间留有40
‑
50cm的步道;
20.原材料预处理包括将秸秆、稻糠、稻壳、枯枝树叶丢于穴内,加入适当水,进行堆沤,堆沤至栽培料呈褐色为止;
21.铺料播种是指将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料按25
‑
30kg/
㎡
的用料量进行铺料播种,一般是3层料2层种,具体做法是:先在穴底铺厚度为10
‑
12cm的第1层料,播第1层菌种,菌种要掰成核桃大小,菌种与菌种之间相距10cm,呈梅花形摆放,第1层菌种用量为总用种量的1/5,然后铺厚度为10
‑
12cm的第2层料,播第2层菌种,用量为总用种量的4/5,再铺厚度为3
‑
5cm的第3层料,料的总厚度在25
‑
30cm,最后取步行道土壤覆盖料面,覆土厚度3cm左右,以不见培养料为宜,再在土面覆盖稻草或者麦草,覆草厚度以不见覆土为宜,所有播种的菌料以靠近穴周边为宜;
22.发菌管理是指播种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持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发菌时主要看料温,料温宜低不宜高,否则易造成烧菌,播种后20d之内,一般不喷水或少喷水,待菌种萌发、定植并生长到培养料的1/2时,可以适当喷水,如果菌丝生长旺盛有力,说明水分适宜,切勿天天喷水而引起菌丝衰退,温、湿度适宜,播种后50d左右即可出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
‑
28℃,最适温度20
‑
25℃,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85%
‑
95%;
23.出菇管理的重点是保湿、保温及通风换气,林地露天栽培要及时喷洒出菇水,做到少喷勤喷,保持菇床覆盖物及覆土层呈湿润状态,空气相对湿度在90%
‑
95%,同时结合喷水扒动草被,使覆土上接触草被的菌丝断裂,促使菌丝向下生长、扭结形成菌蕾,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需5
‑
10d,温度低,菇体生长缓慢,肥厚,不易开伞,温度高,菇体生长较快,朵形小,易开伞,整个生长期可收3
‑
4潮菇,每潮菇相间15
‑
25d;
24.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牢菌柄基部,另一手压着基质,轻轻扭转往上拔起即可,注意不要松动周边幼菇,以免造成幼菇死亡,采菇后留在菌床上的洞穴要用土填满,同时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残菇,采收后按照发菌期的管理要求培育下一潮菇。
25.优选的,所述植物篱技术中植物篱笆品种选择以紫穗槐、狗牙根为主要的植物篱作物,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繁殖快,根系发达,耐旱耐瘠等特性,间作经济作物,形成植物篱
‑
经济作物带;
26.植物篱株距、带宽的确定:对于紫穗槐等灌木采用双行植苗种植,株距一般为1m;狗牙根、香根草等草本根据草种不同可选用撒播或植苗方式,带宽一般为0.6m;
27.地埂营建:修筑地埂时应尽量少占地,减小工程量,减少投资,就地取材,简化施工工序,坡度相对较小的坡耕地内,多采用泥土修筑较低矮的土埂,进行夯实及拍打;
28.整地方式:穴状整地,栽植前一个月进行整地,挖穴的口径0.5
‑
0.6m,深度为30cm;
29.带内结构的确定:篱笆带内部结构多种多样,针对当地具体条件充分考虑侵蚀程度、田面宽度和农民接受的可能性确定较合适的篱笆带结构,采用“一”字形、“二”字形或者“品”字形进行设计;
30.栽植:栽植时间为5月上旬,一般初植2行,株距一般为0.6
‑
1m,栽植时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舒展,深度适当,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然后浇透水,最后再覆一层虚土;
31.设置排水沟:为了既能保证排水的通畅,同时可以减缓水流的冲刷速度,排水沟的流向依据地形采用“s”形设计,排水断面根据最大暴雨径流量确定;
32.抚育管理:植物篱栽植后,连续3年,每年1
‑
3次进行除草、松土,成活率较低的要及时采用大苗补植,对生长不良且萌芽力较强的树种进行平茬,在每年春季剪除枯枝和病虫
枝,根据情况对较密集枝条进行稀疏。
33.通过将水塘与系统内水路进行联通,通过植物的净化作用,发挥水塘拦截技术在氮磷污染物截留和水土保持中的效果,实现悬浮颗粒物和氮磷营养盐的削减。池塘内部植物分布面积约占水塘总面积的30%左右,水生植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净化水质和保护底质、疾病预防和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方面有重要作用,池塘植物选择水葫芦,水葫芦是单子叶多年生植物,雨久花科凤眼兰属,其繁殖速度快,是良好的饲料和有机肥源,同时水葫芦对于水体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生化需氧量,吸收和富集各种重金属和有毒化合物,水葫芦繁殖十分茂盛后可以采收,每次采收量可选全部植株数的1/4,最高不可超过1/3,采收结束后应将留存水面的植株均匀拉开,以便继续繁殖,一般在夏季每隔5
‑
7天可采收一次,入秋后15天左右采收一次。
34.利用植物篱可以有效的拦截径流,减少径流中氮磷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依靠池塘和水葫芦等进行末端处理,将果树种植,蚯蚓、鸡养殖和堆肥产生的各种水体最终进行处理,大量繁殖的水葫芦亦可以作为堆肥的原料,或将其切碎、粉碎或打浆,拌入糠麸,制成混合饲料或青贮饲料喂养鸡、蚯蚓等,既能提高饲料利用率,还可杀灭寄生虫,亦或直接食用,其凤眼蓝花和嫩叶部分可直接食用,其味道清爽可以润肠通便
35.优选的,所述林下养鸡中品种选择为具有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的淮南麻黄鸡;
36.林下放养设施:包括围网筑栏,鸡舍搭建和喂食设备,围网筑栏:在果园下周边用隔离设施设置多个小隔间,防止鸡到林外活动走失和过度吃草和蚯蚓等破坏土壤生态,同时,起到与外界隔离作用,有利于防病;鸡舍搭建:在果园周边,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地方搭建临时鸡舍,要求坐北朝南,与饲养人员的住室相邻,便于夜间观察鸡群;辅以监测系统,观察鸡群可能会出现的斗殴、厌食等疾病、出跑等特殊情况;喂食设备:喂料用具放置在临时鸡舍内及鸡舍附近,在果园下内其他地方也需要分散放置,以便于鸡随时饮水捕食;
37.雏鸡出舍前的饲养管理包括预温、引导饮水、鸡舍条件调节、喂料:在进雏前调节鸡舍温度约32
‑
35℃,相对湿度60
‑
70%,然后对引导雏鸡饮水,水中添加葡萄糖、加多维和电解质营养液。然后调节地面温度适宜鸡群生活,一周龄月35
‑
32℃,然后随着鸡龄增加缓慢降低,至第六周约20
‑
18℃,日均下降0.5℃。相对湿度随着鸡龄从70%调整到50
‑
55%,鸡群密度在20周左右控制到5只/米,然后进行喂料,同时注意鸡舍围栏建造、断啄、喂砂粒和疾病防预疾病:围栏设置高度约45cm,距热源60
‑
150cm即可,一般7
‑
10日可拆除;然后进行鸡群的断啄,断去上啄尖到鼻孔的二分之一,断去下啄的三分之一,从第2周龄起开始在饲料中添加1%砂粒,砂粒应提前煮沸,雏鸡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疾病,雏鸡3
‑
5日龄内饮用高效抗菌药物。
38.日常饲养管理辅之智能监控,主要包括:合理补饲:根据果园杂草资源情况,决定额外饲料的补充量,光照管理:鸡舍外面需要悬挂若干个带罩的灯泡,通过互联网技术自动在夜间补充光照;观察鸡群:监测鸡舍活动情况,对行动迟缓呆滞的鸡健康状况及时隔离观察,进行诊断和治疗,鸡群进出鸡舍通过识别系统清点鸡数,看鸡的嗉囊是否充满食物以决定补饲的多少,通过互联网监测保证所有放养鸡群均归舍,同时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果实的保护;
39.所述发酵床蛋鸡养殖是利用锯木屑、稻壳、农作物秸秆制作成垫料,铺设在特殊设计的发酵床上,借助有益菌的作用分解发酵鸡粪便中的有机物质,消除鸡粪中氨气和硫化
氢等恶臭气体,改善鸡舍环境,该技术包括:鸡舍建造:鸡舍结构、鸡舍走向、鸡舍规格,发酵床制作:床体设计、垫料制作、安排上鸡,日常管理:养殖管理、环境因素控制、补充菌液和疾病预防,同时将监控系统、大数据系统、自动化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智慧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对养殖场的环境参数、蛋鸡的生理数据以及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数据传输和分析,主要包括智能喂养,智能粪便收集,智能清洗,智能地磅。
40.优选的,在发酵床养殖鸡结束后与大球盖菇采收后的菌床上进行堆肥,所用主要原料为各床体残留物质,包括以下多种:发酵床垫料、菌渣、蓝藻、谷糠、麦麸、和富硒微生物菌剂,所述富硒微生物菌剂包括富硒酵母、富硒枯草芽孢杆菌;
41.堆肥过程中将蓝藻5
‑
6份、菌渣3
‑
4份、稻壳1
‑
1.5份等重量份数充分混合均匀按照原材料重量1
‑
2%比例添加微生物菌剂,事先加水混合均匀,加水至试验组所需含水率50%
‑
60%。然后使其升温、发酵,堆肥时间为50
‑
60d;
42.养殖富硒蚯蚓,将发酵腐熟的蓝藻有机肥置于通风处自然风干作为培养蚯蚓的基质,采用添加亚硒酸钠来进行富硒蚯蚓的养殖,取适量亚硒酸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加入有机肥中后陈化1周,然后放入蚯蚓进行培养,每天适量浇水弥补蒸发损失的水分。培养40
‑
50天,调节基质温度24
±
4℃,通风良好,定期浇水,保持基质含水量在65%
‑
75%,养殖结束后分离蚯蚓和蚯蚓粪,将蚯蚓在黑暗条件下清肠20
‑
26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将洗净的富硒蚯蚓用组织匀浆机进行均质匀浆,得到蚯蚓匀浆液。将蚯蚓匀液在50
‑
60℃下利用蚯蚓本身的酶进行自溶酶解,每隔5
‑
6小时进行搅拌一次,酶解20
‑
26h后得到氨基酸营养原浆,在降蚯蚓粪与水按照1:5的比例混合后室温搅拌3
‑
5h,过滤得到蚯蚓粪提取液,将二者1:1混合,混合液100℃灭菌1.5
‑
2.5h,冷却后过滤后即可得到富硒蚯蚓有机肥。
4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44.1.与传统的红砂土桃树种植相比,本发明桃树种植技术能够快速改良土壤,保水保土,控制杂草生长,节水节肥。它首先通过反坡梯田进行土地修整,先一步进行地区的保水保土,后通过秸秆稻糠等覆盖发挥了其覆盖本身的功效,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环境,减少水分蒸发,天气不佳时亦可保温,提高土壤有机物质。同时可以加种植大球盖菇作为主要的中间环节,不仅充分利用桃树园中的枯枝烂叶和周边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原材料,且当食用菌收获后,还能降覆盖的秸秆随之翻入土壤中,改善了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增加,适宜微生物生长,让养分在作物
‑
土壤中形成良好的循环,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节约成本,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45.2、在经济林的穴位种植大球盖菇,较为少见,它可以利用菌类生物除草、秸秆覆盖除杂草,秸秆作为大球盖菇的生长原材料,覆盖于土上,形成了一个保水保肥、减少病虫害、增温、培育壮苗的保护层。而携带营养元素和泥沙的雨水,在经过梯田、田埂、大球盖菇、秸秆的一层层拦截,最终进入池塘、湖泊、河流中的氮磷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对水环境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是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
46.3、通过反坡梯田
‑
秸秆稻糠覆盖
‑
大球盖菇种植
‑
整地覆土
‑
桃树种植的农业模式,针对种植结束后的菌渣、秸秆,采用堆沤的方式制成有机肥,延长了该技术的生产线,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秸秆——这一废弃物的处理率和资源化价值,同时在该模式中,可以增加其他渠道的立体生态农业链条,为周边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社会价值;
47.4、创新了在果树种植过程中,在不增加化肥、农药投加量的基础上,通过富硒蚯蚓
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生态果蔬,提高果蔬品质和果实硒含量,生产高品质的富硒水果、富硒鸡、蛋、大球盖菇等,并且降低了化肥的投入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48.5、创新农林废弃物,尤其是秸秆的大量资源化利用途径,为解决巢湖周边地区秸秆焚烧提供借鉴,降低政府每年秸秆禁烧成本,解决农户原地处置秸秆的问题;
49.6、创新使用蚯蚓养殖技术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时提供鸡饲料,并提高鸡的品质,能够形成生态循环,降低农民投入成本,实现生态经济。
附图说明:
50.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51.图2为本发明的桃园建园流程图;
52.图3为本发明的构建反坡梯田流程图;
53.图4为本发明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流程图;
54.图5为本发明土壤饱和水含量柱状图;
55.图6为本发明田间持水量柱状图;
56.图7为本发明土壤容重柱状图;
57.图8为本发明土壤总孔隙度柱状图;
58.图9为本发明有机质含量柱状图;
59.图10为本发明土壤总氮含量柱状图;
60.图11为本发明土壤总磷含量柱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61.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62.实施例
63.如图1
‑
11所示
64.利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新农村地区30余亩的试验田(116
°
57’25”e,31
°
44’43”n)进行试验,该地区地属苦驴河上游小流域的中南部,是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平均海拔约为67m,年平均温度15~16℃,1月平均气温2~3℃,7月平均气温28~30℃。年日照时间在2000h左右,平均相对湿度为77%。无霜期224~252d。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4.4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35mm,经过对该地区土壤的研究,土壤类型为红砂土,坡度约为5
°‑7°
,土壤的基本属性为:有机质含量为10.57g/kg,ph值为5.63,全氮0.51g/kg,全磷0.40g/kg,全家15.97g/kg,由于红砂土特性以及地形处于坡耕地导致其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雨季暴雨与当地人民过度开垦等行为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象,导致种植的桃树很难存活,该发明则通过反坡梯田进行土地整改,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同时控制水土,然后通过稻糠进一步进行固水,使得桃树的成活率明显提高,鸡粪作为肥料使用必要的进行富硒蚯蚓有机肥的添加,减少了环境的污染的同时提升了桃子品质与硒的含量。该技术简单易学,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易于推广,节约控草、肥力成本,降低雨水直接冲刷带来的营养元素流失的问题。
65.通过该技术进行土壤保水保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饱和水含量和田间持水量,大
球盖菇的密植可以显著提高田间持水率,平均含量约为19.45%,在大球盖菇的种植上,无论是正常种植,密植和疏植以及单独的秸秆稻糠等基料的覆盖均可以提高田间持水量,提升了23.40%、28.38%、18.28%、16.11%,在大球盖菇采收结束两个月后,其土壤田间持水率仍比该地区普通裸地高约为36.5%。同时对于土壤的饱和水含量而言,密植大球盖菇下的土壤饱和水含量最高,平均含量约为21.99%,在大球盖菇的种植上,正常种植、密植、疏植三种种植方式以及单独的秸秆稻糠等基料覆盖相比该地区裸地的平均土壤饱和含水率上增加了19.14%、19.25%、18.22%、22.72%,结合附图5
‑
6。
66.土壤容重和孔隙度,都是衡量土壤物理状况的重要的指标,而且两者之间也紧密相联,当土壤较为蓬松时,其容重较小,孔隙度却较大,而土壤的这两个指标,更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壤自身的保水情况、是否透、保肥性能等。与该地区裸地相比,大球盖菇正常种植、密植、疏植下的土壤平均容重,分别降低了15.41%、14.35%和9.97%,同时大球盖菇种植下的平均总孔隙度和裸地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0.41%、43.41%和15.58%,平均总孔隙度最大可为46.63%,结合附图7
‑
8,在整个大球盖菇生长周期中,所有样地的总孔隙度基本都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同种植密度间的总孔隙度变化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基本上均在大球盖菇出菇期和大球盖菇采收后期达到峰值,随后下降,最终总孔隙度均有所提高。
67.同时对于桃树种植偏好的弱酸性土壤,通过大球盖菇的种植也可以实现,大球盖菇种植采收后,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ph值,约为6.8,很适合桃树的生长。在大球盖菇的生长周期中,所用样地的ph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土壤的ph经过急剧增加,在采收期达到最大,分别为7.04、7.02、7.05,呈现中性,在采收后的基料腐熟期逐渐降低为微酸,性,分别降至6.80、6.82、6.73,达到桃树种植喜好的弱酸性土壤,同时通过反坡梯田与秸秆稻糠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明显改善该地区土壤的有机质,秸秆与稻糠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作用相比于裸地,可明显提升约34.68%,其有机质含量平均约为13.98g/kg。秸秆稻糠等基料覆盖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效果优于进行大球盖菇种植后的土壤,但大球盖菇的种植扔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了23.37%、20.48%和16.39%,结合附图9。
68.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着作物生长的情况,该技术通过秸秆、稻糠等基料的覆盖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该地区裸地土壤中养分相比,基料覆盖平均可以提高该地区土壤中总氮含量约18.56%,提高碱解氮19.37%,基料覆盖后的土壤碱解氮约为70.59mg/kg;提高总磷含量约11.18%,土壤总磷约为0.45g/kg,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约55.01%,约为48.37mg/kg。同时大球盖菇种植该地区土壤养分也有着一定的提升,和该地区裸地相比,土壤总氮的平均水平分别增加了18.56%、22.75%、25.15%,增幅显著,对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增幅分别为50.64%、41.83%、12.94%,土壤总磷的平均水平,分别增加了11.18%、14.91%、4.35%,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40.25%、95.24%、23.11%,变化显著,平均有效磷含量为42.06mg/kg、58.55mg/kg、36.92mg/kg,结合附图10
‑
11。
6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
×
103的生物总量,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活跃的组分,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中的c、n、p、s等养分循环密切相关。它既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间反映土壤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了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而且是土壤中植
物有效养分的储备库,并能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因此,在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在土壤氮循环与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秸秆稻糠的覆盖对于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在虽在一开始会由于秸秆稻糠的腐熟与不及时的散热会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减少,但后期会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同时如果加种大球盖菇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无论是密种大球盖菇还是疏种均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约40.24%与49.55%,正常种植大球盖菇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平均约为126.37mg/kg。
70.利用该技术对该地区杂草也有着控制作用,在大球盖菇种植的出菇期以野豌豆、猪殃殃、薤白为发生总量最多的杂草。和该地区裸地对照相比,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明显降低了大球盖菇种植垄野豌豆的相对密度,减幅在33.63%—87.05%之间;和裸地对照相比,正常种植大球盖菇的试验组猪殃殃相对密度降低12.92%—16.18%;密植大球盖菇的试验组仅大球盖菇种植垄猪殃殃相对密度降低了85.80%;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降低薤白相对密度,和裸地对照相比,所有试验组的大球盖菇种植垄、桃树种植垄均低于对照,降幅在32.34%—87.06%,因此在大球盖菇出菇期期间,该控草措施对于玫瑰园内的薤白降低较好;同时基料对薤白的相对密度有一定削减;而在大球盖菇采收期对老鹤草、艾蒿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大球盖菇在该时期在各种植垄上对老鹤草的抑制较为明显,其相对密度降低了15.36%—73.95%,而稻糠秸秆等基料的覆盖对艾蒿有着较好的控制效果;在大球盖菇种植的基料腐熟期对狗尾草、白茅、马松子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狗尾草的大球盖菇种植垄相对密度降低了67.85%—92.01%,桃树种植垄降低了25.87%—47.85%,白茅的大球盖菇种植垄相对密度降低了60.77%—85.41%,桃树种植垄降低了3.75%—49.44%,马松子的大球盖菇种植垄相对密度降低了54.11%—82.63%;
71.通过反坡梯田保土控水、秸秆稻糠保水、大球盖菇种植后进行的桃树种植,完全改善了桃树在红砂土坡岗地成活率低的情况,通过在该地区30余亩试验田的种植,桃树的成活率达到了98%,桃树经过生长后现在已规格约为地径4
‑
5公分,树冠3
‑
4米左右,加上早晚土壤温差大导致桃树品质和市场上普通桃子相较有所提升,桃子糖度提高5个点。
72.同时该技术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通过该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该地区径流水中产生的氮磷污染,对于径流水体中的悬浮固体,大球盖菇种植与秸秆稻糠辅料的堆放可以有效降低,平均能有效降低该地区水中总氮42.68%~50.47%,总磷45.72%~46.74%和悬浮固体33.41%~36.58%的含量。对于地区的清水产流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7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反坡梯田,包括梯田定线、整地,修筑田坎,回填表土,整平田面;s2.秸秆覆盖种植大球盖菇,包括穴状整地,原材料预处理,铺料播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s3.桃树种植,先进行整土挖穴,种植苗木经济林,早春采收2茬大球盖菇后,对大球盖菇种植的穴位进行整理,略加夯实土地,采摘并清理已出的大球盖菇后,根据选择的苗木种类需要,二次挖穴,挖出的大球盖菇菌渣混合蓝藻、秸秆、稻壳、富硒菌剂、堆置原穴位周边用于养殖蚯蚓,加入稻糠进行保水,加入发酵床鸡粪充当肥料使用,在坑上覆土后选择优质桃树,种于事先挖好的穴位中,利用原土回填,对刚种植下的桃树苗进行修冠,留主杆,剪去多余枝干,适当灌溉;s4.s3中桃树种植采用植物篱技术,包括植物篱品种的选择,植物篱株距、带宽的确定,地埂营建,穴状整地,确定带内结构,栽植,设置排水沟,抚育管理;采用水塘拦截技术,将水塘与系统内水路连通,池塘内部植物分布面积约占水塘总面积的30%左右,池塘植物选择水葫芦;s5.s3中桃树种植配合林下、发酵床养鸡,其中林下养鸡包括以下步骤:品种选择,搭建林下放养设施,日常饲养管理,饲养管理;发酵床养鸡包括以下步骤:鸡舍建造,发酵床制作,日常管理,同时将监控系统、大数据系统、自动化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智慧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对养殖场的环境参数、蛋鸡的生理数据以及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数据传输和分析;s6.发酵床 大球盖菇菌床堆肥,在发酵床养殖鸡结束后与大球盖菇采收后的菌床上进行堆肥,所用主要原料为各床体残留物质,包括以下多种:发酵床垫料、菌渣、蓝藻、谷糠、麦麸、和富硒微生物菌剂;发酵腐熟的蓝藻有机肥置于通风处自然风干作为培养蚯蚓的基质,制备有机富硒蚯蚓原液、制备富硒蚯蚓有机叶面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反坡梯田过程中,根据坡面情况划分梯田区的坡面,测量、定线,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就直的原则处理,为保持田面等宽,可适当调整埂线位置,各台梯田的宽度根据实际种植经济林种类的行距、株距确定,不小于正常种植行距,对各台梯田进行清基,将基础范围内厚约0.5m表土挖掉,清除杂物,整平,夯实,形成反坡;所述修筑田坎应用生土回填,土中不应有石砾等杂物,修筑时应分层夯实,每层虚土厚约20cm,夯实厚厚约15cm,修筑中每道埂应均匀同时升高或者降低,减少各段层次不齐的现象,田坎升高过程中根据的田坎坡度,逐层向内收,将坎面拍光,坎后填实;所述回填表土采用表土中间推置的方法保留表土,将拟修田面的表土全部堆起,堆直在田面的中心线位置,将中心线上方田面生土填入下方田面,将堆置在中心线的表土均匀铺到整个田面上;所述整平田面,采用下挖上填的方法,从田坎下方取土,填到田坎上方,修平田面,使得梯田每个台面均平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坡梯田采用大横坡、小顺坡配合的方式,坡面地块上、下缘及横向修筑地埂,其上侧面为竖直面,下侧面水平倾角30~80
°
,地埂下侧面密植护埂植物,地埂上、下侧分别开
挖边沟、背沟,在坡面地块其余周边沿坡面开挖,连接上缘地埂背沟和下缘地埂边沟,形成排水网渠,在排水网渠内坡面地块开挖多条横坡进行截流,将坡面分割为多个顺坡起垄区,在顺坡起垄区内沿坡面均匀起垄若干小顺坡,相邻小顺坡之间开挖垄沟;并使顺坡起垄区内垄沟与横坡截流沟和边沟相连通;顺坡起垄区的顺坡坡面长度小于该坡面发生细沟的临界坡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穴状整地是指种植前一个月进行整地,挖穴的大小根据该坡耕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决定,不小于正常的果树种植行间距和深度,同时保证穴和穴之间留有40
‑
50cm的步道;原材料预处理包括将秸秆、稻糠、稻壳、枯枝树叶丢于穴内,加入适当水,进行堆沤,堆沤至栽培料呈褐色为止;铺料播种是指将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料按25
‑
30kg/
㎡
的用料量进行铺料播种,一般是3层料2层种,具体做法是:先在穴底铺厚度为10
‑
12cm的第1层料,播第1层菌种,菌种要掰成核桃大小,菌种与菌种之间相距10cm,呈梅花形摆放,第1层菌种用量为总用种量的1/5,然后铺厚度为10
‑
12cm的第2层料,播第2层菌种,用量为总用种量的4/5,再铺厚度为3
‑
5cm的第3层料,料的总厚度在25
‑
30cm,最后取步行道土壤覆盖料面,覆土厚度3cm左右,以不见培养料为宜,再在土面覆盖稻草或者麦草,覆草厚度以不见覆土为宜,所有播种的菌料以靠近穴周边为宜;发菌管理是指播种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持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发菌时主要看料温,料温宜低不宜高,否则易造成烧菌,播种后20d之内,一般不喷水或少喷水,待菌种萌发、定植并生长到培养料的1/2时,可以适当喷水,如果菌丝生长旺盛有力,说明水分适宜,切勿天天喷水而引起菌丝衰退,温、湿度适宜,播种后50d左右即可出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
‑
28℃,最适温度20
‑
25℃,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为6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85%
‑
95%;出菇管理的重点是保湿、保温及通风换气,林地露天栽培要及时喷洒出菇水,做到少喷勤喷,保持菇床覆盖物及覆土层呈湿润状态,空气相对湿度在90%
‑
95%,同时结合喷水扒动草被,使覆土上接触草被的菌丝断裂,促使菌丝向下生长、扭结形成菌蕾,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需5
‑
10d,温度低,菇体生长缓慢,肥厚,不易开伞,温度高,菇体生长较快,朵形小,易开伞,整个生长期可收3
‑
4潮菇,每潮菇相间15
‑
25d;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牢菌柄基部,另一手压着基质,轻轻扭转往上拔起即可,注意不要松动周边幼菇,以免造成幼菇死亡,采菇后留在菌床上的洞穴要用土填满,同时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残菇,采收后按照发菌期的管理要求培育下一潮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篱技术中植物篱笆品种选择以紫穗槐、狗牙根为主要的植物篱作物,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繁殖快,根系发达,耐旱耐瘠等特性,间作经济作物,形成植物篱
‑
经济作物带;植物篱株距、带宽的确定:对于紫穗槐等灌木采用双行植苗种植,株距一般为1m;狗牙根、香根草等草本根据草种不同可选用撒播或植苗方式,带宽一般为0.6m;地埂营建:修筑地埂时应尽量少占地,减小工程量,减少投资,就地取材,简化施工工序,坡度相对较小的坡耕地内,多采用泥土修筑较低矮的土埂,进行夯实及拍打;
整地方式:穴状整地,栽植前一个月进行整地,挖穴的口径0.5
‑
0.6m,深度为30cm;带内结构的确定:篱笆带内部结构多种多样,针对当地具体条件充分考虑侵蚀程度、田面宽度和农民接受的可能性确定较合适的篱笆带结构,采用“一”字形、“二”字形或者“品”字形进行设计;栽植:栽植时间为5月上旬,一般初植2行,株距一般为0.6
‑
1m,栽植时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舒展,深度适当,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然后浇透水,最后再覆一层虚土;设置排水沟:为了既能保证排水的通畅,同时可以减缓水流的冲刷速度,排水沟的流向依据地形采用“s”形设计,排水断面根据最大暴雨径流量确定;抚育管理:植物篱栽植后,连续3年,每年1
‑
3次进行除草、松土,成活率较低的要及时采用大苗补植,对生长不良且萌芽力较强的树种进行平茬,在每年春季剪除枯枝和病虫枝,根据情况对较密集枝条进行稀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林下养鸡中品种选择为具有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的淮南麻黄鸡;林下放养设施:包括围网筑栏,鸡舍搭建和喂食设备,围网筑栏:在果园下周边用隔离设施设置多个小隔间,防止鸡到林外活动走失和过度吃草、蚯蚓破坏土壤生态等,同时,起到与外界隔离作用,有利于防病;鸡舍搭建:在果园周边,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地方搭建临时鸡舍,要求坐北朝南,与饲养人员的住室相邻,便于夜间观察鸡群;辅以监测系统,观察鸡群可能会出现的斗殴、厌食等疾病、出跑等特殊情况;喂食设备:喂料用具放置在临时鸡舍内及鸡舍附近,在果园下内其他地方也需要分散放置,以便于鸡随时饮水捕食;日常饲养管理:合理补饲:根据果园杂草资源情况,决定额外饲料的补充量,光照管理:鸡舍外面需要悬挂若干个带罩的灯泡,通过互联网技术自动在夜间补充光照;观察鸡群:监测鸡舍活动情况,对行动迟缓呆滞的鸡健康状况及时隔离观察,进行诊断和治疗,鸡群进出鸡舍通过识别系统清点鸡数,看鸡的嗉囊是否充满食物以决定补饲的多少,通过互联网监测保证所有放养鸡群均归舍,同时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果实的保护;雏鸡出舍前的饲养管理包括预温、引导饮水、鸡舍条件调节、喂料:在进雏前调节鸡舍温度约32
‑
35℃,相对湿度60
‑
70%,然后对引导雏鸡饮水,水中添加葡萄糖、加多维和电解质营养液,然后调节地面温度适宜鸡群生活,一周龄月35
‑
32℃,然后随着鸡龄增加缓慢降低,至第六周约20
‑
18℃,日均下降0.5℃,相对湿度随着鸡龄从70%调整到50
‑
55%,鸡群密度在20周左右控制到5只/米,然后进行喂料,同时注意鸡舍围栏建造、断啄、喂砂粒和疾病防预疾病:围栏设置高度约45cm,距热源60
‑
150cm即可,一般7
‑
10日可拆除;然后进行鸡群的断啄,断去上啄尖到鼻孔的二分之一,断去下啄的三分之一,从第2周龄起开始在饲料中添加1%砂粒,砂粒应提前煮沸,雏鸡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疾病,雏鸡3
‑
5日龄内饮用高效抗菌药物;日常饲养管理辅之智能监控,主要包括:合理补饲:根据果园杂草资源情况,决定额外饲料的补充量,光照管理:鸡舍外面需要悬挂若干个带罩的灯泡,通过互联网技术自动在夜间补充光照;观察鸡群:监测鸡舍活动情况,对行动迟缓呆滞的鸡健康状况及时隔离观察,进行诊断和治疗,鸡群进出鸡舍通过识别系统清点鸡数,看鸡的嗉囊是否充满食物以决定补饲的多少,通过互联网监测保证所有放养鸡群均归舍,同时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果实
的保护;所述发酵床蛋鸡养殖是利用锯木屑、稻壳、农作物秸秆制作成垫料,铺设在特殊设计的发酵床上,借助有益菌的作用分解发酵鸡粪便中的有机物质,消除鸡粪中氨气和硫化氢等恶臭气体,改善鸡舍环境,该技术包括:鸡舍建造:鸡舍结构、鸡舍走向、鸡舍规格,发酵床制作:床体设计、垫料制作、安排上鸡,日常管理:养殖管理、环境因素控制、补充菌液和疾病预防,同时将监控系统、大数据系统、自动化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智慧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对养殖场的环境参数、蛋鸡的生理数据以及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数据传输和分析,主要包括智能喂养,智能粪便收集,智能清洗,智能地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酵床养殖鸡结束后与大球盖菇采收后的菌床上进行堆肥,所用主要原料为各床体残留物质,包括以下多种:发酵床垫料、菌渣、蓝藻、谷糠、麦麸、和富硒微生物菌剂,所述富硒微生物菌剂包括富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堆肥过程中将蓝藻5
‑
6份、菌渣3
‑
4份、稻壳1
‑
1.5份等重量份数充分混合均匀按照原材料重量1
‑
2%比例添加微生物菌剂,事先加水混合均匀,加水至试验组所需含水率50%
‑
60%,然后使其升温、发酵,堆肥时间为50
‑
60d;养殖富硒蚯蚓,将发酵腐熟的蓝藻有机肥置于通风处自然风干作为培养蚯蚓的基质,采用添加亚硒酸钠来进行富硒蚯蚓的养殖,取适量亚硒酸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加入有机肥中后陈化1周,然后放入蚯蚓进行培养,每天适量浇水弥补蒸发损失的水分。培养40
‑
50天,调节基质温度24
±
4℃,通风良好,定期浇水,保持基质含水量在65%
‑
75%,养殖结束后分离蚯蚓和蚯蚓粪,将蚯蚓在黑暗条件下清肠20
‑
26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将洗净的富硒蚯蚓用组织匀浆机进行均质匀浆,得到蚯蚓匀浆液。将蚯蚓匀液在50
‑
60℃下利用蚯蚓本身的酶进行自溶酶解,每隔5
‑
6小时进行搅拌一次,酶解20
‑
26h后得到氨基酸营养原浆,在降蚯蚓粪与水按照1:5的比例混合后室温搅拌3
‑
5h,过滤得到蚯蚓粪提取液,将二者1:1混合,混合液100℃灭菌1.5
‑
2.5h,冷却后过滤后即可得到富硒蚯蚓有机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涉及生态化农林养殖领域,联合蚯蚓养殖技术和林下养鸡模式,在肥料的添加上施用富硒蚯蚓粪有机肥,生产富硒农产品,充分利用富硒农产品的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桃树这种种植时需考虑到对水肥特别是氮肥的需求以及桃树畏冷的问题,同时对富硒蚯蚓后续进行处理,无论是加工制作成蚯蚓粉,还是卖给供药厂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益。益。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成 耿明 李永慧 张学胜 唐尚柱 赵晓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3.26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