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风泵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充气的直线型风泵。
背景技术:
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充气时,需要借助专门的风泵,也就是空气泵,目前,此类风泵的进出风口设置在外壳的侧面,即风泵采用侧面进出风的方式,因此,马达带动扇叶转动的转轴与出风口呈90度,采用该结构,体积较大,而且存在漏气及充气、排气效率低的问题;与此同时,风泵的主机与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固定连接,风泵不能拆卸,因此,不但充电时需要把整个产品拿到充电电源处或拉很长的连接线过去给产品充电,而且,如果产品每个部件损坏,需要整体拿去维修或整体报废或更换;风泵上与马达相连接的扇叶一般采用鼓风机型扇叶或普通风扇型风叶,这些扇叶效率低下,从而导致整个风泵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直线型风道的风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线型风泵,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安装支架及马达,与马达相连接的pcb板,还包括,位于外壳内且与马达一端相连接的扇叶组件;固设于外壳外端的主板固定盖,设于主板固定盖内的通风孔,设于外壳外端且可相对外壳旋转的旋转盖,所述主板固定盖位于旋转盖内,旋转盖的面板内设有多个用于旋转盖内部与外界连通的气流孔;固设于旋转盖内底面上的滑盖及至少两个凸齿;设于外壳内端的底盖;至少两根沿外壳纵向设于外壳内且可沿外壳纵向移动的顶杆,每根顶杆上套设有一根复位弹簧;所述顶杆的外端从设于主板固定盖内的穿孔处伸出,顶杆的内端与底盖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顶杆上的支撑面相接触,另一端与底盖相连接;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外壳可分离连接的外接壳体,设于外接壳体的内底部的与顶杆内端相接触的弹性支架组件,设于外接壳体的底板内的下通风孔,设于外接壳体底部下方且与弹性支架组件相连接的闭气盖;所述闭气盖可相对外接壳体纵向移动,用于关闭或打开下通风孔;所述外壳设于外接壳体内,旋转盖位于外接壳体的开口端;底盖位于弹性支架组件上方。采用上述结构,排气或充气时的气流进出口分别位于外壳的两端,马达的转轴沿外壳轴向设置,因此在外壳内形成直线型气流通道;外接壳体与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固定连接且与此类产品内部连通;在初始状态,即与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相连接的风泵无需充气或排气时,马达未启动,闭气盖与外接壳体的底板底面相贴合,下通风孔被封闭,此时大容量充气产品与外部隔绝;需要充气或排气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旋转盖,在该过程,滑盖随着旋转盖移动,滑盖移动到通风孔的不同位置,分别用于打开排气通道或充气通道,即滑盖作用是切换排气通道或充气通道,马达同时启动,凸齿各自旋转到对应的顶杆处并挤压顶杆的外端,使顶杆沿外壳纵向移动,顶杆移动时挤压复位弹簧,与此同时,顶杆的内端穿过底盖挤压弹性支架组件,所述弹性支架组件沿外接壳体纵向移动,闭气盖与外接壳体的底板脱离,下通风孔被打开,外壳内部通过外壳内端、下通风孔及旋转盖内的气流孔分别与充气产品、外界连通,即可对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进行充气或排气;完成充气或排气后,转动旋转盖,凸齿与顶杆的外端脱离,顶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此时马达关闭,弹性支架组件复位到初始位置,闭气盖封闭下通风孔,外壳内部与充气产品隔离。
进一步,在安装支架内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二者两端均设有开口且二者的外端位于通风孔内,内端与安装支架内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道的内端开口位于安装支架内端的侧壁处,第二气道的内端开口位于安装支架内端端板内。
为了在转动旋转盖时,同步打开马达,所述pcb板上设有两个霍尔开关,在旋转盖内底面上设有磁铁。顺时针转动旋转盖时,磁铁与位于左侧的霍尔开关接触,即可打开马达;反之,逆时针转动旋转盖时,磁铁与位于右侧的霍尔开关接触,也可打开马达。
进一步,在外壳的内端设有内开口,所述安装支架的内端位于内开口内;在安装支架的内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且延伸至外壳内端外部的安装圈体,所述安装圈体的上表面与外壳内端面相结合。
优选地,所述马达及扇叶组件设于安装支架内,所述扇叶组件包括与马达一端固定连接的圆形壳体,设于圆形壳体内且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平板,设于平板表面上的多块第一叶片组成的圈状第一叶片组,设于圆形壳体内壁上的多块第二叶片组成的圈状第二叶片组;所述圆形壳体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安装圈体与外壳内端面相结合处设有第一密封圈;在主板固定盖表面上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通风孔处。
进一步,所述pcb板设于主板固定盖表面上且位于旋转盖内;在安装支架内设有与pcb板电连接的电池;所述pcb板上设有充电接口。
所述底盖并不与外壳内端直接连接,所述底盖设于安装支架内端内部,相当于底盖设于外壳内端内部,在底盖的外端设有下底板;下底板与底盖一体成型且在二者的结合处形成台阶面;底盖内设有贯穿下底板的下中心孔。
进一步,在在台阶面处设有第三密封圈。
与顶杆的数量相对应,在安装支架上至少设有两根纵向筒体,底盖的内表面上至少设有两根纵向连接筒,在底盖内至少设有两个贯穿下底板并分别与纵向连接筒同轴且连通的内穿孔;所述纵向连接筒分别插设于纵向筒体的内端部内,因此,纵向筒体、纵向连接筒及内穿孔同轴。
进一步,所述顶杆穿设于纵向筒体、纵向连接筒及内穿孔内且顶杆可相对三者移动;在纵向连接筒外各套设有一个第五密封圈;所述第五密封圈位于纵向连接筒上与底盖内表面相连接的根部,纵向筒体的内端面与第五密封圈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设于纵向连接筒的自由端内。
进一步,在下底板的底面设有下装饰片,所述下装饰片的边缘处至少设有两个分别与内穿孔对应的缺口,以便顶杆的内端通过;下装饰片内设有与下中心孔同轴的下穿孔。
还包括一个嵌设于旋转盖内的面盖,所述面盖的上表面从旋转盖的面板内的中心孔处露出,在面盖表面上设有一块上装饰片,在面盖及上装饰片内均设有一个供充电接口外露的充电孔,在充电孔处设有一个与其可分离连接的软胶塞。
进一步,为了实现外接壳体与外壳的可分离连接,在外壳外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用于同外接壳体相连接的扣接组件。
进一步,还包括设于闭气盖上与外接壳体底面相结合的表面内的第四密封圈。
进一步,所述弹性支架组件包括条状本体,设于条状本体底面的两根连接柱及中间柱体,两根上端部分别套设于两根连接柱上的下复位弹簧;所述中间柱体的自由端沿下通风孔向下伸出并与闭气盖固定连接。
在外接壳体的底板底面设有两个连接凸柱,每个连接凸柱中各设有一个与外接壳体内部连通的容纳孔,所述两根连接柱的自由端部分别位于两个容纳孔内,两根下复位弹簧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容纳孔底面相接触。
进一步,在外接壳体的两侧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扣接组件对应的侧容纳部,侧容纳部的上端设有操作口,在每个侧容纳部内壁上设有一个第一卡齿;所述侧容纳部与外接壳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扣接组件包括,与外壳外壁固定连接的扣接外壳,设于扣接外壳内且一端与扣接外壳转动连接的内安装壳,设于内安装壳另一端的按压壳体,设于按压壳体内的支撑筒,位于内安装壳内且一端与支撑筒相接触而另一端与外壳外壁接触的侧复位弹簧,设于内安装壳外表面上的扣接卡齿。
所述扣接外壳的扣接面板内分别设有两个用于按压壳体、扣接卡齿伸出的按压孔及扣接孔;所述扣接卡齿与第一卡齿相扣接。
进一步,内安装壳上与扣接外壳转动连接的一端的两侧面上各设有一根铰接凸柱,在扣接外壳内的对应位置设有两个分别与两根铰接凸柱相连接的铰接缺口。
有益技术效果:采用上述结构,排气或充气时的气流进出口分别位于外壳的两端,马达的转轴沿外壳轴向设置,因此在外壳内形成直线型气流通道;外壳与外接壳体可分离连接,即外壳与其他零部件组成的风泵主机可拆卸且便于安装;同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本发明采用直线型气流通道,其体积小,而且充气或排气的效率高;主机与外接壳体可分离,即主机便于拆卸及安装,从而便于将主机拆卸后充电,使用方便;而且主机损坏时可拆卸后进行维修或更换,有利于节约售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主机第一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主机第二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主机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主机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主机排气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泵主机充气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外接壳体及配件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马达与扇叶组件的组合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扣接外壳与内安装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扣接外壳与内安装壳的另一角度装配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气流通过扇叶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风泵主机与外接壳体配合使用,因此将风泵主机的外壳位于外接壳体底部的一端定义为内端,位于外接壳体开口端的一端定义为外端,风泵主机的其他零件也按照该方式定义。
在本实施例,以设置两根顶杆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与顶杆相关联的零件数量则与顶杆一致;本实施例中提到的可分离连接,是指相连接的两个构件在不借助专用工具即可实现二者的安装和拆卸。
如图5-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直线型风泵,包括,外壳1,设于外壳内的安装支架2及马达3,与马达3相连接的pcb板4,还包括,位于外壳1内且与马达一端相连接的扇叶组件5;固设于外壳外端的主板固定盖6,设于主板固定盖内的通风孔601,设于外壳1外端且可相对外壳旋转的旋转盖7,所述主板固定盖6位于旋转盖7内,旋转盖7的面板701内设有多个用于旋转盖内部与外界连通的气流孔701a,所述气流孔701a密布于面板701内,具体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固设于旋转盖7内底面上的滑盖8及两个凸齿9,所述滑盖8用于打开或封闭通风孔601;设于外壳1内端的底盖10;两根沿外壳1纵向设于外壳1内且可沿外壳纵向移动的顶杆11,每根顶杆11上套设有一根复位弹簧12,此处,凸齿9的数量与顶杆11的数量相对应;所述顶杆11的外端从设于主板固定盖6内的穿孔处伸出,顶杆11的内端与底盖10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12的一端与顶杆上的支撑面1101相接触,另一端与底盖10相连接。
两个凸齿9与旋转盖7一体成型。
如图5所示,为了在转动旋转盖时,同步打开马达3,所述pcb板4上设有两个霍尔开关39,在旋转盖内底面上设有磁铁40。顺时针转动旋转盖7时,磁铁40与位于左侧的霍尔开关39接触,即可打开马达;反之,逆时针转动旋转盖7时,磁铁与位于右侧的霍尔开关39接触,也可打开马达3。
如图1-4及图11所示,为了实现风泵主机与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可分离连接,即方便风泵主机安装和拆卸,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外壳1可分离连接的外接壳体13,设于外接壳体的内底部的与顶杆内端相接触的弹性支架组件14,设于外接壳体13的底板1301内的下通风孔,设于外接壳体13底部下方且与弹性支架组件14相连接的闭气盖15;所述闭气盖15可相对外接壳体13纵向移动,用于关闭或打开下通风孔;所述外壳1设于外接壳体13内,旋转盖7位于外接壳体13的开口端外部;底盖10位于弹性支架组件14上方,在初始状态,二者相连接或者脱离,此处的底盖10与弹性支架组件14相连接是指二者相互接触,不一定采用连接件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当然,二者也可以相互脱离。
如图5-6所示,在安装支架2内沿其长度方向还进一步设有第一气道37、第二气道38,二者两端均设有开口且二者的外端位于通风孔601内,内端与安装支架2内端固定连接。
此处,所述第一气道37的内端开口(未图示)位于安装支架2内端的侧壁处,第二气道38的内端开口3801位于安装支架2内端端板内,如图10所示。
本实施例的第一气道37、第二气道38采用一根两端均设有开口的弧形扁管制成,二者的外端并排设于通风孔601内。
如图9所示,排气(抽风)时,旋转盖7转动,滑盖8封闭第一气道37、第二气道38的外端开口,此时,第二气道38的内端开口3801通过下通风孔与充气产品接通,充气产品的气流依次经过下通风孔、第二气道38、滑盖8、第一气道37及第一气道37在安装支架侧壁上的内端开口进入安装支架2内,通过马达3及扇叶组件5后,通过通风孔601、气流孔701a排出旋转盖7外,即排出风泵主机外。同时参考图5所示,在该过程,扇叶组件的表面b为吸气表面。
如图10所示,充气时,旋转盖7转动,滑盖8封闭第二气道38的外端开口及通风孔601的其中一段,此时,扇叶组件5随着马达3转动,外部空气依次经过气流孔701a、通风孔601、第一气道37及第一气道37在安装支架侧壁上的内端开口进入安装支架2,通过马达3及扇叶组件5后加压后的空气继续通过滑盖8、第二气道38、内端开口3801,最后通过下通风孔进入充气产品进行充气。同时参考图5所示,在该过程,扇叶组件的表面a为充气表面。
如图5-6、图8所示,为了容纳安装支架2的内端,在外壳1的内端设有内开口101,所述安装支架2的内端位于内开口101内;在安装支架2的内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且延伸至外壳内端外部的安装圈体201,所述安装圈体201的上表面与外壳1内端面相结合。
如图5-6、图8所示,基于密封、防止漏气的需求,在所述安装圈体201与外壳1内端面相结合处设有第一密封圈16;在主板固定盖6表面上设有第二密封圈17,所述第二密封圈17位于通风孔601处;初始状态,滑盖8封闭通风孔601时,滑盖的表面与第二密封圈17紧密贴合,即第二密封圈17用于密封滑盖8与主板固定盖6的结合处。
在本实施例,所述pcb板4设于主板固定盖6表面上且位于旋转盖7内;在安装支架2内设有与pcb板电连接的电池18;所述pcb板4上设有充电接口19。本实施例的风泵既可以通过电池供电,也可以接市电电源。
如图5-8所示,还包括一个嵌设于旋转盖7内的面盖20,所述面盖的上表面从旋转盖7的面板701内的中心孔701b处露出,在面盖表面上设有一块上装饰片21,在面盖20及上装饰片21内均设有一个供充电接口外露的充电孔22,在充电孔22处设有一个与其可分离连接的软胶塞23。所述软胶塞23用于封闭充电孔22,防止灰尘、液体进入旋转盖7内。
如图8及12所示,所述马达3及扇叶组件5设于安装支架2内,所述扇叶组件5包括与马达一端固定连接的圆形壳体501,设于圆形壳体内且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平板502,设于平板表面上的多块第一叶片组成的圈状第一叶片组503,设于圆形壳体501内壁上的多块第二叶片组成的圈状第二叶片组504;所述圆形壳体501与安装支架2固定连接。
风泵工作时,气流从图8所示的圆形壳体501的中心孔进入,经过第一叶片组503,所述第一叶片组503随着马达逆时针高速转动,气流进入第二叶片组504区域,第二叶片组504的风向则呈顺时针方向从上往下通过,第二叶片组504是静态叶片组,第一叶片组503的逆时针旋转与第二叶片组504的顺时针气流通道形成了切风,继而形成了高压风;采用这样的结构,便于提高扇叶组件5的效率。
如图5-6及图8所示,所述底盖10并不与外壳1内端直接连接,所述底盖10设于安装支架2内端内部;在底盖10的外端设有下底板1001,下底板1001与底盖10一体成型且在二者的结合处形成台阶面1004;
底盖10内设有贯穿下底板1001的下中心孔1003。
此处,在台阶面1004处设有第三密封圈24。
如图5-6所示,为了安装顶杆11并对顶杆导向,在安装支架2上设有两根纵向筒体25,纵向筒体25与顶杆11的数量相对应;底盖10的内表面上设有两根纵向连接筒26,在底盖10内设有两个贯穿下底板1001并分别与纵向连接筒26同轴且连通的内穿孔1002;所述两根纵向连接筒26分别插设于两根纵向筒体25的内端部内,因此,纵向筒体25、纵向连接筒26及内穿孔1002同轴。安装支架2与两根纵向筒体25一体成型;底盖10与两根纵向连接筒26一体成型。如图8所示,所述两根顶杆11穿设于纵向筒体25、纵向连接筒26及内穿孔1002内且顶杆11可相对三者移动;在纵向连接筒26外各套设有一个第五密封圈27;所述第五密封圈27位于纵向连接筒26上与底盖10内表面相连接的根部,纵向筒体25的内端面与第五密封圈27相接触。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复位弹簧12的另一端位于纵向连接筒26的自由端内,即复位弹簧12的另一端通过纵向连接筒26的自由端相连接实现复位弹簧12与底盖10的间接连接。
如图6所示,在下底板1001的底面设有下装饰片28,所述下装饰片的边缘处设有两个分别与内穿孔1002对应的缺口2801,以便顶杆11的内端通过;下装饰片28内设有与下中心孔1003同轴的下穿孔2802。
如图11所示,出于密封需求,在闭气盖15上与外接壳体13底板底面相结合的表面内的第四密封圈29。
在本实施例,所述弹性支架组件14包括条状本体1401,设于条状本体底面的两根连接柱1402及中间柱体1403,两根上端部分别套设于两根连接柱上的下复位弹簧1404;所述中间柱体1403的自由端沿下通风孔向下伸出并与闭气盖15固定连接。
为了安装两根下复位弹簧1404,在外接壳体13的底板底面设有两个连接凸柱1302,每个连接凸柱1302中各设有一个与外接壳体13内部连通的容纳孔(未图示),所述两根连接柱1402的自由端部分别位于两个容纳孔内,两根下复位弹簧1404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容纳孔底面相接触,即由容纳孔底面为下复位弹簧1404提供支撑。
风泵主机与外接壳体13装配在一起后,底盖10实际上位于弹性支架组件14上且二者相互接触。
如图7-8所示,为了实现外接壳体13与外壳1的可分离连接,在外壳外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用于同外接壳体13相连接的扣接组件。
如图4及图11所示,在外接壳体13的两侧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扣接组件对应的侧容纳部1303,侧容纳部的上端设有操作口1304,所示操作口用于将手指伸入外接壳体13内按压扣接组件;在每个侧容纳部1303内壁上设有一个第一卡齿1305;所述侧容纳部1303与外接壳体13一体成型。
如图5-6及图13-14所示,所述扣接组件包括,与外壳1外壁固定连接的扣接外壳30,设于扣接外壳30内且一端与扣接外壳转动连接的内安装壳31,设于内安装壳31另一端的按压壳体32,设于按压壳体内的支撑筒33,位于内安装壳31内且一端与支撑筒33相接触而另一端与外壳1外壁接触的侧复位弹簧34,设于内安装壳外表面上的扣接卡齿35。此处,所述按压壳体32、支撑筒33及扣接卡齿35与内安装壳31一体成型。
所述扣接外壳30的扣接面板内分别设有两个用于按压壳体32、扣接卡齿35伸出的按压孔3001及扣接孔3002;所述扣接卡齿35与第一卡齿1305相扣接;如图4所示。
进一步,如图13-14所示,内安装壳31上与扣接外壳30转动连接的一端的两侧面上各设有一根铰接凸柱36,在扣接外壳30内的对应位置设有两个分别与两根铰接凸柱36相连接的铰接缺口3003。铰接凸柱36与内安装壳31一体成型。
风泵主机与外接壳体13装配在一起时,扣接卡齿35与第一卡齿1305相扣接,如需取下风泵主机,即取下外壳1,将两根手指分别从两个操作口1304处伸入外接壳体13内,用手指压迫按压壳体32,按压壳体32缩进扣接外壳30内,扣接卡齿35随着内安装壳31缩进扣接外壳30内,此时,所述扣接卡齿35与第一卡齿1305脱离,侧复位弹簧34被压缩,即可取下风泵主机;松开手指后,在侧复位弹簧34,按压壳体32及扣接卡齿35回到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以设置两根顶杆11进行了详细说明,与顶杆11相关联的零件所采用的数量与顶杆11一致;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设置三根以上顶杆11,与顶杆11相关联的零件所采用的数量与顶杆11一致的情况下,也基本上能达到本实施例的效果,但综合成本及功能实现等因素考虑,本实施例设置两根顶杆11为最优方案。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结构,排气或充气时的气流进出口分别位于外壳1的两端,马达3的转轴沿外壳1轴向设置,因此在外壳1内形成直线型气流通道;外接壳体13与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固定连接且与此类产品内部连通;在初始状态,即与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相连接的风泵无需充气或排气时,马达3未启动,在本实施例,闭气盖15与外接壳体13的底板底面相贴合,下通风孔被封闭,从而充气产品与外接隔绝。
如图9、图15所示,需要排气(抽风)时,逆时针转动旋转盖7,在该过程,滑盖8随着旋转盖7移动,磁铁40与位于右侧的霍尔开关39接触,马达3同时启动,凸齿9各自旋转到对应的顶杆11处并挤压顶杆11的外端,使顶杆11沿外壳1纵向移动,顶杆11移动时挤压复位弹簧12;与此同时,顶杆11的内端穿过底盖10挤压弹性支架组件14,所述弹性支架组件14沿外接壳体13纵向移动,闭气盖15与外接壳体13的底板1301脱离,下通风孔被打开;此时,滑盖8封闭第一气道37、第二气道38的外端开口,第二气道38的内端开口3801通过下中心孔1003、下穿孔2802及下通风孔与充气产品接通,充气产品的气流依次经过下通风孔、第二气道38、滑盖8、第一气道37及第一气道37在安装支架侧壁上的内端开口进入安装支架2内,通过马达3及扇叶组件5后,通过通风孔601、气流孔701a排出旋转盖7外,即排出风泵主机外,即可完成对充气帐篷、气床、气垫等大容量充气产品的排气;完成排气后,转动旋转盖7,凸齿9与顶杆11的外端脱离,顶杆11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此时马达3关闭,弹性支架组件14复位回到初始位置,闭气盖15封闭下通风孔,充气产品与外界隔离。
如图10所示,需要充气时,顺时针转动旋转盖7,在该过程,滑盖8随着旋转盖7移动,磁铁40与位于左侧的霍尔开关39接触,马达3同时启动,该过程中,顶杆11、弹性支架组件14及闭气盖15的移动方式与排气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详细描述;此时滑盖8封闭第二气道38的外端开口及通风孔601的其中一段,扇叶组件5随着马达3转动,外部空气依次经过气流孔701a、通风孔601、第一气道37及第一气道37在安装支架侧壁上的内端开口进入安装支架2,通过马达3及扇叶组件5后加压后的空气继续通过滑盖8、第二气道38、内端开口3801,最后通过下通风孔进入充气产品进行充气。完成充气后,转动旋转盖7,凸齿9与顶杆11的外端脱离,顶杆11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此时马达3关闭,弹性支架组件14复位到初始位置,闭气盖15封闭下通风孔,充气产品与外界隔离。
本发明的风泵主机除了和外接壳体13配合使用,用于给大容量充气产品充气或排气,也可将风泵主机从外接壳体13上拆下来后可以作为独立的气泵使用,用于对其他物体的充气和抽气等多种用途。
在以上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相应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亦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直线型风泵,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安装支架及马达,与马达相连接的pcb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外壳内且与马达一端相连接的扇叶组件;固设于外壳外端的主板固定盖,设于主板固定盖内的通风孔,设于外壳外端且可相对外壳旋转的旋转盖,所述主板固定盖位于旋转盖内,旋转盖的面板内设有多个用于旋转盖内部与外界连通的气流孔;固设于旋转盖内底面上的滑盖及至少两个凸齿;设于外壳内端的底盖;至少两根沿外壳纵向设于外壳内且可沿外壳纵向移动的顶杆,每根顶杆上套设有一根复位弹簧;所述顶杆的外端从设于主板固定盖内的穿孔处伸出,顶杆的内端与底盖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顶杆上的支撑面相接触,另一端与底盖相连接;还进一步包括一个与外壳可分离连接的外接壳体,设于外接壳体的内底部的与顶杆内端相接触的弹性支架组件,设于外接壳体的底板内的下通风孔,设于外接壳体底部下方且与弹性支架组件相连接的闭气盖;所述闭气盖可相对外接壳体纵向移动,用于关闭或打开下通风孔;所述外壳设于外接壳体内,旋转盖位于外接壳体的开口端;底盖位于弹性支架组件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支架内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二者两端均设有开口且二者的外端位于通风孔内,内端与安装支架内端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道的内端开口位于安装支架内端的侧壁处,第二气道的内端开口位于安装支架内端端板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上设有两个霍尔开关,在旋转盖内底面上设有磁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外壳的内端设有内开口,所述安装支架的内端位于内开口内;在安装支架的内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且延伸至外壳内端外部的安装圈体,所述安装圈体的上表面与外壳内端面相结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及扇叶组件设于安装支架内,所述扇叶组件包括与马达一端固定连接的圆形壳体,设于圆形壳体内且与马达输出轴相连接的平板,设于平板表面上的多块第一叶片组成的圈状第一叶片组,设于圆形壳体内壁上的多块第二叶片组成的圈状第二叶片组;所述圆形壳体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圈体与外壳内端面相结合处设有第一密封圈;在主板固定盖表面上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通风孔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设于主板固定盖表面上且位于旋转盖内;在安装支架内设有与pcb板电连接的电池;所述pcb板上设有充电接口。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设于安装支架内端内部,在底盖的外端设有下底板;下底板与底盖一体成型且在二者的结合处形成台阶面;底盖内设有贯穿下底板的下中心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在台阶面处设有第三密封圈。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支架上至少设有两根纵向筒体,底盖的内表面上至少设有两根纵向连接筒,在底盖内至少设有两个贯穿下底板并分别与纵向连接筒同轴且连通的内穿孔;所述纵向连接筒分别插设于纵向筒体的内端部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穿设于纵向筒体、纵向连接筒及内穿孔内且顶杆可相对三者移动;在纵向连接筒外各套设有一个第五密封圈;所述第五密封圈位于纵向连接筒上与底盖内表面相连接的根部,纵向筒体的内端面与第五密封圈相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设于纵向连接筒的自由端内。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下底板的底面设有下装饰片,所述下装饰片的边缘处至少设有两个分别与内穿孔对应的缺口,下装饰片内设有与下中心孔同轴的下穿孔。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嵌设于旋转盖内的面盖,所述面盖的上表面从旋转盖的面板内的中心孔处露出,在面盖表面上设有一块上装饰片,在面盖及上装饰片内均设有一个供充电接口外露的充电孔,在充电孔处设有一个与其可分离连接的软胶塞。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外壳外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用于同外接壳体相连接的扣接组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闭气盖上与外接壳体底面相结合的表面内的第四密封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组件包括条状本体,设于条状本体底面的两根连接柱及中间柱体,两根上端部分别套设于两根连接柱上的下复位弹簧;所述中间柱体的自由端沿下通风孔向下伸出并与闭气盖固定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外接壳体的底板底面设有两个连接凸柱,每个连接凸柱中各设有一个与外接壳体内部连通的容纳孔,所述两根连接柱的自由端部分别位于两个容纳孔内,两根下复位弹簧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容纳孔底面相接触。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在外接壳体的两侧壁上对称地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扣接组件对应的侧容纳部,侧容纳部的上端设有操作口,在每个侧容纳部内壁上设有一个第一卡齿。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组件包括,与外壳外壁固定连接的扣接外壳,设于扣接外壳内且一端与扣接外壳转动连接的内安装壳,设于内安装壳另一端的按压壳体,设于按压壳体内的支撑筒,位于内安装壳内且一端与支撑筒相接触而另一端与外壳外壁接触的侧复位弹簧,设于内安装壳外表面上的扣接卡齿。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外壳的扣接面板内分别设有两个用于按压壳体、扣接卡齿伸出的按压孔及扣接孔;所述扣接卡齿与第一卡齿相扣接。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直线型风泵,其特征在于,内安装壳上与扣接外壳转动连接的一端的两侧面上各设有一根铰接凸柱,在扣接外壳内的对应位置设有两个分别与两根铰接凸柱相连接的铰接缺口。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