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86


本发明涉及二极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玻璃钝化实体封装二极管简称玻钝二极管,具有高温稳定性、抗辐照能力强、可靠性高、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中高端领域。玻璃钝化实体封装二极管为台面型二极管,管芯裂片后pn结是暴露在管芯的侧面的,需要对pn结的台面进行腐蚀、清洗、钝化保护。由于①离子沾污,②钝化材料的钝化程度、绝缘强度限制,③钝化材料与硅的匹配程度差异,由于这些原因,pn结的台面成为了二极管最薄弱的地方,往往反向击穿都是台面先于体内击穿;而体内击穿是可以恢复的,台面击穿往往都是破坏性的,最终导致二极管失效,大大降低了二极管的成品率及使用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包括管芯、电极引线,所述电极引线设于管芯的两端,管芯与电极引线的外周包覆有钝化玻璃,管芯两端的电极引线分别伸出钝化玻璃;所述管芯的正面中部为p 突变结,围绕p 突变结设有一圈p区缓变结,p 突变结的端面设有铝片,管芯的背面为n 区扩散。

所述n 区扩散端部均匀地设有一层金属化铝。

所述p 突变结为铝片在p区缓变面上烧焊扩散形成。

所述电极引线包括铜引线、钼柱,钼柱一端与管芯连接,另一端与铜引线连接,钼柱侧面被包覆于钝化玻璃内,铜引线伸出钝化玻璃。

所述铜引线与钼柱之间通过银铜焊片角焊缝焊接。

位于管芯正面的钼柱与铝片连接,铝片周围为钝化玻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单晶片,选择电阻率为0.005ω·cm~500ω·cm的n型单晶硅,进行磨片处理;

步骤二、磷硼扩散,得到n型扩散的硅片,磷面结深为30μm,方块电阻≤3ω/□,硼面结深为25μm,方块电阻≤5ω/□;

步骤三、喷砂,用压缩空气携带金刚砂去除硼扩散面形成的硼硅玻璃层;

步骤四、蒸铝与合金,在保留的磷扩散面蒸铝,细磨面不蒸铝,铝层厚度为6~16μm,蒸铝后在高温下进行合金处理;

步骤五、裂片,裂片后用hf:hno3=1:5(体积比)的腐蚀剂腐蚀80~180s,腐蚀后用大量冷去离子水冲洗,酒精脱水烘干;

步骤六、装模,在管芯的p面中部装配铝片,然后将电极引线装配在管芯两端,装配后在高温下进行烧结处理;(装模后如图2所示,图中该步骤还未形成p 突变结,正面为p区,反面为n 区扩散。)

步骤七、放入腐蚀剂中进行台面腐蚀,腐蚀后用热去离子水冲洗,并用热去离子水煮沸5次,用热、冷去离子水交叉冲洗半小时以上,然后放入钝化液中钝化处理;

步骤八、将产品包覆于玻璃粉中,然后高温成型,在20~70min升温到650℃,保持1~8min,然后以速率≤3℃/min降温,整形后得到产品。

所述步骤一的磨片处理为,从一面磨片至300μm。

所述步骤二、磷硼扩散为,在温度1100-1280℃下扩散30h。

所述步骤三的金刚砂代表规格为302#、303#,压缩空气气压为100~500kpa。

所述步骤四的合金处理,是在温度450~550℃下恒温8min合金。

所述步骤六的铝片成分为硅:铝=3:97,厚度为50~100μm。在裂片为φ1.5mm的情况下,铝片大小为φ1mm。

所述步骤六的烧结工艺为,真空度≥0.0034pa,恒温温度为660~850℃,恒温时间为10min,升温速率为5~25℃/min,降温速率≤3℃/min,降温至100℃以下取出产品。

所述步骤七的腐蚀剂为2~12%koh溶液,腐蚀温度:80~100℃,腐蚀时间2~25min;钝化液为质量百分比≥30%双氧水、≥85%双氧水和离子水按1:1:1.3混合的混合液,钝化温度为55~60℃;钝化时间1~1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在管芯p面的中心位置装上铝片,在装电极引线、管芯烧焊时,p面与铝片又合金形成p 突变结,p面周围的区域仍然是p区缓变结;n型硅片衬底的背面形成n 区,与电极引线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在相同衬底n区电阻率下,p区的反向击穿电压高于p 的的反向击穿电压;从而实现了体内击穿,大大提高了二极管的成品率及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装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芯;2-p 突变结;3-p区缓变结;4-铝片;5-n 区扩散;6-电极引线;7-钝化玻璃;8-金属化铝;9-铜引线;10-银铜焊片;11-钼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包括管芯1、电极引线6,所述电极引线6设于管芯1的两端,管芯1与电极引线6的外周包覆有钝化玻璃7,管芯1两端的电极引线6分别伸出钝化玻璃7;所述管芯1的正面中部为p 突变结2,围绕p 突变结2设有一圈p区缓变结3,p 突变结2的端面设有铝片4,管芯1的背面为n 区扩散5。

原理:通过一次磷/硼扩散,n型硅片衬底的背面形成n 区,用于与电极引线6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n型硅片衬底的正面上形成p区,其杂质浓度为缓变结,通过管芯1裂片、腐蚀后,在装电极引线6、管芯1烧焊时,在管芯1p面的中心位置装上铝片4,在管芯1烧焊电极引线6的同时,p面与铝片4又合金,合金结穿过p面区,使管芯1中心区域形成p 突变结2,p面周围的区域仍然是p区缓变结3;在相同衬底n区电阻率下,p区的反向击穿电压高于p 的的反向击穿电压;从而实现了体内击穿,大大提高了二极管的成品率及使用可靠性。

本发明在管芯1p面的中心位置装上铝片4,在装电极引线6、管芯1烧焊时,p面与铝片4又合金形成p 突变结2,p面周围的区域仍然是p区缓变结3;n型硅片衬底的背面形成n 区,与电极引线6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在相同衬底n区电阻率下,p区的反向击穿电压高于p 的的反向击穿电压;从而实现了体内击穿,大大提高了二极管的成品率及使用可靠性。

所述n 区扩散5端部均匀地设有一层金属化铝8。便于使烧焊时管芯1背面形成n 区扩散5层,同时提高电极与管芯1之间的电耦合性。

所述p 突变结2为铝片4在p区缓变面上烧焊扩散形成。p 突变结2与管芯1、铝片4的结合性好,且与电极引线6的电耦合性好。

所述电极引线6包括铜引线9、钼柱11,钼柱11一端与管芯1连接,另一端与铜引线9连接,钼柱11侧面被包覆于钝化玻璃7内,铜引线9伸出钝化玻璃7。结构简单,铜引线9与外部器件的连接方便,钼柱11与管芯1充分接触,电流通过率大,能够适应大功率器件。

所述铜引线9与钼柱11之间通过银铜焊片10角焊缝焊接。焊缝连接面大,电耦合性好,且强度大,提高了使用性能和耐用性。

位于管芯1正面的钼柱11与铝片4连接,铝片4周围为钝化玻璃7。使得电流优先经过p 突变结2,进一步降低台面击穿的几率,提高成品率和可靠性。

所述铝片4为铝:硅=3:97,厚度5~100μm的铝。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单晶片,选择电阻率为0.005ω·cm~500ω·cm的n型单晶硅,进行磨片处理;

步骤二、磷硼扩散,得到n型扩散的硅片,磷面结深为30μm,方块电阻≤3ω/□,硼面结深为25μm,方块电阻≤5ω/□;

步骤三、喷砂,用压缩空气携带金刚砂去除硼扩散面形成的硼硅玻璃层;

步骤四、蒸铝与合金,在保留的磷扩散面蒸铝,细磨面不蒸铝,铝层厚度为6~16μm,蒸铝后在高温下进行合金处理;

步骤五、裂片,裂片后用hf:hno3=1:5(体积比)的腐蚀剂腐蚀80~180s,腐蚀后用大量冷去离子水冲洗,酒精脱水烘干;

步骤六、装模,在管芯1的p面中部装配铝片4,然后将电极引线6装配在管芯1两端,装配后在高温下进行烧结处理;(装模后如图2所示,图中该步骤还未形成p 突变结2,正面为p区,反面为n 区扩散5。)

步骤七、放入腐蚀剂中进行台面腐蚀,腐蚀后用热去离子水冲洗,并用热去离子水煮沸5次,用热、冷去离子水交叉冲洗半小时以上,然后放入钝化液中钝化处理;

步骤八、将产品包覆于玻璃粉中,然后高温成型,在20~70min升温到650℃,保持1~8min,然后以速率≤3℃/min降温,整形后得到产品。(包覆后如图2所示。)

所述步骤一的磨片处理为,从一面磨片至300μm。

所述步骤二、磷硼扩散为,在温度1100-1280℃下扩散30h。

所述步骤三的金刚砂代表规格为302#、303#,压缩空气气压为100~500kpa。

所述步骤四的合金处理,是在温度450~550℃下恒温8min合金。

所述步骤六的铝片4成分为硅:铝=3:97,厚度为50~100μm。在裂片为φ1.5mm的情况下,铝片4大小为φ1mm。

所述步骤六的烧结工艺为,真空度≥0.0034pa,恒温温度为660~850℃,恒温时间为10min,升温速率为5~25℃/min,降温速率≤3℃/min,降温至100℃以下取出产品。

所述步骤七的腐蚀剂为2~12%koh溶液,腐蚀温度:80~100℃,腐蚀时间2~25min;钝化液为质量百分比≥30%双氧水、≥85%双氧水和离子水按1:1:1.3混合的混合液,钝化温度为55~60℃;钝化时间1~10min。

实施例一(800v/0.25a整流二极管)

所述步骤一中,选择电阻率为15ω·cm~20ω·cm的n型单晶硅。

实施例二(5v/1w稳压二极管)

所述步骤一中,选择电阻率为0.005ω·cm~0.006ω·cm的n型单晶硅。

实施例三(800v/1a整流二极管)

所述步骤一中,选择电阻率为15ω·cm~20ω·cm的n型单晶硅。


技术特征:

1.一种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芯(1)、电极引线(6),所述电极引线(6)设于管芯(1)的两端,管芯(1)与电极引线(6)的外周包覆有钝化玻璃(7),管芯(1)两端的电极引线(6)分别伸出钝化玻璃(7);所述管芯(1)的正面中部为p 突变结(2),围绕p 突变结(2)设有一圈p区缓变结(3),p 突变结(2)的端面设有铝片(4),管芯(1)的背面为n 区扩散(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 区扩散(5)端部均匀地设有一层金属化铝(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 突变结(2)为铝片(4)在p区缓变面上烧焊扩散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引线(6)包括铜引线(9)、钼柱(11),钼柱(11)一端与管芯(1)连接,另一端与铜引线(9)连接,钼柱(11)侧面被包覆于钝化玻璃(7)内,铜引线(9)伸出钝化玻璃(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引线(9)与钼柱(11)之间通过银铜焊片(10)角焊缝焊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位于管芯(1)正面的钼柱(11)与铝片(4)连接,铝片(4)周围为钝化玻璃(7)。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单晶片,选择电阻率为0.005ω·cm~500ω·cm的n型单晶硅,进行磨片处理;

步骤二、磷硼扩散,得到n型扩散的硅片,磷面结深为30μm,方块电阻≤3ω/□,硼面结深为25μm,方块电阻≤5ω/□;

步骤三、喷砂,用压缩空气携带金刚砂去除硼扩散面形成的硼硅玻璃层;

步骤四、蒸铝与合金,在保留的磷扩散面蒸铝,细磨面不蒸铝,铝层厚度为6~16μm,蒸铝后在高温下进行合金处理;

步骤五、裂片,裂片后用hf:hno3=1:5体积比的腐蚀剂腐蚀80~180s,腐蚀后用大量冷去离子水冲洗,酒精脱水烘干;

步骤六、装模,在管芯(1)的p面中部装配铝片(4),然后将电极引线(6)装配在管芯(1)两端,装配后在高温下进行烧结处理;

步骤七、放入腐蚀剂中进行台面腐蚀,腐蚀后用热去离子水冲洗,并用热去离子水煮沸5次,用热、冷去离子水交叉冲洗半小时以上,然后放入钝化液中钝化处理;

步骤八、将产品包覆于玻璃粉中,然后高温成型,在20~70min升温到650℃,保持1~8min,然后以速率≤3℃/min降温,整形后得到产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的铝片4成分为硅:铝=3:97,厚度为50~100μ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的烧结工艺为,真空度≥0.0034pa,恒温温度为660~850℃,恒温时间为10min,升温速率为5~25℃/min,降温速率≤3℃/min,降温至100℃以下取出产品。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的腐蚀剂为2~12%koh溶液,腐蚀温度:80~100℃,腐蚀时间2~25min。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内击穿玻钝二极管及制造方法,该玻钝二极管包括管芯、电极引线,电极引线设于管芯的两端,管芯与电极引线的外周包覆有钝化玻璃,管芯两端的电极引线分别伸出钝化玻璃;管芯的正面中部为P 突变结,围绕P 突变结设有一圈P区缓变结,P 突变结的端面设有铝片,管芯的背面为N 区扩散。本发明在管芯P面的中心位置装上铝片,在装电极引线、管芯烧焊时,P面与铝片又合金形成P 突变结,P面周围的区域仍然是P区缓变结;N型硅片衬底的背面形成N 区,与电极引线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在相同衬底N区电阻率下,P区的反向击穿电压高于P 的的反向击穿电压;从而实现了体内击穿,大大提高了二极管的成品率及使用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军;龚昌明;袁正刚;李应明;洪杜桥;夏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七三厂)
技术研发日:2021.04.3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41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