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耳机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及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无线耳机放在充电盒中时,两个耳机单体的充电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即每个耳机单体都设有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而充电盒中对应一个耳机单体也需要设置两个充电电极,由于耳机盒内空间有限,导致两个充电电极之间的间距较短,因此耳机单体上正电极与负电极之间的间距也对应地较小,容易造成正电极与负电极因汗液等介质覆盖而产生电流导通,进而导致正电极和负电极被电解腐蚀,缩短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耳机,旨在解决如何延长耳机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耳机包括:
5.耳机单体,所述耳机单体包括壳体、电连接件和电极组,所述电连接件和电极组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电极组包括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所述电连接件、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与所述耳机单体的充电电路电连接;
6.所述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负极的电路连接;或,所述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正极的电路连接。
7.可选地,所述电连接件和电极组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
8.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出音口,所述电连接件和/或电极组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出音口的一端。
9.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呈平面状设置的配合端壁,所述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配合端壁。
10.可选地,所述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间距设置为6mm至12mm。
11.可选地,所述耳机单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临近所述配合端壁。
12.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配合端壁相邻的凸弧壁,所述电连接件外露于所述凸弧壁。
13.可选地,所述耳机包括两个所述耳机单体,两所述耳机单体的电连接件分别用以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两个所述耳机单体在充电状态下,两所述耳机单体的电极组相互连接。
14.可选地,其中一所述耳机单体的电极组凸出于其壳体的外壁面,另一所述耳机单体的壳体开设有定位槽,其电极组设于所述定位槽。
1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耳机组件,包括充电盒及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机单体,所
述耳机单体包括壳体、电连接件和电极组,所述电连接件和电极组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电极组包括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所述电连接件、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与所述耳机单体的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负极的电路连接;或,所述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正极的电路连接;
16.所述充电盒设有充电仓,用以供所述耳机安装充电;所述充电仓设有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所述耳机安装于所述充电仓时,所述耳机单体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电源正极或电源负极电连接。
17.本发明耳机在耳机单体上设置电连接件、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电连接件、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均与耳机单体内部的充电电路电连接;当耳机单体成对放置在耳机充电盒充电时,两个耳机单体的电连接件分别与电源电极和电源负极电连接,而两个耳机单体的电极组可相互电连接,由此,电源正极、两个耳机单体与电源负极可导通形成充电回路,以向两个耳机单体进行充电。由于耳机单体上的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是与另一耳机单体的电极组连接,因此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位置关系不会受限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的间距,由此,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间距能被有效增加,以降低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被电解腐蚀的风险,从而有效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耳机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耳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23.图5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5.图7位本发明耳机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2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壳体20电连接件30电极组11出音口12配合端壁40磁性件13凸弧壁50盒体51第一充电仓52第二充电仓511电源正极521电源负极53分隔筋531引导斜面60磁吸件70压紧件71第一侧壁72第二侧壁100耳机单体
ꢀꢀꢀꢀ
28.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第一、第二、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本发明提出一种耳机,其中,耳机可包括一个耳机单体100,也可包括两个耳机单体100。
3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耳机包括:耳机单体100,所述耳机单体100包括壳体10、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所述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电极组30包括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所述电连接件20、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与所述耳机单体100的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电连接件20用以与电源正极511连接,所述电极组30用以与连接于电源负极521的电路连接;或,所述电连接件20用以与电源负极521连接,所述电极组30用以与连接于电源正极511的电路连接。
34.可以理解,耳机单体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0内的声音模组和电池,电池为声音模组提供电力,充电电路则向电池传递用以转化为化学能的电能;充电电路可以由导线连接形成,也可以由集成电路板形成,在此不做限制。电连接件20、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可隐藏于壳体10内,也可外露于壳体10的外表面,在此不做限制;当电连接件20、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隐藏于壳体10内时,可通过导线与电源电极或其它电路电连接。在对耳机单体100充电的过程中,电连接件20直接与电源的其中一电极连接,电极组30则通过其它电路与电源的另一极间接连接,由此,电源正极511
‑
耳机单体100
‑
其它电路
‑
电源负极521就共同形成了充电回路。电源电极可以是耳机充电盒中的电极,也可以是其它供电结构中的电极,在此不做限制。
35.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耳机包括两个所述耳机单体100,两所述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件20分别用以连接于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两个所述耳机单体100在充电状态下,两所述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相互连接。也就是说,对于其中一耳机单体100而言,若该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件20连接的是电源正极511,则连接于电源负极521的其它电路就是另一耳机单体100的充电电路,而两个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相互连接,就能形成充电回路,以使一对电源电极同时向两个耳机单体100充电。
36.现有的耳机单体100在充电时的电流回路是电源正极511
‑
充电正极
‑
充电负极
‑
电
源负极521,即现有技术的耳机单体100中没有电连接件20,其充电电极是直接连接于电源电极;而本申请中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是用于连接其他电路,电连接件20才是用以连接电源电极;这种区别可以从两种耳机的充电过程中看出。需要说明,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言,并不需要同时向用户提供两个该耳机单体100,只需在单个耳机单体100上同时设置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即可;举例而言,当用户一副耳机中的一个本申请耳机单体100损坏或丢失时,只需向用户提供一个本申请耳机单体100,用户就可以继续使用两个耳机单体100进行组合充电。当然,若用户一个本申请的耳机单体100都未持有,则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两个耳机单体100。
37.本发明耳机在耳机单体100上设置电连接件20、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电连接件20、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均与耳机单体100内部的充电电路电连接;当耳机单体100成对放置在耳机充电盒充电时,两个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件20分别与电源电极和电源负极521电连接,而两个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可相互电连接,由此,电源正极511、两个耳机单体100与电源负极521可导通形成充电回路,以向两个耳机单体100进行充电。由于耳机单体100上的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是与另一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连接,因此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位置关系不会受限于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的间距,由此,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间距能被有效增加,以降低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被电解腐蚀的风险,从而有效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3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10的外壁面。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可外露于壳体10的同一壁面,也可外露于不同壁面;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可外露于同一壁面,也可外露于不同壁面。将电连接件20外露于壳体10的外壁面,可使电连接件20通过抵接的方式与电源正极511或电源负极521电连接,从而可简化电连接件20与电源电极的连接过程。将电极组30外露于壳体10的外壁面,可使两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通过抵接的方式实现电连接,以简化两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过程,并使两耳机单体100在充电过程中保持成对,以防止其中一个丢失。
39.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壳体10设有出音口11,所述电连接件20和/或电极组30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10远离所述出音口11的一端。在佩戴耳机时,出音口11所在的一端会伸入耳孔。将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设于远离出音口11的一端,可避免在耳机佩戴状态,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与人体皮肤接触,从而防止汗液或化妆品粘附于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上,以避免电连接件20和电极组30被电解腐蚀。
4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0具有呈平面状设置的配合端壁12,所述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配合端壁12。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在充电过程中需要与另一耳机单体100上的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接触导通,因此,将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外露于呈平面状设置的配合端壁12,可通过将两耳机单体100的配合端壁12相互抵接来实现两电极组30的相互抵接,配合端壁12可增加两耳机单体100的抵接面积,从而提高抵接稳定性,以提高两耳机单体100电极组30的接触稳定性。此外,两耳机单体100的配合端壁12相互抵接后,可对两电极组30起到隐藏保护作用,以进一步提高两电极组30的接触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间距设置为6mm至12mm,以在保证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不会被导电介质同时覆盖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耳机壳体10的宽度尺寸。现有耳机中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间距为3mm至6mm,与现有耳机相比,本申请耳机单体100的导电正极和导
电负极的间距更大,能有效降低被电解腐蚀的风险。
41.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耳机单体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磁性件40,所述磁性件40临近所述配合端壁12。两耳机单体100通过配合端壁12相互抵接时,两耳机单体100内的磁性件40会相互吸附,从而将两耳机单体100吸固。由于配合端壁12呈平直状,因此靠近配合端壁12的磁性件40尺寸可与配合端壁12的宽度尺寸相当,由此,可有效增大磁性件40的尺寸,以提高两耳机单体100的吸固强度。此外,耳机单体100安装于耳机充电盒进行充电时,磁性件40还可与耳机充电盒中的磁吸件60相吸,以将耳机单体100吸固于耳机充电盒。
4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10还具有与所述配合端壁12相邻的凸弧壁13,所述电连接件20外露于所述凸弧壁13。凸弧壁13可与配合端壁12邻接并沿配合端壁12的周向间隔设置。电连接件20外露于凸弧壁13,可使电连接件20与电源电极的接触更加有效可靠,以提高电连接件20与电源电极的通电稳定性。电连接件20可呈片状设置,以增大可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与电源电极的接触可靠性。
43.在上述耳机包括两耳机单体100的实施例中,其中一所述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凸出于其壳体10的外壁面,另一所述耳机单体100的壳体10开设有定位槽,其电极组30设于所述定位槽。两耳机单体100相互抵接时,凸出的电极组30会嵌入定位槽中,以与定位槽中的电极组30准确对位,从而可方便用户将两耳机单体100的电极组30准确抵接,并提高抵接状态的稳定性。
44.如图4至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耳机充电盒,用以供上述耳机安装充电;该耳机充电盒包括:盒体50,所述盒体50内设有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用以分别供两个相互电连接的耳机单体100安装,所述第一充电仓51内设有电源正极511,所述第二充电仓52内设有电源负极521,所述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用以分别与两个所述耳机单体100电连接,以形成充电回路。
45.盒体50的外形可呈长方体状,也可呈圆筒状,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设有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即可。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可沿横向排布,也可沿纵向排布;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可相互隔离,也可相互贯通,在此不做限制。若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相互隔离,则两耳机单体100可通过导线电连接。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可通过导线与耳机单体100上的电连接件20电连接,也可直接与电连接件20接触。耳机充电盒还包括设于盒体50内的电池,电池与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电连接,以向两耳机单体100提供电能。
46.两耳机单体100安装于两充电仓后,电源正极511
‑
耳机单体100
‑
耳机单体100
‑
电源负极521共同形成充电回路。由于耳机充电盒内只需设置一对充电电极,因此与现有耳机充电盒相比,本申请耳机充电盒的内部结构更加简单紧凑。此外,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分设于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因此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的间距能被有效增大,以降低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被电解腐蚀的风险,从而有效延长耳机充电盒的使用寿命。
47.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在盒体50内仅设置一对电源电极,即设于第一充电仓51的电源正极511和设于第二充电仓52的电源负极521,耳机装入充电仓时,两个耳机单体100的充电电路相互电连接,再分别与所在充电仓内的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电连接,以形成充
电回路实现对耳机单体100进行充电;由此,只需要一对电源电极即可同时对两个耳机单体100进行充电,由于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分设于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因此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的间距能被有效增大,以降低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被电解腐蚀的风险,从而有效延长耳机充电盒的使用寿命。
4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充电仓51与所述第二充电仓52相贯通,以供两所述耳机单体100相互抵接。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沿横向相互贯通,从而两耳机单体100可通过相互抵接的方式实现电极组30的相互导通,以简化两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方式,同时也能缩小盒体50的体积,使耳机充电盒更加便携。
4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电源正极511凸出于所述第一充电仓51的内壁面,所述电源负极521凸出于所述第二充电仓52的内壁面,以分别供两所述耳机单体100电性抵接。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通过抵接于两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件20来实现与两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从而可简化耳机单体100与电源电极的导通方式,以使对耳机进行安装充电的过程更加简单方便。电源正极511与电源负极521的间距可设置为8mm至40mm,以在保证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不会被导电介质同时覆盖的前提下,使耳机充电盒的内部结构更加简单紧凑。
50.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电源正极511从所述第一充电仓51的底壁凸出,所述电源负极521从所述第二充电仓52的底壁凸出,所述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之间凸设有分隔筋53。将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从充电仓的底壁凸出,可使耳机单体100利用自身重力稳固抵接于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从而可提高耳机单体100与电源电极的接触稳定性。分隔筋53可将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隔开,避免被导电介质同时覆盖,以防止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被电解腐蚀。分隔筋53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凸出于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相接处的底壁即可。
5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分隔筋53与所述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之间分别形成引导斜面531。引导斜面531可使液体在分隔筋53处朝两侧分流,避免液体介质跨过分隔筋53将导电正极与导电负极导通。具体地,所述引导斜面531呈凹弧面设置,以使充电仓与耳机的配合更加紧密,提高耳机在充电仓内的安装稳定性。
52.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底部的磁吸件60,所述磁吸件60位于所述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之间。结合上述耳机单体100设有磁性件40的实施例,磁吸件60设于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相接处的下方,即两耳机单体100抵接处的下方,从而磁吸件60可同时对两耳机单体100内的磁性件40产生吸附力,以同时吸固两耳机单体100。
5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压紧件70,用以压紧安装于所述充电仓的耳机单体100。压紧件7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可从充电仓外部将耳机单体100压紧即可。压紧件70可将耳机单体100压固于充电仓,以保证耳机单体100与电源电源的接触稳定性;也可将两耳机单体100相互压固,以包括两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稳定性。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压紧件70具有第一侧壁71和第二侧壁72,所述第一侧壁71用以将两所述耳机单体100朝所述充电仓的内壁面压紧,所述第二侧壁72用以将两所述耳机单体100相向压紧。第一侧壁71与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的开口相对,第二侧壁72沿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的开口周沿延伸,从而既可将两耳机单体100压固于充电仓,
又可将两耳机单体100相向压固,进一步提高了充电回路的稳定性。第一侧壁71和第二侧壁72的形状可与耳机单体100凸出于充电仓开口的部分适配,以增加接触面积,提高压紧强度。
54.在实际应用中,盒体50包括底壳和上盖,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可设于底壳,上盖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充电仓51和第二充电仓52,压紧件70可装配于上盖,从而在安装好耳机后,在关闭充电仓的同时就可以将耳机单体100压紧,提高了便利性。
55.如图7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耳机组件,该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和耳机充电盒,该耳机和耳机充电盒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耳机组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充电盒设有充电仓,用以供所述耳机安装充电;所述充电仓设有电源正极511和电源负极521,所述耳机安装于所述充电仓时,所述耳机单体100的电连接件20与所述电源正极511或电源负极521电连接。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单体,所述耳机单体包括壳体、电连接件和电极组,所述电连接件和电极组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电极组包括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所述电连接件、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与所述耳机单体的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负极的电路连接;或,所述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正极的电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件和电极组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出音口,所述电连接件和/或电极组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出音口的一端。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呈平面状设置的配合端壁,所述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配合端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间距设置为6mm至12mm。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单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临近所述配合端壁。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配合端壁相邻的凸弧壁,所述电连接件外露于所述凸弧壁。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两个所述耳机单体,两所述耳机单体的电连接件分别用以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两个所述耳机单体在充电状态下,两所述耳机单体的电极组相互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所述耳机单体的电极组凸出于其壳体的外壁面,另一所述耳机单体的壳体开设有定位槽,其电极组设于所述定位槽。10.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盒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耳机,所述充电盒设有充电仓,用以供所述耳机安装充电;所述充电仓设有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所述耳机安装于所述充电仓时,所述耳机单体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电源正极或电源负极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耳机和耳机组件,耳机包括:耳机单体,耳机单体包括壳体、电连接件和电极组,电连接件和电极组设于壳体,电极组包括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电连接件、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与耳机单体的充电电路电连接;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正极连接,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负极的电路连接;或,电连接件用以与电源负极连接,电极组用以与连接于电源正极的电路连接。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由于耳机单体上的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是与另一耳机单体的电极组连接,因此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位置关系不会受限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的间距,由此,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的间距能被有效增加,以降低导电正极和导电负极被电解腐蚀的风险,从而有效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长耳机的使用寿命。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林启文 邓承龙 刘晓庆 练怡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前海帕拓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26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