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及其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76


本发明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及其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在断路器的内部具有能够执行通断操作的是动触头和静触头。

现有技术中断路器通常选用一个或者多个信号实现断路器跳闸或合闸状态的报警,但是其信号均是反馈断路器合闸状态,在断路器分闸状态时,并没有反馈信号,然而在集成电路的柜体中断路器呈多个排列设置,此时密集的断路器,若其中一个断路器跳闸或发生故障一时则难以发现,维护人员不能及时的发现哪一个断路器发生断闸,给维护检修工作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当断路器合闸或分闸时,只反馈合闸状态,没有反馈分闸状态,不能被及时的观察到,从而提供一种更加直观的,以及信号多样化的断路器及其报警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包括动触头与静触头合闸形成的第一通电回路,所述断路器还设有辅助触点,所述动触头在分闸过程中与辅助触点接触形成第二通电回路,所述第一通电回路和第二通电回路均至少连接一个信号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辅助触点设置为可伸缩的动态触点或不可伸缩的静态触点。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辅助触点设置于动触头分闸的极限位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态触点触点是导电的弹片、导电的弹簧或具有导电性的弹性件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静态触点是导电板或一体式导电件。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通电回路由电源端正极、动触头、辅助触点、信号端、电源端负极导通形成,所述第一通电回路由电源端正极、动触头、静触头、信号端、电源端负极导通形成。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信号端是接线抓、接线端子、插头、插筒、导电板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中的任意一种。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报警系统,包括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所述信号端至少电连接一个报警元件,所述断路器的信号端与外置或内置于断路器的报警元件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报警元件并排或/和并列设置于断路器柜体上,单个所述断路器每一通电回路连接显示不同信号的报警元件。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报警元件是信号灯、发光二极管或扬声器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内置辅助电路,即在动触头分合闸时所形成的通电回路中设置信号端,本发明采用设置两个报警通电回路,使得当断路器处于断路器密集的柜体中时,此时一盏信号灯在视觉上容易被忽略难以发现跳闸或故障的断路器,而本发明通过设置两盏信号灯,当断路器跳闸,其可以明显区别其他正常工作的断路器,从而解决断路器分合闸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实时知悉。

本发明另外设置辅助触点,该辅助触点可选择的设置为动态触点或静态触点,根据对断路器报警的灵敏性需求的不同进行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的报警系统,将报警元件设置于断路器外柜,并通过不同类型或不同信号的报警元件,实现当多个断路器处于报警状态时,易于区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壳体剖视视角下的内部部分电路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1-动触头;2-静触头;3-信号端;4-报警元件;5-辅助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包括动触头1与静触头2合闸形成的第一通电回路,所述断路器还设有辅助触点5,所述动触头1在分闸过程中与辅助触点5接触形成第二通电回路,所述第一通电回路和第二通电回路均至少连接一个信号端3。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通电回路中设置一个信号端,所述信号端连接报警元件,当动触头合闸时可实现报警;在第二通电回路中设置一个信号端,所述信号端连接报警元件,当动触头分闸时,可以通过另外设置一个辅助触点与动触头接触形成第二通电回路,当第二通电回路通电时为动触头分闸提供报警信号。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辅助触点5设置为可伸缩的动态触点或不可伸缩静态触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选择的将辅助触点设置为动态或静态,比如将辅助触点设置为具有弹性的金属片,其使得动触头在分闸过程中,当与弹性金属片接触便可实现报警;若将辅助触点设置为固定的金属连接片,则动触头能在分闸到极限位置时才形成通电回路实现报警功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辅助触点5设置于动触头1分闸的极限位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动态触点是导电的弹片、导电的弹簧或具有导电性的弹性件中的任意一种。静态触点是导电板或一体式导电件。如图1所示,该动态触点及静态触点均设置于壳体内部中间位置且位于灭弧室与电磁线圈左侧,当动态触点压缩至极限时的位置为动触头分闸的极限位置,而静态触点直接设置于动触头分闸至极限的位置。动态触点为可压缩的弹性金属片,静态触点为不可动弹的金属片。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通电回路由电源端正极、动触头1、辅助触点5、信号端、电源端负极导通形成,所述第一通电回路由电源端正极、动触头1、静触头2、信号端3、电源端负极导通形成。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信号端3的接线端设置在壳体外表面,优选的设置在断路器壳体的后端面形成的豁口内,信号端可以是接线抓、接线端子、插头、插筒、导电板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任意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报警系统,包括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所述信号端3至少电连接一个报警元件4,所述断路器的信号端3与外置或内置于断路器的报警元件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多个报警元件并排或/和并列设置于断路器柜体上,单个断路器每一通电回路连接显示不同信号的报警元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多个断路器安装于柜体上处于报警状态时,通过设置不同显示信号的报警元件,比如将第一通电回路所连接的报警元件设置为显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其代表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将第二通电回路所连接的报警元件设置为显示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其代表断路器处于分闸装置,通过设置不同显示信号的报警元件,使得当断路器柜体中设有多个断路器时,不易混淆并及时知悉。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报警元件4是信号灯、发光二极管或扬声器任意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报警元件比如扬声器设置于断路器壳体内部,通过设置不同的语音信号实现断路器分闸或合闸报警,或者可选择将报警元件比如信号灯等可视的报警元件设置于断路器外部,通过信号灯显示的信号实现报警。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触头(1)与静触头(2)合闸形成的第一通电回路,所述断路器还设有辅助触点(5),所述动触头(1)在分闸过程中与辅助触点(5)接触形成第二通电回路,所述第一通电回路和第二通电回路均至少连接一个信号端(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点(5)设置为可伸缩的动态触点或不可伸缩的静态触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点(5)设置于动触头(1)分闸的极限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触点是导电的弹片、导电的弹簧或具有导电性的弹性件中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触点是导电板或一体式导电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电回路由电源端正极、动触头(1)、辅助触点(5)、信号端、电源端负极导通形成,所述第一通电回路由电源端正极、动触头(1)、静触头(2)、信号端(3)、电源端负极导通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3)是接线抓、接线端子、插头、插筒、导电板或具有导电性的金属中的任意一种。

8.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所述信号端(3)至少电连接一个报警元件(4),所述断路器的信号端(3)与外置或内置于断路器的报警元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报警元件并排或/和并列设置于断路器柜体上,单个所述断路器每一通电回路连接显示不同信号的报警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元件(4)是信号灯、发光二极管或扬声器任意一种或多种。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辅助功能的断路器及其报警系统,包括动触头与静触头合闸形成的第一通电回路,动触头与静触头分闸形成的第二通电回路,所述第一通电回路和第二通电回路均至少连接一个信号端,所述信号端至少电连接一个报警元件。其解决了一盏信号灯在视觉上容易被忽略从而难以发现断路器跳闸或故障的问题,因此本发明通过设置两盏信号灯,当断路器跳闸,其可以明显区别其他正常工作的断路器,从而解决断路器分合闸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实时知悉。

技术研发人员:任昌宾;张彦阳;卢权胜;李晓蒙;赵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1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47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