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84


本发明涉及盾构机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



背景技术:

城市地铁的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将遇到各种复杂地层,特别是富水地质的条件下,应对管片上浮和地表沉降有效的措施就是注双液浆,双液将能起到迅速在管片背后凝固,达到止水、固定管片、填充开挖间隙从而降低地面沉降的作用。

现有的盾构机基本都是采用注单液浆为主,而盾构机所标配的能注双液浆的管路与设备在实际使用中都不能达到注双液浆的效果,比如现在的德系盾构机与国内制造的盾构机都只是采用a液管路在盾尾开椭圆形槽,并在旁边开了一小管路作为b液管路,且在盾壳外混合(可见附图4),而日系盾构机刚开始采用外置可拆卸注浆枪(可见附图5)与内置可拆卸注浆管路(可见附图6)的方式,也是b液管路直径比a液管路直径小的方式,这几种双液注浆方式的效果都不佳,b液管路容易堵塞,即使b液能注到盾壳外,但是在盾壳外与a液混合后的效果也不佳,因比例不均,容易造成大部分是a液,小部分是b液的,不能有效混合到一起,也不能及时凝固,达不到注双液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包括盾壳主体以及开设在盾壳主体内的两组输液管路、三岔口混合管路,两组所述的输液管路沿盾壳主体的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输液管路包括a端、b端,所述输液管路的a端端口与盾壳主体的一端平齐,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设置在输液管路的b端,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两个支口分别与两组所述输液管路的b端连通,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另一支口与盾壳主体的端处平齐,所述输液管路的内部安装有钢管,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内部安装有三岔混合头,所述三岔混合头的两个支口分别与钢管的端口处通过第一单向阀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注浆前,将两组钢管及尾部的三岔混合头预埋在盾壳主体内,三岔混合头的管路直径为40mm,三岔混合头末端可采用十字橡胶皮作为第二单向阀用螺栓与盾壳主体固定在一起,这个三岔混合头可更换式,即每次在盾构机出洞后可以检修,采用的弯管接头与注浆的钢管丝扣连接。

所述钢管在远离三岔混合头的一端通过丝扣连接有钢丝软管,所述钢丝软管的另一端伸出输液管路的外部并设置有软管接头。

其中,与三岔混合头连接的直径为40mm的钢管采用丝扣连接,也可拆卸,与三岔混合头的弯管接头连接部位采用单向阀设计,只有当有注浆压力0.5bar时,单向阀才能一个方向打开,防止浆液回流堵管。此处的钢管也是可拆卸的,当注浆管路堵塞或单向阀损坏时可拆卸下来更换。

所述盾壳主体在钢丝软管与钢丝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检修盖板。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拆卸注浆管或疏通注浆管路时,可以拆卸检修盖板进行作业。

进一步的,从三岔混合头弯管接头的单向阀安装位置到检修盖板丝扣接头处之间的直径mm钢管长度以实际盾构机盾尾的长度为准。

所述三岔混合头包括a支管、b支管、c支管,所述a支管、b支管分别与两组钢管连接,所述c支管的端口与盾壳主体端口平齐,所述a支管与b支管的俯视夹角为43°。

所述c支管端口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所述盾壳主体的同一截面内,两组输液管路的中心与盾壳主体中心的连线呈65.44°夹角。

本发明提供了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两组输液管路以及三岔口混合管路,在两组输液管路的内部预埋钢管,在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内部安装三岔混合头,且将两组钢管均与三岔混合头通过丝扣连接,能够同时注双液浆,同时,由于两组钢管的直径相同,在注浆过程中,使得比例均匀,效混合到一起,从而达到注双液的效果。

(2)本发明通过在三岔混合头的两个支口与钢管的端口处通过第一单向阀连接,只有当有注浆压力0.5bar时,单向阀才能一个方向打开,另外一个方向有弹簧锁紧,反向是不能进入注浆管路,有效的防止浆液回流堵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两组钢管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两组钢管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输液管路盾壳外混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外置可拆卸注浆枪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内置可拆卸注浆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盾壳主体;2、输液管路;21、a端;22、b端;3、钢管;4、三岔混合头;41、a支管;42、b支管;43、c支管;44、第二单向阀;5、第一单向阀;6、钢丝软管;7、软管接头;8、检修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包括盾壳主体1以及开设在盾壳主体1内的两组输液管路2、三岔口混合管路,两组所述的输液管路2沿盾壳主体1的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输液管路2包括a端21、b端22,所述输液管路2的a端21端口与盾壳主体1的一端平齐,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设置在输液管路2的b端22,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两个支口分别与两组所述输液管路2的b端22连通,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另一支口与盾壳主体1的端处平齐,所述输液管路2的内部安装有钢管3,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内部安装有三岔混合头4,所述三岔混合头4的两个支口分别与钢管3的端口处通过第一单向阀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注浆前,将两组钢管及尾部的三岔混合头预埋在盾壳主体内,三岔混合头的管路直径为40mm,三岔混合头末端可采用十字橡胶皮作为第二单向阀用螺栓与盾壳主体固定在一起,这个三岔混合头可更换式,即每次在盾构机出洞后可以检修,采用的弯管接头与注浆的钢管丝扣连接。

所述钢管3在远离三岔混合头4的一端通过丝扣连接有钢丝软管6,所述钢丝软管6的另一端伸出输液管路2的外部并设置有软管接头7。

其中,与三岔混合头连接的直径为40mm的钢管采用丝扣连接,也可拆卸,与三岔混合头的弯管接头连接部位采用单向阀设计,只有当有注浆压力0.5bar时,单向阀才能一个方向打开,防止浆液回流堵管。此处的钢管也是可拆卸的,当注浆管路堵塞或单向阀损坏时可拆卸下来更换。

所述盾壳主体1在钢丝软管6与钢丝软管6的连接处设置有检修盖板8。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拆卸注浆管或疏通注浆管路时,可以拆卸检修盖板进行作业。

进一步的,从三岔混合头弯管接头的单向阀安装位置到检修盖板丝扣接头处之间的直径40mm钢管长度以实际盾构机盾尾的长度为准。

所述三岔混合头4包括a支管41、b支管42、c支管43,所述a支管41、b支管42分别与两组钢管3连接,所述c支管43的端口与盾壳主体1端口平齐,所述a支管41与b支管42的俯视夹角为43°。

所述c支管43端口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4。

所述盾壳主体1的同一截面内,两组输液管路2的中心与盾壳主体1中心的连线呈65.44°夹角。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盾壳主体(1)以及开设在盾壳主体(1)内的两组输液管路(2)、三岔口混合管路,两组所述的输液管路(2)沿盾壳主体(1)的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输液管路(2)包括a端(21)、b端(22),所述输液管路(2)的a端(21)端口与盾壳主体(1)的一端平齐,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设置在输液管路(2)的b端(22),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两个支口分别与两组所述输液管路(2)的b端(22)连通,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另一支口与盾壳主体(1)的端处平齐,所述输液管路(2)的内部安装有钢管(3),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内部安装有三岔混合头(4),所述三岔混合头(4)的两个支口分别与钢管(3)的端口处通过第一单向阀(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3)在远离三岔混合头(4)的一端通过丝扣连接有钢丝软管(6),所述钢丝软管(6)的另一端伸出输液管路(2)的外部并设置有软管接头(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盾壳主体(1)在钢丝软管(6)与钢丝软管(6)的连接处设置有检修盖板(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岔混合头(4)包括a支管(41)、b支管(42)、c支管(43),所述a支管(41)、b支管(42)分别与两组钢管(3)连接,所述c支管(43)的端口与盾壳主体(1)端口平齐,所述a支管(41)与b支管(42)的俯视夹角为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c支管(43)端口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盾壳主体(1)的同一截面内,两组输液管路(2)的中心与盾壳主体(1)中心的连线呈65.44°夹角。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盾构新型双液注浆混合器,包括盾壳主体以及开设在盾壳主体内的两组输液管路、三岔口混合管路,两组所述的输液管路沿盾壳的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输液管路包括A端、B端,所述输液管路的A端端口与盾壳的一端平齐,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设置在输液管路的B端,所述三岔口混合管路的两个支口分别与两组所述输液管路的B端连通。本发明通过设置两组输液管路以及三岔口混合管路,在两组输液管路的内部预埋钢管,在三岔口混合管路的内部安装三岔混合头,且将两组钢管均与三岔混合头通过丝扣连接,能够同时注双液浆;由于两组钢管的直径相同,在注浆过程中,使得比例均匀,能有效混合到一起,从而达到注双液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齐晓明;刘小辉;贾飞;薛艳杰;安雅鹏;宋其超;王东伟;李守东;黄家龙;张磊;陈二营;杨纪党;张志超;石永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47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