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液压铸造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在属于本申请人的文献de102017220836a1中公开了这种在原始成型机(urformmaschine)、例如注塑成型机、压铸成型机或触变成型机(thixomoldingmaschine)中使用的铸造单元的基本结构。据此,铸造单元具有一个双作用的铸造缸,其活塞限定一个活塞底侧的底部室及其活塞杆侧的端面限定一个环形室。在已知的解决方案中,在预填充阶段和模具填充阶段期间,首先通过例如构造为主动逻辑部(aktivlogik)的2/2-换向座阀将底部室与低压存储器连接,其中铸造缸的环形室通过调节阀与底部室连接,从而在预填充阶段中从变小的环形室中挤出的压力介质通过所提及的调节阀在差动或再生线路中输送至变大的底部室。在模具填充阶段中,可以为了注射而经由储箱侧的调节阀调开(aufsteuern)与储箱的压力介质连接并且在活塞室和环形室之间的调节阀被闭合。在增压阶段(nachdruckphase)中,底部室而后通过另一调节阀与高压存储器连接,其中,通过主动逻辑部截止与低压存储器的压力介质连接。在增压阶段中,环形室和储箱之间的压力介质连接通过上述储箱侧的调节阀而保持打开,从而空腔中的熔体以高压被压缩并且补偿可能的材料收缩。
在该铸造单元中使用的主动逻辑部的基本结构由文献de102005035170b4已知。
在文献de102017221500a1中公开的铸造单元中没有设置差动或再生线路。在预填充和模具填充阶段中,底部室通过主动逻辑部加载低压存储器并且调开出口侧的调节阀,使得铸造缸的活塞以预先确定的速度移出。在从预填充阶段到模具填充阶段的过渡中,出口侧的阀被进一步调开,从而活塞被加速并且以相对高的速度移出。从变小的环形室中挤出的压力介质通过出口侧的调节阀流到出口存储器并且然后在达到出口存储器中的预先确定的压力时通过止回阀或节流板流出到储箱。由此减少了到储箱的最大的体积流和随之而来的涡流。在预填充阶段结束之后,为了导入增压阶段,增压器(倍增缸)被加速并且在此在底部室中建立提高的压力。在此,增压器的加速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增压器的环形室经由调节阀与低压存储器或储箱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与之相比,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差动线路和增压器的铸造单元,其在装置技术上耗费少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优化的铸造过程。
该任务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铸造单元来实现。
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的液压铸造单元优选地被设计用于注塑成型机、压铸机或触变成型机中,该液压铸造单元具有构造为差动缸的铸造缸,该铸造缸的活塞限定底侧的底部室和活塞杆侧的环形室。此外,设置有低压源,该低压源能够尤其通过截止阀装置与底部室连接。此外,设置有液压增压器作为放大单元,该液压增压器设计用于在增压阶段中支持铸造缸的移出运动,尤其是提高底部室中的压力。铸造单元此外具有如下调节阀装置,该调节阀装置设计成尤其在预填充阶段中将环形室与铸造缸的底部室通过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根据再生线路的类型连接,尤其在模具填充阶段(“注射”)中将环形室通过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与压力介质槽、尤其是与储箱连接,并且尤其在用于激活增压器的增压阶段中将通入到增压器的压力室中的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调开。根据本发明,阀装置分解成三个能相互解耦地操纵的换向比例阀(wege-proportionalventil)。由此,第一换向比例阀被布置在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中,第二换向比例阀被布置在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中,第三换向比例阀被布置在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中。
通过这种可分解的结构形式,再生移动(regenerativesverfahren)、注射和压力建立可以相互独立地控制或调节,由此可以利用较小的装置技术上的耗费优化地控制或调节铸造过程。
根据本发明,为了实现铸造单元的基本功能,针对预填充阶段以再生的形式、模具填充阶段和增压阶段,设置三个装置技术上简单的且可彼此独立操纵的换向比例阀。铸造缸的再生移动允许使用较小的存储器作为低压源。由于在再生功能期间较小的压差,出现较少的气蚀并且因此出现较小的磨损。通过在预填充时使用较小的、具有更好的分辨率的第一换向比例阀,铸造缸的移动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增压器的初级活塞以其在提高的方向上起作用的较大的端面限定增压器压力室并且以其在相反方向上起作用的较小的端面限定增压器背压室、尤其是增压器环形室。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经由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增压器背压室能够与压力介质槽流体连接,由此在增压阶段中实现流出控制并且由此能够激活增压器。
在对此的一种变型方案中,在一种改进方案中,经由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增压器压力室能够与压力介质源流体连接,使得对增压器在增压阶段中进行流入控制并且能够以这种方式激活。
优选地,换向比例阀构造有闭合位置。在该闭合位置中相应的压力介质流动路径被截止或接通。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设置有或者可以构造从铸造缸的底部室经由第一和第二换向比例阀到压力介质槽的卸荷流动路径。该卸荷流动路径尤其可根据在底部室中检测到的压力或时间上的压力梯度经由这两个所提及的换向比例阀予以调开或构造。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所述换向比例阀中的至少一个换向比例阀、至少第一和第二换向比例阀、优选所有三个换向比例阀都构造为双换向比例阀、尤其构造为2/2换向流量调节阀。优选地,相应的换向比例阀或2/2换向流量调节阀是预控制的,尤其是电动液压地预控制的。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所述换向比例阀中的至少两个换向比例阀、优选所有换向比例阀在至少一个属性方面构造相同、尤其相同。结构相同的、或者在极限情况下甚至相同的换向比例阀的使用是在结构、采购、制造、维护和运行方面并且尤其是在成本方面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此,结构相同的概念可以涉及换向比例阀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像比如类型、接头、接头数量、接头直径、接头形状、操纵方式、阀体、行程、切换时间等。
替代地或补充地,结构相同的概念可以涉及额定参量(nenngröße)。与此相关地,已证明有利的是,第一换向比例阀具有比第二和第三换向比例阀更小的额定参量,因为在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中的压力介质体积流相对于在第二和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中的压力介质体积流是相对小的。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借助于卸荷流动路径和第一和第二换向比例阀实现在底部室中的压力调节。有利地,可以以这种方式调节和/或降低在底部室中的压力峰值或压力过冲。
在增压阶段中的压力建立基本上经由增压器利用处于调节位置中的第三换向比例阀、尤其借助于由增压器环形室和第二换向比例阀的打开位置、即铸造缸的环形室与储箱的压力介质连接组成的流出控制或调节来实现。
增压器压力室在一种改进方案中为了其加速能够通过截止阀或类似物与低压源、尤其是液压存储器连接。在此,通过第三换向比例阀,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从增压器环形室朝向压力介质槽/储箱被调开。
在本发明的一种变型方案中,截止阀装置构造为具有先导阀的2/2换向主动逻辑部。该主动逻辑部能够实现,截止或打开在低压存储器与铸造缸的底部室之间的压力介质连接并且在压力建立时在增压阶段中非常快速且可靠地接通该压力介质连接,从而能够非常快速且精确地结束模具填充阶段。
在一种替代的解决方案中,代替主动逻辑部,截止阀装置构造有布置在低压源下游的截止阀,其中,在截止阀和铸造缸的底部室之间布置有止回阀。截止阀截止并且打开通向铸造缸的连接。在阶段iii或者增压阶段中进行压力建立时,止回阀闭合连接。
上述的流出控制或调节可以替代地通过一个可借助伺服马达调节的阀进行。
为了使铸造缸和/或增压器返回移动和/或为了预紧铸造缸和/或增压器,铸造单元在一种改进方案中具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构造为调节泵或构造为具有伺服马达和伺服换向器(servoumrichter)的调节泵或构造为具有三相交流马达和变频器的调节泵或构造为具有三相交流马达的调节泵。
铸造缸的环形室的预紧在此引起,在引入预填充阶段时避免起动冲击(anfahrruck)。
因此,在一种优选的改进方案中,铸造单元具有用于预紧铸造缸的活塞侧和环形侧和/或增压器的装置。
用于预紧的装置优选由液压泵和所属的截止及预紧阀构成。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如此构造截止和预紧阀,使得通过该截止和预紧阀可将液压泵的压力接头与增压器环形室和/或与铸造缸的环形室和/或与铸造缸的底部室连接。在此,尤其在闭合第三换向比例阀时,铸造缸的环形室为了其预紧或返回移动而被装料以压力介质。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截止和预紧阀至少以闭锁位置(sperrstellung)构造为4/3换向切换阀。此外,它具有第一切换位置,在该第一切换位置中增压器环形室和铸造缸的环形室与液压泵的压力接头连接,并且在该第一切换位置中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优选地通过可开启的止回阀与压力介质槽可连接或者与之连接。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所述截止和预紧阀具有第二切换位置,在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中,铸造缸的底部室与液压泵的压力接头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中,预紧管路与压力介质槽连接,通过所述预紧管路使得增压器环形室和铸造缸的环形室在第一切换位置中能够与液压泵的压力接头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示意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解释。其中示出:
图1示出了铸造单元的原理图,并且
图2示出了铸造单元的一种实施例的简化的液压线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压铸成型机的根据本发明的液压铸造单元1的主要机械部件。
据此,铸造单元1具有铸造缸10,所述铸造缸构造为差动缸并且所述铸造缸的活塞11与之相应地构造有活塞杆12。活塞11与铸造缸的壳体13一起限定一个底侧的底部室14和一个由活塞杆12贯穿的环形室15。在活塞杆12的从壳体13中伸出的端部区段上固定有如下铸造活塞16,该铸造活塞插入到铸造套筒17的注射腔室18中。用于液态或黏稠的成型物料、在下文中称作熔体的填注开口19位于铸造套筒中,待成型的工件应由所述熔体构成。铸造套筒17安置到模具20上,该模具通常由可运动的和固定的半模组成。两个半模限定也称为空腔的模具空腔21,该模具空腔根据待成型的工件的几何形状来构造。该注射腔室18经由铸造通道22通入到模具空腔21中。
这种铸造单元1用于将熔体引入到模具20中,其中由于快速的凝固过程,为了填充而需要高的速度并且随后需要高的压力,以用于完全填充模具20和以用于压缩以及用于补偿材料在凝固时的收缩。
在图2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给铸造缸10配设有增压器24(也称作为倍增缸)作为放大单元,所述增压器例如构造为差动缸。初级活塞26以底面限定增压器压力室28并且活塞杆30贯穿形式为环形室32的增压器背压室。这种增压器24的结构是已知的,因此不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所示铸造单元1的压力介质供应通过液压泵34实现,该液压泵在所示实施例中构造为定量泵并且由转速调节的电动马达36驱动,该电动马达例如构造为具有伺服换向器的伺服马达或者构造为具有变频器的三相交流马达。其压力接头通过泵管路与构造为4/3换向阀的截止和预紧阀42连接。在其所示的弹簧定心的基础位置或中间位置中,截止和预紧阀42截止在液压泵34和底部室14之间的压力介质连接。该截止和预紧阀能够借助于两个切换磁体和液压预控制装置切换到两个通路位置a、b中,在所述通路位置中,具有液压泵34的截止和预紧阀42满足用于预紧铸造缸10和增压器24的装置的功能,这在下面进一步描述。
铸造缸10的环形室15能够通过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3和布置在其中的第一换向比例阀27与底部室14连接。最后提到的换向比例阀27在所示实施例中构造为电动液压地预控制的2/2换向比例阀,其具有弹簧预紧的基础或闭锁位置,所述2/2换向比例阀从申请人的专利布局中作为2wrce-4x而已知并且构造为流量调节阀。通过操控电动液压的预控制,根据调节信号来调开阀27的打开横截面,并且环形室15为了再生移动而与底部室14连接。
铸造缸10的环形室15此外能够通过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44与储箱t连接,在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中布置有第二换向比例阀46。第二换向比例阀46在阀类型方面与第一换向比例阀27结构相同,但额定参量比第一换向比例阀大,这是因为通过第二换向比例阀46的压力介质体积流比在再生移动中通过第一换向比例阀27的压力介质体积流大。它同样构造成电动液压地预控制的2/2流量调节阀,该流量调节阀在其基础位置中截止与储箱t的压力介质连接并且通过操控电动液压地预控制装置根据调节信号来调开朝储箱t的开口横截面。
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44能够经由朝向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44打开的止回阀48与预紧管路50流体连接。预紧管路50在止回阀48的弹簧预紧的基础位置中被截止。
泵管路40在第三换向比例阀29和增压器环形室32之间通入到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5中。在泵管路40中,在预紧管路50的从泵管路40的分支和所提到的通口之间布置有朝向增压器环形室32打开的止回阀70。两个止回阀48、70在泵管路40和预紧管路50中的压力足够时打开,使得铸造缸10的和增压器24的环形室15、32被装料。以这种方式,铸造缸10和增压器24可以返回移动并且为了其预紧可以在相应的环形室15、32中建立所需的背压。为此目的,截止和预紧阀42具有第一切换位置a,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中液压泵34的压力接头p与泵管路40和预紧管路50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中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3与储箱通过可开启的止回阀72与压力介质槽t可连接或与之连接。
在液压泵34的出口处的压力能够以本身已知的方式通过朝着储箱t打开的限压阀来限制。
根据本发明,给增压器24和铸造缸10配设有如下阀装置,该阀装置分解成三个可彼此独立地操纵的流量调节阀27、46和29,这些流量调节阀分别构造成带有两个接头的可持续调节的电动液压地预控制的阀。
预控制的2/2换向装入座阀构造为主动逻辑部41。通过构造为3/2换向阀的先导阀52进行预控制。主动逻辑部41的入口接头a通过低压存储器管路54与低压存储器56连接。主动逻辑部41也可以关于接头a、b被相反地安装。主动逻辑部41的输出接头b与铸造缸10的底部室14连接。
主动逻辑部41的可能的结构由在说明书引言部分引用的文献de102017220836a1和de102005035170b4公开,从而在此仅阐述对于理解本发明重要的结构元件并且此外参考该现有技术。因此,主动逻辑部41具有阶梯式的主活塞60,该主活塞借助来自低压存储器nd的压力通过切换先导阀52朝向阀座58预紧到面a5上并且截止在主动逻辑部41的接头a、b之间的压力介质连接,并且因此截止在低压存储器管路54和压力管路59之间的压力介质连接。压力管路59通入到铸造缸10的底部室14中。主活塞60具有从面a5到面a3的内部的孔,由此确保了起闭合作用的面a5与起打开作用的面a3的压力补偿。主动逻辑部41可通过控制面a4有针对性地打开和闭合。在此,面a4可以选择为大于差值a5-a3,或者可以相应地将存储器nd的控制压力调整得较高,以便可靠地打开主动逻辑部41。
储箱线路62连接到先导阀52的储箱接头上,并且先导阀52的入口接头通过管路64连接到控制或低压存储器nd上。通过对于先导阀52的切换磁体的通电,该先导阀能够克服弹簧的力被调节到切换位置中,在该切换位置中,主动逻辑部41的由面a4限定的环形控制室与低压存储器nd连接,从而由于作用到环形端面a4上的压力,主活塞60从阀座58抬起并且调开在接头a、b之间的流体连接。
主动逻辑部41如此构造,使其能够以最小的压力损失被穿流并且在通过先导阀52相应操控时以最小的切换时间非常可重复地进行闭合。为了优化之后的闭合特性,也可以限制主动逻辑部41的行程。通过主动逻辑部41的这种特别的结构,即使在额定参量大的情况下也仅需要小的控制油流,以便快速且可重复地打开和闭合主动逻辑部41。
此外,通过借助于先导阀52主动地打开和闭合主动逻辑部41以及借助于存储器压力安全地关闭(zuhalten)主动逻辑部41来提高运行安全性。在此可行的是,通过主动逻辑部41的主动闭合而自由地选择用于闭合的条件。这种闭合例如可以根据压力、负载力、移动路径、移动速度等进行。
如在图2中所示,低压存储器56能够通过被预调节阀68预控制的2/2换向座阀(下面称为存储器截止阀66)与增压器压力室28连接。为此,控制压力介质来自于低压存储器56本身。在此,在预调节阀68的预紧的基础位置中,存储器截止阀66的起闭合作用的后室被加载低压存储器56的压力并且在切换位置中被加载储箱压力,由此存储器截止阀66将低压存储器56与增压器压力室28连接。因此,在所提及的切换位置中,增压器24沿支持方向张紧。
下面解释在图2中示出的铸造单元1在开头所描述的阶段i至iii期间的作用方式。
为了防止在预填充阶段中在铸造缸10起动时在铸造缸10的方向上产生压力波,该压力波产生起动冲击,在打开主动逻辑部41(也称为存储器截止阀)之前,在导入预填充阶段i之前对铸造缸10预紧。这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在铸造缸10和增压器24返回移动时,通过液压泵34和被操纵到其第一切换位置a中的截止和预紧阀42,以及通过打开的止回阀48和70,铸造缸10的环形室15和增压器24的增压器环形室32能够预紧到最大的泵压力。在该方案中,第一换向比例阀27、第二换向比例阀46和第三换向比例阀29闭合,从而防止与储箱的短路。截止和预紧阀42优选地构造有止回功能。
在接下来的步骤中,根据图1的熔体通过填注开口19填注到铸造套筒17的注射腔室18中并且导入预填充阶段i。为此,液压泵34通过斜坡函数来操控,并且现在铸造缸10的底部室14通过截止和预紧阀42的第二切换位置b被加载直至低压存储器56的存储器压力的值。铸造缸10由此缓慢地并且在没有起动冲击的情况下抵抗在环形室15中的预紧稍微地移出,直至容纳在环形室15中的流体被压缩并且在活塞11上存在力平衡。在此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控制,铸造缸10的底部室14的压力无冲击地与低压存储器56中的压力相均衡。然后,可以通过主动逻辑部41(存储器截止阀)将低压存储器56与底部室14连接并且通过存储器截止阀66将低压存储器56与增压器压力室28连接起来。
如果泵34能够产生足够高的压力,则不需要这种处理方法。在环形室15被相应高地预紧的情况下,低压存储器56也可以通过主动逻辑部41被切换到活塞室14上。
根据客户要求,对于铸造缸和增压器可以使用共同的活塞式存储器或者也可以分别使用自身的活塞式存储器。
然后,第一换向比例阀27通过预控制装置被如此操控,从而从环形室15中挤出的压力介质根据再生线路的形式被直接输送给底部室14。这使得铸造缸10能够平缓地(无冲击地、再生地和受调节地)起动和移动。由此,熔体加速并且根据图1在模具空腔21的方向上移动。这种情况发生,直至熔体已经达到模具浇口并且预填充阶段i结束。
通过铸造缸10在预填充阶段i中的再生移动,从低压存储器56中提取较少的压力介质,从而该低压存储器能够以比在没有再生移动的传统解决方案中更小的体积来实施。此外,由于由差动线路引起的较小的压力降和一个或两个额定参量较小的第一换向比例阀27,铸造缸速度的更好的分辨是可行的,从而铸造缸10可以以较小的速度和更好的重复精度来移动。
再生移动的另一优点在于,由于第一换向比例阀27上的压力损失较小并且由于如下事实,即压力介质不是逆着储箱压力(0巴)而是逆着低压存储器56中的压力从环形室15流出,所有在阀46、活塞11和铸造缸10的壳体13以及在所属的控制块上出现较少的气蚀和因此较少的磨损。
根据本发明,通过操控第一换向比例阀27和与其串联连接的第二换向比例阀46,可以主动地在压力降低或压力卸荷的意义上影响底部室14中的压力。因此,例如在底部室14中的压力过冲在该路径上可简单地予以消减。
此外,根据本发明,底部室14中的压力可以通过能完全独立于第一和第二换向比例阀27、46操纵的第三换向比例阀29来影响。由于所提及的独立的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3、44、25和阀27、46、29,得到对于在底部室14中的压力的更精确的和更动态的调节。
一旦熔体已经到达模具浇口,就导入实际的模具填充过程(阶段ii)。在模具填充(注入)在低模具填充力下进行的情况下,继续再生地移动。与之相应地,在熔体到达模具浇口的时刻,第一换向比例阀27例如以阶跃函数被调节到如下一个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在环形室14和底部室15之间的压力介质连接被进一步打开,从而使熔体以高的喷射速度(直至10m/s)注射到模具20中。在此,继续再生地移动,也就是说,将从环形室15中挤出的压力介质输送给变大的底部室14。
这种利用再生进行的处理方式具有的优点是,与在传统解决方案中的情况相比,在阶段ii中也必须从低压存储器56中提取更少的压力介质。
在以较高的模具填充力进行喷射的情况下,在熔体到达模具浇口的时刻,第一换向比例阀27例如以阶跃函数被引入到其闭合位置中,从而环形室15和底部室14之间的压力介质连接被中断。并行地,第二换向比例阀46在出口中例如以阶跃函数朝向储箱t打开到预先确定的打开横截面。这导致,熔体以高的喷射速度注射到模具空腔21中,然而其中与在低模具填充力下的处理方式不同,不再生地移动,并且因此可以利用铸造缸10的最大力。
原则上也可考虑如下混合形式,在这些混合形式中根据负荷力第一换向比例阀27在阶段ii期间才被调节到其闭锁位置中。
阶段ii也可以完全再生地移动。然而,这假设在阶段ii中也可以在再生线路中达到所需的负荷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换向比例阀46可以在阶段iii中通过用于给环形室15卸荷的快速切换的阀来替代。
在完全填充模具空腔21之后,过渡到阶段iii。为此,在模具填充阶段ii结束时,第三换向比例阀29通过预控制部在增压器环形室32与储箱t的连接的开口的方向上被操控。同时,第二换向比例阀46打开。增压器环形室32的所进入的压力卸荷使初级活塞26加速并且相应地在底部室14中建立高压,使得活塞11被加载高压并且熔体被再压缩。在达到期望的增压压力时,通过压力调节器使第二换向比例阀29重新沿闭合方向复位。在第二换向比例阀29的闭合不能足够快地进行的情况下,底部室14中的压力过冲可以通过调开所提及的卸荷路径、即换向比例阀27和46朝储箱t的卸荷路径来消减。
通过双重地使用第一双换向比例阀27来调节再生和底部室14中的压力,代替三换向比例阀(a与t的50%连接,a与p的50%连接),可以使用具有比三换向比例阀更小的至少一个额定参量的换向比例阀(a与t的100%连接)。较小的额定参量导致更好的动态性。
所述的铸造单元相对于传统的解决方案具有这样的优点,即通过铸造缸10的再生移动,从环形室15中挤出的压力介质能够直接通过第一换向比例阀27输送给铸造缸10的底部室14。另一特点是在阶段ii结束时主动逻辑部41的主动闭合。
主动逻辑部也可由截止阀和外部的止回阀来代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铸造单元,其铸造缸可以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在预填充阶段中进行再生地移动。此外,该第一流量调节阀具有调节铸造缸的底部室中的压力的功能。在模具填充阶段中,铸造缸可以在有或没有再生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阀以流出调节的方式进行移动。此外,在增压阶段中,通过第三流量调节阀接通构造为增压器的放大单元。通过第三流量调节阀也可以调节底部室中的压力。所有所提及的流量调节阀都可彼此解耦地操纵。总之,这些流量调节阀能够实现对在底部室中的压力的非常精确且动态的调节,并且相对于具有三换向流量调节阀的解决方案提供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1.一种原始成型机的液压铸造单元,尤其是注塑成型机的、压铸成型机的或触变成型机的液压铸造单元,该液压铸造单元具有构造为差动缸的、具有活塞(11)的铸造缸(10),由所述活塞来限定底侧的底部室(14)和活塞杆侧的环形室(15),并且该液压铸造单元具有低压源(56),所述低压源能够为了铸造缸(10)的移出运动而与所述底部室(14)连接,并且该液压铸造单元还具有液压增压器(24),该液压增压器设计用于在增压阶段中提高所述底部室(14)中的压力,并且该液压铸造单元还具有调节阀装置,通过该调节阀装置使得所述环形室(15)能够通过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3)与底部室(14)流体连接并且能够通过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44)与压力介质槽(t)流体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调节阀装置为了激活所述增压器(24)而能够调开或构造通入到该增压器(24)的压力室(32)中的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5),其特征在于,阀装置被分解为三个能够彼此解耦地操纵的换向比例阀(27、46、29),其中第一换向比例阀(27)布置在所述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3)中,第二换向比例阀(46)布置在所述第二压力介质流动路径(44)中,并且第三换向比例阀(29)布置在所述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5)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单元,其中所述增压器(24)的初级活塞(26)以其在提高的方向上起作用的较大的端面限定增压器压力室(28),并且以其在相反方向上起作用的较小的端面限定增压器背压室(32)、尤其是增压器环形室,其中增压器背压室(32)能够通过第三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5)与压力介质槽(t)流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单元,具有卸荷路径,所述卸荷路径尤其根据底部室(14)中的所检测的压力或时间上的压力梯度能够从底部室(14)经由第一换向比例阀(27)和第二换向比例阀(46)朝向压力介质槽(t)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铸造单元,其中,所述换向比例阀(27、29、46)中的至少一个构造为优选电动液压地预控制的2/2换向流量调节阀。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铸造单元,其中,至少第二换向比例阀(46)和第三换向比例阀(29)或第一至第三换向比例阀(27、29、46)中的至少两个换向比例阀、优选所有换向比例阀(27、29、46)构造成结构相同的。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铸造单元,其中,所述增压器压力室(28)能够经由存储器截止阀(66)与低压源或与所述低压源(56)连接。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铸造单元,其中,截止阀装置构造为具有先导阀(52)的2/2换向主动逻辑部(41)。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铸造单元,具有液压泵(34),所述液压泵构造为调节泵或构造为具有伺服马达和伺服换向器的定量泵或构造为具有三相交流马达和变频器的调节泵或构造为具有三相交流马达的调节泵。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铸造单元,具有用于预紧铸造缸(10)和/或增压器(24)的装置(34、42)。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铸造单元,其具有截止和预紧阀(42),所述截止和预紧阀设计成将液压泵(34)的压力接头与增压器环形室(32)和/或与铸造缸(10)的环形室(15)和/或与铸造缸(10)的底部室(14)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铸造单元,其中,所述截止和预紧阀(42)构造为4/3换向切换阀,所述截止和预紧阀具有第一切换位置(a),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中,增压器环形室(32)和所述铸造缸(10)的环形室(15)与所述液压泵(34)的压力接头(p)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中,所述第一压力介质流动路径(23)优选经由能开启的止回阀(72)与所述压力介质槽(t)能够连接或与之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铸造单元,其中,所述截止和预紧阀(42)具有第二切换位置(b),在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中,所述底部室(14)与所述液压泵(34)的压力接头(p)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二切换位置中,预紧管路(50)与所述压力介质槽(t)连接,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a)中所述增压器环形室(32)和所述铸造缸(10)的环形室(15)能够通过所述预紧管路与所述液压泵(34)的压力接头(p)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