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水玻璃的卧式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16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备水玻璃的卧式反应釜。



背景技术:

水玻璃提纯、溶解过程中,均需要先将水玻璃粉末溶解入水中。溶解过程,通常都是在反应釜内进行。反应釜分为立式反应釜和卧式反应釜,卧式反应釜内部设置搅拌桨,然后由搅拌桨不断将水玻璃粉末带入到水体中,从而加快水玻璃溶解。

现有的卧式反应釜,内部搅拌桨位置固定,搅拌位置单一,不能很好地将反应釜各处的水玻璃扬起,从而使反应物容易在反应釜底部沉积,引发反应物结板结块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制备水玻璃的卧式反应釜,解决反应物容易在釜体底部结板与结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备水玻璃的卧式反应釜,包括圆柱状釜体,釜体外部设置有进料口、通气孔和出料口,釜体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釜体安装在加热装置上,所述釜体内部设置有水平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两端与釜体转动连接,第一转轴一端穿过釜体与动力传输装置连接;搅拌装置通过轴套安装在第一转轴上,搅拌装置包括搅拌部和扬尘部;搅拌部用于将反应物搅拌均匀,搅拌部通过第一轴套螺纹连接在第一转轴上,搅拌部沿转轴做轴向运动;扬尘部用于清理釜体底部反应物,扬尘部通过第二轴套固定连接在转轴上,扬尘部沿转轴做径向运动。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垫,电加热垫与釜体底部贴合,电加热垫内部设置有若干根电加热棒,电加热垫的加热区位于釜体正下方,电加热垫底部安装有支架。

优选的,所述搅拌部包括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端穿过连接板,连接板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连接板固定在第一轴套上;第二转轴上端固定有圆柱状插头,插头设置在釜体内部上方的插槽内;第二转轴位于插头与连接板之间部分固定套装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齿条啮合,齿条两端固定在釜体内部,齿条与第一转轴平行设置;第二转轴位于连接板下方部分设置有螺旋叶片或螺旋桨。

优选的,所述扬尘部包括弧形扫荡板,扫荡板通过连接杆与第二轴套固定连接,扫荡板与釜体内表面贴合。

优选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三齿轮,第三齿轮外部具有二分之一圆周锯齿,第三齿轮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三齿轮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转动连接在釜体上;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外侧设置有带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的带轮通过皮带与同一电机的带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为交替正转与反转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搅拌装置设置有若干组。

优选的,所述扫荡板两侧边缘呈刀刃状。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同。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卧式反应釜,通过扬尘部将釜体底部反应物扬起,进而使反应物不能在釜体底部接板与结块,通过搅拌部将反应物均匀打散到溶液内部,使反应物的分布更均匀,从而加快釜内整体的反应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搅拌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搅拌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加热垫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加热垫;2、第一齿轮;3、第三齿轮;4、第二齿轮;5、进料口;6、通气孔;7、釜体;8、第二转轴;9、螺旋叶片;10、齿条;11、插头;12、第四齿轮;13、第一轴套;14、第一转轴;15、第二轴套;16、连接杆;17、扫荡板;18、连接板;19、电加热棒;2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制备水玻璃的卧式反应釜包括圆柱状釜体7,釜体7外部设置有进料口5、通气孔6和出料口(图中未画出)。进料口5、通气孔6和出料口均能密封关闭,方便对釜体7内部加压。釜体7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釜体7安装在加热装置上。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垫1,电加热垫1与釜体7底部贴合,电加热垫1内部设置有若干根电加热棒19,电加热垫1的加热区位于釜体7正下方,电加热垫1底部安装有支架20。

釜体7内部设置有水平的第一转轴14,搅拌装置通过轴套安装在第一转轴14上。搅拌装置包括搅拌部和扬尘部。搅拌部用于将反应物搅拌均匀,搅拌部通过第一轴套13螺纹连接在第一转轴14上,搅拌部沿转轴做轴向运动。扬尘部用于清理釜体7底部反应物,扬尘部通过第二轴套15固定连接在转轴上,扬尘部沿转轴做径向运动。

搅拌部包括第二转轴8,第二转轴8上端穿过连接板18,连接板18与第二转轴8转动连接,连接板18固定在第一轴套13上。第二转轴8上端固定有方便转动的圆柱状插头11,插头11设置在釜体7内部上方的插槽内。第二转轴8位于插头11与连接板18之间部分固定套装有第四齿轮12,第四齿轮12与齿条10啮合,齿条10两端固定在釜体7内部,齿条10与第一转轴14平行设置。第二转轴8位于连接板18下方部分设置有螺旋叶片9或螺旋桨。第一转轴14转动,带动第一轴套13前后移动,从而带动齿轮沿齿条10移动,进而第二转轴8转动,进而实现螺旋叶片9或螺旋桨的转动,最终完成对溶液的搅拌。

扬尘部包括弧形扫荡板17,扫荡板17通过连接杆16与第二轴套15固定连接,扫荡板17与釜体7内表面贴合。扫荡板17两侧边缘呈刀刃状。通过扫荡板17将反应釜底部反应物刮下并扬起到溶液内部。

第一转轴14两端与釜体7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4一端穿过釜体7与动力传输装置连接。由于搅拌部要沿第一转轴14前后移动,故动力传输装置设置为正转与反转的交替工作方式。动力传输装置可以为交替正转与反转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14固定连接。

考虑到螺旋叶片9或螺旋桨具有一定速度才能实现对反应液的均衡搅拌,所以第一转轴14正转与反转的交替要快。采用上述电机的交替工作,电机不仅在正反转变化时需要停顿,而且电机工作变化太快,会降低电机的工作寿命,因此本申请还提出了如下描述的另外一种动力传输装置。

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三齿轮3,第三齿轮3外部具有二分之一圆周锯齿,第三齿轮3与第一转轴14固定连接。第三齿轮3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2和第二齿轮4,第三齿轮3与第一齿轮2、第二齿轮4啮合连接。第一齿轮2、第二齿轮4和第三齿轮3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齿轮2与第二齿轮4转动连接在釜体7上。第一齿轮2与第二齿轮4相同,保证第一转轴14正转与反转的频率是一样的,从而保证与第一转轴14连接的搅拌装置的运转均衡。第一齿轮2和第二齿轮4外侧设置有带轮,第一齿轮2、第二齿轮4的带轮通过皮带与同一电机的带轮连接。工作过程中,由于第一齿轮2与第二齿轮4对第三齿轮3的作用力相反,所以第三齿轮3能够实现交替正反转。

综上,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卧式反应釜,通过扬尘部能够将釜体底部反应物刮下并扬起,有效防止反应物在釜体底端结板或结块,从而使反应釜内部反应物分布更均衡,缩短水玻璃生产的反应时长。此外,无需频繁对反应釜底部清理,方便清洗。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5001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