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75


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混凝土的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
3.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推广,bim技术逐渐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建造中。在装配式建筑建造的过程中,通过bim技术的数字化加工,以获取建筑物的各组成构件及规格,并将装配式建筑的各组成构件提前在工厂内制造并运输到现场,通过一定的装配工艺和一定的机械工艺结合,从而装配到整个建筑结构中,由此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4.相关技术中,装配式建筑在装配的过程中,相邻的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大多采用湿连接,湿连接是指相邻的预制构件在接合部利用钢筋连接的同时,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成整体框架的连接方式。湿连接方式一般是采用套筒灌浆方式。例如,在楼板与外墙的装配中,楼板与外墙预制时在外墙的接合部预埋套筒,楼板的接合部上设钢筋,并在装配时将套筒与钢筋对位,使套筒套在钢筋上,然后通过浇注口向套筒进行灌浆,以使钢筋锚固,由此实现楼板与外墙的连接。
5.然而,相关技术中,楼板与外墙进行装配时,楼板与外墙之间仅仅依靠浇注混凝土实现连接,由于新浇注的混凝土与预制楼板或外墙的混凝土存在性质差异,新旧混凝土之间存在接合不牢固的现象,导致外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若新浇注的混凝土与旧混凝土脱离后,外墙则容易与楼板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现有的装配式建筑由于外墙与楼板存在新旧混凝土之间接合不牢固,导致外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不足的现象,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
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包括外墙和楼板,所述外墙的底侧设置有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外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楼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对应的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上设置有条形的钢板,所述第一接合部上开设有与所述钢板插接配合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沿所述外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容置槽内预埋有多个灌注筒,所述灌注筒沿所述外墙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外墙的侧壁设置有贯通所述灌注筒的浇注口,所述钢板上设置有多根与所述灌注筒一一对应的连接钢箍;所述灌注筒的顶端设置有扩口部,所述扩口部的小口端连通于所述灌注筒;所述第一接合部上间隔设置有多根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远离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一端设置有勾持部,所述钢板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加强钢筋插入的开槽,所述开槽内设置于与所述勾持部相互勾持配合的勾持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楼板与外墙进行装配时,外筒通过吊装设备吊运至楼板的上方,并将外墙逐渐放下,以使外墙逐渐靠近楼板,直至外墙下降至加强钢筋插入钢板的开槽,且连接钢箍插入灌注筒内,同时加强钢筋插入开槽内,并且加强钢筋的勾持部与勾持件相勾持,然后从浇注口向灌注筒内灌注混凝土,直至混凝土注满灌注筒。待混凝土凝固后,由于灌注筒的顶端呈扩口状设置,从而使得新浇注的混凝土凝固后,通过扩口部位与灌注筒的配合,以限制新浇注的混凝土从灌注筒脱离,提高外墙和楼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凝固的混凝土块不易与灌注筒发生脱离。同时,混凝土凝固后将连接钢筋以及加强钢筋锚固,使加强钢筋的勾持部能够保持勾持钢板上的勾持件,从而使得新浇注的混凝土块与钢板的连接强度更高,且新浇注的混凝土不易与钢板发生脱离,进一步提高外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9.优选的,所述勾持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开槽内的滚柱,所述滚柱沿钢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开槽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滚柱沿所述钢板的长度方向滑动,以令所述滚柱滑动至与所述勾持部相勾持配合的滑动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楼板与外墙进行装配时,当外墙上的加强钢筋插入钢板的开槽后,通过滑动组件驱动滚柱滑动,以使勾持部勾持滚柱,通过滚柱限制勾持部向上运动,从而使得外墙不易与楼板发生脱离。
11.优选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两个倾斜开设的斜滑槽,两个所述斜滑槽对称分布在所述开槽的两个相对的槽壁,所述开槽的槽壁还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滚柱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斜滑槽的高位端连接,所述开槽内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滚柱封堵于所述放置槽的封堵件,所述加强钢筋的勾持部设置有用于解锁所述封堵件的解锁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封堵件将滚柱封堵在放置槽内,以使楼板与外墙进行装配时,加强钢筋插入钢板的开槽的过程中,滚柱能够对加强钢筋进行避位,从而不影响加强钢筋的正常插入。当加强钢筋正常插入开槽后,通过加强钢筋的勾持部上的解锁件对封堵件进行解锁,以使滚柱能够沿着斜滑槽的倾斜角度向下滑动,直至滚柱滑动至加强钢筋的勾持部,通过勾持部与滚柱的勾持配合,利用滚柱限制加强钢筋向上移动,从而使外墙与楼板不易发生脱离,提高两者的连接稳定性。
13.优选的,所述封堵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开槽的槽壁的金属封堵薄片,所述金属封堵薄片的底端连接于所述开槽的槽壁,所述金属封堵薄片的顶端抵触所述滚柱。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金属封堵薄片抵触滚柱,以使滚柱能够保持在放置槽内,从而使得外墙与楼板进行装配时,滚柱能够对加强钢筋进行让位。
15.优选的,所述解锁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加强钢筋的勾持部的勾持端,所述金属封堵薄片的顶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勾持端相互勾持配合的受勾端。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强钢筋的勾持端下降的过程中勾持金属封堵薄片的受勾端,以带动金属封堵薄片的折弯部向下翻折,从而带动金属封堵薄片发生弯折,由此解除金属封堵薄片对放置槽的封堵,使得放置槽内的滚柱能够滑出,并沿着斜滑槽滑动至与加强钢筋的勾持部相互勾持配合,由此以使外墙不易与楼板发生脱离。
17.优选的,所述开槽的槽壁还开设有迂回止位槽,所述迂回止位槽连通于所述斜滑槽的低位端。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迂回止位槽,使得滚柱不易沿着斜滑槽向斜滑槽的高位端运动,从而使得外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更稳定。
19.优选的,所述钢板的顶面设置有浇注流道,所述浇注流道沿所述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钢板的侧壁还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浇注流道连通的浇注槽,所述浇注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楼板的表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浇注流道以及浇注槽,以便于向灌注筒内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能够沿着浇注槽流向楼板的表面,从而封堵外墙与楼板之间的缝隙,使外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效果更好。
21.优选的,所述浇注槽的截面呈燕尾形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灌注筒内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从浇注槽流向楼板面,以封堵楼板与外墙之间的缝隙,接着,继续向灌注筒灌注混凝土直至灌注筒灌满,当灌注的混凝土凝结后,利用燕尾形的浇注槽对混凝土进行限位,使得新浇注的混凝土与钢板稳定连接,从而使得钢板不易与新浇注的混凝土发生脱离。
23.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上均设置有凹凸纹。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凹凸纹从而增大新浇注混凝土与预制外墙及楼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新浇注的混凝土与外墙及楼板之间的结合效果更好。
25.优选的,所述钢板的顶面设置有倒角。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板的顶面增设倒角以便于在装配的过程中钢板与容置槽对位插接。
27.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灌注筒的顶端设扩口部,同时在第一接合部设加强钢筋,在加强钢筋的端部增设勾持部,以用于勾持钢板上的勾持件,并通过向灌注筒内灌注混凝土,以使混凝土凝固后,加强钢筋被锚固,使加强钢筋的勾持部能够保持勾持钢板上的勾持件,从而使得新浇注的混凝土块与钢板的连接强度更高,且新浇注的混凝土不易与钢板发生脱离,进一步提高外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2.楼板与外墙进行装配时,当外墙上的加强钢筋插入钢板的开槽后,通过滑动组件驱动滚柱滑动,以使勾持部勾持滚柱,通过滚柱限制勾持部向上运动,从而使得外墙不易与楼板发生脱离。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本申请中局部剖开后的侧视图;图3是本申请中用于体现楼板与外墙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中楼板与外墙爆炸后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本申请中用于体现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整体剖开后的主视图;图7是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外墙;2、楼板;3、第一接合部;31、容置槽;4、第二接合部;5、钢板;51、倒角;52、浇注流道;53、浇注槽;54、开槽;541、斜滑槽;542、第一槽壁;543、第二槽
壁;544、第三槽壁;545、放置槽;546、上限位槽;547、迂回止位槽;6、连接钢箍;7、灌注筒;71、扩口部;72、浇注口;8、加强钢筋;81、勾持部;82、勾持端;9、滚柱;10、金属封堵薄片;101、折弯部;102、受勾端。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参照图1,包括呈长方体状的外墙1和楼板2,外墙1和楼板2均为预制而成。
32.参照图1,外墙1上设有第一接合部3,第一接合部3沿外墙1的长度方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合部3位于外墙1的底侧,且外墙1的底面设有凹凸纹(图中未示出),凹凸纹为在外墙1预制后对外墙1的底面进行凿毛处理所形成。
33.参照图1,楼板2的表面设有第二接合部4,第二接合部4位于楼板2的边缘位置,且第二接合部4与第一接合部3的形状对应。第二接合部4设有凹凸纹(图中未示出),凹凸纹为在楼板2预制后对楼板2进行凿毛处理所形成。
34.参照图2和图3,第二接合部4上固定有条形状的钢板5,钢板5沿第二接合部4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钢板5为预埋在第二接合部4上。第一接合部3开设有与钢板5插接配合的容置槽31,容置槽31沿第一接合部3的长度方向开设。本实施例中,钢板5的顶面设有倒角51,以便于钢板5与容置槽31的插接对位。
35.参照图2和图3,钢板5上固定有多个连接钢箍6,多个连接钢箍6沿钢板5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其中,连接钢箍6为通过钢筋弯折而成,且连接钢箍6大致呈冂字型。本实施例中,连接钢箍6焊接在钢板5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钢箍6可预埋在楼板2上,具体可以为,在楼板2预制的过程中,通过将连接钢箍6的两端与楼板2内部的钢筋进行焊接/捆扎连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以使连接钢箍6锚固。
36.参照图3和图4,外墙1的第一接合部3上预埋有多个供连接钢箍6插入的灌注筒7,多个灌注筒7沿外墙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灌注筒7沿外墙1的高度方向设置,且灌注筒7的数量与连接钢箍6的数量一致,同时多个灌注筒7与多个连接钢箍6一一对应。
37.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4,浇筑筒的顶端设有与浇筑筒连通的扩口部71,扩口部71大致呈漏斗状设置,扩口部71的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外墙1的侧壁开设有贯通浇筑筒的扩口部71的浇注口72,以便于装配外墙1与楼板2时,通过浇注机从浇注口72向浇筑筒内浇筑混凝土。
38.当外墙1与楼板2进行装配时,通过吊运设备将外墙1吊运至楼板2的第二接合部4的上方,并逐渐降下外墙1,将外墙1的第一接合部3与楼板2的第二接合部4进行对位。当外墙1下降到第一接合部3与连接钢箍6的顶部接近时,通过吊运设备微调外墙1的位置,以使连接钢箍6与灌注筒7对位。同时,并缓缓降下外墙1,使容置槽31与钢板5插接,直至第一接合部3(即外墙1的底面)与第二接合部4(即楼板2的表面)接触,且外墙1承载在楼板2上。接着,从浇注口72向浇筑筒内浇筑混凝土,直至将浇筑筒灌满。
39.此外,参照图4和图5,钢板5上开设有浇注流道52,浇注流道52沿钢板5的长度方向开设,以便于向其中一个灌注筒7进行浇注混凝土时,混凝土能够沿着浇注流道52流向其他的灌注筒7。当其他的灌注筒7均浇注满混凝土时,停止向灌注筒7浇注混凝土。在本实施例
中,可通过观察其他灌注筒7的浇注口72是否有混凝土溢出,由此判断灌注筒7是否浇注满,当浇注口72有混凝土溢出时,通过橡胶塞棒塞堵浇注口72。
40.参照图5,钢板5上还开设有多个与浇注流道52连通的浇注槽53,浇注槽53的一端延伸至楼板2的表面,以用于将混凝土引流至楼板2与外墙1之间的缝隙,从而提高外墙1与楼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浇注槽53的横截面呈类似燕尾形结构。
41.在浇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混凝土从楼板2与外墙1之间的间隙溢出,可在浇注前,向楼板2与外墙1之间的缝隙的边沿塞堵橡胶条,橡胶条的截面呈圆形,且橡胶条的直径要大于缝隙的宽度,大致为缝隙的宽度的二分之三,由此对缝隙进行封堵,以减少混凝土的外溢。
42.参照图4和图5,当新浇注入灌注筒7的混凝土凝固后,由于灌注筒7的顶端连接扩口部71,使得新浇注的混凝土凝固形成的混凝土块后,混凝土块不易与灌注筒7脱离,提高混凝土块与灌注筒7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浇注槽53呈燕尾形结构设置,以便于新浇注的混凝土凝固形成混凝土块后,混凝土块不易与钢板5脱离,配合灌注筒7的扩口部71,从而使得外墙1楼板2的连接强度更强。
43.参照图6,外墙1的底部,即第一接合部3上间隔设有多根加强钢筋8,多根加强钢筋8沿第一接合部3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灌注筒7之间均设有一根加强钢筋8,加强钢筋8沿外墙1的高度方向设置。钢板5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开槽54,多个开槽54与多个加强钢筋8一一对应,且开槽54用于供加强钢筋8插入开槽54内。
44.参照图6和图7,开槽54内活动安装有勾持件,加强钢筋8远离第一接合部3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用于勾持上述勾持件的勾持部81,勾持部81为通过将加强钢筋8的一端弯折所形成的弯钩。
45.具体的,参照图6和图7,勾持件包括活动安装在开槽54内的滚柱9,滚柱9沿钢板5的宽度方向设置,且滚柱9的两端分别与开槽54的两个相对的槽壁滑移连接。
46.具体的,参照图6和图7,开槽54的槽壁开设有两个倾斜的斜滑槽541,两个倾斜的斜滑槽541对称分布在开槽54的两个相对的槽壁,且滚柱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斜滑槽541滑移连接。结合图5,可以理解为,开槽54的槽壁包括第一槽壁542、第二槽壁543和第三槽壁544,其中,第一槽壁542和第二槽壁543相对设置,第三槽壁544位于第一槽壁542和第二槽壁543之间,两个斜滑槽541分别位于第一槽壁542和第三槽壁544,且两个斜滑槽541自第三槽壁544的一端向远离第三槽壁544的一端呈向下倾斜设置。
47.参照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斜滑槽541的截面大致呈t形设置,滚柱9的两端均设有与斜滑槽541滑移配合的滑轮(图中未示出),以便于对滚柱9的运动进行引导,滚柱9能够顺畅地沿着斜滑槽541的倾斜角度下滑。
48.此外,参照图6和图7,在开槽54的第三槽壁544开设有用于放置滚柱9的放置槽545,放置槽545沿钢板5的宽度方向设置,且放置槽545的两端均与两个斜滑槽541的高位端连通。即,初始时,滚柱9放置在放置槽545内,当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插入钢板5上的开槽54后,通过驱动滚柱9沿着斜滑槽541滑动,以使滚柱9滑动至勾持部81的位置,并与勾持部81相互勾持配合,利用滚柱9与勾持部81的配合,以限制加强钢筋8向上运动。
49.同时,参照图6和图7,在斜滑槽541的低位端处设有上限位槽546,上限位槽546呈弧形设置,上限位槽546用于与滚柱9配合,以使得加强钢筋8竖向向上运动时,加强钢筋8的
勾持部81带动滚柱9向上运动,并通过上限位槽546对滚柱9进行限位,以限制滚柱9继续向上运动,进而限制加强钢筋8向上运动。
50.此外,参照图6和图7,在开槽54的第一槽壁542和第二槽壁543均开设有迂回止位槽547,迂回止位槽547与斜滑槽541的低位端连通,迂回止位槽547用于对滚柱9进行限位,以限制滚柱9沿着斜滑槽541反向运动。
51.参照图6和图7,为了使得加强钢筋8插入开槽54的过程中,滚柱9能够保持在放置槽545内,从而使滚柱9对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进行让位,避免滚柱9影响加强钢筋8的正常插入开槽54,因此,在开槽54的第三槽壁544上设有用于将滚柱9封堵在放置槽545内的封堵件。
52.具体的,参照图6和图7,封堵件包括金属封堵薄片10。其中,金属封堵薄片10的一端与第三槽壁544连接,且金属封堵薄片10连接与第三槽壁544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放置槽545的下方。
53.金属封堵薄片10的顶端向上延伸至放置槽545的位置,并与滚柱9的侧壁抵触,由此将滚柱9封堵在放置槽545内。
54.金属封堵薄片10的顶端向开槽54的槽底弯折形成有折弯部101,折弯部101上弯折形成有受勾端102,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上设有用于勾持折弯部101的受勾端102以解锁滚柱9的解锁件。
55.具体的,参照图6和图7,解锁件包括固定在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的勾持端82,本实施例中,勾持端82为焊接在勾持部81上的小弯钩。加强钢筋8在插入钢板5的开槽54的过程中,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先插入开槽54,勾持端82随着勾持部81的运动而运动,当勾持端82运动至抵触金属封堵薄片10的折弯部101后,继续驱动勾持部81向下运动,以使勾持端82向下运动,直至勾持端82向下运动至勾持折弯部101的受勾端102,且勾持端82与受勾端102相互勾持后,随着勾持端82的继续向下运动,勾动受勾端102向下运动,从而拉动金属封堵薄片10向下翻折,从而解锁对滚柱9的封堵,以使滚柱9能够从放置槽545内沿着斜滑槽541的倾斜方向滑动,直至滚柱9滑动至与勾持部81相互勾持配合,由此对加强钢筋8的运动进行限位。
56.本申请的实施原理为:对外墙1和楼板2进行装配时,首先通过吊运设备将外墙1吊运至楼板2的第二接合部4上方,并逐渐降下外墙1,当外墙1下降至与楼板2相距大概在一米的距离时,通过人工查看连接钢箍6与灌注筒7的对位情况,并由人工引导缓慢降下外墙1,直至连接钢箍6插入灌注筒7,加强钢筋8插入钢板5的开槽54,且钢板5与外墙1底部的容置槽31插接配合。此时继续降下外墙1,使外墙1承载在楼板2上。
57.加强钢筋8插入钢板5的开槽54的过程中,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先插入开槽54,勾持端82随着勾持部81的运动而运动,当勾持端82运动至抵触金属封堵薄片10的折弯部101后,继续驱动勾持部81向下运动,以使勾持端82向下运动,直至勾持端82向下运动至勾持折弯部101的受勾端102,且勾持端82与受勾端102相互勾持后,随着勾持端82的继续向下运动,勾动受勾端102向下运动,从而拉动金属封堵薄片10向下翻折,从而解锁对滚柱9的封堵,以使滚柱9能够从放置槽545内沿着斜滑槽541的倾斜方向滑动,直至滚柱9滑动至与勾持部81相互勾持配合,由此对加强钢筋8的运动进行限位,使得外墙1与楼板2不易发生脱离。
58.当外墙1完全下降至承载楼板2的表面后,通过浇注口72向灌注孔内浇注混凝土,直至灌注筒7被灌满混凝土。待浇注入灌注筒7的混凝土凝固后,混凝土将加强钢筋8、滚柱9以及连接钢箍6锚固,实现外墙1和楼板2的浇筑连接。且由于灌注筒7的顶端连接扩口部71,使得新浇注的混凝土凝固形成的混凝土块后,混凝土块不易与灌注筒7脱离,提高混凝土块与灌注筒7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浇注槽53呈燕尾形结构设置,以便于新浇注的混凝土凝固形成混凝土块后,混凝土块不易与钢板5脱离,配合灌注筒7的扩口部71,从而使得外墙1楼板2的连接强度更强。
59.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包括外墙(1)和楼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1)的底侧设置有第一接合部(3),所述第一接合部(3)沿所述外墙(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楼板(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部(3)相对应的第二接合部(4),所述第二接合部(4)上设置有条形的钢板(5),所述第一接合部(3)上开设有与所述钢板(5)插接配合的容置槽(31),所述容置槽(31)沿所述外墙(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容置槽(31)内预埋有多个灌注筒(7),所述灌注筒(7)沿所述外墙(1)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外墙(1)的侧壁设置有贯通所述灌注筒(7)的浇注口(72),所述钢板(5)上设置有多根与所述灌注筒(7)一一对应的连接钢箍(6);所述灌注筒(7)的顶端设置有扩口部(71),所述扩口部(71)的小口端连通于所述灌注筒(7);所述第一接合部(3)上间隔设置有多根加强钢筋(8),所述加强钢筋(8)远离所述第一接合部(3)的一端设置有勾持部(81),所述钢板(5)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加强钢筋(8)插入的开槽(54),所述开槽(54)内设置于与所述勾持部(81)相互勾持配合的勾持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勾持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开槽(54)内的滚柱(9),所述滚柱(9)沿钢板(5)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开槽(54)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滚柱(9)沿所述钢板(5)的长度方向滑动,以令所述滚柱(9)滑动至与所述勾持部(81)相勾持配合的滑动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两个倾斜开设的斜滑槽(541),两个所述斜滑槽(541)对称分布在所述开槽(54)的两个相对的槽壁,所述开槽(54)的槽壁还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滚柱(9)的放置槽(545),所述放置槽(545)的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斜滑槽(541)的高位端连接,所述开槽(54)内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滚柱(9)封堵于所述放置槽(545)的封堵件,所述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设置有用于解锁所述封堵件的解锁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开槽(54)的槽壁的金属封堵薄片(10),所述金属封堵薄片(10)的底端连接于所述开槽(54)的槽壁,所述金属封堵薄片(10)的顶端抵触所述滚柱(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加强钢筋(8)的勾持部(81)的勾持端(82),所述金属封堵薄片(10)的顶端设置有折弯部(101),所述折弯部(101)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勾持端(82)相互勾持配合的受勾端(10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54)的槽壁还开设有迂回止位槽(547),所述迂回止位槽(547)连通于所述斜滑槽(541)的低位端。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5)的顶面设置有浇注流道(52),所述浇注流道(52)沿所述钢板(5)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钢板(5)的侧壁还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浇注流道(52)连通的浇注槽(53),所述浇注槽(5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楼板(2)的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浇注槽(53)的截面呈燕尾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3)和第二接合部(4)上均设置有凹凸纹。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5)的顶面设置有倒角(51)。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节能建筑,包括外墙和楼板,外墙的底侧设置有第一接合部,楼板上设有第二接合部,第二接合部上设有条形的钢板,第一接合部上开设有与钢板插接配合的容置槽;容置槽内预埋有多个灌注筒,灌注筒沿外墙的高度方向设置,外墙的侧壁设置有贯通灌注筒的浇注口,钢板上设置有多根与灌注筒一一对应的连接钢箍;灌注筒的顶端设置有扩口部,扩口部的小口端连通于灌注筒;第一接合部上间隔设置有多根加强钢筋,加强钢筋远离第一接合部的一端设置有勾持部,钢板上开设有用于供加强钢筋插入的开槽,开槽内设置于与勾持部相互勾持配合的勾持件。本申请具有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外墙与的外墙与楼板的连接强度的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郑智鹏 郑俊中 郑俊雄 郑荣强 郑俊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华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2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50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