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金属压铆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及汽车前舱管状结构件的压铆装置。
背景技术:
铆接分为拉铆、压铆、旋铆、自冲铆接、无铆钉铆接等。其中,压铆是指在压力的作用下使金属件产生形变而联接在一起,与传统焊接工艺相比,具有质量更加可控而且避免焊伤等优点。
而针对于需要双面铆接的金属件,现有工艺常为单面依次铆接;这样的铆接工艺具有如下缺陷:第一,在进行第一面铆接时,另一面无法固定而影响铆接效果,在进行第二面铆接时,已铆接好的第一面受到压力而破坏铆接结构;第二,两面依次单独进行铆接的效率低,效果差且需要多次操作,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及汽车前舱管状结构件的压铆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包括:
铆接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端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
套筒,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且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相接,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相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半径均小于所述套筒的内径;
压铆机构,包括第一压铆头和第二压铆头,所述第一压铆头处于所述第一端板远离所述第二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压铆头处于所述第二端板远离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压铆头和第二压铆头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套筒的内径,且均大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内径;
动力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压铆头远离所述第二压铆头的一侧,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压铆头沿其朝向或背离第一通孔方向运动;
弹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压铆头远离所述第一压铆头的一侧,动力机构带动第一压铆头运动以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均开设有多个缺口,所述第一压铆头和所述第二压铆头均设有多个凸起;当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运动时,所述凸起与所述缺口抵接。
优选地,所述缺口的深度由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朝向所述套筒方向逐渐减小形成第一引导斜面;所述凸起的厚度由所述第一压铆头/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套筒方向逐渐减小形成第二引导斜面;当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运动时,所述第一引导斜面与所述第二引导斜面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分别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四个缺口,所述第一压铆头与所述第二压铆头分别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四个凸起,且四个所述缺口与四个所述凸起一一对应。
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缺口之间具有形变部,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套筒方向运动可带动所述形变部朝向套筒方向弯折。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铆头与所述第二压铆头靠近所述套筒的一端均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外径由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套筒方向逐渐减小形成导向斜面,且所述导向部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弹性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朝向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导柱,所述第二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导套,所述导柱与所述导套可滑动连接;弹簧,其套设在所述导柱上,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套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压铆头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压铆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且所述第二压铆头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
优选地,所述动力机构包括驱动气缸,其与所述第一压铆头相连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压铆头朝向/背离所述套筒方向运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前舱管状结构件的压铆装置,包括一种双边铆接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为同时铆接,提高了压铆的效率,避免了一端铆接时因另一端无法固定而导致铆接效果不佳的现象,提高铆接强度。
(2)只设置一个动力机构在第一端板一侧,而第二端板一侧设置弹性机构,在完成铆接后弹性机构使第二压铆头退出第二通孔,实现了只设置一个动力组件也能使两端的压铆头自动脱离,相较于两侧均设置一个动力机构的设定,节约了动力(成本)。
(3)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内壁均开设缺口,使得第一通孔/第二通孔附近部位在铆接产生形变时不会相互挤压而导致降低效果。
(4)在第一压铆头和第二压铆头处均设有凸起,且该凸起与缺口抵接,凸起将第一通孔/第二通孔附近位置分割为多个形变部位,在形变时,由于凸起的隔绝,各个形变部位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凸起与缺口的结合还可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得第一铆接头和第二铆接头的运动方向更准确,以增强压铆效果。
(5)缺口均匀设置使得每个形变部位的大小一致,进而实现形变量的一致,最终达到每个部位的铆接强度相同的效果。
(6)导向斜面的设置也可起到修正第一压铆头/第二压铆头的运动方向误差,使其朝向套筒的轴线方向运动,进而实现每个形变部的受力一致,提高压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双边铆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去除弹性机构和动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第一压铆头和第二压铆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铆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铆接件;110、第一端板;111、第一通孔;120、第二端板;121、第二通孔;130、缺口;131、形变部;132、第一引导斜面;
200、套筒;
301、凸起;302、第二引导斜面;310、第一压铆头;320、第二压铆头;321、导向斜面;
400、动力机构;
500、弹性机构;510、第一固定板;520、第二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5,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包括:
铆接件10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端板110和第二端板120,所述第一端板11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二端板12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1,且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相对设置;
套筒200,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110和第二端板120之间,且所述套筒2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110相接,所述套筒2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120相接;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半径均小于所述套筒200的内径;
压铆机构,包括第一压铆头310和第二压铆头320,所述第一压铆头310处于所述第一端板110远离所述第二端板120的一侧,所述第二压铆头320处于所述第二端板120远离所述第一端板110的一侧;所述第一压铆头310和第二压铆头320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套筒200的内径,且均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的内径;
动力机构400,设置于所述第一压铆头310远离所述第二压铆头320的一侧,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压铆头310沿其朝向或背离第一通孔111方向运动;
弹性机构500,设置于所述第二压铆头320远离所述第一压铆头310的一侧,动力机构400带动第一压铆头310运动以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机构500。
具体地说,本实施例通过动力机构400由第一压铆头310朝向第二压铆头320方向运动,首先压缩弹性机构500,当弹性机构500无法被压缩后,继而铆接第一通孔111和套筒200的一端,同时铆接第二通孔121和套筒200的另一端;铆接完毕后,动力机构400由第二压铆头320朝向第一压铆头310方向运动,首先释放弹性机构500,同时弹性机构500使第二压铆头320退出第二通孔121,继续运动使第一压铆头310退出第一通孔111,完成第一端板110和第二端板120的双边铆接。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如下优点:第一,第一端板110和第二端板120为同时铆接,提高了压铆的效率;第二,两端同时铆接,避免了一端铆接时因另一端无法固定而导致铆接效果不佳的现象,提高铆接强度;第三,只设置一个动力机构400在第一端板110一侧,而第二端板120一侧设置弹性机构500,在完成铆接后弹性机构500使第二压铆头320退出第二通孔121,实现了只设置一个动力组件也能使两端的压铆头自动脱离,相较于两侧均设置一个动力机构400的设定,节约了动力(成本)。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内壁均开设有多个缺口130,所述第一压铆头310和所述第二压铆头320均设有多个凸起301;当所述第一压铆头310/所述第二压铆头320朝向所述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二通孔121运动时,所述凸起301与所述缺口130抵接。
在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21的内壁开设缺口130,使得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附近部位在铆接产生形变时不会相互挤压而导致降低效果;同时,在第一压铆头310和第二压铆头320处均设有凸起301,且该凸起301与缺口130抵接,凸起301将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附近位置分割为多个形变部131位,在形变时,由于凸起301的隔绝,各个形变部131位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凸起301与缺口130的结合还可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得第一铆接头和第二铆接头的运动方向更准确,以增强压铆效果。
优选地,所述缺口130的深度由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朝向所述套筒200方向逐渐减小形成第一引导斜面132;所述凸起301的厚度由所述第一压铆头310/第二压铆头320朝向所述套筒200方向逐渐减小形成第二引导斜面302;当所述第一压铆头310/所述第二压铆头320朝向所述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二通孔121运动时,所述第一引导斜面132与所述第二引导斜面302贴合。
设置第一引导斜面132和第二引导斜面302具有上述的倾斜方向,使得第一引导斜面132和第二引导斜面302之间的力是逐渐增大的,利于产生形变进而实现铆接,可提高压铆的效果,同时还具有导向的作用,起到修正第一压铆头310/第二压铆头320的方向误差,提高压铆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内壁分别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四个缺口130,所述第一压铆头310与所述第二压铆头320分别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四个凸起301,且四个所述缺口130与四个所述凸起301一一对应。
缺口130均匀设置使得每个形变部131位的大小一致,进而实现形变量的一致,最终达到每个部位的铆接强度相同的效果。
优选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缺口130之间具有形变部131,所述第一压铆头310/所述第二压铆头320朝向所述套筒200方向运动可带动所述形变部131朝向套筒200方向弯折。
具体地说,相邻两个缺口130之间的第一端板110/第二端板120的部位产生形变(即形变部131),该形变部131随着第一压铆头310/第二压铆头320的运动而弯折(或具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形变,此处弯折因理解为广义形变),使得形变部131与套筒200联接成一体,实现铆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铆头310与所述第二压铆头320靠近所述套筒200的一端均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外径由所述第一压铆头310/所述第二压铆头320朝向所述套筒200方向逐渐减小形成导向斜面321,且所述导向部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111和/或第二通孔121的内径。
导向斜面321的设置也可起到修正第一压铆头310/第二压铆头320的运动方向误差,使其朝向套筒200的轴线方向运动,进而实现每个形变部131的受力一致,提高压铆效果。
优选地,所述弹性机构500包括:第一固定板510和第二固定板520,所述第一固定板510朝向第二固定板520的一侧设置有导柱,所述第二固定板520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510的一侧设置有导套,所述导柱与所述导套可滑动连接;弹簧,其套设在所述导柱上,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510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套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压铆头32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板510上,所述第二压铆头32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520,且所述第二压铆头320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板520滑动。
具体地,设置导柱和刀套可使第一固定板510和第二固定板520之间的运动方向更精确,进而使第二压铆头320相对于第二固定板520滑动时,第二固定板520可起到引导第二压铆头320运动方向的作用,提高第二压铆头320的压铆效果。
进一步地,在压铆前,弹簧被压缩,压铆后,弹簧释放以带动第二压铆头320脱离第二通孔121,便于铆接完成后铆接件100的移动和抓取。
优选地,所述动力机构400包括驱动气缸,其与所述第一压铆头310相连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压铆头310朝向/背离所述套筒200方向运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前舱管状结构件的压铆装置,包括一种双边铆接结构。
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主要针对的是管状的铆接件100,其具有相对设置两个待铆接端(即第一端板110和第二端板120),若对两个端部单独依次铆接,具有诸多如背景技术中的缺陷,因而,设计本申请中的压铆装置,提高压铆效率和压铆质量,同时节约成本。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铆接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端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
套筒,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且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相接,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相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半径均小于所述套筒的内径;
压铆机构,包括第一压铆头和第二压铆头,所述第一压铆头处于所述第一端板远离所述第二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压铆头处于所述第二端板远离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压铆头和第二压铆头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套筒的内径,且均大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内径;
动力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压铆头远离所述第二压铆头的一侧,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压铆头沿其朝向或背离第一通孔方向运动;
弹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压铆头远离所述第一压铆头的一侧,动力机构带动第一压铆头运动以压缩或释放所述弹性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均开设有多个缺口,所述第一压铆头和所述第二压铆头均设有多个凸起;当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运动时,所述凸起与所述缺口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深度由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朝向所述套筒方向逐渐减小形成第一引导斜面;所述凸起的厚度由所述第一压铆头/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套筒方向逐渐减小形成第二引导斜面;当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运动时,所述第一引导斜面与所述第二引导斜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分别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四个缺口,所述第一压铆头与所述第二压铆头分别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四个凸起,且四个所述缺口与四个所述凸起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缺口之间具有形变部,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套筒方向运动可带动所述形变部朝向套筒方向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铆头与所述第二压铆头靠近所述套筒的一端均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外径由所述第一压铆头/所述第二压铆头朝向所述套筒方向逐渐减小形成导向斜面,且所述导向部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1-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朝向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导柱,所述第二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导套,所述导柱与所述导套可滑动连接;弹簧,其套设在所述导柱上,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套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铆头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压铆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且所述第二压铆头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边铆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驱动气缸,其与所述第一压铆头相连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压铆头朝向/背离所述套筒方向运动。
10.一种用于汽车前舱管状结构件的压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边铆接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