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舱及开关舱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79


本发明专利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动推杆的无人机舱以及该舱的水平开关舱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机场助力无人机,使无人机的使用场景不断丰富。开关舱系统是无人机场的重要组成部件,开关舱系统的稳定大大提高了无人机场的整体性能。

目前,大多数无人机舱及开关舱方法为翼展式、连杆式等,其开舱方法较为复杂、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无人机舱,其能够实现舱门的水平开关,稳定性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人机舱,包括舱体、位于所述舱体上方的舱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舱门相对于所述舱体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舱体包括舱体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上的舱体面板,所述舱门包括舱门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舱门框架上的舱门面板,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和舱门框架之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舱门框架上,所述推杆用于驱动所述舱门水平移动,快速开启无人机起飞的上方空间。推杆采用电动推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舱门框架上的转接座、固定在所述推杆端部的固定座以及用于将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推杆端部的柱销。即一个推杆的两端部均通过柱销连接有固定座,其中一个固定座固定在舱体框架的顶部,另一个固定座通过转接座固定在舱门框架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座固定在舱门框架远离舱体的一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转接座包括底板和两个相对的侧板,其中底板的一面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另一面的两侧部固定在所述舱门框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舱门框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横梁、纵梁和立梁,所述纵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舱门的移动方向相同。通过相互垂直的横梁、纵梁以及立梁,在控制舱门框架重量以方便开合的同时保证了框架的整体稳固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包括用于对所述舱门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滑轨,所述滑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舱体框架上,所述滑轨的另一侧安装于所述舱门框架上,所述滑轨包括相互配合的多节导轨。通过设置多个导轨形成的导向机构,对舱门的移动进行限位,保证了舱门开关时候的稳定性,使得舱门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开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滑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节导轨、第二节导轨和第三节导轨,所述第二节导轨位于所述第一节导轨和第三节导轨之间,所述第一节导轨或第三节导轨中的其中一个安装于所述舱体框架上,所述第一节导轨或第三节导轨中的剩余一个安装于所述舱门框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位于同一水平平面内,所述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纵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且垂直于所述横梁;所述立梁位于所述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转接座安装在远离舱体一侧的立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舱门框架上还设置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包括加强立梁和加强纵梁,所述加强立梁设置在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之间,所述加强纵梁设置在两个纵梁之间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位于同一根所述纵梁下方的两根立梁之间还设置有安装梁,所述安装梁与所述纵梁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安装梁用于安装所述滑轨。将滑轨和推杆设置的距离相互靠近,保证滑轨和推杆运动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保证了舱门开关时的平稳。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立梁向下延伸至与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部分重合以用于实现密封,同时对舱门合舱时的位置进行了限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面,所述舱体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所述舱门框架和对应的舱门面板,每个所述舱门框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两个所述舱门框架移动以实现舱门的开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如上所述的无人机舱的水平开关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启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中的推杆推动所述舱门相对于所述舱体水平向外移动,实现开舱;无人机落入舱体后,所述驱动机构中的推杆缩回带动所述舱门相对于所述舱体水平向内移动,实现关舱。通过在舱体框架和舱门框架之间设置推杆,能够实现舱门的水平开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的无人机舱,通过在舱体框架和舱门框架之间设置推杆,能够实现舱门的水平开合,无人机舱整体的组成结构简单、成本低且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无人机舱关舱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无人机舱开舱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无人机舱开舱时去除舱门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无人机舱的导向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舱体-1,舱门-2,驱动机构-3,推杆-31,转接座-32,固定座-33,导向机构-4,第一节导轨-41,第二节导轨-42,第三节导轨-43,舱体框架-51,舱体面板-52,舱门框架-61,舱门面板-62,纵梁-71,立梁-72,安装梁-73,第一横梁-81,第二横梁-82,第三横梁-83,加强立梁-91,加强纵梁-9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附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无人机舱包括舱体1、位于舱体1上方的舱门2、用于驱动舱门2相对于舱体1移动的驱动机构3以及用于对舱门2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4。舱体1包括舱体框架51以及设置在舱体框架51上的舱体面板52,舱门2包括舱门框架61以及设置在舱门框架61上的舱门面板62。本实施例中舱体1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舱门框架61和对应的舱门面板62,每个舱门框架61的两侧均设置有驱动机构3和导向机构4,两个舱门框架61移动以实现舱门2的开合。两个舱门面板62的顶板倾斜设置,相互靠近的一端高度较高,相互远离的一端高度较低。

如图2-5所示,驱动机构3设置在舱体框架51的顶部和舱门框架61之间,驱动机构3包括推杆31、固定在舱门框架61上的转接座32、固定在推杆31端部的固定座33以及用于将固定座33固定在推杆31端部的柱销,推杆31的一端连接在舱体框架51的顶部,推杆31的另一端连接在舱门框架61上,推杆31用于驱动舱门2的水平移动。本实施例中的推杆31采用电动推杆31。如图3-5所示,一个推杆31的两端部均通过柱销连接有固定座33,其中一个固定座33固定在舱体框架51的顶部,另一个固定座33通过转接座32固定在舱门框架61上,且转接座32固定在舱门框架61远离舱体1的一侧上。

如图5所示,导向机构4包括滑轨,滑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节导轨41、第二节导轨42和第三节导轨43,第二节导轨42位于第一节导轨41和第三节导轨43之间,第一节导轨41安装于舱体框架51上,第三节导轨43安装于舱门框架61上。滑轨的一侧与舱体框架51连接,滑轨的另一侧与舱门框架61连接,通过设置多个导轨形成的导向机构4,对舱门2的移动进行限位,保证了舱门2开关时候的稳定性,使得舱门2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开合。

如图3和4所示,舱门框架61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横梁、纵梁71、立梁72、加强梁和用于安装滑轨的安装梁73,纵梁71的延伸方向与舱门2的移动方向相同。通过相互垂直的横梁、纵梁71以及立梁72,在控制舱门框架61重量以方便开合的同时保证了框架的整体稳固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横梁包括第一横梁81、第二横梁82和第三横梁83,第一横梁81和第二横梁82位于同一水平平面内,第二横梁82和第三横梁83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纵梁71位于第一横梁81和第二横梁82之间且垂直于横梁;立梁72位于横梁和纵梁71的连接处。转接座32安装在远离舱体1一侧的立梁72上。加强梁包括加强立梁91和加强纵梁92,加强立梁91设置在第二横梁82和第三横梁83之间的中间位置,加强纵梁92设置在两个纵梁71之间的中间位置。安装梁73位于同一根纵梁71下方的两根立梁72之间,安装梁73与纵梁71的设置方向一致。将滑轨和推杆31设置的距离相互靠近,保证滑轨和推杆31运动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保证了舱门2开关时的平稳。如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梁72向下延伸至与舱体框架51的顶部部分重合以用于实现密封,同时对舱门2合舱时的位置进行了限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舱门框架61的稳固性以及舱门2开合时的平稳性,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横梁82和第三横梁83的两个端部之间设置了两组立梁72,每组两根。同时,本实施例中的转接座32包括底板和两个相对的侧板,其中底板的一面与固定座33固定连接,底板的另一面的两侧部分别固定在一组的两根立梁72上。底板上的两个立板位于一组的两根立梁72之间,两个侧板的外距离与一组两根立梁72的内距离相同以将侧板固定在立梁72上,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推杆的力垂直作用于转接座的底板上,加强了舱门水平开合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了框架中各部件的连接,提升了稳固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1的无人机舱的水平开关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启动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中的推杆31推动舱门2相对于舱体1水平向外移动,实现开舱;无人机落入舱体1后,驱动机构3中的推杆31缩回带动舱门2相对于舱体1水平向内移动,实现关舱。通过在舱体框架51和舱门框架61之间设置推杆31,能够实现舱门2的水平开合。

在本实施例中,无人机舱的水平开关舱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当舱外的无人机需要落入舱体1,或舱体1内的无人机需要飞出舱体1时,驱动机构3启动,推杆31向外伸出,推动舱门框架61向外移动,带动舱门2相对于舱体1水平向外移动,实现开舱。

2)当舱外的无人机完全落入舱体1,或舱体1内的无人机完全飞出舱体1时,再次启动驱动机构3,推杆31向内缩回,带动舱门框架61向外移动,进而带动舱门2相对于舱体1水平向内移动,实现关舱。

舱门的水平开合不仅能够增加装置的整体稳固性和和开合过程的稳定性,且相对于其他的开合方式,水平开合能够有效减少开合的等待时间以及开合所要占用的空间。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无人机舱,包括舱体、位于所述舱体上方的舱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舱门相对于所述舱体移动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包括舱体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上的舱体面板,所述舱门包括舱门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舱门框架上的舱门面板,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和舱门框架之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杆、固定在所述舱门框架上的转接座、固定在所述推杆端部的固定座以及用于将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推杆端部的柱销,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舱门框架上,所述推杆用于驱动所述舱门水平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包括底板和两个相对的侧板,其中底板的一面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另一面的两侧部固定在所述舱门框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门框架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横梁、纵梁和立梁,所述纵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舱门的移动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所述舱门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滑轨,所述滑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舱体框架上,所述滑轨的另一侧安装于所述舱门框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节导轨、第二节导轨和第三节导轨,所述第二节导轨位于所述第一节导轨和第三节导轨之间,所述第一节导轨或第三节导轨中的其中一个安装于所述舱体框架上,所述第一节导轨或第三节导轨中的剩余一个安装于所述舱门框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位于同一水平平面内,所述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纵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且垂直于所述横梁;所述立梁位于所述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根所述纵梁下方的两根立梁之间还设置有安装梁,所述安装梁与所述纵梁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安装梁用于安装所述滑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梁向下延伸至与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部分重合以用于实现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的顶部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所述舱门框架和对应的舱门面板,每个所述舱门框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两个所述舱门框架移动以实现舱门的开合。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无人机舱的水平开关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启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中的推杆推动所述舱门相对于所述舱体水平向外移动,实现开舱;无人机落入舱体后,所述驱动机构中的推杆缩回带动所述舱门相对于所述舱体水平向内移动,实现关舱。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人机舱,包括舱体、位于所述舱体上方的舱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舱门相对于所述舱体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舱体包括舱体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上的舱体面板,所述舱门包括舱门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舱门框上的舱门面板,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和舱门框架之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舱体框架的顶部,所述推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舱门框架上,所述推杆用于驱动所述舱门水平移动。推杆采用电动推杆。本发明的无人机舱,通过在舱体框架和舱门框架之间设置推杆,能够实现舱门的水平开合,无人机舱整体的组成结构简单、成本低且稳定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孟亚辉;艾德文;黄俊;余美玲;张健;邱力;董林;许国兵;肖巍巍;陆海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14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51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