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扳边机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64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体扳边设备,特别是一种扳边机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管体在与面板进行钎焊连接时,通常要在管体的端部设置扳边,以增加与面板之间的连接面积,进而增加连接强度,并且管体要与钎料之间连接,使得管体通过钎料与面板钎焊连接。以及管体和面板钎焊连接时,需要置于钎焊炉内进行,由于是高温钎焊,若管体是不锈钢管体,则容易在高温环境下氧化,且管体容易受热膨胀,因此还需要度管体就进行打孔。为了实现上述操作,就需要设计一种对管体进行连续性加工的自动化设备,包括上料、打孔、扳边、扣钎料、检测和输出等,这需要对上述各工序一气呵成,使管体进入设备后,要保证管体的两端扳边并扣钎料后输出。

目前,现有技术中还未出现对管体进行整套工序加工的设备,大多都是分开操作,如在一个设备上对管体进行扳边,在另一个设备上对管体进行扣料等,这就需要对管体进行多次转接,会大大增加工作时间,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另外,现有的输送装置只是将管体置于其上进行输送,不能对管体进行夹持固定,很容易在输送过程中使管体产生移动,不能保证相邻管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管体无法与设备的模具等对准,可靠性和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可靠性和稳定性高,工作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扳边机及其工作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之一种扳边机,包括上料装置、平台以及设于平台上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对管体的端部进行扳边的管体扳边装置、用于对扳边后的管体进行扣料的管体扣料装置以及用于检测管体是否扣料的成品检验装置。

进一步,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链,输送链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夹持管体的夹持器;所述夹持器包括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抓手,所述抓手为弯折结构,抓手的弯折部分通过弹簧控制其移动,通过弹簧力将管体夹持。

进一步,所述上料装置与输送装置之间设有上料机械手。

进一步,所述管体扳边装置包括设于输送装置两侧的定位模具和扳边模具;所述定位模具用于将管体固定;扳边模具用于将管体的端部压出扳边。

进一步,所述管体扣料装置包括用于缠绕料带的料盘、用于引导料盘上的料带走向的导向槽、用于带动导向槽上的料带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夹持机构、用于将移动至目标位置的料带进行裁剪的裁剪机构、用于夹持裁剪下的料体的取料机构、以及用于将料体扣在管体扳边侧固定的扣合机构。

进一步,所述取料机构包括取料机械手,取料机械手将取出的料体旋转至与管体相同的方向,并将料体送至过渡变距机构,料体包括至少一个钎料圈,通过过渡变距机构将钎料圈的间距与相邻管体之间的间距一致。

进一步,所述料盘与导向槽之间设有料带感应传感器,用于检测料带是否上料以及料带是否扯紧,所述料带从料带感应传感器的下方通过。

进一步,所述成品检验装置包括设于输出机构上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检测管体端部是否扣料的色差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部的后方设有剔除部。

进一步,所述管体扳边装置的前侧还设有打孔装置。

本发明之一种扳边机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上料:将管体置于上料装置内,经上料装置输出并移送至输送装置上,由输送装置夹持管体向前输送;

s2:打孔:在管体靠近端部的位置打孔;

s3:一次扳边:将管体输送至管体扳边装置侧,对管体进行定位并压出45~55°的扳边;

s4:二次扳边:对管体进行定位并压出90°的扳边,使扳边最终垂直于管体;

s5:扣料:将扳边后的管体输送至管体扣料装置侧进行定位,对料带进行裁剪,形成料体,将料体扣紧在管体的扳边侧;

s6:检测:对扣料后的管体进行输出,并在输出过程中进行扣料检测,若检测出管体的端部未扣设料体,则剔除,若检测到管体的端部扣设料体,则输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输送装置,并在输送装置的侧面设置打孔、扳边、扣料、检测装置,能够一次性自动完成管体的上料、打孔、扳边、扣料、输出这一整套工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2)通过设置输送装置,且输送装置上设有夹持器,能够保证管体在输送过程中不会掉落,大大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通过设置打孔装置,能够对管体进行打孔,便于管体与面板进行钎焊时,能够充入还原气体,防止管体在高温钎焊环境下氧化;以及用于排出管体内部多余的气体,防止其受压变形;

(4)通过设置导向槽,且导向槽包括倾斜设置的通道,既能够引导料带的路径,且保证料带的稳固性,又可在导向槽的背面设置其他机构,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占用场地小;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夹持机构、裁剪机构和第二升降夹持机构,能够带动从导向槽延伸出的料圈进行移动,移动至裁剪机构侧剪断,而剪断的钎料圈被第二升降夹持机构夹持送入扣合机构,通过连续操作,完成料带的移动、剪断和钎料圈的输送,实现智能化操作,结构简单、紧凑,工作效率高;通过设置定位机构,能够防止料带在裁剪时晃动,大大提高裁剪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扣合机构,能够将钎料圈扣紧在管体上,防止管体在输送过程中钎料圈从管体上脱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通过设置料带感应传感器,且将料带感应传感器设于料带的上方,既能检测料带是否进入导向槽,有能判断料带是否扯紧,从而使料带保持松弛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输送装置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管体扣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导向槽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料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钎料圈扣合于管体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管体扣料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上料装置;2.平台;3.输送装置;4.第一扳边机构;5.第二扳边机构;6.管体扣料装置;7.管体;8.上料机械手;9.料带;10.成品检验装置;

11.机体;12.进料仓;13.层板;14.输送平台;15.推料缸;16.储料仓;121.底板;131.固定板;132.升降板;

31.输送链;32.夹持器;

61.料盘;62.导向槽;63.第一升降夹持机构;64.裁剪机构;65.扣合机构;66.连接板;67.定位孔;68.长孔;69.料带感应传感器;611.送料电机;621.通道;622.封闭槽口;631.直线滑台;632.第一升降气缸;633.手指气缸;651.移载主体;652.移载气缸;653.扣合气缸;661.定位机构;

91.钎料圈;92.连接筋;911.凸起;912.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扳边机,包括上料装置1、平台2以及设于平台2上的输送装置3;所述输送装置3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对管体7的端部进行扳边的管体扳边装置、用于对扳边后的管体进行扣料的管体扣料装置6以及用于检测管体是否扣料的成品检验装置10。其中,管体扳边装置包括第一扳边机构4和第二扳边机构5。

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输送装置,并在输送装置的侧面设置扳边、扣料、检测装置,能够一次性自动完成管体的上料、扳边、扣料、输出这一整套工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料装置1包括机体11,所述机体11上设有进料仓12和呈阶梯状布置的至少两个层板13;所述层板13包括固定板131和升降板132,所述升降板132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其上下移动,使管体沿阶梯状的层板逐步抬升至顶部的层板13并输出。其中,升降板132通过执行机构带动其上下移动,使管体7沿阶梯状的层板逐步输出。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阶梯状布置的层板,且经层板的升降板上升,能够将管体一步步输出,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复杂结构,如机械手等。

本实施例优选设置至少四个层板13,底部的层板13与进料仓12连接,顶部的层板13与输送平台14连接,其中输送平台14与顶部层板也形成阶梯状结构。其中,底部的层板仅设置升降板132,不设置固定板,这样便于进料仓12内的管体7直接滑至升降板132上,升至第二层进行运输。其它层板的固定板131设于外侧,升降板132设于内侧,这样便于将管体7逐步移至输送平台14上。

进料仓12的底板121倾斜设置,且向位于底部层板的升降板侧倾斜。这样,进入进料仓12的管体7能够沿底板121滑至底部层板13的升降板侧,再经升降板132将管体逐步向上传递。固定板131和升降板132均倾斜设置,各板的高侧对应管体移入,低侧对应管体移出。这样,管体7会沿升降板132的高侧滑至低侧,再进入下一层的固定板131,然后从固定板131的高侧滑至低侧,此时倚靠在该层层板的正在上升的升降板132上,当升降板132下降至与管体相应的位置处后,该管体7会自动落入该升降板上,再次控制升降板上升,从而实现管体的逐层输出。其中,固定板131和升降板132的倾斜角度不大于25°,优选为10°。若角度太小,则不易顺畅滑落,若角度太大,则容易在升降板132下降的过程中沿升降板132滑出。升降板132的宽度与管体7的外径相匹配。这样,在升降板132传送管体7的过程中,升降板132的长度方向上可以传送多个管体,例如升降板上有一排管体或者至少一个管体,在宽度方向上只能容纳一个管体。

执行机构统一控制所有升降板132同时进行上下移动。执行机构优选为升降气缸,所有升降板同时经安装板连接于升降气缸的活塞端,经活塞端带动安装板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升降板动作,即所有的升降板共同上升和下降,而不是单个动作,这样能够保证管体有序的逐层输出。

顶部的层板经升降板132上升将管体5输送至输送平台,输送平台连接管体储料仓,输送平台14的一侧设有推料缸15,推料缸15为气缸,朝向管体5设置,经推料缸15推动管体,使管体沿管体储料仓16下滑至上料机械手8侧停下。上料机械手8至少有两个抓手,可通过抓取至少两个管体7,将抓取的管体置于输送装置上。其中,输送装置3设于储料仓16的侧面,上料机械手8的抓手与输送装置的工位位置相对应,能够将储料仓16的管体抓取后平移送至机械装置3的工位上。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3采用电机 分割器和输送链的传送结构形式,输送链31的链条为三工位一组间歇步进。输送链31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夹持管体的夹持器32,即输送链的中部设有缝隙,夹持器固定于缝隙间。每个夹持器32均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抓手,抓手为弯折结构,抓手的弯折部分通过弹簧控制其移动,通过弹簧力将管体夹持。其中,抓手在夹持管体的位置为柔性材质,以防止损伤管体。本实施例中,夹持器32夹持管体的中部,且管体5横向设置,管体5的两端外露,以便于对两端进行扳边。

本实施例中,管体扳边装置的前侧还设有打孔装置,用于对管体在靠近端部不大于1/3的位置进行打孔,其中孔径不大于2mm。通过打孔,便于管体与面板进行钎焊时,能够充入还原气体,防止管体在高温钎焊环境下氧化;以及用于排出管体内部多余的气体,防止其受压变形。其中,管端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小孔。打孔后的管体由输送装置输送至管体扳边装置侧。

本实施例中,管体扳边装置包括设于输送装置两侧的定位模具和扳边模具;所述定位模具用于将管体固定;扳边模具用于将管体的端部压出扳边。具体地,管体扳边装置包括第一扳边机构和第二扳边机构,第一扳边机构包括用于固定管体的第一定位模具和用于将管体的端部压出第一扳边的第一扳边模具,第二扳边机构包括用于对带第一扳边的管体进行固定的第二定位模具以及用于对管体再次冲压形成第二扳边的第二扳边模具;所述第一定位模具和第二定位部均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管体设于上下模具合模后所形成的凹腔内。其中管体的长度大于输送链和模具的宽度之和,使得管体被夹持器夹住后,其两端从模具处延伸出,能够便于扳边。其中,管体的两侧均设有定位模具,每个定位模具均设有上模具和下模具,上下模具将管体卡在其合模后的凹腔内固定,然后位于输送装置和定位模具外侧的扳边模具则对管体的端部进行扳边,且管体的两端均设有扳边模具,可同时对管体的两端进行一次扳边,扳边角度优选为50°。其中上下模具合模后带有三个凹腔,扳边模具带有三个增压缸,可同时对三个管体同时进行扳边,且输送链也是三工位一组间歇步进,因此,定位模具和扳边模具所加工的管体数量与输送链间歇步进的工位数量要保持一致。一次扳边后,则由输送链继续输送管体至第二扳边机构侧进行二次扳边,直至扳边至90°,使得扳边与管体的端部平齐。其中,第二扳边机构与第一扳边结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管体扣料装置6包括用于缠绕料带的料盘61、用于引导料盘61上的料带9走向的导向槽62、用于带动导向槽62上的料带9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夹持机构63、用于将移动至目标位置的料带进行裁剪的裁剪机构64、用于夹持裁剪下的料体的取料机构、以及用于将料体扣在管体扳边侧固定的扣合机构65。

本实施例的管体扣料装置6的数量有两个,两个管体扣料装置6分别设于输送装置3的两侧,且两个管体扣料装置6错开设置,这样,管体5先经过一管体扣料装置对其一端进行扣料,再经过另一管体扣料装置对其另一端进行扣料,从而完成管体两端的扣料。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料盘61,能够使料带9缠绕在料盘61上,且料盘61的中心连接送料电机611,由送料电机611控制料盘61转动进行送料。其中,料盘61设于导向槽62的一侧,且料盘61与导向槽62之间设有料带感应传感器69,用于检测料带是否上料以及料带是否扯紧,料带9从料带感应传感器69的下方通过。之所以要从料带感应传感器10的下方通过,而不是上方,是为了检测到料带是否扯紧,即现有的感应传感器通常只能检测是否上料,而本发明还能检测出是否扯紧,因为料带一旦扯紧,就容易扯断料带,导致工序操作暂停,从而降低工作效率,本实施例通过将料带感应传感器69设于料带9的上方,当料带扯紧后,就会碰触到料带感应传感器,由于料带9为金属钎料,容易与传感器的外壳之间造成短路,从而检测到料带扯紧,进而控制料盘转动或者提高转动速度以使料带保持松弛状态。

如图8~图10所示:料带9优选为钎料,通过扣压在管体7上,便于管体7与其它工件之间钎焊连接,无需额外铺设钎料。料带9包括多个连成一体的钎料圈91,钎料圈91包括沿孔延伸出的凸起911和设置于钎料圈边缘的限位部912,其中限位部为条形凸起结构;扣合机构65将裁剪下的钎料圈91的凸起911插入管体7内,并将限位部912弯折扣在管体7上。料带9为长条形,各钎料圈91之间通过连接筋92连接,通过在连接筋92位置进行裁剪,实现至少一个钎料圈91的剪裁。

通过设置导向槽61,能够稳固料带,且引导料带从料盘延伸出后沿导向槽顺延至第一升降夹持机构侧。其中,导向槽61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设置的通道621,通道上设有封闭槽口622,料带9能够从封闭槽口622的始端穿入,末端穿出。通道621的顶部呈弧形,通道从底部向顶部倾斜延伸,使得料带沿通道的底部向顶部延伸,且穿过顶部向下延伸至第一升降夹持机构侧,在第一升降夹持机构侧对准位置进行定位。

通道621从顶部向底部延伸那一面设有连接板66,连接板66的背面设有定位机构661。连接板66在与定位机构66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定位孔67,定位机构661能够沿定位孔67伸出插入料带9的钎料圈内进行定位。其中,定位机构优选为定位气缸,定位气缸通过伸入定位孔67插入钎料圈91内,来实现定位,使得料带在裁剪时不易晃动。

第一升降夹持机构63设于连接板66的正面,连接板66在与第一升降夹持机构6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长孔68,使得第一升降夹持机构63穿过长孔68抓取料带并带动其移动。第一升降夹持机构63包括直线滑台631,直线滑台的滑块连接第一升降气缸632,第一升降气缸632连接两个手指气缸633,手指气缸633连接的抓手分别能够抓取通道上的料带9。

裁剪机构64设于第一升降夹持机构63的下方,包括裁剪气缸和刀片,通过裁剪气缸控制刀片动作,来裁剪料带。

取料机构包括取料机械手,取料机械手将取出的料体旋转至与管体相同的方向,并将料体送至过渡变距机构,料体包括至少一个钎料圈,通过过渡变距机构将钎料圈的间距与相邻管体之间的间距一致。例如:料带通过第一升降夹持机构送入裁剪机构进行裁剪(一次裁剪3个),裁剪后由取料机械手取出,并旋转90°,送至过渡变距机构,过渡变距机构拉开3个钎料圈的间距使其和链条工位间距一致,以便于扣入管体。本实施例中,取料机械手采用伺服驱动的ppu机械手,速度快,精度高,使用寿命长,持久耐用不出故障。

扣合机构65包括用于将裁剪下的钎料圈的凸起插入管体内的水平移动部和用于将钎料圈的限位部扣合在管体上的扣合部。其中水平移动部优选为移载气缸652和移载主体651,移载主体651的前端设有夹持部,能够抓取钎料圈,将钎料圈插入管体内。移载主体651上设有扣合部。扣合部包括扣紧抓手,扣紧抓手的数量与钎料圈上的限位部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移载主体651通过连接件连接扣合气缸653,移载气缸652带动扣合气缸653和移载主体651前后移动。扣合气缸243控制扣紧抓手动作来将限位部扣紧在管体5的边沿。其中,扣紧抓手的前端设有压头,压头与钎料圈91之间的夹角优选设计成30°~75°,这样,通过压头将扳边压弯后,由于压头倾斜设置,就能将扳边进一步扣紧在管体上,大大降低不合格率。否则钎料圈会从管体上脱落,导致管体需重返上一工序继续扣钎料圈,这样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向槽,既能够引导料带的路径,且保证料带的稳固性,又可在导向槽上设置其他机构,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占用场地小;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夹持机构、裁剪机构和取料机构,能够带动从导向槽延伸出的料圈进行移动,移动至裁剪机构侧剪断,而剪断的钎料圈被取料机构夹持送入扣合机构,通过连续操作,完成料带的移动、剪断和钎料圈的输送,实现智能化操作,结构简单、紧凑,工作效率高。

本实施例中,成品检验装置10包括设于输出机构上的支架,支架上设有用于检测管体端部是否扣料的色差检测传感器;检测部的后方设有剔除部。通过设置色差检测传感器,能够检测管体的端部是否扣设有钎料圈,若没有,说明钎料圈已经从管体上脱落,产品不合格,则沿剔除部剔除。本实施例的管体与钎料圈存在色差,如管体为不锈钢材质,钎料圈为铜箔,由于钎料的颜色与空心管颜色不一样,即管体为银白色,铜箔为黄色,因此,通过色差检测传感器,只要检测到颜色不一致,则说明管体上套设有钎料圈;若检测到始终是一种颜色,则说明管体的一端没有套设钎料圈,即钎料圈套设后在输送过程中产生脱落现象,又或钎料圈在套设过程中没有套设成功。其中,完成扣料的管体由机械手抓至接料槽出料,未完成扣料的管体由输送链输送至下端出料口并脱落。

本实施例一种扳边机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上料:将管体置于上料装置内,经上料装置输出并移送至输送装置上,由输送装置夹持管体向前输送。

具体地,将若干个空心的管体7置于进料仓12内,管体沿进料仓的底板121滑至底部层板的升降板侧,开启升降气缸,升降气缸带动所有的升降板132统一动作,升降板132先下降,使得进料仓12的管体滑至底层的升降板132上,且管体7是随机进入升降板132上,然后升降板132上升至第二层的固定板131一侧,使得管体沿升降板进入该层的固定板131,再从固定板131的高侧滑至低侧,此时倚靠在该层正在上升的升降板132上,当升降板132下降后,该管体7会自动落入该升降板132上,然后升降板132再次上升至第三层的固定板侧,如此循环输送,而且上部的管体7在向上输送的过程中,底部进料仓12内的管体7也在不断向上输送,同时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输出的管体经顶层的升降板移至输送平台14上,输送平台自动带动管体向前运输,运输至终点位置后,经推料缸15推动管体,使管体沿管体储料仓16下滑至上料机械手8侧停下。由上料机械手8抓取管体将其置于输送装置3的夹持器32上夹持运输。

s102:打孔:在管体靠近端部的位置打孔。

具体地,输送装置的一侧设有管体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管体是否置于输送链上;若检测到管体在输送链上时,则输送链将管体运输至打孔装置侧,通过打孔装置对管体的两侧进行打孔,孔的位置距离管体的端部优选为10mm,孔径优选为0.3mm。若孔径太大,则会降低管体的强度。

s103:一次扳边:当检测到输送装置上的管体时,输送装置将管体输送至管体扳边装置侧,对管体进行定位并压出45~55°的扳边。

具体地,输送装置将管体送至第一定位模具侧,管体被夹持器夹住后,其两端延伸出,分别被第一定位模具定位,每个定位模具均设有上模具和下模具,上下模具将管体卡在其合模后的凹腔内固定,管体的两端还从第一定位模具延伸出,由位于输送装置和定位模具外侧的第一扳边模具对管体的端部进行一次扳边,扳边角度优选为50°。

s104:二次扳边:对管体进行定位并压出90°的扳边,使扳边最终垂直于管体。

具体地,输送装置将管体送至第二定位模具侧,由第二定位模具管体对进行定位,并由第二扳边模具对管体的端部进行二次扳边,扳边角度为90°,使得扳边与管体的端部平齐。

s105:扣料:输送装置将扳边后的管体输送至管体扣料装置侧进行定位,对料带进行裁剪,形成料体,将料体扣紧在管体的扳边侧。

具体地,将料带9从料盘中引出,进入导向槽21的通道211内,料带沿通道延伸,并从通道的封闭槽口212一端穿入,另一端穿出,在定位机构和第一升降夹持机构侧对准定位。第一升降夹持机构22带动料带向下移动,待移动至裁剪机构23的目标位置时,定位气缸动作,插入料带的其中一个钎料圈内,以固定钎料圈251,防止裁剪时钎料圈产生晃动,然后裁剪机构23对料带进行裁剪,剪下三个钎料圈,在裁剪的同时,取料机械手夹持钎料圈并旋转至与管体相同的方向,将料体送至过渡变距机构,通过过渡变距机构将钎料圈的间距与相邻管体之间的间距一致,通过扣合机构24将三个钎料圈的凸起2511同时插入三个管体5内,并将每个钎料圈的限位部2512弯折扣合在相应管体5的扳边上,完成管体一端的钎料圈的固定。然后再有输送装置将管体输送至下一个管体扣料装置侧,对管体的另一端进行扣料操作,直至管体的两端均被扣设钎料圈。

s106:检测:对扣料后的管体进行输出,并在输出过程中进行扣料检测,若检测出管体的端部未扣设料体,则剔除,若检测到管体的端部扣设料体,则输出。

具体地,在管体的输出过程中进行扣料检测,若色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颜色不一致,则管体合格,由机械手抓至接料槽出料;若色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颜色一致,则说明管体的端部未扣设钎料圈,则由输送装置输送至下端出料口并脱落。


技术特征:

1.一种扳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平台以及设于平台上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对管体的端部进行扳边的管体扳边装置、用于对扳边后的管体进行扣料的管体扣料装置以及用于检测管体是否扣料的成品检验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链,输送链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夹持管体的夹持器;所述夹持器包括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抓手,所述抓手为弯折结构,抓手的弯折部分通过弹簧控制其移动,通过弹簧力将管体夹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与输送装置之间设有上料机械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扳边装置包括设于输送装置两侧的定位模具和扳边模具;所述定位模具用于将管体固定;扳边模具用于将管体的端部压出扳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扣料装置包括用于缠绕料带的料盘、用于引导料盘上的料带走向的导向槽、用于带动导向槽上的料带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夹持机构、用于将移动至目标位置的料带进行裁剪的裁剪机构、用于夹持裁剪下的料体的取料机构、以及用于将料体扣在管体扳边侧固定的扣合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机构包括取料机械手,取料机械手将取出的料体旋转至与管体相同的方向,并将料体送至过渡变距机构,料体包括至少一个钎料圈,通过过渡变距机构将钎料圈的间距与相邻管体之间的间距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盘与导向槽之间设有料带感应传感器,用于检测料带是否上料以及料带是否扯紧,所述料带从料带感应传感器的下方通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品检验装置包括设于输出机构上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检测管体端部是否扣料的色差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部的后方设有剔除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扳边装置的前侧还设有打孔装置。

10.一种扳边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上料:将管体置于上料装置内,经上料装置输出并移送至输送装置上,由输送装置夹持管体向前输送;

s2:打孔:在管体靠近端部的位置打孔;

s3:一次扳边:将管体输送至管体扳边装置侧,对管体进行定位并压出45~55°的扳边;

s4:二次扳边:对管体进行定位并压出90°的扳边,使扳边最终垂直于管体;

s5:扣料:将扳边后的管体输送至管体扣料装置侧进行定位,对料带进行裁剪,形成料体,将料体扣紧在管体的扳边侧;

s6:检测:对扣料后的管体进行输出,并在输出过程中进行扣料检测,若检测出管体的端部未扣设料体,则剔除,若检测到管体的端部扣设料体,则输出。

技术总结
一种扳边机及其工作方法,其中扳边机包括上料装置、平台以及设于平台上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对管体的端部进行扳边的管体扳边装置、用于对扳边后的管体进行扣料的管体扣料装置以及用于检测管体是否扣料的成品检验装置。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扳边机的工作方法。本发明通过设置输送装置,并在输送装置的侧面设置打孔、扳边、扣料、检测装置,能够一次性自动完成管体的上料、打孔、扳边、扣料、输出这一整套工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陈榆;徐国新;吴红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52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