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而在建筑施工时,经常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浇注,浇注各种工程构件,而在浇注时需要使用模板来确定混凝土浇注的形状,由于浇注出的混凝土构件体积较大,重量较重,而模板的支撑性较差,因此在混凝土浇注时,还需要搭建支模架来支撑模板,来确保混凝土浇注的顺利进行。
现有的可拓展支模架在使用时,支模架通常只能对模板底部进行支撑,需要对侧边立着的模板进行支撑时,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支模架,或使用额外的辅助支架,这样在施工时,需要额外准备其他类型的支模架或辅助支架,不利于节约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有插块,限位槽可以限制插块转动,使支撑杆保持竖直,对模板底部进行支撑,可以向上移动支撑杆,将插块移动到插槽内,然后可以转动支撑杆,使支撑杆倾斜,这时支撑杆可以对模板侧面进行支撑,不需要额外准备其他类型的支模架或辅助支架,有利于节约施工成本,便于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包括若干支撑模块与若干连接杆,所述支撑模块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机构,且相邻两个支撑模块位于同一高度的连接机构分别与同一个连接杆的两端活动卡接,可以通过连接杆将相邻两个支撑模块相互连接,所述支撑杆顶面与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位于支撑杆顶部的固定块顶面设置有顶板,顶板可以与模板的侧面或底部接触,对模板进行支撑,且位于支撑杆底部的固定块底面设置有底座机构,底座机构可以对支撑杆进行支撑,所述固定块两个侧面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顶板底面与相邻固定板顶面固定连接,且底座机构与相邻固定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侧面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侧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块侧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限位槽滑动连接的插块,限位槽可以限制插块转动,这样可以使支撑杆保持竖直状态,便于对模板底部进行支撑,所述转动槽内侧面转动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侧面对应相邻插块开设有插槽,可以将插块移动到插槽内,然后可以转动固定块,使支撑杆倾斜,这时支撑杆可以对模板侧面进行支撑,不需要额外准备其他类型的支模架或辅助支架,有利于节约施工成本,便于使用,且倾斜支撑杆较为简单,方便支模架的安装。
进一步在于:所述固定板侧面位于限位槽的一侧开设有半圆槽一,所述插块的弧形侧面开设有半圆槽二,所述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内侧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配套附有螺丝,将插块移动到插槽内,转动固定块后,可以使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对应,这时可以将螺丝旋到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内,螺丝可以将插块与固定板相互固定,且转动槽可以将插块卡在插槽内,这样可以固定支撑杆的角度与高度,固定支撑杆较为简单,便于使用。
进一步在于:所述转动槽内侧面背离限位槽的一侧开设有卡位槽,所述卡位槽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转动块侧面固定连接的卡位块,卡位块可以避免转动块与转动槽脱离,便于使用。
进一步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内侧面与支撑杆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顶面转动连接有与支撑杆侧壁转动连接的转动环,所述固定环外侧壁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顶面与相邻连接杆底面接触,所述连接杆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矩型块,所述连接块顶面开设有与相邻矩型块侧面滑动连接的l型槽,所述转动环侧面对应四个连接块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与相邻矩型块侧面接触的四个抵块,抵块可以将矩型块抵在l型槽内,这样可以将连接杆与连接块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连接杆将相邻两个支撑模块连接,这样有利于增加支模架的稳定性,同时连接杆与连接块的连接较为简单,方便安转支模架,有利于增加安装效率,便于使用。
进一步在于:所述固定环顶面开设有环型槽,所述环型槽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转动环底面固定连接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环型槽之间设置有扭转弹簧,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可以使转动环保持位置不变,从而使抵块的位置不变,使抵块可以保持抵住矩型块的状态。
进一步在于:所述矩型块底面固定连接有与相邻连接块底面接触的挡块,挡块可以避免矩型块向上移动脱离l型槽,这样在不转动抵块时,矩型块将无法脱离l型槽,便于使用。
进一步在于:所述底座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面与相邻固定板底面固定连接,且底板顶面与相邻固定块底面接触,所述底板顶面环形等距开设有三个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侧面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挡板,两个所述挡板相对面滑动连接有与开口槽内侧面接触的侧杆,所述侧杆与挡板顶面均开设有固定孔,挡板可以挡住侧杆的位置,可以将螺钉等穿过固定孔钉在地面上,使底板固定在地面上,螺钉等可以限制侧杆的位置,从而使侧杆对底板进行支撑,有利于增加支模架底部的稳定性,将螺钉等取出后,可以向外侧移动侧杆,然后向上转动侧杆,这样可以减少底座机构占用的空间,方便支模架的收纳。
进一步在于:所述开口槽两个内侧面均开设有滑动槽,所述侧杆两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滑动槽滑动连接的圆块,圆块可以避免侧杆与底板脱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将固定块两个侧面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板,在固定板侧面开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侧面开设有限位槽,固定块侧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限位槽滑动连接的插块,转动槽内侧面转动连接有转动块,转动块侧面对应相邻插块开设有插槽,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有插块,限位槽可以限制插块转动,这样可以限制固定块转动,从而使支撑杆保持竖直,对模板底部进行支撑,可以向上移动支撑杆,将插块移动到插槽内,然后可以转动支撑杆,使支撑杆倾斜,这时支撑杆可以对模板侧面进行支撑,不需要额外准备其他类型的支模架或辅助支架,有利于节约施工成本,便于使用,且倾斜支撑杆较为简单,方便支模架的安装;
2、将固定环外侧壁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在连接杆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矩型块,并在连接块顶面开设有与相邻矩型块侧面滑动连接的l型槽,在转动环侧面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与相邻矩型块侧面接触的四个抵块,通过矩型块与l型槽滑动连接,抵块可以将矩型块卡在l型槽内,这样可以将连接杆与连接块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连接杆将相邻两个支撑模块连接,这样有利于增加支模架的稳定性,同时连接杆与连接块的连接较为简单,方便安转支模架,有利于增加安装效率,便于使用;
3、将底板顶面环形等距开设有三个开口槽,在开口槽侧面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挡板,并在两个挡板相对面滑动连接有与开口槽内侧面接触的侧杆,在侧杆与挡板顶面均开设有固定孔,并在侧杆侧面固定连接有与滑动槽滑动连接的圆块,通过挡板滑动连接有侧杆,可以通过螺钉等穿过固定孔的方式将底板固定在地面上,螺钉可以限制侧杆的位置,这样侧杆可以对底板进行支撑,有利于增加支模架底部的稳定性,将螺钉等取出后,可以向外侧移动侧杆,然后向上转动侧杆,这样可以减少底座机构占用的空间,方便支模架的收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支撑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连接机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的连接环侧视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中的l型槽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的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的固定板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中的底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支撑模块;110、支撑杆;120、连接机构;121、固定环;122、转动环;123、抵块;124、连接块;125、l型槽;126、连接环;127、扭转弹簧;128、环型槽;130、底座机构;131、底板;132、侧杆;133、挡板;134、开口槽;135、滑动槽;136、圆块;140、顶板;150、固定块;151、插块;160、固定板;161、转动块;162、转动槽;163、限位槽;164、卡位槽;165、卡位块;166、插槽;200、连接杆;210、矩型块;220、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9所示,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包括若干支撑模块100与若干连接杆200,支撑模块100包括支撑杆110,支撑杆110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机构120,且相邻两个支撑模块100位于同一高度的连接机构120分别与同一个连接杆200的两端活动卡接,可以通过连接杆200将相邻两个支撑模块100相互连接,支撑杆110顶面与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50,位于支撑杆110顶部的固定块150顶面设置有顶板140,顶板140可以与模板的侧面或底部接触,对模板进行支撑,且位于支撑杆110底部的固定块150底面设置有底座机构130,底座机构130可以对支撑杆110进行支撑,固定块150两个侧面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板160,顶板140底面与相邻固定板160顶面固定连接,且底座机构130与相邻固定板160的底面固定连接,固定板160侧面开设有转动槽162,转动槽162内侧面开设有限位槽163,固定块150侧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限位槽163滑动连接的插块151,限位槽163可以限制插块151转动,这样可以使支撑杆110保持竖直状态,便于对模板底部进行支撑,转动槽162内侧面转动连接有转动块161,转动块161侧面对应相邻插块151开设有插槽166,可以将插块151移动到插槽166内,然后可以转动固定块150,使支撑杆110倾斜,这时支撑杆110可以对模板侧面进行支撑,不需要额外准备其他类型的支模架或辅助支架,有利于节约施工成本,便于使用,且倾斜支撑杆110较为简单,方便支模架的安装。
固定板160侧面位于限位槽163的一侧开设有半圆槽一,插块151的弧形侧面开设有半圆槽二,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内侧面均设置有螺纹,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配套附有螺丝,将插块151移动到插槽166内,转动固定块150后,可以使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对应,这时可以将螺丝旋到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内,螺丝可以将插块151与固定板160相互固定,且转动槽162可以将插块151卡在插槽166内,这样可以固定支撑杆110的角度与高度,固定支撑杆110较为简单,便于使用。转动槽162内侧面背离限位槽163的一侧开设有卡位槽164,卡位槽164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转动块161侧面固定连接的卡位块165,卡位块165可以避免转动块161与转动槽162脱离,便于使用。
连接机构120包括固定环121,固定环121内侧面与支撑杆110侧壁固定连接,固定环121顶面转动连接有与支撑杆110侧壁转动连接的转动环122,固定环121外侧壁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124,连接块124顶面与相邻连接杆200底面接触,连接杆200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矩型块210,连接块124顶面开设有与相邻矩型块210侧面滑动连接的l型槽125,转动环122侧面对应四个连接块124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与相邻矩型块210侧面接触的四个抵块123,抵块123可以将矩型块210抵在l型槽125内,这样可以将连接杆200与连接块124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连接杆200将相邻两个支撑模块100连接,这样有利于增加支模架的稳定性,同时连接杆200与连接块124的连接较为简单,方便安转支模架,有利于增加安装效率,便于使用。固定环121顶面开设有环型槽128,环型槽128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转动环122底面固定连接的连接环126,连接环126与环型槽128之间设置有扭转弹簧127,在扭转弹簧127的作用下,可以使转动环122保持位置不变,从而使抵块123的位置不变,使抵块123可以保持抵住矩型块210的状态。矩型块210底面固定连接有与相邻连接块124底面接触的挡块220,挡块220可以避免矩型块210向上移动脱离l型槽125,这样在不转动抵块123时,矩型块210将无法脱离l型槽125,便于使用。
底座机构130包括底板131,底板131顶面与相邻固定板160底面固定连接,且底板131顶面与相邻固定块150底面接触,底板131顶面环形等距开设有三个开口槽134,开口槽134侧面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挡板133,两个挡板133相对面滑动连接有与开口槽134内侧面接触的侧杆132,侧杆132与挡板133顶面均开设有固定孔,挡板133可以挡住侧杆132的位置,可以将螺钉等穿过固定孔钉在地面上,使底板131固定在地面上,螺钉等可以限制侧杆132的位置,从而使侧杆132对底板131进行支撑,有利于增加支模架底部的稳定性,将螺钉等取出后,可以向外侧移动侧杆132,然后向上转动侧杆132,这样可以减少底座机构130占用的空间,方便支模架的收纳。开口槽134两个内侧面均开设有滑动槽135,侧杆132两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滑动槽135滑动连接的圆块136,圆块136可以避免侧杆132与底板131脱离。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若干支撑模块100放置在模板的底部,通过顶板140与模板底部接触,从而对模板的底部进行支撑,可以将螺钉等穿过固定孔钉在地面上,使底板131固定在地面上,螺钉等可以限制侧杆132的位置,从而使侧杆132对底板131进行支撑,然后将连接杆200一侧的矩型块210移动到一个l型槽125内,矩型块210移动到l型槽125内时,矩型块210可以对抵块123挤压,使抵块123转动,矩型块210完全移动到l型槽125内,并远离抵块123移动后,在扭转弹簧127的作用下,可以使转动环122转动到原来的位置,使抵块123抵住矩型块210,从而使连接杆200一端与一个连接机构120连接,然后可以将连接杆200另一端与相邻支撑模块100同高度的连接机构120连接,这样可以通过连接杆200将相邻两个支撑模块100连接,将连接杆200全部与支撑模块100连接后,完成支模架的安装;
在对模板侧面进行支撑时,可以将插块151移动到插槽166内,然后可以转动固定块150,使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对应,这时可以将螺丝旋到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内,这时螺丝可以将插块151与固定板160相互固定,同时转动槽162可以将插块151卡在插槽166内,使固定块150的位置固定,从而可以将支撑杆110倾斜45度,同时可以将顶板140相对支撑杆110歪斜45度,这样可以使顶板140倾斜90度与模板侧面贴合,然后可以将底座机构130展开固定在地面上,并通过连接杆200将相邻两个支撑模块100连接,完成支模架的安装,使支模架对模板侧面进行支撑;
使用结束后,转动转动环122,使抵块123与矩型块210错开,这时可以直接将矩型块210从l型槽125内取出,从而将连接机构120与连接杆200分离,然后可以旋出螺丝,转动转动块161,使插块151与限位槽163对应,并将插块151重新移动到限位槽163内,可以将螺钉等从固定孔内取出,这时可以将侧杆132远离底板131移动,然后向上转动侧杆132,收起底座机构130,然后可以将若干支撑模块100与若干连接杆200收起,对支模架进行收纳。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撑模块(100)与若干连接杆(200),所述支撑模块(100)包括支撑杆(110),所述支撑杆(110)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机构(120),且相邻两个支撑模块(100)位于同一高度的连接机构(120)分别与同一个连接杆(200)的两端活动卡接,所述支撑杆(110)顶面与底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50),位于支撑杆(110)顶部的固定块(150)顶面设置有顶板(140),且位于支撑杆(110)底部的固定块(150)底面设置有底座机构(130),所述固定块(150)两个侧面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板(160),所述顶板(140)底面与相邻固定板(160)顶面固定连接,且底座机构(130)与相邻固定板(160)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160)侧面开设有转动槽(162),所述转动槽(162)内侧面开设有限位槽(163),所述固定块(150)侧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限位槽(163)滑动连接的插块(151),所述转动槽(162)内侧面转动连接有转动块(161),所述转动块(161)侧面对应相邻插块(151)开设有插槽(16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60)侧面位于限位槽(163)的一侧开设有半圆槽一,所述插块(151)的弧形侧面开设有半圆槽二,所述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内侧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半圆槽一与半圆槽二配套附有螺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槽(162)内侧面背离限位槽(163)的一侧开设有卡位槽(164),所述卡位槽(164)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转动块(161)侧面固定连接的卡位块(1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120)包括固定环(121),所述固定环(121)内侧面与支撑杆(110)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121)顶面转动连接有与支撑杆(110)侧壁转动连接的转动环(122),所述固定环(121)外侧壁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124),所述连接块(124)顶面与相邻连接杆(200)底面接触,所述连接杆(200)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矩型块(210),所述连接块(124)顶面开设有与相邻矩型块(210)侧面滑动连接的l型槽(125),所述转动环(122)侧面对应四个连接块(124)环形等距固定连接有与相邻矩型块(210)侧面接触的四个抵块(1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121)顶面开设有环型槽(128),所述环型槽(128)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转动环(122)底面固定连接的连接环(126),所述连接环(126)与环型槽(128)之间设置有扭转弹簧(12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型块(210)底面固定连接有与相邻连接块(124)底面接触的挡块(2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机构(130)包括底板(131),所述底板(131)顶面与相邻固定板(160)底面固定连接,且底板(131)顶面与相邻固定块(150)底面接触,所述底板(131)顶面环形等距开设有三个开口槽(134),所述开口槽(134)侧面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挡板(133),两个所述挡板(133)相对面滑动连接有与开口槽(134)内侧面接触的侧杆(132),所述侧杆(132)与挡板(133)顶面均开设有固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拓展支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134)两个内侧面均开设有滑动槽(135),所述侧杆(132)两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滑动槽(135)滑动连接的圆块(136)。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