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爬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70


本发明涉及高耸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爬升装置。



背景技术:

爬模在桥梁、建筑施工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爬模爬升机构自动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1、当承载架体或轨道爬升到位时,需要人工穿插承重销;2、爬升轨道与爬升承载架体功能转换时,需要人工进行换向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爬升装置,以实现承重销自动回位,以及自动切换爬升轨道与爬升承载架体,从而大大节省人力,提高爬升效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自爬升装置,包括:

锚靴,其在竖向上间隔设置且固定在建筑物的外侧,每个锚靴在竖向上分别对称开设有朝向建筑物且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销孔和一对第二销孔,一对第一销孔内共设有第一承重销,一对第二销孔内共设有第二承重销,第一承重销能沿一对第一销孔自由滑动,第二承重销能沿一对第二销孔自由滑动,第一承重销和第二承重销在竖向上不重叠;

轨道,其竖向设置且外侧沿竖向间隔开设有挂爪孔,轨道的上端朝向建筑物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承重爪,轨道通过第一承重爪支承在其中一个锚靴的第一承重销上,第一承重爪位于第一销孔的上端的外侧,轨道的下端朝向建筑物设置有撑脚;

爬箱,其包括分别与轨道滑动连接的上爬箱和下爬箱,上爬箱的外侧设置有承载架,上爬箱的上端朝向建筑物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承重爪,上爬箱通过第二承重爪支承在其中一个锚靴的第二承重销上,第二承重爪位于第二销孔的上端的外侧,上爬箱和下爬箱在面向轨道的一侧均设置有能卡入至其中一个挂爪孔内的自平衡挂爪,上爬箱和下爬箱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对应的自平衡挂爪的翻转方向的限位机构,上爬箱和下爬箱之间沿竖向连接设置有顶升油缸。

优选的是,所述自平衡挂爪包括卡爪,卡爪上水平连接有第一转轴,卡爪通过第一转轴与对应的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转动连接,卡爪上朝向所述轨道设置有能卡入至其中一个所述挂爪孔内的第一凸起部,卡爪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卡爪的上下两侧与对应的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之间分别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一对沿平行于第一转轴的方向延伸且分别抵触在一个第二凸起部的上下两侧的限位销,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限位销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驱动机构。

优选的是,每对所述限位销包括上限位销和下限位销,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上限位槽,其对应上限位销安装在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上,上限位销滑动连接在上限位槽内;

下限位槽,其对应下限位销安装在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上,下限位销滑动连接在下限位槽内;

上齿条,其设置在上限位销的外侧且沿上限位销的长度方向延伸;

下齿条,其设置在下限位销的外侧且沿下限位销的长度方向延伸;

齿轮,其设置在相邻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且分别与对应的上齿条和下齿条啮合传动,齿轮通过沿轴向设置第二转轴与所述上爬箱或下爬箱转动连接;

驱动油缸,其沿下限位销的长度方向设置,驱动油缸的缸体固定在对应的上爬箱或下爬箱上,驱动油缸的伸缩端与相邻的上限位销或下限位销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件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锚靴包括:

底板,其竖向设置且锚固在建筑物的外侧;

第一竖板,其垂直于底板设置有一对且分别固定在底板的外侧,一对所述第一销孔对称开设在一对第一竖板上;

第二竖板,其平行于第一竖板设置且在一对第一竖板位于横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二竖板与底板固定连接,每对第二竖板上对称开设有一对所述第二销孔。

优选的是,每个所述第一竖板和相邻的所述第二竖板之间、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竖板的外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劲板。

优选的是,所述轨道的外侧为一块竖向设置的面板,面板在横向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水平延伸形成翼缘,所述上爬箱和所述下爬箱分别与两侧的翼缘滑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上爬箱的上下两端和所述下爬箱的上下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之间均通过设置反扣装置滑动连接,反扣装置包括:

端板,其设置在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的对应端且位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在横向上的外侧,端板朝向建筑物水平延伸至建筑物与所述翼缘之间;

凸板,其相向设置有一对且分别位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的内外两侧,至少有一个凸板的上下两端在弯曲的一侧连接有l形滑板,l形滑板包括水平板和竖板,竖板、水平板与对应的凸板的内弯曲面之间围成槽口,上下两个槽口内共同嵌入设置有一块限位板,限位板平行于所述翼缘设置且与对应侧的端板固定连接,未设置l形滑板的凸板与端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均为向下凸起的圆弧形结构且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90°。

优选的是,所述上爬箱的下端在横向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水平延伸形成一个支撑部,每个支撑部朝向建筑物设置有支撑油缸。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自爬升装置包括锚靴、轨道、上爬箱、下爬箱,轨道通过第一承重销支承在锚靴上,下爬箱通过第二承重销支承在锚靴上,上爬箱、下爬箱交替承载于轨道的挂爪孔内,在顶升油缸的伸缩下实现承载架的爬升,第一承重销在轨道的第一承重爪经过时沿第一销孔向上运动自动避障,第二承重销在上爬箱的第二承重爪经过时沿第二销孔向上运动自动避障,无需人工调整,整体只需控制限位机构和顶升油缸就能实现自动切换爬升轨道与爬升承载架体的功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爬升效率。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主视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锚靴的主视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锚靴的俯视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轨道的主视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轨道的右视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上爬箱的主视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上爬箱的侧视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下爬箱的主视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下爬箱的侧视结构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锚靴,2、第一销孔,3、第二销孔,4、第一承重销,5、第二承重销,6、轨道,7、挂爪孔,8、第一承重爪,9、上爬箱,10、下爬箱,11、承载架,12、第二承重爪,13、撑脚,14、顶升油缸,15、第一转轴,16、第一凸起部,17、第二凸起部,18、复位弹簧,19、上限位销,20、下限位销,21、上齿条,22、下齿条,23、齿轮,24、第二转轴,25、驱动油缸,26、连接件,27、底板,28、第一竖板,29、第二竖板,30、翼缘,31、端板,32、凸板,33、l形滑板,34、限位板,35、支撑部,100、建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9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爬升装置,包括:

锚靴1,其在竖向上间隔设置且固定在建筑物100的外侧,每个锚靴1在竖向上分别对称开设有朝向建筑物100且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销孔2和一对第二销孔3,一对第一销孔2内共设有第一承重销4,一对第二销孔3内共设有第二承重销5,第一承重销4能沿一对第一销孔2自由滑动,第二承重销5能沿一对第二销孔3自由滑动,第一承重销4和第二承重销5在竖向上不重叠;

轨道6,其竖向设置且外侧沿竖向间隔开设有挂爪孔7,轨道6的上端朝向建筑物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承重爪8,轨道6通过第一承重爪8支承在其中一个锚靴1的第一承重销4上,第一承重爪8位于第一销孔2的上端的外侧,轨道6的下端朝向建筑物100设置有撑脚13;

爬箱,其包括分别与轨道6滑动连接的上爬箱9和下爬箱10,上爬箱9的外侧设置有承载架11,上爬箱9的上端朝向建筑物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承重爪12,上爬箱9通过第二承重爪12支承在其中一个锚靴1的第二承重销5上,第二承重爪12位于第二销孔3的上端的外侧,上爬箱9和下爬箱10在面向轨道6的一侧均设置有能卡入至其中一个挂爪孔7内的自平衡挂爪,上爬箱9和下爬箱10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对应的自平衡挂爪的翻转方向的限位机构,上爬箱9和下爬箱10之间沿竖向连接设置有顶升油缸14。

本发明可交替用于爬升承载架11和轨道6,为方便说明,以图1所示的右侧即远离建筑物100的一侧为外侧,以靠近建筑物100的一侧为内侧,以平行于建筑物100表面的水平方向为横向即图3的左右方向为横向。首先将所有锚靴1通过预埋件系统锚固在建筑物100的外侧,所有第一承重销4排列在同一竖向上,所有第二承重销5排列在同一竖向上,将轨道6的第一承重爪8挂在靠下的锚靴1上的第一承重销4上,对整个轨道6进行支承,轨道6的下端的撑脚13的末端抵触支撑在建筑物100的外侧混凝土面上,使轨道6保持支承稳定,而上爬箱9和下爬箱10通过自平衡挂爪卡在轨道6靠下位置的挂爪孔7内,另外,在重力作用下,第一承重销4能顺利滑动至位于第一销孔2的底部,第二承重销5滑动至位于第二销孔3的底部,第一承重爪8能支承在第一承重销4上,因此第一承重爪8位于一对第一销孔2之间的竖向空间内,同时,在图1所示方位,第一承重爪8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点位于第一销孔2的上下两端对应的投影点之间,同样的,第二承重爪12能支承在第二承重销5上,则第二承重爪12位于一对第二销孔3之间的竖向空间内,同时,在图1所示方位,第二承重爪12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点位于第二销孔3的上下两端对应的投影点之间。

在爬升承载架11时,通过限位机构控制自平衡挂爪只能发生逆时针运动,下爬箱10利用对应的自平衡挂爪卡在其中一个挂爪孔7内,由于自平衡挂爪不发生顺时针运动因此下爬箱10卡在轨道6上不会在受力情况下向下移动,然后启动顶升油缸14伸出,此时下爬箱10不动,上爬箱9向上运动,上爬箱9的自平衡挂爪跟着向上运动,自平衡挂爪靠近轨道6的一侧在触碰道轨道6挂爪孔7的上边缘时,自平衡挂爪被动发生逆时针翻转一定角度,自动避障,当越过轨道6翼缘30封闭区后,自平衡挂爪依靠自身的自平衡功能恢复原状进而又正好卡入下一个位于对应位置的挂爪孔7内,由此可认为上爬箱9带动承载架11完成一个行程的爬升,然后驱动顶升油缸14回缩,下爬箱10随着顶升油缸14的回缩上升,向上爬箱9运动,完成下爬箱10在一个行程内的收回,反复操作顶升油缸14的伸缩,可实现上爬箱9带动承载架11爬升多个行程,当承载架11爬升到接近其中一个锚靴1的高度时,在上爬箱9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上爬箱9的第二承重爪12的顶部顶住第二承重销5,第二承重销5沿第二销孔3向上运动,由于第二销孔3设置为朝向建筑物100同时向上延伸,因此第二承重销5在上移时在水平方向上靠近建筑物100移动、逐渐远离第二承重爪12,直至脱离第二承重爪12的顶推,形成对上爬箱9的自动避让,待上爬箱9继续爬升至第二承重爪12通过锚靴1后,第二承重销5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滑动,自动回落至第二销孔3的底部,此时,第二承重销5位于第二承重爪12的下方,这时,通过顶升油缸14使上爬箱9下移一点距离,使第二承重爪12挂在第二承重销5上进行支承。

在爬升轨道6时,运动原理与爬升承载架11相同,通过限位机构控制自平衡挂爪只能发生顺时针运动,因此上爬箱9不会相对于轨道6发生向上的移动,上爬箱9通过第二承重爪12支承在第二承重销5上,驱动顶升油缸14伸出,使下爬箱10下降,利用自平衡挂爪的顺时针翻转一定角度来避障,使下爬箱10通过自平衡挂爪卡入至轨道6上位置靠下的挂爪孔7内,然后收缩顶升油缸14,下爬箱10带动通过挂爪孔7卡住的轨道6一起上升,上升过程中,上爬箱9的自平衡挂爪对轨道6进行避障并卡入至下一个挂爪孔7内,完成轨道6爬升的一个行程,反复此操作,完成轨道6爬升的多个行程,当轨道6的第一承重爪8爬升至接其中一个锚靴1时,第一承重爪8开始顶升第一承重销4,第一承重销4在外力顶升作用下沿第一销孔2向上且靠近建筑物100运动,直至脱离第一承重销4进行自动避让,待轨道6继续爬升至第一承重爪8通过对应的锚靴1后,第一承重销4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滑,自动回落至第一销孔2的底部,此时,第一承重销4位于第一承重爪8的下方,这时,通过顶升油缸14使轨道6下移一点距离,使第一承重爪8挂在第一承重销4上进行支承。

本发明的自爬升装置当轨道6支承在第一承重销4上时,限位机构控制自平衡挂爪的翻转方向,通过上爬箱9、下爬箱10交替承载于轨道6的挂爪孔7内,在顶升油缸14的伸缩下实现承载架11的爬升,当上爬箱9支承在第二承重销5上时,限位机构控制自平衡挂爪的翻转方向,通过下爬箱10承载于轨道6的挂爪孔7内,在顶升油缸14的伸缩下带动轨道6爬升,通过将第一销孔2、第二销孔3设置为朝向建筑物100且向上延伸的结构,使对应的第一承重销4、第二承重销5在外力消失后自动回位并对对应的第一承重爪8、第二承重爪12进行支承,无需人工调整,整体只需控制限位机构和顶升油缸14就能实现自动切换爬升轨道6与爬升承载架11体的功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爬升效率。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6-9所示,所述自平衡挂爪包括卡爪,卡爪上水平连接有第一转轴15,卡爪通过第一转轴15与对应的所述上爬箱9或所述下爬箱10转动连接,卡爪上朝向所述轨道6设置有能卡入至其中一个所述挂爪孔7内的第一凸起部16,卡爪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17,卡爪的上下两侧与对应的所述上爬箱9或所述下爬箱10之间分别连接有复位弹簧18,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一对沿平行于第一转轴15的方向延伸且分别抵触在一个第二凸起部17的上下两侧的限位销,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限位销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驱动机构。

卡爪通过第一转轴15与对应的上爬箱9或下爬箱10实现自由转动,通过复位弹簧18对卡爪设置当第一凸起部16朝向挂爪孔7水平卡入挂爪孔7内的方位作为自平衡状态,保证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复位弹簧18会自动恢复至自平衡状态,然后在第二凸起部17的上下两侧设置限位销,对第二凸起部17进行限位,通过控制上侧或下侧限位销远离第二凸起部17,从而接触第二凸起部17在对应方向的运动,如第二凸起部17朝向外侧设置,驱动机构驱动上侧的限位销离开第二凸起部17的上方,这样第二凸起部17就可逆时针翻转,同样的,驱动机构只驱动下侧的限位销离开第二凸起部17的下方时,第二凸起部17能随着卡爪顺时针翻转,卡爪不受到轨道6的卡爪孔壁的抵触时,卡爪在复位弹簧18和未运动的限位销的限位作用下恢复初始位置。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6-9所示,每对所述限位销包括上限位销19和下限位销20,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上限位槽,其对应上限位销19安装在所述上爬箱9或所述下爬箱10上,上限位销19滑动连接在上限位槽内;

下限位槽,其对应下限位销20安装在所述上爬箱9或所述下爬箱10上,下限位销20滑动连接在下限位槽内;

上齿条21,其设置在上限位销19的外侧且沿上限位销19的长度方向延伸;

下齿条22,其设置在下限位销20的外侧且沿下限位销20的长度方向延伸;

齿轮23,其设置在相邻的上齿条21和下齿条22之间且分别与对应的上齿条21和下齿条22啮合传动,齿轮23通过沿轴向设置第二转轴24与所述上爬箱9或下爬箱10转动连接;

驱动油缸25,其沿下限位销20的长度方向设置,驱动油缸25的缸体固定在对应的上爬箱9或下爬箱10上,驱动油缸25的伸缩端与相邻的上限位销19或下限位销20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件26连接。

通过上限位槽限定上限位销19仅沿上限位槽在长度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下限位槽限定下限位销20仅沿下限位槽在长度方向做直线运动,驱动油缸25伸缩带动连接件26运动,从而带动连接的上限位销19或下限位销20运动,例如爬升轨道6时,驱动油缸25设置在下限位销20的下方,则连接件26将驱动油缸25的伸缩端与下限位销20连接以方便驱动,驱动油缸25的伸缩端伸出时,下限位销20与下齿条22同步朝向如图所示的左侧移动,齿轮23在啮合作用下发生顺时针旋转同时带动上限位销19朝反方向做直线运动,使得下限位销20离开第二凸起部17的下方而上限位销19运动至第二凸起部17的上方,卡爪只能发生顺时针运动。通过控制驱动油缸25的伸缩保持始终在第二凸起部17的上下的其中一侧具有一个限位销进行限位,从而控制卡爪的翻转方向。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3所示,所述锚靴1包括:

底板27,其竖向设置且锚固在建筑物100的外侧;

第一竖板28,其垂直于底板27设置有一对且分别固定在底板27的外侧,一对所述第一销孔2对称开设在一对第一竖板28上;

第二竖板29,其平行于第一竖板28设置且在一对第一竖板28位于横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二竖板29与底板27固定连接,每对第二竖板29上对称开设有一对所述第二销孔3。

通过设置一对第一竖板28和两对第二竖板29,在锚靴1上总共设置三组承重销,其中中间为第一承重销4,两侧为第二承重销5,轨道6支承在中间的第一承重销4上,上爬箱9的左右两侧分别支承在一个第二承重销5上,两个第二承重销5共同支承上爬箱9,支承更平稳。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3所示,每个所述第一竖板28和相邻的所述第二竖板29之间、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竖板29的外侧与所述底板27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劲板。

通过设置加劲板对锚靴1进行加固,提高锚靴1的支承稳定性。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4-5所示,所述轨道6的外侧为一块竖向设置的面板,面板在横向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水平延伸形成翼缘30,所述上爬箱9和所述下爬箱10分别与两侧的翼缘30滑动连接。

通过设置翼缘30方便轨道6与上爬箱9、下爬箱10之间的相对滑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6-8所示,所述上爬箱9的上下两端和所述下爬箱10的上下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30之间均通过设置反扣装置滑动连接,反扣装置包括:

端板31,其设置在所述上爬箱9或所述下爬箱10的对应端且位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30在横向上的外侧,端板31朝向建筑物100水平延伸至建筑物100与所述翼缘30之间;

凸板32,其相向设置有一对且分别位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30的内外两侧,至少有一个凸板32的上下两端在弯曲的一侧连接有l形滑板33,l形滑板33包括水平板和竖板,竖板、水平板与对应的凸板32的内弯曲面之间围成槽口,上下两个槽口内共同嵌入设置有一块限位板34,限位板34平行于所述翼缘30设置且与对应侧的端板31固定连接,未设置l形滑板33的凸板32与端板31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反扣装置,使轨道6的翼缘30在对应侧的一对凸板32之间的空间进行上下滑动,通过设置l形滑板33与对应的凸板32之间围成槽口,并在槽口内设置限位板34对整个凸板32进行限位,凸板32能相对于限位板34发生如图3所示的横向的适量的位移,以保证翼缘30在一对凸板32与之间的运动空间。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销孔2和所述第二销孔3均为向下凸起的圆弧形结构且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90°。

通过将第一销孔2、第二销孔3设置为圆弧形结构方便对应的第一承重销4、第二承重销5上下滑动,圆心角小于90度,提高滑动效率,使第一承重销4、第二承重销5在重力作用下能顺利下滑。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7所示,所述上爬箱9的下端在横向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水平延伸形成一个支撑部35,每个支撑部35朝向建筑物100设置有支撑油缸。

通过设置支撑部35和支撑油缸,在上爬箱9的上端支承在第二承重销5上时,上爬箱9的下端则通过支撑油缸支撑在建筑物100的外侧,提高上爬箱9在提升轨道6时支承的稳定性。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锚靴,其在竖向上间隔设置且固定在建筑物的外侧,每个锚靴在竖向上分别对称开设有朝向建筑物且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销孔和一对第二销孔,一对第一销孔内共设有第一承重销,一对第二销孔内共设有第二承重销,第一承重销能沿一对第一销孔自由滑动,第二承重销能沿一对第二销孔自由滑动,第一承重销和第二承重销在竖向上不重叠;

轨道,其竖向设置且外侧沿竖向间隔开设有挂爪孔,轨道的上端朝向建筑物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承重爪,轨道通过第一承重爪支承在其中一个锚靴的第一承重销上,第一承重爪位于第一销孔的上端的外侧,轨道的下端朝向建筑物设置有撑脚;

爬箱,其包括分别与轨道滑动连接的上爬箱和下爬箱,上爬箱的外侧设置有承载架,上爬箱的上端朝向建筑物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承重爪,上爬箱通过第二承重爪支承在其中一个锚靴的第二承重销上,第二承重爪位于第二销孔的上端的外侧,上爬箱和下爬箱在面向轨道的一侧均设置有能卡入至其中一个挂爪孔内的自平衡挂爪,上爬箱和下爬箱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对应的自平衡挂爪的翻转方向的限位机构,上爬箱和下爬箱之间沿竖向连接设置有顶升油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平衡挂爪包括卡爪,卡爪上水平连接有第一转轴,卡爪通过第一转轴与对应的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转动连接,卡爪上朝向所述轨道设置有能卡入至其中一个所述挂爪孔内的第一凸起部,卡爪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卡爪的上下两侧与对应的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之间分别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一对沿平行于第一转轴的方向延伸且分别抵触在一个第二凸起部的上下两侧的限位销,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限位销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驱动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对所述限位销包括上限位销和下限位销,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上限位槽,其对应上限位销安装在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上,上限位销滑动连接在上限位槽内;

下限位槽,其对应下限位销安装在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上,下限位销滑动连接在下限位槽内;

上齿条,其设置在上限位销的外侧且沿上限位销的长度方向延伸;

下齿条,其设置在下限位销的外侧且沿下限位销的长度方向延伸;

齿轮,其设置在相邻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且分别与对应的上齿条和下齿条啮合传动,齿轮通过沿轴向设置第二转轴与所述上爬箱或下爬箱转动连接;

驱动油缸,其沿下限位销的长度方向设置,驱动油缸的缸体固定在对应的上爬箱或下爬箱上,驱动油缸的伸缩端与相邻的上限位销或下限位销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件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靴包括:

底板,其竖向设置且锚固在建筑物的外侧;

第一竖板,其垂直于底板设置有一对且分别固定在底板的外侧,一对所述第一销孔对称开设在一对第一竖板上;

第二竖板,其平行于第一竖板设置且在一对第一竖板位于横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二竖板与底板固定连接,每对第二竖板上对称开设有一对所述第二销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竖板和相邻的所述第二竖板之间、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第二竖板的外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劲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的外侧为一块竖向设置的面板,面板在横向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水平延伸形成翼缘,所述上爬箱和所述下爬箱分别与两侧的翼缘滑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爬箱的上下两端和所述下爬箱的上下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之间均通过设置反扣装置滑动连接,反扣装置包括:

端板,其设置在所述上爬箱或所述下爬箱的对应端且位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在横向上的外侧,端板朝向建筑物水平延伸至建筑物与所述翼缘之间;

凸板,其相向设置有一对且分别位于对应侧的所述翼缘的内外两侧,至少有一个凸板的上下两端在弯曲的一侧连接有l形滑板,l形滑板包括水平板和竖板,竖板、水平板与对应的凸板的内弯曲面之间围成槽口,上下两个槽口内共同嵌入设置有一块限位板,限位板平行于所述翼缘设置且与对应侧的端板固定连接,未设置l形滑板的凸板与端板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均为向下凸起的圆弧形结构且对应的圆心角均小于9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爬箱的下端在横向上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水平延伸形成一个支撑部,每个支撑部朝向建筑物设置有支撑油缸。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爬升装置,包括锚靴、轨道、上爬箱、下爬箱,轨道通过第一承重销支承在锚靴上,下爬箱通过第二承重销支承在锚靴上,上爬箱、下爬箱交替承载于轨道的挂爪孔内,在顶升油缸的伸缩下实现承载架的爬升,第一承重销在轨道的第一承重爪经过时沿第一销孔向上运动自动避障,第二承重销在上爬箱的第二承重爪经过时沿第二销孔向上运动自动避障,无需人工调整,整体只需控制限位机构和顶升油缸就能实现自动切换爬升轨道与爬升承载架体的功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爬升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苏艳;翟保进;佘新建;李拔周;周明生;高鑫林;袁小龙;李忠育;王磊;阮明华;王恒柯;李天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12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54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