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88


本申请涉及通风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地下变电所是一种主体建筑均位于地下,地上只留有通风口的建筑。变电所的主要电气设备均位于地下建筑内,变电所可将电网的高压电变压转换后传输给普通用户以使用。变电所的通风口大多以通风扇实现自然进风及机械排风,进而以保障变电所地下建筑的内部通风与干燥。

公告号为cn2063195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地下室通风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垂直风管和水平风管。垂直风管与地下室内部相通,水平风管与地下室位于地面的通风口相通,水平风管远离垂直风管方向的一端高于通风口,且二者通过一根倾斜的管道连接,管道倾斜向地面设置。外界通过水平风管进入垂直风管,再进入地下室内部以通风。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普通的通风结构易使大气中的潮湿气流进入变电所内部,进而极易影响变电所内的电气元件的使用稳定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外界的潮湿空气易通过通风结构进入变电所内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包括水平风管和纵向风管,所述纵向风管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室内相通,所述水平风管设置于纵向风管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所述水平风管内沿纵向设置有通风扇;所述纵向风管内设置有隔离潮湿气流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与纵向风管共同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抵接板、推动气缸、两根联动杆和两块导向板;两根所述联动杆分别设置于隔离板宽度方向的两侧,每根所述联动杆贯穿纵向风管的侧板;所述抵接板设置于两块导向板之间,所述导向板远离抵接板方向的一端与联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气缸转动设置于纵向风管外侧壁,所述推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抵接板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扇通过扇叶的高速转动以加快气流在水平风管内的流通速度,进而提高变电所与外界大气通风换气的效率;推动气缸收缩活塞杆时,抵接板拉动导向板倾斜向上,导向板翻转联动杆以使隔离板倾斜定位于纵向风管内腔,气流可从隔离板与纵向风管之间的空隙穿过,以保障变电所与外界大气的通风、换气;当外界下雨时,操作人员可控制推动气缸外伸活塞杆,抵接板带动导向板向下倾斜,导向板翻转联动杆并使隔离板沿水平方向定位于纵向风管内腔,减少了潮湿气流在隔离板上下的流通,进而有效减少了潮湿气流进入变电所内腔并影响电气元件正常运转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推动气缸与纵向风管共同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块侧边板、两根连接杆和两个限位件;两根所述连接杆分别设置于推动气缸外侧壁,两块所述侧边板对称设置于纵向风管外侧壁,每块所述侧边板顶壁设置有便于连接杆抵入的内嵌槽;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弧板和两块延伸板,两块所述延伸板分别位于限位弧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限位弧板用于限定连接杆在内嵌槽内的位置,所述延伸板与侧边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抵入内嵌槽内腔,以使驱动件架设于两块侧边板之间,限位件可封盖内嵌槽的顶部槽口,以减少连接杆脱离内嵌槽的现象;当推动气缸控制活塞杆外伸、收缩以带动抵接板位移时,连接杆可在内嵌槽内相对侧边板发生转动,进而保障推动气缸带动抵接板位移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延伸板与侧边板共同设置有卡固组件,所述卡固组件包括卡接杆和卡固件;所述卡接杆设置于侧边板顶壁,所述延伸板顶壁贯穿设置有便于卡接杆穿过的让位孔,所述卡固件螺纹配合于卡接杆外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杆穿过让位孔,以使延伸板快速定位于侧边板顶壁,卡固件在卡接杆外缘螺纹拧紧,以使延伸板与侧边板固定连接,并便于操作人员快速拆卸,以对限位件换新。

优选的,所述推动气缸与抵接板共同设置有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套接环和对拉杆;所述套接环设置于推动气缸的活塞杆朝向抵接板的一端,所述抵接板外侧壁设置有槽型孔,所述对拉杆设置于槽型孔内,所述套接环套设于对拉杆外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接环套接于对拉杆外缘后,可使推动气缸的输出端快速与对拉杆转动连接,进而有效保障了推动气缸带动抵接板位移的时效性及顺畅性。

优选的,所述套接环包括第一弧板、第二弧板、外接弧板和锁止件,所述第一弧板设置于推动气缸朝向抵接板的一端,所述外接弧板设置于第二弧板外侧壁,所述第一弧板与第二弧板相互朝向的端壁相抵,所述锁止件用于固定连接外接弧板和第一弧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板与第二弧板相互朝向的端壁相抵后,锁止件通过固定连接外接弧板与第一弧板,以保障套接环套设于对拉杆外缘的位置稳定性;同时,便于操作人员快速拆卸推动气缸的输出端与对拉杆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对推动气缸进行保养、换新。

优选的,所述水平风管外侧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水平风管于安装孔处设置有干燥组件,所述干燥组件包括支撑板和鼓风件;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水平风管外侧壁,所述鼓风件设置于支撑板顶壁,所述鼓风件的出风端穿过安装孔并延伸至水平风管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鼓风件可在水平风管内鼓风,以快速风干水平风管内腔,进而有效减少了水平风管及纵向风管内的潮湿气流,保障了水平风管与纵向风管内腔的干燥性,进而进一步减少了潮湿气流进入变电所内腔并影响电气元件正常使用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鼓风件与水平风管共同设置有气密组件,所述气密组件包括贴合板、过盈垫和固定件;所述贴合板设置于鼓风件外侧壁,所述过盈垫设置于贴合板朝向水平风管的侧壁,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连接贴合板和水平风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贴合板与纵向风管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后,过盈垫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抵紧于贴合板与纵向风管之间,以保障贴合板与纵向风管的连接强度;同时,过盈件有效减少了贴合板与纵向风管之间的空隙,进而有效减少了外界气流通过安装孔进入水平风管内腔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水平风管于进风口处设置有隔雨组件,所述隔雨组件包括承接围板和多块隔雨板;所有所述隔雨板倾斜向下地设置于承接围板内侧壁,相邻的所述隔雨板间隙配合,所述承接围板紧密配合于水平风管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雨板可有效减少雨水与水平风管的进风口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减少了雨水进入水平风管内腔的现象;相邻的隔雨板之间间隙配合,以便气流正常进出水平风管内腔,保障了变电所与外界大气通风换气的顺畅性。

优选的,所述承接围板外侧壁设置有多块固定块,所述水平风管于进风口处设置有便于固定块抵入的滑移槽,所述水平风管于滑移槽内设置有磁性块,所述磁性块与固定块磁性相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抵入滑移槽内腔,以进一步提高承接围板定位于水平风管内腔的位置稳定性;相互靠近的固定块与磁性块磁性相吸,以进一步提高承接围板在水平风管内的位置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推动气缸外伸活塞杆以使抵接板抵紧于纵向风管外侧壁,使得导向板拉动联动杆以翻转,进而使得隔离板沿水平方向定位于纵向风管内腔,以减少纵向风管内腔可供气流穿过的空间,进而有效减少了潮湿气流进入变电所内腔并影响电气元件正常运转的现象;

2.鼓风件可在水平风管内鼓风,以快速风干水平风管内腔,进而有效减少了水平风管及纵向风管内腔的潮湿气流,保障了变电所内腔通风换气的干燥性,并进一步保障了电气元件的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承接围板和通风扇、水平风管位置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鼓风件、隔离板和纵向风管位置关系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是鼓风件、支撑板和水平风管连接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推动气缸、导向板和隔离板连接关系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6是套接环和对拉杆、推动气缸连接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侧边板和连接杆连接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水平风管;11、进风口;12、通风扇;13、滑移槽;131、磁性块;14、安装孔;2、纵向风管;21、隔离板;3、隔雨组件;31、承接围板;311、固定块;32、隔雨板;4、干燥组件;41、支撑板;42、鼓风件;5、气密组件;51、贴合板;52、过盈垫;53、固定件;6、调节组件;61、推动气缸;62、联动杆;63、导向板;64、抵接板;641、槽型孔;7、连接组件;71、侧边板;711、内嵌槽;72、连接杆;73、限位件;731、限位弧板;732、延伸板;7321、让位孔;8、卡固组件;81、卡接杆;82、卡固件;9、导向组件;91、套接环;911、第一弧板;912、第二弧板;913、外接弧板;914、锁止件;92、对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参照图1,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包括水平风管1和纵向风管2。纵向风管2一体成型于水平风管1长度方向的一端,二者相互垂直且内腔相通。纵向风管2远离水平风管1方向的一端与位于地下的变电所内腔相通,水平风管1远离纵向风管2方向的一端位于地面上方,气流穿过水平风管1、纵向风管2以进入地下变电所内腔,实现通风。

参照图2、3,水平风管1内腔沿纵向粘固有通风扇12,通风扇12用于加快气流在水平风管1内的流通速度,提高变电所与外界大气的换气效率。水平风管1远离纵向风管2方向的开口为进风口11,水平风管1于进风口11处设置有隔雨组件3。隔雨组件3包括承接围板31和多块隔雨板32,承接围板31为外周尺寸与水平风管1内径尺寸相适配的矩形围板,所有隔雨板32倾斜向下地焊接于承接围板31内侧壁。所有隔雨板32相互平行,且相邻的隔雨板32之间间隔有一定距离,进而在保障水平风管1通风顺畅性的同时,减少雨水直接进入水平风管1内腔的现象,保障变电所内电气元件的干燥性及使用稳定性。

参照图2,承接围板31外侧壁垂直焊接有多块固定块311,固定块311为铁块。水平风管1于进风口11外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等同于固定块311数量的滑移槽13,滑移槽13内腔与水平风管1内腔相通。滑移槽13内粘固有磁性块131,磁性块131为磁铁块。当承接围板31抵入水平风管1内腔后,固定块311抵入滑移槽13内腔并与磁性块131相抵,相抵的固定块311与磁性块131磁性相吸,进而以提高承接围板31在水平风管1内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1、3,水平风管1远离进风口11方向的侧壁沿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有安装孔14,水平风管1于安装孔14处设置有干燥组件4。干燥组件4包括支撑板41和鼓风件42,支撑板41垂直焊接于水平风管1外侧壁,支撑板41顶壁与安装孔14内底壁共面。鼓风件42为鼓风机,鼓风件42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撑板41顶壁,鼓风件42长度方向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4并抵入水平风管1内腔。

参照图3,当下雨过后,部分潮湿气流可穿过隔雨板32之间的间隙而进入水平风管1内腔。操作人员可启动鼓风件42以加快水平风管1内腔的气流涌动,进而使水平风管1内侧壁快速风干,以进一步减少潮湿气流进入变电所内腔并影响电气元件正常运转的现象。

参照图4,鼓风件42与水平风管1共同设置有气密组件5,气密组件5包括贴合板51、过盈垫52和固定件5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53为螺栓,过盈垫52为质地柔韧且易于形变的橡胶垫。贴合板51垂直焊接于鼓风件42外侧壁,过盈垫52粘固于贴合板51朝向水平风管1的侧壁。当贴合板51与水平风管1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后,过盈垫52通过自身的压缩形变抵紧于贴合板51和水平风管1之间,固定件53的杆体可贯穿贴合板51并螺纹拧紧于水平风管1外侧壁预设的螺纹槽内,以固定连接贴合板51和水平风管1,进而减少外界气流通过安装孔14进入水平风管1内腔的现象。

参照图3、5,纵向风管2内设置有隔离板21,隔离板21为长度方向两端带有弧面的水平板。当隔离板21处于水平状态时,隔离板21可极大地减少纵向风管2内腔可供潮湿气流穿过的空间,进而保障变电所内腔的干燥性,及电气元件的使用稳定性。当隔离板21处于倾斜状态时,气流可穿过隔离板21与纵向风管2之间的空隙,以使变电所内腔与外界大气进行换气。

参照图5、6,隔离板21与纵向风管2共同设置有调节组件6,调节组件6用于控制隔离板21在纵向风管2内的转动。调节组件6包括抵接板64、推动气缸61、两根联动杆62和两块导向板63,联动杆62垂直焊接于隔离板21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每根联动杆62远离隔离板21方向的一端贯穿纵向风管2的侧板,以延伸至纵向风管2外部。导向板63长度方向的一端焊接于联动杆62远离隔离板21方向的一端,操作人员可抓取导向板63并使导向板63围绕联动杆62外周转动,以使隔离板21在纵向风管2内腔转动,进而控制纵向风管2内腔的启闭。

参照图5、6,抵接板64垂直焊接于两根导向板63远离联动杆62方向的一端,以便操作人员同时控制两块导向板63而共同转动隔离板21。当抵接板64与纵向风管2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时,隔离板21恰好沿水平方向定位于纵向风管2内腔,以减少潮湿气流通过纵向风管2进入变电所内腔的现象。

参照图5、6,推动气缸61通过连接组件7转动设置于纵向风管2外侧壁,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通过导向组件9与抵接板64转动连接。

参照图7,连接组件7包括两块侧边板71、两根连接杆72和两个限位件73,两块侧边板71对称焊接于纵向风管2外侧壁,每块侧边板71顶壁设置有内嵌槽711,内嵌槽711为弧形槽,且侧边板71于内嵌槽711一侧亦为开口设置。连接杆72垂直焊接于推动气缸61外侧壁,连接杆72可抵入内嵌槽711内腔,以使推动气缸61架设于两块侧边板71之间,并可使推动气缸61相对侧边板71转动。

参照图7,限位件73用于封盖内嵌槽711的顶部开口,限位件73包括限位弧板731和两块延伸板732。两块延伸板732一体成型于限位弧板731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板732底壁与侧边板71顶壁相抵且二者之间共同设置有卡固组件8。此时,限位弧板731位于内嵌槽711上方,以减少连接杆72脱离内嵌槽711的现象。

参照图7,卡固组件8包括卡接杆81和卡固件82,卡接杆81为丝杆,卡接杆81垂直焊接于侧边板71顶壁。卡固件82为螺母,卡固件82可在卡接杆81外缘螺纹拧紧。延伸板732顶壁沿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有让位孔7321,当贴合板51底壁与侧边板71顶壁相抵时,卡接杆81穿过让位孔7321,卡固件82可在卡接杆81外缘螺纹拧紧,以使贴合板51与侧边板71固定连接,限位弧板731稳定定位于内嵌槽711上方。

参照图6,导向组件9包括套接环91和对拉杆92,抵接板64远离导向板63方向的侧壁设置有槽型孔641,对拉杆92焊接于槽型孔641内。套接环91包括第一弧板911、第二弧板912、外接弧板913和锁止件914,在本实施例中,锁止件914为螺栓。第一弧板911和第二弧板912为相互对称的两个弧板,第一弧板911焊接于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朝向抵接板64的一端,外接弧板913焊接于第二弧板912外侧壁。

参照图6,操作人员可将第一弧板911套接于对拉杆92外缘,再将第二弧板912与第一弧板911相互朝向的端壁相抵。此时,第一弧板911和第二弧板912共同套设于对拉杆92外缘,外接弧板913位于第一弧板911外部,操作人员可将锁止件914的杆体贯穿外接弧板913并螺纹拧紧于第一弧板911外侧壁预设的螺纹槽内,以使外接弧板913与第一弧板911固定连接,进而以使套接环91稳定套设于对拉杆92外缘。

参照图3,当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处于收缩状态时,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带动抵接板64以向上提拉导向板63,使得隔离板21倾斜翻转于纵向风管2内腔,隔离板21与纵向风管2的侧板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以便气流自由进出变电所与外界大气之间。

参照图5,当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处于外伸状态时,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推动抵接板64并使抵接板64与纵向风管2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此时,导向板63推动隔离板21沿水平方向封堵于纵向风管2内腔,进而有效减少了气流在隔离板21上下穿行的空间,并减少了潮湿气流进入变电所内腔而影响电气元件正常运转的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变电所通风状态下,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处于收缩状态。抵接板64带动导向板63向上倾斜,导向板63承接联动杆62以使隔离板21倾斜定位于纵向风管2内腔。此时,隔离板21与纵向风管2的侧板之间留有较大空隙,气流可在变电所与外界大气之间进行交互。

通风扇12可加快气流在水平风管1内的流通速度,隔雨板32可有效减少外界雨水进入水平风管1内腔的现象。在下雨时,操作人员可启动推动气缸61。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外伸,以使抵接板64与纵向风管2相互朝向的侧壁相抵,导向板63倾斜向下以翻转联动杆62,进而使得隔离板21沿水平方向定位于纵向风管2内腔。此时,隔离板21与纵向风管2之间的空隙较小,潮湿空气积聚于隔离板21上方而不易进入变电所内腔,进而有效保障了变电所内部的干燥性。

当雨停过后,操作人员可启动鼓风件42以向水平风管1内腔鼓风,进而以使水平风管1内腔快速风干,进而以减少水平风管1及纵向风管2内的潮湿气流。之后,操作人员收缩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以使隔离板21翻转,使得变电所内腔与外界大气正常通风换气。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包括水平风管(1)和纵向风管(2),所述纵向风管(2)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室内相通,所述水平风管(1)设置于纵向风管(2)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风管(1)内沿纵向设置有通风扇(12);所述纵向风管(2)内设置有隔离潮湿气流的隔离板(21),所述隔离板(21)与纵向风管(2)共同设置有调节组件(6),所述调节组件(6)包括抵接板(64)、推动气缸(61)、两根联动杆(62)和两块导向板(63);两根所述联动杆(62)分别设置于隔离板(21)宽度方向的两侧,每根所述联动杆(62)贯穿纵向风管(2)的侧板;所述抵接板(64)设置于两块导向板(63)之间,所述导向板(63)远离抵接板(64)方向的一端与联动杆(62)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气缸(61)转动设置于纵向风管(2)外侧壁,所述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与抵接板(64)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气缸(61)与纵向风管(2)共同设置有连接组件(7),所述连接组件(7)包括两块侧边板(71)、两根连接杆(72)和两个限位件(73);两根所述连接杆(72)分别设置于推动气缸(61)外侧壁,两块所述侧边板(71)对称设置于纵向风管(2)外侧壁,每块所述侧边板(71)顶壁设置有便于连接杆(72)抵入的内嵌槽(711);所述限位件(73)包括限位弧板(731)和两块延伸板(732),两块所述延伸板(732)分别位于限位弧板(731)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限位弧板(731)用于限定连接杆(72)在内嵌槽(711)内的位置,所述延伸板(732)与侧边板(7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732)与侧边板(71)共同设置有卡固组件(8),所述卡固组件(8)包括卡接杆(81)和卡固件(82);所述卡接杆(81)设置于侧边板(71)顶壁,所述延伸板(732)顶壁贯穿设置有便于卡接杆(81)穿过的让位孔(7321),所述卡固件(82)螺纹配合于卡接杆(81)外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气缸(61)与抵接板(64)共同设置有导向组件(9),所述导向组件(9)包括套接环(91)和对拉杆(92);所述套接环(91)设置于推动气缸(61)的活塞杆朝向抵接板(64)的一端,所述抵接板(64)外侧壁设置有槽型孔(641),所述对拉杆(92)设置于槽型孔(641)内,所述套接环(91)套设于对拉杆(92)外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环(91)包括第一弧板(911)、第二弧板(912)、外接弧板(913)和锁止件(914),所述第一弧板(911)设置于推动气缸(61)朝向抵接板(64)的一端,所述外接弧板(913)设置于第二弧板(912)外侧壁,所述第一弧板(911)与第二弧板(912)相互朝向的端壁相抵,所述锁止件(914)用于固定连接外接弧板(913)和第一弧板(9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风管(1)外侧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14),所述水平风管(1)于安装孔(14)处设置有干燥组件(4),所述干燥组件(4)包括支撑板(41)和鼓风件(42);所述支撑板(41)设置于水平风管(1)外侧壁,所述鼓风件(42)设置于支撑板(41)顶壁,所述鼓风件(42)的出风端穿过安装孔(14)并延伸至水平风管(1)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件(42)与水平风管(1)共同设置有气密组件(5),所述气密组件(5)包括贴合板(51)、过盈垫(52)和固定件(53);所述贴合板(51)设置于鼓风件(42)外侧壁,所述过盈垫(52)设置于贴合板(51)朝向水平风管(1)的侧壁,所述固定件(53)用于固定连接贴合板(51)和水平风管(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风管(1)于进风口(11)处设置有隔雨组件(3),所述隔雨组件(3)包括承接围板(31)和多块隔雨板(32);所有所述隔雨板(32)倾斜向下地设置于承接围板(31)内侧壁,相邻的所述隔雨板(32)间隙配合,所述承接围板(31)紧密配合于水平风管(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围板(31)外侧壁设置有多块固定块(311),所述水平风管(1)于进风口(11)处设置有便于固定块(311)抵入的滑移槽(13),所述水平风管(1)于滑移槽(13)内设置有磁性块(131),所述磁性块(131)与固定块(311)磁性相吸。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下变电所的通风装置,其包括水平风管和纵向风管,所述纵向风管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室内相通,所述水平风管设置于纵向风管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所述水平风管内沿纵向设置有通风扇;所述纵向风管内设置有隔离潮湿气流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与纵向风管共同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抵接板、推动气缸、两根联动杆和两块导向板;两根所述联动杆分别设置于隔离板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联动杆贯穿纵向风管的侧板;所述抵接板设置于两块导向板之间,所述导向板远离抵接板方向的一端与联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气缸转动设置于纵向风管外侧壁,所述推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抵接板转动连接。本申请具有有效减少潮湿气流进入变电所内腔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胡澎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宁溢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5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54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