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91


本申请涉及弃土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大,在工程建设中弃土场作为高速公路线外附属工程,往往被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所忽视,特别是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弃土场的位置和设计不当,给当地政府和百姓留下诸多隐患,造成较大损失。

在相关技术中,如公告号为cn21197335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包括土石堆体,土石堆体由上到下包括坡顶、边坡和坡脚,坡顶边缘具有挡水围埂,分水埂,分水埂有多条,分水埂将蓄水区分割为多个分水格。该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可保土蓄水,生态恢复效果较好,利于环境的保护。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该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遇连续降雨天气时,分水格中的雨水会下渗到土石堆体中,继而使得土石堆体内部湿度较大,从而造成边坡上的泥土会跟随着雨水下流,进而存在有弃土场泥土流失严重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缓解弃土场泥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包括土石堆体,所述土石堆体中设置有储水箱,所述土石堆体上设置有多组集水组件,每组所述集水组件均穿入土石堆体中并与储水箱连通,所述集水组件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续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入集水组件中,继而使得雨水在集水组件中汇集,集水组件中的雨水进入储水箱中,从而减少雨水直接渗入土石堆体中造成土石堆体湿度较高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弃土场泥土的流失。

可选的,每组所述集水组件均包括集水管和集水斗,所述集水斗的底部与集水管的一端连通设置,所述集水管远离集水斗的一端穿入土石堆体中并与储水箱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雨天气时,雨水进入集水斗中,雨水沿着集水斗滑落至集水管中,集水管中的雨水沿着集水管进入储水箱中,继而使得雨水在储水箱中得到进一步的收集,集水斗可以增加雨水被收集的有效面积,进而提高雨水的收集效率,减少雨水渗入土石堆体中的量。

可选的,所述集水斗的顶部设置有阻挡板,所述阻挡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在阻挡板上,继而使得雨水经过第一透水孔进入集水斗中,雨水在集水斗中得到收集,雨水沿着集水斗和集水管进入储水箱中;若遇大风天气时,阻挡板对空气中的垃圾和灰尘进行阻挡,继而减少垃圾和灰尘进入集水斗中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垃圾和灰尘进入集水斗中对集水斗造成堵塞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阻挡板朝向远离储水箱的方向外凸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垃圾和灰尘落在阻挡板上后,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板的运动,继而减少垃圾和灰尘在阻挡板上的堆积,从而减少垃圾和灰尘对第一透水孔堵塞的情况发生,进而增加阻挡板的透水性。

可选的,所述阻挡板通过连接环板与集水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板朝向储水箱内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在阻挡板上,部分雨水经第一滤水孔直接进入集水斗中,其余部分雨水沿着阻挡板滑落,雨水滑落在连接环板所在位置,并在连接环板位置进一步收集,随着连接环板上的雨水堆积越来越多,连接环板上的雨水经第一透水孔进入集水斗中,从而减少雨水沿着阻挡板滑落至土石堆体上的情况发生,进而增加集水斗对雨水的收集效果。

可选的,所述连接环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透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堆积在连接环板上的雨水经第二透水孔进入集水斗中,继而实现连接环板上雨水的收集,减少连接环板上的雨水堆积,增加集水斗对雨水的收集效果。

可选的,所述集水斗的外部设置有辅助斗,所述辅助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高于集水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所述辅助斗的底部与集水管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落在阻挡板上时,雨水在阻挡板的作用下会产生飞溅,辅助斗可以对飞溅的雨水进行阻挡,继而使得飞溅的雨水落入辅助斗中,辅助斗中的雨水进入收集管中,进而提高集水组件对雨水的收集效率。

可选的,所述辅助斗的顶部设置有阻挡环板,所述阻挡环板呈斗状,所述阻挡环板内环铅锤方向的投影落在集水斗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在阻挡环板和阻挡板上,阻挡环板上的雨水沿着阻挡环板落在阻挡板上,阻挡板上的雨水经第一透水孔进入集水斗中,继而增加集水斗对雨水的有效收集面积;大风天气时,垃圾和灰尘落在阻挡环板上,阻挡环板上的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环板滑落,从而使得垃圾和灰尘落在阻挡板上,落在阻挡板上的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板滑落至连接环板,进而使得垃圾和灰尘在连接环板上进一步收集,减少垃圾和灰尘对阻挡板透水性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集水斗和辅助斗之间设置有连接斗,所述辅助斗、连接斗和集水斗三者间隔设置,所述辅助斗和连接斗通过辅助环板固定连接,所述辅助斗和连接斗之间形成容纳雨水的空间,所述辅助环板的底部设置有多根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辅助斗和连接斗之间形成容纳雨水的空间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集水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在阻挡板上的雨水产生飞溅,辅助斗对飞溅的雨水进行阻挡,继而使得雨水沿着辅助斗滑落至辅助斗和连接斗之间容纳雨水的空间中,进入辅助斗和连接斗之间容纳雨水空间中的雨水经连接管进入集水管中,从而现实辅助斗和连接斗之间容纳雨水空间中的雨水进入储水箱中,达到提高集水组件对雨水收集效率的效果;随着连接环板上的垃圾越积越多,连接环板上部的垃圾对连接环板下部的垃圾进行挤压,连接环板下部的垃圾运动出连接环板进入连接斗和集水斗之间的间隙中,进入连接斗和集水斗之间的垃圾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至土石堆体上,进而实现垃圾的自动清理。

可选的,所述辅助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连接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和集水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顶部的高度依次降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高于连接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可以减少雨水经连接斗和集水斗之间的间隙落至土石堆体上的情况发生;连接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高于集水斗顶部相较于储水箱的高度,连接斗可以对连接环板上的垃圾进行阻挡,减少连接环板上的垃圾进入辅助斗和连接斗之间,减少垃圾将连接管堵塞的情况发生,进而增加连接管工作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储水箱和集水组件,在降雨天气时,集水组件对雨水进行收集,收集组件收集的雨水进入储水箱中,继而减少雨水渗入土石堆体中的量,从而减少土石堆体上的泥土跟随雨水运动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弃土场的泥土流失;

2.通过设置集水管和集水斗,在降雨天气时,雨水落至集水斗中,集水斗中的雨水沿着集水斗进入集水管中,集水管中的雨水直接进入储水箱中,从而实现雨水的收集;集水斗对雨水进行收集时,集水斗可以增加对雨水的收集有效面积,进而达到增加对雨水的收集效率;

3.通过设置阻挡板和开设在阻挡板上的第一透水孔,降雨天气时,雨水直接落在阻挡板上,雨水经第一透水孔落至集水斗中,垃圾和灰尘被阻挡板进行阻挡,并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板滑落,进而减少垃圾和灰尘经集水斗和集水管进入储水箱中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弃土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弃土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弃土场中集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土石堆体;110、盖土防尘网;120、砂浆层;130、树木;131、钢筋笼;132、加强管;133、软棉绳;140、阻水墙;141、排水沟;142、排水口;200、集水装置;210、储水箱;211、出水管;212、开关阀;220、集水组件;221、集水斗;222、集水管;223、阻挡板;224、第一透水孔;225、连接环板;226、第二透水孔;227、连接斗;228、辅助斗;229、辅助环板;230、连接管;231、阻挡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

参照图1,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包括土石堆体100和集水装置200,集水装置200布置在土石堆体100上,集水装置200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

参照图1和图2,集水装置200包括储水箱210和多组集水组件220,储水箱210通过预埋的方式布置在土石堆体100的内部。每组集水组件220的一端均位于土石堆体100的外部,每组集水组件220的另一端均穿入土石堆体100中并与储水箱210连通设置。将储水箱210布置在土石堆体100中,一方面可以减少储水箱210中的雨水因外界气温较高而蒸发严重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储水箱210中的雨水因外界气温较低而结冰的情况发生。降雨天气时,集水组件220对雨水进行收集,并且集水组件220收集后的雨水进入储水箱210中进一步收集。

参照图2,储水箱210的周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11,出水管211靠近储水箱210的底部设置。出水管211与储水箱210连通设置,并且出水管211远离储水箱210的一端延伸穿出土石堆体100。出水管211延伸穿出土石堆体100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开关阀212。工作人员在土石堆体100附近作业需要使用水时,打开开关阀212,储水箱210中的水经出水管211流出,进而达到方便工作人员使用水的效果。

参照图2和图3,每组集水组件220均包括集水斗221和集水管222,集水斗221位于土石堆体100的外部,集水斗221的顶部开口朝向背离土石堆体100的底部设置。集水管222的一端与集水斗221的底部固定连接并连通,集水管222的另一端穿入土石堆体100中,并集水管222的另一端与储水箱210固定连接且连通。

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在集水斗221中,集水斗221中的雨水沿着集水斗221进入集水管222中,集水管222中的雨水沿着集水管222进入储水箱210中。集水斗221可以增加集水组件220对雨水的有效收集面积,增加雨水被收集的量。

参照图2和图3,每个集水斗221的顶部均布置有阻挡板223,阻挡板223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水孔224,阻挡板223朝向远离储水箱210的方向外凸设置。阻挡板223上布置有连接环板225,阻挡板223布置在连接环板225的内环中,并且连接环板225的内环周面与阻挡板223固定连接,连接环板225的外环周面与集水斗221固定连接。连接环板225朝向靠近储水箱210的方向内凹设置,连接环板225上均匀开设有第二透水孔226。第一透水孔224和第二透水孔226的开设方向均平行于铅锤方向设置。

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在阻挡板223上,部分雨水经第一透水孔224直接进入集水斗221中,剩余部分雨水沿着阻挡板223滑落至连接环板225上,滑落在连接环板225上的雨水经第二透水孔226进入集水斗221中。将第一透水孔224和第二透水孔226平行于铅锤方向开设,可以增加雨水通过第一透水孔224或第二透水孔226的顺利程度,减少因降雨量较大时雨水沿着集水管222滑落至土石堆体100上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2和图3,集水斗221的外部布置有连接斗227,连接斗227的外部布置有辅助斗228,辅助斗228、连接斗227和集水斗221三者间隔设置,辅助斗228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高于连接斗227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连接斗227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高于集水斗221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辅助斗228的底部布置有辅助环板229,辅助环板229的外环周面与辅助斗228固定连接,辅助环板229的内环周面与连接斗227固定连接。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在辅助环板229的作用下形成容纳雨水的空间。

参照图2和图3,辅助环板229的底部布置有多根连接管230,多根连接管230均匀间隔布置。每根连接管230的一端均与辅助环板229固定连接并与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之间形成容纳雨水的空间连通,每根连接管230的另一端均与集水管222固定连接并连通。

雨水落在阻挡板223上会产生飞溅,辅助斗228对飞溅的雨水进行阻挡,飞溅的雨水沿着辅助斗228滑落至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形成的容纳雨水空间中。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之间的雨水经连接管230进入集水管222中并沿集水管222进入储水箱210中。

参照图2和图3,辅助斗228的顶部布置有阻挡环板231,阻挡环板231呈斗状,并且阻挡环板231靠近储水箱210一端的直径小于阻挡环板231远离储水箱210一端的直径。阻挡环板231内环铅锤方向的投影位于集水斗221中。

大风天气时,空气中的漂浮的垃圾和灰尘落在阻挡环板231和阻挡板223上,阻挡环板231上的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环板231滑落在阻挡板223上,阻挡板223上的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板223滑落至连接环板225上。阻挡板223上的垃圾和粉尘对连接环板225上的垃圾和灰尘进行挤压,继而使得连接环板225上的垃圾和灰尘运动出连接环板225,连接环板225上的垃圾和灰尘经连接斗227和集水斗221之间的间隙落下。将阻挡环板231内环铅锤方向的投影落在集水斗221中,可以使得阻挡环板231上的垃圾全部沿着阻挡环板231滑落至阻挡板223上,进而减少阻挡环板231上的垃圾和灰尘落入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之间,最终达到减少垃圾和灰尘对连接管230堵塞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2和图3,土石堆体100上覆盖有盖土防尘网110,盖土防尘网110的外部布置有砂浆层120。砂浆层120为盖土防尘网110盖在土石堆体100上后,向盖土防尘网110的外部喷射砂浆凝固而成。在土石堆体100的外部覆盖盖土防尘网110并在盖土防尘网110的外部喷射砂浆,可以减少降雨天气泥土的流失,进而使得土石堆体100的保持稳定的状态。

参照图1和图3,土石堆体100上种植有多棵树木130,每棵树木130的底部均布置有钢筋笼131。树木130的根部位于钢筋笼131中,钢筋笼131布置在土石堆体100中。每个钢筋笼13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管132,加强管132远离钢筋笼131的一端与储水箱210固定连接并连通。每根加强管132中均穿设有软棉绳133,软棉绳133的两端均延伸出加强管132。软棉绳133的一端与树木130的根部系在一起,软棉绳133的另一端穿入储水箱210中。

在土石堆体100上种植树木130,可以使得树木130的根部向土石堆体100中进行扎根,继而使得树木130增加土石堆体100的整体性,减少土石堆体100的泥土流失。在每棵树木130的底部均布置钢筋笼131,随着树木130的生长,树木130的根部穿出钢筋笼131,增加树木130生长时的稳定性,减少树木130遭受大风天气时,树木130被刮倒的情况发生。树木130根部的泥土水分较少时,软棉绳133自动将储水箱210中的雨水吸至树木130的根部,被吸至树木130根部的雨水对树木130根部的泥土进行润湿,进而达到为树木130生长提供水源的效果,加速树木130的生长。加强管132一方面可以减少软棉绳133将储水箱210中雨水吸至树木130根部时的水分流失,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钢筋笼131的稳定性,间接为树木130生长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

参照图1和图2,土石堆体100的底部布置有阻水墙140,阻水墙140由砖和水泥砂浆垒砌而成,阻水墙140沿土石堆体100的周侧设置。阻水墙140和土石堆体100之间形成排水沟141,阻水墙140上开设有排水口142。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在砂浆层120上,继而使得雨水沿着砂浆层120流落至排水沟141中,进入排水沟141中的雨水经排水口142排出,继而减少雨水对砂浆层120的浸泡。在土石堆体100外部发生大水时,阻水墙140对土石堆体100外部的大水进行阻挡,从而减少大水对土石堆体100的冲击,最终达到对土石堆体100进行保护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的实施原理为:降雨天气时,雨水落在阻挡环板231和阻挡板223上,阻挡环板231上的雨水沿着阻挡环板231滑落,继而使得阻挡环板231上的雨水落在阻挡板223上。阻挡板223上的雨水部分经第一透水孔224直接进入集水斗221中,阻挡板223上剩余的雨水沿着阻挡板223滑落至连接环板225上,连接环板225上的雨水经第二透水孔226进入集水斗221中。集水斗221中的雨水经集水管222直接进入储水箱210中,进而使得雨水在储水箱210中进一步收集。

大风天气时,空气中的漂浮的垃圾和灰尘落在阻挡环板231和阻挡板223上。落在阻挡环板231上的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环板231滑落,继而使得阻挡环板231上的垃圾和灰尘落在阻挡板223上。阻挡板223上的垃圾和灰尘沿着阻挡板223滑落,阻挡板223上的垃圾和灰尘滑落至连接环板225上,随着阻挡板223上的垃圾和灰尘对连接环板225上垃圾和灰尘的挤压,连接环板225上的垃圾和灰尘运动出连接环板225,垃圾和灰尘经连接斗227和集水斗221之间的间隙落下。

树木130的底部水分较少时,软棉绳133自动将储水箱210中的雨水抽至树木130的根部,软棉绳133中的雨水对树木130根部附近的泥土进行润湿,继而使得树木130根部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包括土石堆体(100),所述土石堆体(100)中设置有储水箱(210),所述土石堆体(100)上设置有多组集水组件(220),每组所述集水组件(220)均穿入土石堆体(100)中并与储水箱(210)连通,所述集水组件(220)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集水组件(220)均包括集水管(222)和集水斗(221),所述集水斗(221)的底部与集水管(222)的一端连通设置,所述集水管(222)远离集水斗(221)的一端穿入土石堆体(100)中并与储水箱(210)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斗(221)的顶部设置有阻挡板(223),所述阻挡板(223)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水孔(2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板(223)朝向远离储水箱(210)的方向外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板(223)通过连接环板(225)与集水斗(22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板(225)朝向储水箱(210)内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板(225)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透水孔(226)。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斗(221)的外部设置有辅助斗(228),所述辅助斗(228)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高于集水斗(221)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所述辅助斗(228)的底部与集水管(222)连通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斗(228)的顶部设置有阻挡环板(231),所述阻挡环板(231)呈斗状,所述阻挡环板(231)内环铅锤方向的投影落在集水斗(22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斗(221)和辅助斗(228)之间设置有连接斗(227),所述辅助斗(228)、连接斗(227)和集水斗(221)三者间隔设置,所述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通过辅助环板(229)固定连接,所述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之间形成容纳雨水的空间,所述辅助环板(229)的底部设置有多根连接管(230),所述连接管(230)的一端与辅助斗(228)和连接斗(227)之间形成容纳雨水的空间连通,所述连接管(230)的另一端与集水管(22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斗(228)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连接斗(227)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的高度和集水斗(221)顶部相较于储水箱(210)顶部的高度依次降低。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弃土场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生态防护的弃土场,其包括土石堆体,所述土石堆体中设置有储水箱,所述土石堆体上设置有多组集水组件,每组所述集水组件均穿入土石堆体中并与储水箱连通,所述集水组件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本申请通过设置储水箱和集水组件,在降雨天气时,集水组件对雨水进行收集,收集组件收集的雨水进入储水箱中,继而减少雨水渗入土石堆体中的量,从而减少土石堆体上的泥土跟随雨水运动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弃土场的泥土流失。

技术研发人员:赵根生;李清华;宫德生;孙春刚;耿海中;单学民;薛辉;李建;范海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鲁桥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16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60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