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医学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神经内科检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接受检查的人员实施触压刺激检查,传统的方法是医护人员利用棉签棒或者金属片对待检查者的特定皮肤位置实施刺激作业,在刺激作业实施的过程中,传统的棉签棒或者金属在实施刺激作业时,刺激的力度和精确度无法得到控制,全是依靠医护人员手部经验操作,缺乏了准确度和操控精度,往往不利于结果的确认。
3.因此,生产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稳定,控制精确,参照度高,便于观测和操作,使用方法简单易操作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稳定,控制精确,参照度高,便于观测和操作,使用方法简单易操作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纵向中部位置开设有纵向通孔,底座的一个侧壁上自外向内开设有与纵向通孔相连通的横向孔槽,横向孔槽的底壁上设置有齿条,齿条上方的横向孔槽内安装有与齿条相互啮合的旋转限位齿轮,旋转限位齿轮的内侧与安装在纵向通孔内的旋转轮轴固定连接,在旋转轮轴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旋转刺激触压层,底座的另一个侧壁上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刺激针插入孔,在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均插接有刺激针,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的长度自纵向通孔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呈递增状,所有刺激针的底部在同一个与底座底面平行的平面上。
6.所述的旋转刺激触压层是由均等设置在旋转轮轴圆周方向外壁上的若干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组成的,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自旋转轮轴圆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递增状,旋转轮轴的直径与纵向通孔的深度相等,纵向通孔的长度不小于旋转轮轴的周长,纵向通孔的宽度不小于旋转轮轴的厚度,长度最短的一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的底部所处的平面与刺激针的底部所处的平面在同一平面上。
7.所述的底座为长方体结构,在底座的侧面中部下方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固定扣,两个固定扣之间连接有弹力带,纵向通孔为长方形通孔结构,纵向通孔的长度不大于底座的长度,纵向通孔的宽度不大于底座的宽度,底座的厚度与纵向通孔的深度相等,横向孔槽为长方形通孔结构,横向孔槽的长度与纵向通孔的长度相等,横向孔槽厚度不大于纵向通孔的深度,横向孔槽的深度与纵向通孔的一侧至底座外侧的厚度相等,横向孔槽位于纵向通孔纵向中心位置。
8.所述的齿条为长方形条状结构,齿条的底部与横向孔槽的底壁固定连接,齿条的长度与横向孔槽的长度相等,齿条的宽度与横向孔槽的深度相等,旋转限位齿轮的直径与齿条顶部与横向孔槽顶壁之间的距离相等。
9.所述的旋转轮轴为圆柱形结构,旋转轮轴的直径与底座的厚度相等,横向孔槽的横向中线与底座的横向中线在同一个平面上,旋转轮轴的一侧与旋转限位齿轮固定连接,旋转轮轴的另一侧与支撑转动轴固定连接,在纵向通孔内侧的底座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支撑支撑转动轴的限位槽,限位槽为长方体槽状结构,限位槽的槽宽与支撑转动轴的直径相配合,限位槽的深度是支撑转动轴长度的二分之一,支撑转动轴的长度不大于纵向通孔一侧的底座厚度的三分之一。
10.所述的刺激针插入孔为圆形通孔结构,刺激针插入孔的开设方向与纵向通孔的开设方向相同,刺激针的底面为圆弧状或者锥形台状结构,刺激针的顶部设置有按压触头,刺激针为圆柱形结构,刺激针的直径与,刺激针插入孔的内径相配合,其中最短的一根刺激针的长度不小于刺激针插入孔的深度。
11.所述的旋转刺激触压块为圆柱形结构,旋转刺激触压块的端部为圆弧状或者锥形台状结构,旋转刺激触压块的一端与旋转轮轴固定连接,旋转刺激触压块的另一端呈辐射状分布在旋转轮轴圆周方向的外侧面,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之间的间距相等,一排中每个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相等。
12.一种如上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的使用方法,其使用方法如下:使用时将底座安放在待检测位置,保证纵向通孔的开口朝下,所有刺激针均处于初始位置,该初始位置为所有刺激针的底面在同一个与底座底面平行的底面上,并且,旋转轮轴以及旋转轮轴上的旋转刺激触压层处于初始位置,旋转刺激触压层的初始位置为保证其中一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底部与刺激针初始位置时底面所处的平面在同一平面上,当需要对使用者实施点状式针刺耐受级别判定时,通过按压刺激针的方式实施,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的长度自纵向通孔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呈递增状,所有刺激针的底部在同一个与底座底面平行的平面上,首先按压长度最短的刺激针,长度最短的刺激针的底部超过原来所处的平面并向下运行,此时观察使用者的耐受程度,并根据使用者的耐受程度逐步按下与长度最短的刺激针相邻的刺激针,随着长度逐渐增长的刺激针的按下作业,使用者感受到的针刺触感逐渐加大,直至使用者有明显触压刺痛感为止,此时观测按压下的是第几根刺激针,依此判断使用者的针刺耐受级别;当需要对使用者实施连续式带状排刺耐受级别判定时,通过旋转运行旋转轮轴的方式实施,在旋转限位齿轮外侧固定安装有主动旋转盘,手动旋转主动旋转盘,主动旋转盘带动旋转限位齿轮沿着齿条运行,运行时,旋转轮轴在纵向通孔内开始旋转并位移,在旋转位移的同时旋转轮轴朝向横向孔槽的另一侧运行,运行时,旋转刺激触压层逐步实现对待检查位置的接触,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自旋转轮轴圆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递增状,此时随着旋转轮轴的旋转位移作业,与带状待检查位置接触的旋转刺激触压层的长度逐步增加,直至使用者有明显触压刺痛感为止,此时观测旋转刺激触压层与待检测位置的接触长度,判定此时接触的旋转刺激触压层的长度,依此判断使用者的连续式带状排刺耐受级别。
13.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首先,本产品提供了一种在神经内科检查过程中使
用的专业工具,克服了传统检查时棉签棒或者金属片的不精确性,当对待检查者的特定皮肤位置实施刺激作业,能够精确的控制刺激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得到检查的可视化规范化的级别判定,克服了传统医护人员人工依照经验判定的不准确和不精确性,有利于利于结果的确认。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发明的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17.图4为本发明的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2、3、4所示,一种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的纵向中部位置开设有纵向通孔10,底座1的一个侧壁上自外向内开设有与纵向通孔10相连通的横向孔槽2,横向孔槽2的底壁上设置有齿条3,齿条3上方的横向孔槽2内安装有与齿条3相互啮合的旋转限位齿轮11,旋转限位齿轮11的内侧与安装在纵向通孔10内的旋转轮轴7固定连接,在旋转轮轴7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旋转刺激触压层9,底座1的另一个侧壁上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刺激针插入孔,在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均插接有刺激针6,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自纵向通孔10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呈递增状,所有刺激针6的底部在同一个与底座1底面平行的平面上。所述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是由均等设置在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外壁上的若干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组成的,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自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递增状,旋转轮轴7的直径与纵向通孔10的深度相等,纵向通孔10的长度不小于旋转轮轴7的周长,纵向通孔10的宽度不小于旋转轮轴7的厚度,长度最短的一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的底部所处的平面与刺激针6的底部所处的平面在同一平面上。
19.所述的底座1为长方体结构,在底座1的侧面中部下方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固定扣4,两个固定扣4之间连接有弹力带5,纵向通孔10为长方形通孔结构,纵向通孔10的长度不大于底座1的长度,纵向通孔10的宽度不大于底座1的宽度,底座1的厚度与纵向通孔10的深度相等,横向孔槽2为长方形通孔结构,横向孔槽2的长度与纵向通孔10的长度相等,横向孔槽2厚度不大于纵向通孔10的深度,横向孔槽2的深度与纵向通孔10的一侧至底座1外侧的厚度相等,横向孔槽2位于纵向通孔10纵向中心位置。所述的齿条3为长方形条状结构,齿条3的底部与横向孔槽2的底壁固定连接,齿条3的长度与横向孔槽2的长度相等,齿条3的宽度与横向孔槽2的深度相等,旋转限位齿轮11的直径与齿条3顶部与横向孔槽2顶壁之间的距离相等。
20.所述的旋转轮轴7为圆柱形结构,旋转轮轴7的直径与底座1的厚度相等,横向孔槽2的横向中线与底座1的横向中线在同一个平面上,旋转轮轴7的一侧与旋转限位齿轮11固定连接,旋转轮轴7的另一侧与支撑转动轴13固定连接,在纵向通孔10内侧的底座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支撑支撑转动轴13的限位槽12,限位槽12为长方体槽状结构,限位槽12的槽宽
与支撑转动轴13的直径相配合,限位槽12的深度是支撑转动轴13长度的二分之一,支撑转动轴13的长度不大于纵向通孔10一侧的底座1厚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的刺激针插入孔为圆形通孔结构,刺激针插入孔的开设方向与纵向通孔10的开设方向相同,刺激针6的底面为圆弧状或者锥形台状结构,刺激针6的顶部设置有按压触头,刺激针6为圆柱形结构,刺激针6的直径与,刺激针插入孔的内径相配合,其中最短的一根刺激针6的长度不小于刺激针插入孔的深度。所述的旋转刺激触压块为圆柱形结构,旋转刺激触压块的端部为圆弧状或者锥形台状结构,旋转刺激触压块的一端与旋转轮轴7固定连接,旋转刺激触压块的另一端呈辐射状分布在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的外侧面,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之间的间距相等,一排中每个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相等。
21.一种如上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的使用方法,其使用方法如下:使用时将底座1安放在待检测位置,保证纵向通孔10的开口朝下,所有刺激针6均处于初始位置,该初始位置为所有刺激针6的底面在同一个与底座1底面平行的底面上,并且,旋转轮轴7以及旋转轮轴7上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处于初始位置,旋转刺激触压层9的初始位置为保证其中一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底部与刺激针6初始位置时底面所处的平面在同一平面上,当需要对使用者实施点状式针刺耐受级别判定时,通过按压刺激针6的方式实施,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自纵向通孔10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呈递增状,所有刺激针6的底部在同一个与底座1底面平行的平面上,首先按压长度最短的刺激针6,长度最短的刺激针6的底部超过原来所处的平面并向下运行,此时观察使用者的耐受程度,并根据使用者的耐受程度逐步按下与长度最短的刺激针6相邻的刺激针6,随着长度逐渐增长的刺激针6的按下作业,使用者感受到的针刺触感逐渐加大,直至使用者有明显触压刺痛感为止,此时观测按压下的是第几根刺激针6,依此判断使用者的针刺耐受级别;当需要对使用者实施连续式带状排刺耐受级别判定时,通过旋转运行旋转轮轴7的方式实施,在旋转限位齿轮11外侧固定安装有主动旋转盘8,手动旋转主动旋转盘8,主动旋转盘8带动旋转限位齿轮11沿着齿条3运行,运行时,旋转轮轴7在纵向通孔10内开始旋转并位移,在旋转位移的同时旋转轮轴7朝向横向孔槽2的另一侧运行,运行时,旋转刺激触压层9逐步实现对待检查位置的接触,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自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递增状,此时随着旋转轮轴7的旋转位移作业,与带状待检查位置接触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的长度逐步增加,直至使用者有明显触压刺痛感为止,此时观测旋转刺激触压层9与待检测位置的接触长度,判定此时接触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的长度,依此判断使用者的连续式带状排刺耐受级别。
22.本产品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两种刺激功能的神经内科检查装置,这两种功能分别为针刺耐受级别判定功能和连续式带状排刺耐受级别判定,通过本产品特定的结构模式,在判定时,首先通过固定扣4和弹力带5的配合,将产品固定在待检测位置上,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点,配合上部的刺激针6下压和旋转轮轴7滚动旋转位移作业,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的纵向中部位置开设有纵向通孔(10),底座(1)的一个侧壁上自外向内开设有与纵向通孔(10)相连通的横向孔槽(2),横向孔槽(2)的底壁上设置有齿条(3),齿条(3)上方的横向孔槽(2)内安装有与齿条(3)相互啮合的旋转限位齿轮(11),旋转限位齿轮(11)的内侧与安装在纵向通孔(10)内的旋转轮轴(7)固定连接,在旋转轮轴(7)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旋转刺激触压层(9),底座(1)的另一个侧壁上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刺激针插入孔,在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均插接有刺激针(6),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自纵向通孔(10)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呈递增状,所有刺激针(6)的底部在同一个与底座(1)底面平行的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是由均等设置在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外壁上的若干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组成的,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自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递增状,旋转轮轴(7)的直径与纵向通孔(10)的深度相等,纵向通孔(10)的长度不小于旋转轮轴(7)的周长,纵向通孔(10)的宽度不小于旋转轮轴(7)的厚度,长度最短的一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的底部所处的平面与刺激针(6)的底部所处的平面在同一平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为长方体结构,在底座(1)的侧面中部下方位置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固定扣(4),两个固定扣(4)之间连接有弹力带(5),纵向通孔(10)为长方形通孔结构,纵向通孔(10)的长度不大于底座(1)的长度,纵向通孔(10)的宽度不大于底座(1)的宽度,底座(1)的厚度与纵向通孔(10)的深度相等,横向孔槽(2)为长方形通孔结构,横向孔槽(2)的长度与纵向通孔(10)的长度相等,横向孔槽(2)厚度不大于纵向通孔(10)的深度,横向孔槽(2)的深度与纵向通孔(10)的一侧至底座(1)外侧的厚度相等,横向孔槽(2)位于纵向通孔(10)纵向中心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条(3)为长方形条状结构,齿条(3)的底部与横向孔槽(2)的底壁固定连接,齿条(3)的长度与横向孔槽(2)的长度相等,齿条(3)的宽度与横向孔槽(2)的深度相等,旋转限位齿轮(11)的直径与齿条(3)顶部与横向孔槽(2)顶壁之间的距离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轮轴(7)为圆柱形结构,旋转轮轴(7)的直径与底座(1)的厚度相等,横向孔槽(2)的横向中线与底座(1)的横向中线在同一个平面上,旋转轮轴(7)的一侧与旋转限位齿轮(11)固定连接,旋转轮轴(7)的另一侧与支撑转动轴(13)固定连接,在纵向通孔(10)内侧的底座(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支撑支撑转动轴(13)的限位槽(12),限位槽(12)为长方体槽状结构,限位槽(12)的槽宽与支撑转动轴(13)的直径相配合,限位槽(12)的深度是支撑转动轴(13)长度的二分之一,支撑转动轴(13)的长度不大于纵向通孔(10)一侧的底座(1)厚度的三分之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刺激针插入孔为圆形通孔结构,刺激针插入孔的开设方向与纵向通孔(10)的开设方向相同,刺激针(6)的底面为圆弧状或者锥形台状结构,刺激针(6)的顶部设置有按压触头,刺激针(6)为圆柱形结构,刺激针(6)的直径与,刺激针插入孔的内径相配合,其中最短的一根刺激针(6)的长度不小于刺激针插入孔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刺激触压块为圆柱形结构,旋转刺激触压块的端部为圆弧状或者锥形台状结构,旋转刺激触压块的一端与旋转轮轴(7)固定连接,旋转刺激触压块的另一端呈辐射状分布在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的外侧面,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之间的间距相等,一排中每个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相等。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法如下:使用时将底座(1)安放在待检测位置,保证纵向通孔(10)的开口朝下,所有刺激针(6)均处于初始位置,该初始位置为所有刺激针(6)的底面在同一个与底座(1)底面平行的底面上,并且,旋转轮轴(7)以及旋转轮轴(7)上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处于初始位置,旋转刺激触压层(9)的初始位置为保证其中一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底部与刺激针(6)初始位置时底面所处的平面在同一平面上,当需要对使用者实施点状式针刺耐受级别判定时,通过按压刺激针(6)的方式实施,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6)的长度自纵向通孔(10)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呈递增状,所有刺激针(6)的底部在同一个与底座(1)底面平行的平面上,首先按压长度最短的刺激针(6),长度最短的刺激针(6)的底部超过原来所处的平面并向下运行,此时观察使用者的耐受程度,并根据使用者的耐受程度逐步按下与长度最短的刺激针(6)相邻的刺激针(6),随着长度逐渐增长的刺激针(6)的按下作业,使用者感受到的针刺触感逐渐加大,直至使用者有明显触压刺痛感为止,此时观测按压下的是第几根刺激针(6),依此判断使用者的针刺耐受级别;当需要对使用者实施连续式带状排刺耐受级别判定时,通过旋转运行旋转轮轴(7)的方式实施,在旋转限位齿轮(11)外侧固定安装有主动旋转盘(8),手动旋转主动旋转盘(8),主动旋转盘(8)带动旋转限位齿轮(11)沿着齿条(3)运行,运行时,旋转轮轴(7)在纵向通孔(10)内开始旋转并位移,在旋转位移的同时旋转轮轴(7)朝向横向孔槽(2)的另一侧运行,运行时,旋转刺激触压层(9)逐步实现对待检查位置的接触,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排旋转刺激触压块的长度自旋转轮轴(7)圆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递增状,此时随着旋转轮轴(7)的旋转位移作业,与带状待检查位置接触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的长度逐步增加,直至使用者有明显触压刺痛感为止,此时观测旋转刺激触压层(9)与待检测位置的接触长度,判定此时接触的旋转刺激触压层(9)的长度,依此判断使用者的连续式带状排刺耐受级别。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内科用检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齿条上方的横向孔槽内安装有与齿条相互啮合的旋转限位齿轮,旋转限位齿轮的内侧与安装在纵向通孔内的旋转轮轴固定连接,在旋转轮轴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旋转刺激触压层,底座的另一个侧壁上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刺激针插入孔,在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均插接有刺激针,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的长度均不相等,并且,每个刺激针插入孔内的刺激针的长度自纵向通孔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呈递增状,所有刺激针的底部在同一个与底座底面平行的平面上;能够精确的控制刺激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得到检查的可视化规范化的级别判定,克服了传统医护人员人工依照经验判定的不准确和不精确性,有利于利于结果的确认。有利于利于结果的确认。有利于利于结果的确认。
技术研发人员:张雪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阳市中心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3.26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