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俱锻压成型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现阶段的家具成型设备大多采用普通电机驱动的四柱液压机,效率低、能耗高、严重依赖人力。以典型的折叠座椅为例,分为座垫和靠背两部分,一共需要11道工序才能完成。普通电机驱动的四柱压机,用电多、速度慢、效率低,11台设备需要紧密的排在一起,噪音大,设备油温高,生产环境恶劣。而且夏季高温时,需要采用11人两班倒的生产模式,设备几乎24小时作业,导致油温过高,设备故障频发,假如第一道工序的设备出现问题,后面的工序也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交货期。为了加装冷却设备,又需要占用大量的工人的安全通道,极不便利。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家具成型设备能耗高,噪音大,设备油温高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包括:压力机设备上横梁、压力机设备下横梁、冷却系统、压力机设备、第一伺服系统、第二伺服系统、第三伺服系统、第四伺服系统、第五伺服系统以及第六伺服系统;
5.所述压力机设备上横梁设置于所述压力机设备下横梁上方,11个压力机设备设置于压力机设备上横梁和压力机设备下横梁之间,所述冷却系统设置于11个压力机设备上方;所述压力机设备包括设置于压力机设备上横梁下方的驱动组件和设置于压力机设备下横梁上且位于所述驱动组件正下方的工作台;11个压力机设备的驱动组件分别与第一液压系统、第二液压系统、第三液压系统、第四液压系统、第五液压系统、第六液压系统、第七液压系统、第八液压系统、第九液压系统、第十液压系统以及第十一液压系统连接;
6.所述第一液压系统和第二液压系统与所述第一伺服系统连接,所述第三液压系统和第四液压系统与所述第二伺服系统连接,所述第五液压系统和第六液压系统与所述第三伺服系统连接,所述第七液压系统和第八液压系统与所述第四伺服系统连接,所述第九液压系统和第十液压系统与所述第五伺服系统连接,所述第十一液压系统与所述第六伺服系统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伺服系统连接有第一双联伺服泵,所述第一双联伺服泵分别与第一液压系统和第二液压系统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伺服系统连接有第二双联伺服泵,所述第二双联伺服泵分别与第三液压系统和第四液压系统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伺服系统连接有第三双联伺服泵,所述第三双联伺服泵分别与第五液压系统和第六液压系统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伺服系统连接有第四双联伺服泵,所述第四双联伺服泵分别与第七液压系统和第八液压系统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五伺服系统连接有第五双联伺服泵,所述第五双联伺服泵分别与第九液压系统和第十液压系统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六伺服系统与第十一液压系统连接。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可通过第一伺服系统、第二伺服系统、第三伺服系统、第四伺服系统、第五伺服系统以及第六伺服系统来控制第一液压系统、第二液压系统、第三液压系统、第四液压系统、第五液压系统、第六液压系统、第七液压系统、第八液压系统、第九液压系统、第十液压系统以及第十一液压系统,每个伺服系统可控制两套液压系统,从而实现控制十一套座椅生产用的压力机设备对应的十一道工序,并且结合压力机设备本身结构将其设置在压力机设备上横梁与压力机设备下横梁之间,压力机设备的驱动组价和冷却系统上置,所有设备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工作节奏快,噪音低,降低油温,设备运行与普通电机驱动的设备有相比振动更小,从而大大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第一伺服系统的原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冷却系统的原理图。
18.图示说明:100

压力机设备上横梁;200

压力机设备下横梁;300

冷却系统;40

压力机设备;1

第一伺服系统;2

第二伺服系统;3

第三伺服系统;4

第四伺服系统;5

第五伺服系统;6

第六伺服系统;41

驱动组件;42

工作台;21

第一液压系统;22

第二液压系统;23

第三液压系统;24

第四液压系统;25

第五液压系统;26

第六液压系统;27

第七液压系统;28

第八液压系统;29

第九液压系统;30

第十液压系统;31

第十一液压系统;11

第一双联伺服泵;12

第二双联伺服泵;13

第三双联伺服泵;14

第四双联伺服泵;15

第四双联伺服泵。
具体实施方式
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21.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技术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22.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包括:压力机设备上横梁100、压力机设备下横梁200、冷却系统300、压力机设备40、第一伺服系统1、第二伺服系统2、第三伺服系统3、第四伺服系统4、第五伺服系统5以及第六伺服系统6。
23.其中,压力机设备上横梁100设置于压力机设备下横梁200上方,11个压力机设备40设置于压力机设备上横梁100和压力机设备下横梁200之间。可根据压力机设备40的自身结构,将座椅生产线所用的11个压力机设备40间隔设置在压力机设备上横梁100和压力机设备下横梁200之间。
24.具体地,冷却系统300设置于11个压力机设备40上方,压力机设备40包括设置于压力机设备上横梁100下方的驱动组件41和设置于压力机设备下横梁200上且位于驱动组件41正下方的工作台42。
25.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却系统300具体可以设置在压力机设备上横梁100上,且覆盖11个压力机设备40的驱动组件41,通过将冷却系统300上置,使得设备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地空间更小。冷却系统300可通过风扇实现对压力机设备40的驱动组件41的散热冷却,具体原理图可参见图3。
26.具体地,11个压力机设备40的驱动组件41分别与第一液压系统21、第二液压系统22、第三液压系统23、第四液压系统24、第五液压系统25、第六液压系统26、第七液压系统27、第八液压系统28、第九液压系统29、第十液压系统30以及第十一液压系统31连接。第一液压系统21和第二液压系统22与第一伺服系统1连接,第三液压系统23和第四液压系统24与第二伺服系统2连接,第五液压系统25和第六液压系统26与第三伺服系统3连接,第七液压系统27和第八液压系统28与第四伺服系统4连接,第九液压系统29和第十液压系统30与第五伺服系统5连接,第十一液压系统31与第六伺服系统6连接。
27.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伺服系统可控制两套液压系统(第六伺服系统6除外),从而实现控制十一套座椅生产用的压力机设备对应的十一道工序,工作节奏快,可达到普通电机驱动压力机设备工作效率的3倍,得益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生产线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可以最大地发挥机械手的作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后,座椅生产线只需要两条机械手和一个工人值守,完全替代了之前的11人两班倒的生产模式,着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此外,设
备运行与普通电机驱动的设备有相比振动更小,噪音低,也大大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
2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伺服系统1连接有第一双联伺服泵11,第一双联伺服泵11分别与第一液压系统21和第二液压系统22连接。第二伺服系统2连接有第二双联伺服泵12,第二双联伺服泵12分别与第三液压系统23和第四液压系统24连接。第三伺服系统3连接有第三双联伺服泵13,第三双联伺服泵13分别与第五液压系统25和第六液压系统26连接。第四伺服系统4连接有第四双联伺服泵14,第四双联伺服泵14分别与第七液压系统27和第八液压系统28连接。第五伺服系统5连接有第五双联伺服泵15,第五双联伺服泵15分别与第九液压系统29和第十液压系统30连接。第六伺服系统6与第十一液压系统31连接。
29.第一伺服系统1在具体实施时,原理图可参见图2,第一双联伺服泵11即图2中的泵,第二伺服系统2、第三伺服系统3、第四伺服系统4、第五伺服系统5以及第六伺服系统6可参考第一伺服系统1实现。
3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7801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