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抽屉用的抽气连接装置及抽气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34



1.本发明属于真空抽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抽屉用的抽气连接装置及抽气方法。


背景技术:

2.冰箱保鲜真空保鲜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配套技术也在日益更新,尤其是应用于冷藏室的保鲜抽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合真空泵将抽屉内的空气排出,现有技术方案多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方案是抽屉外腔开孔通过软管直连,抽屉外腔需要固定不动,抽屉和抽屉外腔通过配合面形成密封,这种外腔 抽屉组合方案存在便携性差的问题,整体方案成本偏高;第二种方案是在密封抽屉尾部设计硬质圆管,插入到抽气端的软质接头内,这种方案对两者的配合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尤其是上下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置要求较高,一旦有偏差将出现对接不上或者对接不顺利、或对接后抽屉歪斜现象。同时如果前后方向出现偏差,将出现密封不严,漏气现象;第三种方案是直连软管,软管随抽屉整体移动,这种方案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管道脱落、磨损破裂,导致漏气现象,同时美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真空抽屉用的抽气连接装置及抽气方法,设计合理,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具有良好的效果。
4.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1,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真空抽屉用的抽气连接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及固定盖、排气套管、橡胶套管、弹簧、对接管、硅胶密封盖以及固定板;
6.排气套管一端与固定盖密封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设有通孔的固定板上,对接管一部分穿过通孔伸入排气套管内,另一部分为悬空状态;排气套管靠近固定盖的一端设有排气孔,真空泵通过硅胶管连接至排气孔;橡胶套管和弹簧依次同轴固定在排气套管内;对接管整体呈三级台阶结构,较小直径端呈锥体,穿过通孔和弹簧伸入橡胶套管内,较大直径端固定安装有硅胶密封盖;弹簧一端抵住橡胶套管,另一端抵住对接管第二级台阶,对接管能通过压缩弹簧在排气套管内移动,使对接管与橡胶套管的接触面为密封面。
7.进一步地,固定盖内侧固定有压力传感器,固定盖上设有导线孔,压力传感器上引出的导线穿过导线孔连接至控制板。
8.进一步地,橡胶套管外壁对称设有两个方形凸起;橡胶套管外壁均匀设有四条沿轴线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凹槽;橡胶套管内壁沿轴线依次设有若干条环形凸棱,环形凸棱的横截面为锯齿状。
9.进一步地,排气套管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与方形凸起适配的定位方孔,将橡胶套管固定在排气套管内;排气套管内壁设有与长条形凹槽适配的四条筋,防止旋转;排气套管远离固定盖的一端沿轴线方向对称开设有两个长条形豁口;排气套管外壁对称设有两个定位座,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板上。
10.进一步地,对接管由锥体段、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构成,锥体段外壁设有与环形凸棱适配的密封槽,第一圆柱段恰好能伸入排气套管中抵住弹簧,第二圆柱段的开口端设有圆形凹槽。
11.进一步地,锥体段和第一圆柱段的连接处对称设有两个限位部,限位部在长条形豁口内左右滑动。
12.进一步地,固定板上开设有供第一圆柱段和限位部穿过的通孔。
13.进一步地,硅胶密封圈一端为与圆形凹槽适配的凸台结构,另一端设有多层环形翅边;硅胶密封盖外径大于抽屉排气孔直径。
14.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2,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5.一种真空抽屉用的抽气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一种抽气连接装置,抽屉由可致动的盖体封闭,并向抽气连接装置移动,抽屉排气口与硅胶密封盖密封接触,抽屉继续移动并推动对接管,对接管压缩弹簧并在排气套管中移动,当锥体段的3/4进入橡胶套管内时,对接管与橡胶套管之间的接触面为密封面,排气套管、对接管和抽屉之间形成一个密封腔,真空泵开始工作,压力传感器将密封腔内的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板,当整个密封腔内压力值达到预设值后,控制板控制真空泵停止工作;当抽屉脱离时,带动硅胶密封盖和对接管向抽屉脱离方向移动,装置内外压力达到平衡,抽屉在弹簧作用下继续无阻力脱离。
16.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17.本发明省去了抽屉外腔结构,在抽屉顶部直接用盖密封,抽屉整体密封移动,节省了抽屉外腔的结构,成本及可移动性更有优势。本发明为独立密封抽屉组件提供了一个具有3个自由度的大容错空间,分别为x向、y向和z向,可以有效弥补其他组件装配误差导致的对接误差。同时还提供3个小尺寸范围的旋转自由度补偿空间。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抽气连接装置爆炸图;
19.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抽气连接装置整体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压力传感器固定盖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排气套管外部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排气套管内部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橡胶套管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对接管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硅胶密封盖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抽气连接装置处于使用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提出的抽屉靠入前的位置示意图;
28.图11为本发明提出的抽屉靠入后的位置示意图;
[0029]1‑
固定盖;101

导线孔;2

排气套管;201

定位方孔;202

长条形豁口;203

筋;204

硅胶管;3

橡胶套管;301

方形凸起;302

长条形凹槽;303

环形凸棱;4

弹簧;5

对接管;501

锥体段;502

第一圆柱段;503

第二圆柱段;504

密封槽;505

圆形凹槽;506

限位部;6

硅胶密封盖;601

凸台结构;602

环形翅边;7

抽屉本体;701

抽屉排气孔;8

固定板;9

定位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0031]
一种抽气连接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及固定盖1、排气套管2、橡胶套管3、弹簧4、对接管5、硅胶密封盖6以及固定板8;
[0032]
排气套管2一端与固定盖1密封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设有通孔的固定板8上,对接管5一部分穿过通孔伸入排气套管2内,另一部分为悬空状态;排气套管2靠近固定盖1的一端设有排气孔,真空泵通过硅胶管204连接至排气孔;橡胶套管3和弹簧4依次同轴固定在排气套管2内;对接管5整体呈三级台阶结构,较小直径端呈锥体,穿过通孔和弹簧4伸入橡胶套管2内,较大直径端固定安装有硅胶密封盖6;弹簧4一端抵住橡胶套管3,另一端抵住对接管5第二级台阶,对接管5能通过压缩弹簧4在排气套管2内移动,使对接管5与橡胶套管3的接触面为密封面。
[0033]
具体地,固定盖1内侧固定有压力传感器,固定盖1上设有导线孔101,压力传感器上引出的导线穿过导线孔101连接至控制板,固定盖1通过螺钉固定在排气套管2一端。
[0034]
进一步地,橡胶套管3外壁对称设有两个方形凸起301;橡胶套管3外壁均匀设有四条沿轴线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凹槽302;橡胶套管3内壁沿轴线依次设有若干条环形凸棱303,环形凸棱303的横截面为锯齿状。
[0035]
进一步地,排气套管2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与方形凸起301适配的定位方孔201,将橡胶套管3固定在排气套管2内;排气套管2内壁设有与长条形凹槽302适配的四条筋203,防止旋转;排气套管2远离固定盖1的一端沿轴线方向对称开设有两个长条形豁口202;排气套管2外壁对称设有两个定位座9,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板8上。
[0036]
具体地,对接管5由锥体段501、第一圆柱段502和第二圆柱段503构成,第一圆柱段502和第二圆柱段503之间构成第一级台阶,锥体段501和第一圆柱段502之间构成第二级台阶;锥体段501伸入弹簧4和橡胶套管3内,当锥体段的3/4伸入橡胶套管中时,对接管和橡胶套管密封接触,此设计在于解决抽屉拉出时,由于负压导致的抽屉拉拔力过大问题,在相同压强下,细口端较广口端截面面积更小,可以用更小的力脱离(压强*接触面积=压力);锥体段501外壁设有与环形303适配的密封槽504,第一圆柱段502恰好能伸入排气套管2中抵住弹簧4,第二圆柱段503的开口端设有圆形凹槽505。
[0037]
具体地,锥体段501和第一圆柱段502的连接处对称设有两个限位部506,限位部506在长条形豁口202内左右滑动,同时防止对接管脱离。
[0038]
具体地,固定板8上开设有供第一圆柱段502和限位部506穿过的通孔。
[0039]
具体地,硅胶密封盖6一端为与圆形凹槽505适配的凸台结构601,另一端设有多层环形翅边602,具有补偿抽屉排气孔面同硅胶密封盖面平行度偏差功能,提供了3个旋转自由度的补偿功能;硅胶密封盖6外径大于抽屉排气孔701直径
[0040]
具体地,排气套管2上两个长条形豁口旋转90
°
后的位置设有两个定位座205,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板8上。
[0041]
该装置提供了一个具有3个自由度的大容错空间,分别为x向、y向和z向,x向和y向通过大直径的硅胶密封盖外圈和小直径的抽屉排气孔实现,只要排气孔在硅胶密封盖所形成的的圆环内移动,排气孔始终在有效抽气范围内,z向容错通过弹簧的后3/4压缩距离实现。
[0042]
一种真空抽屉用的抽气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一种抽气连接装置,抽屉由可致动的盖体封闭,并向抽气连接装置移动,抽屉排气口701与硅胶密封盖6密封接触,抽屉继续移动并推动对接管5,对接管5压缩弹簧4并在排气套管2中移动,当锥体段501的3/4进入橡胶套管3内时,对接管5与橡胶套管3之间的接触面为密封面,排气套管、对接管和抽屉之间形成一个密封腔,密封腔处于密封状态,真空泵开始工作,压力传感器将密封腔内的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板,当密封腔内压力值达到预设值后,控制板控制真空泵停止工作;当抽屉脱离时,带动硅胶密封盖6和对接管5向抽屉脱离方向移动,装置内外压力达到平衡,抽屉在弹簧4作用下继续无阻力脱离。
[0043]
以上为本实施例的完整实现过程。
[0044]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9001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