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老人移动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
背景技术:
老龄化人口加剧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加,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对国家和社会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由于下肢肌力不足,很多老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站立和坐下。在老人群体中,有下肢运动障碍的老人占有很大比重。护理这些老人具有很大难度,特别是在床和轮椅之间,或者床和其他地点之间的移位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现有的移位机多为只是把老人吊到轮椅上,轮椅只有移动功能,针对手脚不灵活的患者则不具备锻炼功能。且现有的移位机多用液压或电传动动力,价格昂贵,容易出现没电不能使用或者突然失控等不稳定因素,为此设计一种新型的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能够有效解决起坐困难老人的日常移位需求,为老人提供移位和站立康复训练等护理服务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架、升降驱动组件、下支撑架、移动机构、用于老人倚靠防止老人向后摔倒的后背支架和用于支撑老人的坐垫,所述下支撑架的上部套接在上支撑架内,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设置在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之间且用于驱动上支撑架相对下支撑架升降运动,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下支撑架的底部便于装置整体移动,所述后背支架设置在上支撑架的后侧,所述坐垫设置在上支撑架上且与上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支撑架包括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套筒,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结构相同且均为方形管状结构,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竖管的上端通过套筒与第二竖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手轮、连接轴、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所述连接轴依次穿过手轮、第一竖管、套筒和第二竖管,所述连接轴与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套筒均转动连接,所述手轮位于第一竖管的外侧且所述手轮与连接轴靠近第一竖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三锥齿轮分别固定安装在连接轴的两端,所述第一丝杠的上端伸入第一竖管内,所述第二丝杠的上端伸入第二竖管内,所述第二锥齿轮固定安装在第一丝杠的上端,所述第四锥齿轮固定安装在第二丝杠的上端,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均位于第一竖管内,所述第四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均位于第二竖管内。
上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固定柱和用于悬挂坐垫的安全扣,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第一竖管的上端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第二竖管的上端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横杆与第一竖管和套筒均相垂直;所述安全扣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安全扣设置在第一横杆的底部两端,另外两个所述安全扣设置在第二横杆的底部两端,所述坐垫的四个角分别通过四根安全带与四个所述安全扣一一对应且与四个所述安全扣均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柱的结构相同且均为杯状结构,两个所述固定柱的周向外壁分别与第一横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和第二横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柱的开口向上设置用于支撑后背支架。
上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支架包括u型杆和短杆,所述短杆位于u型杆的开口端内侧,所述短杆的两端分别与u型杆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u型杆倒置设置且u型杆下端两侧分别与两个固定柱的开口插拔式连接。
上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架包括第一前支撑腿、第二前支撑腿、第一后支撑腿、第二后支撑腿、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连杆,所述第一后支撑腿和第二后支撑腿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后支撑腿与第一横杆平行,所述第一后支撑腿的一端内侧和第二后支撑腿的一端内侧分别与连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横截面外形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一竖管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杆能够套进所述第一竖管的管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连杆靠近第一后支撑腿的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二竖管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杆能够套进所述第二竖管的管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连杆另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支撑腿和第二前支撑腿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撑腿与第一横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撑腿的后端与第一支撑杆的下端前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支撑腿的后端与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前侧固定连接。
上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内沿长度方向均开有螺纹槽,所述第一丝杠的下端位于第一支撑杆内且与第一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杠的下端位于第二支撑杆内且与第二支撑杆螺纹连接。
上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个万向轮和两个定向轮,两个所述万向轮分别安装在第一前支撑腿的前端底部和第二前支撑腿的前端底部,两个所述定向轮分别设置在第一后支撑腿和第二后支撑腿的另一端底部,两个所述万向轮上均设置有用于固定装置位置的脚刹。
上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还包括用于增强装置稳定性的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所述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肋板的一端与第一横杆的中部下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肋板的另一端与第一竖管的中部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肋板的一端与第二横杆的中部下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肋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管的中部后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带任何动力,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2、本实用新型升降驱动组件由丝杠和锥齿轮组合而成,采用丝杠和锥齿轮组合进行运动传递,从而实现上支撑架的升降,丝杠和锥齿轮组合具有自锁功能,可使上支撑架固定在一定的高度。
3、本实用新型通过安全带锁扣连接坐垫,拆卸方便。
4、本实用新型底部设置有两个万向轮和两个定向轮,移动方便,且万向轮带有刹车功能,可将装置进行固定,有效的防止意外产生。
5、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后背支架,与上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方便老人上下装置,且在使用装置过程中可供老人倚靠并防止老人向后摔倒。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二横杆;2—第二竖管;3—第四锥齿轮;
4—第三锥齿轮;5—连接轴;6—第二锥齿轮;
7—第一锥齿轮;8—手轮;9—第一横杆;
10—安全扣;11—第一竖管;12—脚刹;
13—第一丝杠;14—第一支撑杆;15—万向轮;
16—第二后支撑腿;17—定向轮;18—第二后支撑腿;
19—第二支撑杆;20—第二丝杠;21—固定柱;
22—短杆;23—u型杆;24—第一前支撑腿;
25—第二前支撑腿;26—套筒;27—坐垫;
28—连杆;29—第一肋板;30—第二肋板;
31—安全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支撑架、升降驱动组件、下支撑架、移动机构、用于老人倚靠防止老人向后摔倒的后背支架和用于支撑老人的坐垫27,所述下支撑架的上部套接在上支撑架内,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设置在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之间且用于驱动上支撑架相对下支撑架升降运动,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下支撑架的底部便于装置整体移动,所述后背支架设置在上支撑架的后侧,所述坐垫27设置在上支撑架上且与上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支撑架包括第一竖管11、第二竖管2和套筒26,所述第一竖管11和第二竖管2的结构相同且均为方形管状结构,所述第一竖管11和第二竖管2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竖管11的上端通过套筒26与第二竖管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手轮8、连接轴5、第一锥齿轮7、第二锥齿轮6、第三锥齿轮4、第四锥齿轮3、第一丝杠13和第二丝杠20,所述连接轴5依次穿过手轮8、第一竖管11、套筒26和第二竖管2,所述连接轴5与第一竖管11、第二竖管2和套筒26均转动连接,所述手轮8位于第一竖管11的外侧且所述手轮8与连接轴5靠近第一竖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7和第三锥齿轮4分别固定安装在连接轴5的两端,所述第一丝杠13的上端伸入第一竖管11内,所述第二丝杠20的上端伸入第二竖管2内,所述第二锥齿轮6固定安装在第一丝杠13的上端,所述第四锥齿轮3固定安装在第二丝杠20的上端,所述第二锥齿轮6与第一锥齿轮7相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3与第三锥齿轮4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6与第一锥齿轮7均位于第一竖管11内,所述第四锥齿轮3与第三锥齿轮4均位于第二竖管2内。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升降驱动组件由丝杠和锥齿轮组合而成,采用丝杠和锥齿轮组合进行运动传递,从而实现上支撑架相对于下支撑架的升降,丝杠和锥齿轮组合具有自锁功能,可按照实际使用者的身高将所述上支撑架固定在一定高度。
所述上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横杆9、第二横杆1、固定柱21和用于悬挂坐垫27的安全扣10,所述第一横杆9的一端与第一竖管11的上端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1的一端与第二竖管2的上端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横杆9与第一竖管11和套筒26均相垂直;所述安全扣10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安全扣10设置在第一横杆9的底部两端,另外两个所述安全扣10设置在第二横杆1的底部两端,所述坐垫27的四个角分别通过四根安全带31与四个所述安全扣10一一对应且与四个所述安全扣10均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柱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柱21的结构相同且均为杯状结构,两个所述固定柱21的周向外壁分别与第一横杆9远离套筒26的一端和第二横杆1远离套筒26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柱21的开口向上设置用于支撑后背支架。
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为方框形结构,第一横杆9、第二横杆1、第一竖管11和第二竖管2均采用不锈钢方管焊接而成,在满足使用条件的情况下减轻装置重量,同时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地点多为床边、其他底盘较低或狭窄的地方,装置整体尺寸为650mm×550mm×850mm,装置底部的第一后支撑腿16和第二后支撑腿18设置的位置较低,在使用中将装置推到老人面前时,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和第二后支撑腿18可以深入老人所处位置的最下方,便于将老人移动至装置上。
所述后背支架包括u型杆23和短杆22,所述短杆22位于u型杆23的开口端内侧,所述短杆22的两端分别与u型杆23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u型杆23倒置设置且u型杆23下端两侧分别与两个固定柱21的开口插拔式连接。插拔式连接方式的结构使得在将老人移动至装置上前,可以将后背支架取下,方便将老人移动至装置上,同时防止在将老人移动至装置上的过程中碰到老人的头部。当老人坐在所述坐垫27上后,将所述后背支架插入固定柱21中,老人的后背可以靠在所述后背支架上休息,同时也起到了防止老人向后摔倒的作用。
所述下支撑架包括第一前支撑腿24、第二前支撑腿25、第一后支撑腿16、第二后支撑腿18、第一支撑杆14、第二支撑杆19和连杆28,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和第二后支撑腿18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与第一横杆9平行,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的一端内侧和第二后支撑腿18的一端内侧分别与连杆28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4与第二支撑杆19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4与第二支撑杆19的横截面外形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杆14与第一竖管11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杆14能够套进所述第一竖管11的管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下端与连杆28靠近第一后支撑腿16的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9与第二竖管2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杆19能够套进所述第二竖管2的管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杆19的下端与连杆28另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支撑腿24和第二前支撑腿25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撑腿24与第一横杆9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撑腿24的后端与第一支撑杆14的下端前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支撑腿25的后端与第二支撑杆19的下端前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9内沿长度方向均开有螺纹槽,所述第一丝杠13的下端位于第一支撑杆14内且与第一支撑杆1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杠20的下端位于第二支撑杆19内且与第二支撑杆19螺纹连接。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个万向轮15和两个定向轮17,两个所述万向轮15分别安装在第一前支撑腿24的前端底部和第二前支撑腿25的前端底部,两个所述定向轮17分别设置在第一后支撑腿16和第二后支撑腿18的另一端底部,两个所述万向轮15上均设置有用于固定装置位置的脚刹12。
本实用新型安装有四个轮子作为移动机构。其中,充分考虑到使用的便捷性、移动的快速和安全性,装置的前脚轮使用两个所述万向轮15,后轮使用两个所述定向轮17,移动装置时通过控制所述万向轮15使得装置整体能够方便的移动和转向;所述万向轮15可以进行360°旋转,所述万向轮15与定向轮17的配合使用可以更省力地推动装置,所述定向轮17起到定向的作用,而通过所述万向轮15可以起到控制左右转弯的作用,从而改变活动的轨迹。通过按下所述万向轮15上的脚刹12,可固定装置的位置使其不再滑动,在老人上下装置时确保老人的安全。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支撑架还包括用于增强装置稳定性的第一肋板29和第二肋板30,所述第一肋板29和第二肋板30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肋板29的一端与第一横杆9的中部下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肋板29的另一端与第一竖管11的中部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肋板30的一端与第二横杆1的中部下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肋板30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管2的中部后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肋板29和第二肋板30,使装置结构更加牢固,加强了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护理人员先将所述坐垫27平铺到老人屁股下,将所述后背支架从固定柱21上取下,然后护理人员将本装置推到床边合适位置,所述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位于老人所坐位置的上方且位于老人身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和第二后支撑腿18均位于老人所坐位置的下方,踩下所述脚刹12将两个万向轮15锁定,从而本装置的位置固定不动,确保将老人带上装置过程中的安全性。转动与所述连接轴5固定连接的手轮8,带动连接轴5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在所述连接轴5上的第一锥齿轮7和第三锥齿轮4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6与第一锥齿轮7相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3与第三锥齿轮4相啮合,通过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所述第一锥齿轮7和第三锥齿轮4同步转动的同时分别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6和第四锥齿轮3同步转动,同时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改变了动力的传动方向。所述第一丝杠13的一端与第二锥齿轮6固定连接,因此当所述第二锥齿轮6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丝杠13转动,所述第二丝杠20的一端与第四锥齿轮3固定连接,因此当所述第四锥齿轮3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二丝杠20转动;所述第一丝杠13的下端与下支撑架的第一支撑杆14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杠13转动的同时,所述第一丝杠13相对于第一支撑杆14上下运动,所述第二丝杠20的下端与下支撑架的第二支撑杆19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杠20转动的同时,所述第二丝杠20相对于第二支撑杆19上下运动,从而改变上支撑架的高度。护理人员通过转动所述手轮8将上支撑架调节至合适高度后,将与所述坐垫27的四个角连接的四根安全带31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四个所述安全扣10连接从而将所述坐垫27悬挂,将老人抬起,护理人员将所述后背支架的u型杆23的下端两侧分别插入两个固定柱21的开口内,旋转所述手轮8通过锥齿轮的啮合作用使得所述第一丝杠13和第二丝杠20同步上升,实现所述上支撑架整体的抬升,从而带动所述坐垫27上升到合适的高度,将老人抬起。此时可抬起所述脚刹12,护理人员即可推动装置从而带动坐在所述坐垫27上的老人快速移位至期望地点。本实用新型可将上支撑架固定在一定的高度使老人的腿部受力,老人即可将双手扶在所述上支撑架上进行站立等康复训练。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架、升降驱动组件、下支撑架、移动机构、用于老人倚靠防止老人向后摔倒的后背支架和用于支撑老人的坐垫(27),所述下支撑架的上部套接在上支撑架内,所述升降驱动组件设置在上支撑架与下支撑架之间且用于驱动上支撑架相对下支撑架升降运动,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下支撑架的底部便于装置整体移动,所述后背支架设置在上支撑架的后侧,所述坐垫(27)设置在上支撑架上且与上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支撑架包括第一竖管(11)、第二竖管(2)和套筒(26),所述第一竖管(11)和第二竖管(2)的结构相同且均为方形管状结构,所述第一竖管(11)和第二竖管(2)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竖管(11)的上端通过套筒(26)与第二竖管(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手轮(8)、连接轴(5)、第一锥齿轮(7)、第二锥齿轮(6)、第三锥齿轮(4)、第四锥齿轮(3)、第一丝杠(13)和第二丝杠(20),所述连接轴(5)依次穿过手轮(8)、第一竖管(11)、套筒(26)和第二竖管(2),所述连接轴(5)与第一竖管(11)、第二竖管(2)和套筒(26)均转动连接,所述手轮(8)位于第一竖管(11)的外侧且所述手轮(8)与连接轴(5)靠近第一竖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7)和第三锥齿轮(4)分别固定安装在连接轴(5)的两端,所述第一丝杠(13)的上端伸入第一竖管(11)内,所述第二丝杠(20)的上端伸入第二竖管(2)内,所述第二锥齿轮(6)固定安装在第一丝杠(13)的上端,所述第四锥齿轮(3)固定安装在第二丝杠(20)的上端,所述第二锥齿轮(6)与第一锥齿轮(7)相啮合,所述第四锥齿轮(3)与第三锥齿轮(4)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6)与第一锥齿轮(7)均位于第一竖管(11)内,所述第四锥齿轮(3)与第三锥齿轮(4)均位于第二竖管(2)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横杆(9)、第二横杆(1)、固定柱(21)和用于悬挂坐垫(27)的安全扣(10),所述第一横杆(9)的一端与第一竖管(11)的上端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1)的一端与第二竖管(2)的上端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9)和第二横杆(1)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横杆(9)与第一竖管(11)和套筒(26)均相垂直;所述安全扣(10)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安全扣(10)设置在第一横杆(9)的底部两端,另外两个所述安全扣(10)设置在第二横杆(1)的底部两端,所述坐垫(27)的四个角分别通过四根安全带(31)与四个所述安全扣(10)一一对应且与四个所述安全扣(10)均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柱(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柱(21)的结构相同且均为杯状结构,两个所述固定柱(21)的周向外壁分别与第一横杆(9)远离套筒(26)的一端和第二横杆(1)远离套筒(26)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柱(21)的开口向上设置用于支撑后背支架。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支架包括u型杆(23)和短杆(22),所述短杆(22)位于u型杆(23)的开口端内侧,所述短杆(22)的两端分别与u型杆(23)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u型杆(23)倒置设置且u型杆(23)下端两侧分别与两个固定柱(21)的开口插拔式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架包括第一前支撑腿(24)、第二前支撑腿(25)、第一后支撑腿(16)、第二后支撑腿(18)、第一支撑杆(14)、第二支撑杆(19)和连杆(28),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和第二后支撑腿(18)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与第一横杆(9)平行,所述第一后支撑腿(16)的一端内侧和第二后支撑腿(18)的一端内侧分别与连杆(28)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4)与第二支撑杆(19)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4)与第二支撑杆(19)的横截面外形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杆(14)与第一竖管(11)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杆(14)能够套进所述第一竖管(11)的管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下端与连杆(28)靠近第一后支撑腿(16)的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9)与第二竖管(2)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杆(19)能够套进所述第二竖管(2)的管槽内,所述第二支撑杆(19)的下端与连杆(28)另一端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支撑腿(24)和第二前支撑腿(25)的结构相同且平行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撑腿(24)与第一横杆(9)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前支撑腿(24)的后端与第一支撑杆(14)的下端前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支撑腿(25)的后端与第二支撑杆(19)的下端前侧固定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9)内沿长度方向均开有螺纹槽,所述第一丝杠(13)的下端位于第一支撑杆(14)内且与第一支撑杆(1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丝杠(20)的下端位于第二支撑杆(19)内且与第二支撑杆(19)螺纹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个万向轮(15)和两个定向轮(17),两个所述万向轮(15)分别安装在第一前支撑腿(24)的前端底部和第二前支撑腿(25)的前端底部,两个所述定向轮(17)分别设置在第一后支撑腿(16)和第二后支撑腿(18)的另一端底部,两个所述万向轮(15)上均设置有用于固定装置位置的脚刹(12)。
7.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老人快速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还包括用于增强装置稳定性的第一肋板(29)和第二肋板(30),所述第一肋板(29)和第二肋板(30)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肋板(29)的一端与第一横杆(9)的中部下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肋板(29)的另一端与第一竖管(11)的中部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肋板(30)的一端与第二横杆(1)的中部下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肋板(30)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管(2)的中部后侧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