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20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组装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地铁车辆组装通常需要专门的设备,比如移车台、轨道车以及移动式架车机和组装平台,但是由于现有的组装平台并没有调节功能,那么需要施工人员自己在现场自己组装一些简易结构来实现调节配合的作用,但是这些结构比较简易,且为现场制作,可靠性和安全性也不高,而且也会容易导致施工人员增加额外的疲劳度和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为了解决组装平台没有调节功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防护组件,所述第一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立柱、第一平台主体以及第一爬梯,所述第一平台立柱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爬梯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平台包括第二平台立柱、第二平台主体以及第二爬梯,所述第二平台立柱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平台主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平台立柱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连接,所述第二爬梯连接于所述第二平台主体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之间;所述防护组件包括若干防护链条立柱、第一护栏以及第二护栏,若干所述防护链条立柱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上,所述第一护栏连接于所述第一爬梯的两侧,所述第二护栏连接于所述第二爬梯的两侧;所述第一平台主体包括第一平台固定板、若干第一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一平台延伸板,所述第一平台固定板朝向组装工位的一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平台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平台主体包括第二平台固定板、若干第二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二平台延伸板,所述第二平台固定板朝向组装工位的一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与所述第二平台固定板滑动连接。

上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通过设置固定板与延伸板的配合结构来提高与地铁车辆装配时的配合度,提高了对不同地铁车辆的适配性,也提高了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施工人员的疲劳度和操作难度,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块为圆柱,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的两侧为镰刀状结构,包括弯曲部分以及直线部分,所述弯曲部分位于所述组装工位的一侧,两相近的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的直线部分之间形成有避免与所述第一限位块产生干涉的第一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两两所述防护链条立柱之间通过防护链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缆支撑架,所述第二平台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钢缆支撑架,若干所述第一钢缆支撑架以及所述第二钢缆支撑架均通过钢缆主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台主体的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爬梯的各上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台主体的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爬梯的各上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缆支撑架与所述第二钢缆支撑架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台有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一平台主体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上。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中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中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中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的第一平台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平台主体;111、第一平台固定板;112、第一限位块;113、第一平台延伸板;12、第一平台立柱;13、第一爬梯;21、第二平台主体;211、第二平台固定板;212、第二限位块;213、第二平台延伸板;22、第二平台立柱;23、第二爬梯;31、防护链条立柱;32、第一护栏;33、第二护栏;41、第一钢缆支撑架;42、第二钢缆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防护组件,所述第一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立柱12、第一平台主体11以及第一爬梯13,所述第一平台立柱12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的底部,所述第一爬梯13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连接;所述第二平台包括第二平台立柱22、第二平台主体21以及第二爬梯23,所述第二平台立柱22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平台主体21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平台立柱22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连接,所述第二爬梯23连接于所述第二平台主体21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之间;所述防护组件包括若干防护链条立柱31、第一护栏32以及第二护栏33,若干所述防护链条立柱31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上,所述第一护栏32连接于所述第一爬梯13的两侧,所述第二护栏33连接于所述第二爬梯23的两侧;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包括第一平台固定板111、若干第一限位块112以及若干第一平台延伸板113,所述第一平台固定板111朝向组装工位的一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块112,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112之间,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与所述第一平台固定板1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平台主体21包括第二平台固定板211、若干第二限位块212以及若干第二平台延伸板213,所述第二平台固定板211朝向组装工位的一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块212,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213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块212之间,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213与所述第二平台固定板211滑动连接。

上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通过设置固定板与延伸板的配合结构来提高与地铁车辆装配时的配合度,提高了对不同地铁车辆的适配性,也提高了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施工人员的疲劳度和操作难度,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块112为圆柱,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的两侧为镰刀状结构,包括弯曲部分以及直线部分,所述弯曲部分位于所述组装工位的一侧,两相近的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的直线部分之间形成有避免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12产生干涉的第一通道。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平台固定板111为具有空腔的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滑动连接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的两侧为双边镰刀状结构,包括直线部分以及连接于直线部分两侧的弯曲部分,两相近的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之间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的槽长度即为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的延伸行程。通过该设计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113掉落或陷入所述空腔中不能取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块21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块112结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213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213的结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两所述防护链条立柱31之间通过防护链条连接。由于所述防护链条的结构特性,其在具有一定的强度的前提下能够方便地加工成不同的长度,故两两所述防护链条可以为等距分布也可以是不等距分布。通过该设计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缆支撑架41,所述第二平台主体21上还设置有第二钢缆支撑架42,若干所述第一钢缆支撑架41以及所述第二钢缆支撑架42均通过钢缆主体连接。通过该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框架的支撑强度和确保两端的受力均衡。同时方便后期的拆卸维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的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爬梯13的各上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台主体21的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爬梯23的各上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缆支撑架41与所述第二钢缆支撑架42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台有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11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防护组件,所述第一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立柱、第一平台主体以及第一爬梯,所述第一平台立柱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爬梯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平台包括第二平台立柱、第二平台主体以及第二爬梯,所述第二平台立柱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平台主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平台立柱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连接,所述第二爬梯连接于所述第二平台主体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之间;所述防护组件包括若干防护链条立柱、第一护栏以及第二护栏,若干所述防护链条立柱连接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上,所述第一护栏连接于所述第一爬梯的两侧,所述第二护栏连接于所述第二爬梯的两侧;所述第一平台主体包括第一平台固定板、若干第一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一平台延伸板,所述第一平台固定板朝向组装工位的一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平台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平台主体包括第二平台固定板、若干第二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二平台延伸板,所述第二平台固定板朝向组装工位的一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与所述第二平台固定板滑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为圆柱,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的两侧为镰刀状结构,包括弯曲部分以及直线部分,所述弯曲部分位于所述组装工位的一侧,两相近的所述第一平台延伸板的直线部分之间形成有避免与所述第一限位块产生干涉的第一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块结构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平台延伸板的结构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两两所述防护链条立柱之间通过防护链条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缆支撑架,所述第二平台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钢缆支撑架,若干所述第一钢缆支撑架以及所述第二钢缆支撑架均通过钢缆主体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的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爬梯的各上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台主体的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爬梯的各上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缆支撑架与所述第二钢缆支撑架平齐。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台有若干个且沿所述第一平台主体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第一平台主体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铁车辆组装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防护组件,第一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立柱、第一平台主体以及第一爬梯,第一爬梯与第一平台主体连接;第二平台包括第二平台立柱、第二平台主体以及第二爬梯,第二爬梯连接于第二平台主体与第一平台主体之间;第一平台主体包括第一平台固定板、若干第一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一平台延伸板,第一平台延伸板与第一平台固定板滑动连接;第二平台主体包括第二平台固定板、若干第二限位块以及若干第二平台延伸板,第二平台延伸板与第二平台固定板滑动连接。本申请通过设置固定板与延伸板的配合结构来提高与地铁车辆装配时的配合度,提高了对不同地铁车辆的适配性,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南海力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9
技术公布日:2021.07.2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9002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