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锁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3



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子锁构造,尤指一种在锁舌有预压力(preload)的情况下,仍可正常开锁的电子锁构造。


背景技术:

2.电子锁是一种于锁匣中设有电磁阀,则可使用电控方式来开锁,此种锁匣即为电子锁。
3.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的电子锁包括一锁本体100、一锁舌200、一止挡件300、一卡掣件400及一制动件500。该锁本体100枢设有该止挡件300及该卡掣件400,且该卡掣件400连接一制动件500,以利用该制动件500操控该卡掣件400;该制动件500可操控该卡掣件400,该卡掣件400再连动该止挡件300阻挡该锁舌,或者该制动件500可操控该卡掣件400,使该止挡件300解除对该锁舌200的阻挡。
4.该现有的电子锁在该锁舌200有预压力(preload)的情况下,预压力作用于该锁舌200,使该锁舌200推动该止挡件300,该止挡件300也跟着推动该卡掣件400,该预压力持续作用而影响到该电子锁内部结构的作动,造成该制动件500虽可作动,但该止挡件300及该卡掣件400之间的连动则无空隙或空间作动。并且,该制动件500为电磁阀其通过磁力来吸引该卡掣件400作往复移动,该制动件500为电磁阀故作用力极小,不足以驱动此状态下的该卡掣件400。因此,当该现有的电子锁在该锁舌200有预压力(preload)的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该制动件500的作动来正常开锁。
5.所谓的预压力(preload)是指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例如:门扇老旧、天灾地震、火灾、锁具安装不确实,该电子锁预先承受一负荷力,造成该锁舌200卡紧该止挡件300及该卡掣件400,使该止挡件300及该卡掣件400之间预留的空隙被消除,导致该电子锁无法正常运作。
6.故,如何将上述缺失问题加以改进,乃为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的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现有技术所述,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于解决及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为目的。
8.为达成以上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锁构造,其包括:一锁匣、一止挡件、一第一卡掣件、第二卡掣件及一制动件。该锁匣其内设有一容置空间,该锁匣一侧设有一锁孔,该容置空间内形成一凹槽,该凹槽连通该锁孔,该凹槽内设有一可移动的锁舌;该止挡件枢设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位于该锁舌的一侧,该止挡件设有一止挡部,该止挡部选择性地止挡该锁舌;该第一卡掣件枢设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位于该止挡件的一侧,该第一卡掣件设有一卡掣部,该卡掣部选择性地卡掣该止挡件;该第二卡掣件枢设于该容置空间内并邻近但未接触该第一卡掣件,该第二卡掣件选择性地卡掣该第一卡掣件;以及该制动件设于该
容置空间内,驱使该第二卡掣件及该第一卡掣件。
9.其中较佳的,该第一卡掣件呈l形,而具有该卡掣部及一推抵部,该卡掣部卡掣该止挡件。
10.较佳的,该锁舌与该凹槽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第一复位件。
11.较佳的,该止挡件与该凹槽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第二复位件。
12.较佳的,该止挡件对应该卡掣部设有一斜面或一弧面。
13.较佳的,该制动件为一电磁阀或一电磁铁。
14.较佳的,该制动件包括一撞针。
15.较佳的,该第一卡掣件设有一第三复位件。
16.如此,本实用新型可在该锁舌有预压力(preload)的情况下,通过该止挡件、该第一卡掣件及该第二卡掣件的连动,仍可正常开锁。
附图说明
17.图1为现有的电子锁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通电开锁时的动作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于断电上锁时的动作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锁舌有预压力的情况下仍可正常开锁的动作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现有的】
25.100:锁本体
ꢀꢀꢀꢀꢀꢀꢀꢀꢀꢀꢀꢀꢀꢀꢀꢀꢀꢀ
200:锁舌
26.300:止挡件
ꢀꢀꢀꢀꢀꢀꢀꢀꢀꢀꢀꢀꢀꢀꢀꢀꢀꢀ
400:卡掣件
27.500:制动件
28.【本实用新型】
29.1:锁匣
ꢀꢀꢀꢀꢀꢀꢀꢀꢀꢀꢀꢀꢀꢀꢀꢀꢀꢀꢀꢀꢀꢀ
11:容置空间
30.12:锁孔
ꢀꢀꢀꢀꢀꢀꢀꢀꢀꢀꢀꢀꢀꢀꢀꢀꢀꢀꢀꢀꢀ
13:凹槽
31.14:锁舌
ꢀꢀꢀꢀꢀꢀꢀꢀꢀꢀꢀꢀꢀꢀꢀꢀꢀꢀꢀꢀꢀ
15:第一复位件
32.2:止挡件
ꢀꢀꢀꢀꢀꢀꢀꢀꢀꢀꢀꢀꢀꢀꢀꢀꢀꢀꢀꢀ
21:止挡部
33.22:第二复位件
ꢀꢀꢀꢀꢀꢀꢀꢀꢀꢀꢀꢀꢀꢀꢀ
23:斜面
34.3:第一卡掣件
ꢀꢀꢀꢀꢀꢀꢀꢀꢀꢀꢀꢀꢀꢀꢀꢀ
31:卡掣部
35.32:推抵部
ꢀꢀꢀꢀꢀꢀꢀꢀꢀꢀꢀꢀꢀꢀꢀꢀꢀꢀꢀ
33:第三复位件
36.4:第二卡掣件
ꢀꢀꢀꢀꢀꢀꢀꢀꢀꢀꢀꢀꢀꢀꢀꢀ
41:抵挡部
37.42:磁吸部
ꢀꢀꢀꢀꢀꢀꢀꢀꢀꢀꢀꢀꢀꢀꢀꢀꢀꢀꢀ
43:空隙
38.5:制动件
ꢀꢀꢀꢀꢀꢀꢀꢀꢀꢀꢀꢀꢀꢀꢀꢀꢀꢀꢀꢀ
51:撞针
39.52:磁吸板。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方便简洁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能够更为
显现,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41.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锁结构,该电子锁为一具有通电开锁模式与断电上锁模式的电子锁,其包括:一锁匣1、一止挡件2、一第一卡掣件3、一第二卡掣件4及一制动件5。
42.该锁匣1其内设有一容置空间11,该锁匣1一侧设有一锁孔12,容置空间11内形成一凹槽13,该凹槽13连通该锁孔12,该凹槽13内设有一可移动的锁舌14。该锁舌14可自该锁孔12向外移动,或可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
43.该锁舌14与该凹槽13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第一复位件15,该第一复位件15为一弹簧。当该锁舌14受力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时,该锁舌14同时压缩该第一复位件15,使该第一复位件15积蓄弹力供复位用。
44.该止挡件2枢设于该容置空间11内并位于该锁舌14的一侧,该止挡件2设有一止挡部21,该止挡件2选择性地止挡该锁舌14。该止挡件2与该凹槽13的底部之间设有一第二复位件22,该第二复位件22为一弹簧。当该止挡件2转动时,该止挡件2同时压缩该第二复位件22,使该第二复位件22积蓄弹力供复位用。
45.该第一卡掣件3枢设于该容置空间11内并位于该止挡件2的一侧,该第一卡掣件3设有一卡掣部31,该卡掣部31选择性地卡掣该止挡件2。该第一卡掣件3呈l形,而具有该卡掣部31及一推抵部32。该第一卡掣件3设有一第三复位件33,该第三复位件33为一弹簧。当该第一卡掣件3转动时,该第一卡掣件3同时压缩该第三复位件33,使该第三复位件33积蓄弹力供复位用。
46.该第二卡掣件4枢设于该容置空间11内并邻近但未接触该第一卡掣件3,该第二卡掣件4选择性地卡掣该第一卡掣件3。该第二卡掣件4具有一抵挡部41及一磁吸部42。该第二卡掣件4的抵挡部41与该第一卡掣件3的卡掣部31之间具有一空隙43,使该第二卡掣件4接近但未接触该第一卡掣件3。
47.该制动件5设于该容置空间11内,该制动件5可为一电磁阀或一电磁铁,该制动件5包括一撞针51及一磁吸板52,该制动件5在通电时通过该撞针51带动该第一卡掣件3的推抵部32,及产生磁力通过该磁吸板52(为金属制品)吸附该第二卡掣件4的磁吸部42,借此驱使该第二卡掣件4及该第一卡掣件3。
48.请参阅图3所示,该止挡件2还可对应该卡掣部31设有一斜面23或一弧面,通过该斜面23或该弧面,使该止挡件2及该第一卡掣件3在连动的过程中,不会相互卡死。至于该斜面23的倾斜角度或该弧面的弧度则依需求而定。
49.请参阅图4所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结构于通电开锁时的动作,当通电时,该制动件5通过该撞针51带动该第一卡掣件3(如图4中箭头c所示),及产生磁力通过该磁吸板52吸附该第二卡掣件4(如图4中箭头d所示),使该第二卡掣件4解除对该第一卡掣件3的卡掣,及该第一卡掣件3解除对该止挡件2的卡掣,因此若该锁舌14受力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时(如图4中箭头a所示),该锁舌14带动该止挡件2转动(如图4中箭头b所示),即可使该止挡件2的斜面23可顺畅地脱离该第一卡掣件3的卡掣部31而不会卡住,达到通电开锁的目的。同时,该锁舌14压缩该第一复位件15,该止挡件2压缩该第二复位件22,该第一卡掣件3压缩该第三复位件33,待开锁完毕后,该第一复位件15带动该锁舌14复位,该第二复位件22带动该止挡件2复位,该第三复位件33带动该第一卡掣件3复位。
50.请参阅图5所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结构于断电上锁时的动作,当断电时,该制动件5通过该撞针51带动该第一卡掣件3(如图5中箭头h所示),及通过该磁吸板52带动该第二卡掣件4(如图5中箭头h所示),使该第二卡掣件4的抵挡部41卡掣该第一卡掣件3(如图5中箭头i所示),及该第一卡掣件3的卡掣部31卡掣该止挡件2(如图5中箭头g所示),该止挡件2的止挡部21止挡该锁舌14。因此若该锁舌14受力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时(如图5中箭头f所示),该锁舌14欲带动该止挡件2转动,然而,因为该第一卡掣件3的卡掣部31已卡掣该止挡件2,所以造成该止挡件2的止挡部21止挡该锁舌14,最终导致该锁舌14无法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达到断电上锁的目的。
51.请参阅图6所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结构在锁舌有预压力的情况下仍可正常开锁的动作,当该电子锁在上锁状态时,该锁舌14受到预压力(持续的负荷力)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时(如图6中箭头j所示),该锁舌14欲带动该止挡件2转动,该止挡件2欲连动该第一卡掣件3转动(如图6中箭头k所示),然而因此时为上锁状态,所以该锁舌14自然无法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但是因为该第一卡掣件3与该第二卡掣件4之间具有该空隙43,并未被其他构件所卡掣,所以该驱动件5驱使该第一卡掣件3及该第二卡掣件4仍可正常作动。惟,该第二卡掣件4可防止负荷力过大造成该第一卡掣件3于上锁状态时,自行枢转而开启该电子锁。在该预压力的持续作用下,进行通电开锁,该制动件5通过该撞针51带动该第一卡掣件3(如图6中箭头m所示),及产生磁力通过该磁吸板52吸附该第二卡掣件4,使该第二卡掣件4解除对该第一卡掣件3的卡掣(如图6中箭头n所示),及该第一卡掣件3解除对该止挡件2的卡掣(如图6中箭头l所示),该锁舌14受到该预压力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该锁舌14即可带动该止挡件2转动,使该止挡件2连动该第一卡掣件3转动,又因为该第一卡掣件3与该第二卡掣件4之间具有该空隙43,该止挡件2可顺利自该卡掣部31脱离而不会卡住,最终导致该锁舌14能持续自该锁孔12向内移动,达到在该锁舌14有预压力(preload)的情况下,仍可正常开锁的目的。同时,该锁舌14压缩该第一复位件15,该止挡件2压缩该第二复位件22,该第一卡掣件3压缩该第三复位件33,待开锁完毕后,该第一复位件15带动该锁舌14复位,该第二复位件22带动该止挡件2复位,该第三复位件33带动该第一卡掣件3复位。
52.如此,本实用新型可在该锁舌14有预压力(preload)的情况下,通过该止挡件2、该第一卡掣件3及该第二卡掣件4的连动,仍可正常开锁。
53.以上所论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内所作的等效形状、构造或组合的变换,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9003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