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
背景技术:
2.砖砌外墙、砖砌厨卫内墙由于砌体材质自身吸水的特性,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墙根处需设置混凝土反坎替代砖砌体。而混凝土反坎模板的支设施,目前使用模板搭配止水螺杆进行加固,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硬化过程中,混凝土与螺杆存在缝隙,止水螺杆不能完全防止水渗漏的发生,依然存在风险,此外这一过程导致止水螺杆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舍弃传统的螺杆加固方式,采用夹具装夹模板,节约了止水螺杆的使用,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水渗漏发生的几率。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包括主龙骨和活动龙骨;
5.所述主龙骨包括固定卡板、第一滑轨梁和第二滑轨梁,所述第一滑轨梁和所述第二滑轨梁分别与所述固定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轨梁与所述第二滑轨梁平行;
6.所述活动龙骨包括活动卡板、进给杆、第一滑动梁和第二滑动梁;所述第一滑动梁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穿的第一滑动通孔;所述第二滑动梁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穿的第二滑动通孔;所述第一滑动通孔与所述第一滑轨梁呈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动通孔与所述第二滑轨梁呈滑动配合;所述活动卡板分别与第一滑动梁和第二滑动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卡板与所述固定卡板平行;
7.所述第一滑动梁上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二滑动梁上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均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梁和所述第二滑动梁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第二固定块之间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通过连接杆连接;
8.所述第一滑动梁和所述第二滑动梁之间设置有握手梁,所述支撑环、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均位于所述握手梁和所述活动卡板之间;所述握手梁上开设有握手通孔;所述进给杆的一端连接有手柄,所述进给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握手通孔和支撑环,且所述支撑环与进给杆呈滑动配合,所述进给杆与所述握手通孔间隙配合;所述进给杆的轴向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滑动梁的轴向中心线平行;
9.所述第一固定块上开设有同轴向中心线且连通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滑动梁上对应所述第一孔的位置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与所述第一滑动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连接通孔连通;
10.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内设有同轴向中心线的第一卡紧杆;
11.所述第一卡紧杆上设有环形限位挡块,所述第一卡紧杆上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
所述第一复位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孔内,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抵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在所述环形限位挡块上;
12.所述第一滑轨梁上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均布的卡紧孔;所述卡紧孔的轴向与所述第一孔的轴向平行;所述第一卡紧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通孔与对应的所述卡紧孔适配,所述第一卡紧杆的另一端抵在所述进给杆上;
13.所述进给杆上连接有第一等腰梯形块和第二等腰梯形块,所述第一等腰梯形块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块的底面均与所述进给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紧杆的轴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块的顶面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块的顶面垂直;所述第一卡紧杆抵在所述第一等腰梯形块的顶面上;
14.所述第二固定块、第二滑轨梁、第二滑动梁和第二等腰梯形块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与第一固定块、第一滑轨梁、第一滑动梁和第一等腰梯形块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相同;所述第二固定块内设有与第一卡紧杆、第一复位弹簧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相同的第二卡紧杆和第二复位弹簧。
15.该技术方案通过主龙骨上设置第一滑轨梁和第二滑轨梁,活动龙骨上对应设置第一滑动梁和第二滑动梁,第一滑动梁上的第一滑动通孔与第一滑轨梁滑动配合,第二滑动梁上的第二滑动通孔与第二滑轨梁滑动配合;分别与第一滑动梁和第二滑动梁固定连接有活动卡板,分别与第二滑轨梁和第二滑轨梁固定连接有固定卡板,活动卡板和固定卡板可滑动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对模板的夹持或放松;第一滑轨梁和第二滑轨梁上开设卡紧孔,第一滑动梁和第二滑动梁分别对应引入第一卡紧杆和第二卡紧杆进行卡紧,实现了模板的固定;降低了螺杆的使用带来的成本,减小了水渗漏的风险。
16.优选地,所述进给杆远所述握手梁的一端连接有进给限位环,所述进给限位环的外圈直径大于所述支撑环的内圈直径。
17.优选地,所述握手梁上开设有柄槽,所述柄槽与所述手柄适配,所述进给杆上套设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位于所述柄槽内,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远所述握手通孔的一端抵在所述手柄上。
18.优选地,所述第一卡紧杆和所述第二卡紧杆近所述进给杆的一端均设置有接触圆球。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通过主龙骨和活动龙骨的滑动配合,在滑动过程中,主龙骨的固定卡板与活动龙骨上的活动卡板对模板进行夹持实现加固反坎模具的效果,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可根据不同的反坎模具调整尺寸;对比螺杆加固可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水渗漏发生的几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的侧视图;
23.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的进给杆局部示意图;
24.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的第一固定块局部示意图;
25.图4为图1所示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的右视图。
26.附图标记:
[0027]1‑
主龙骨;11
‑
固定卡板;12
‑
第一滑轨梁;121
‑
卡紧孔;13
‑
第二滑轨梁;
[0028]2‑
活动龙骨;21
‑
活动卡板;22
‑
进给杆;221
‑
手柄;222
‑
第一等腰梯形块;223
‑
第二等腰梯形块;224
‑
进给限位环;225
‑
第三复位弹簧;23
‑
第一滑动梁;231
‑
连接通孔;232
‑
第一固定块;232a
‑
第一孔;232b
‑
第二孔;24
‑
第二滑动梁;241
‑
第二固定块;25
‑
第一滑动通孔;26
‑
第二滑动通孔;27
‑
支撑环;28
‑
握手梁;281
‑
握手通孔;282
‑
柄槽;291
‑
第一卡紧杆;292
‑
环形限位挡块;293
‑
接触圆球;294
‑
第一复位弹簧;295
‑
第二卡紧杆;296
‑
第二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0]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31]
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
[0032]
包括主龙骨1和活动龙骨2;主龙骨1包括固定卡板11、第一滑轨梁12和第二滑轨梁13,第一滑轨梁12和第二滑轨梁13分别与固定卡板11固定连接,第一滑轨梁12与第二滑轨梁13平行。
[0033]
活动龙骨2包括活动卡板21、进给杆22、第一滑动梁23和第二滑动梁24;第一滑动梁23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穿的第一滑动通孔25;第二滑动梁24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穿的第二滑动通孔26;第一滑动通孔25与第一滑轨梁12呈滑动配合,第二滑动通孔26与第二滑轨梁13呈滑动配合;活动卡板21分别与第一滑动梁23和第二滑动梁24固定连接,活动卡板21位于固定卡板11和第一滑动通孔25之间;活动卡板21与固定卡板11平行。
[0034]
第一滑动梁23上连接有第一固定块232,第二滑动梁24上连接有第二固定块241,第一固定块232和第二固定块241均位于第一滑动梁23和第二滑动梁24之间;第一固定块232与第二固定块241之间设置有支撑环27,支撑环27分别与第一固定块232和第二固定块241通过连接杆连接。
[0035]
第一滑动梁23和第二滑动梁24之间设置有握手梁28,支撑环27、第一固定块232、第二固定块241均位于握手梁28和活动卡板21之间;握手梁28上开设有握手通孔281;进给杆22的一端连接有手柄221,进给杆22的另一端穿过握手通孔281和支撑环27,且支撑环27与进给杆22呈滑动配合,进给杆22与握手通孔281间隙配合;进给杆22的轴向中心线与第一滑动梁23的轴向中心线平行。
[0036]
第一固定块232上开设有同轴向中心线且连通的第一孔232a和第二孔232b,第一滑动梁23上对应第一孔232a的位置开设有连接通孔231,连接通孔231与第一滑动通孔25连通,第一孔232a与连接通孔231连通;第一孔232a的直径小于第二孔232b的直径,第一孔
232a和第二孔232b内设有同轴向中心线的第一卡紧杆291。
[0037]
第一卡紧杆291上设有环形限位挡块292,第一卡紧杆291上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294,第一复位弹簧294位于第二孔232b内,第一复位弹簧294的一端抵在第二孔232b的内壁上,第一复位弹簧294的另一端抵在环形限位挡块292上;所述第一滑轨梁12上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均布的卡紧孔121;所述卡紧孔121的轴向与所述第一孔232a的轴向平行;第一卡紧杆291的一端穿过连接通孔231与卡紧孔121适配,第一卡紧杆291的另一端抵在进给杆22上。
[0038]
进给杆22上连接有第一等腰梯形222块和第二等腰梯形223块,第一等腰梯形222块和第二等腰梯形223块的底面均与进给杆22固定连接;第一卡紧杆291的轴向中心线分别与第一等腰梯形222块的顶面和第二等腰梯形223块的顶面垂直;第一卡紧杆291抵在第一等腰梯形222块的顶面上。
[0039]
第二固定块241、第二滑轨梁13、第二滑动梁24和第二等腰梯形223块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与第一固定块232、第一滑轨梁12、第一滑动梁23和第一等腰梯形222块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相同;第二固定块241内设有与第一卡紧杆291、第一复位弹簧294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相同的第二卡紧杆295和第二复位弹簧296。
[0040]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主龙骨1与活动龙骨2通过第一滑轨梁12和第二滑动梁24与对应的第一滑动通孔25和第二滑动通孔26的滑动配合实现进给;固定连接于第一滑轨梁12和第二上的固定卡板11和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动梁23和第二滑动梁24上的活动卡板21对模具进行夹持或放松;按压手柄221,进给杆22靠近活动龙骨2的活动卡板21,进给杆22上的等腰梯形块位置发生变化;抵在等腰梯形块上的第一卡紧杆291和第二卡紧杆295分别在对应的第一复位弹簧294和第二复位弹簧296的作用下向进给杆22移动,第一卡紧杆291和第二卡紧杆295的另一端分别远离第一滑轨梁12的卡紧孔121和第二滑轨梁13的卡紧孔121,此时第一滑动梁23相对第一滑轨梁12可以滑动。第一滑动梁23滑动到目标位置,拉动手柄221,第一卡紧杆291和第二卡紧杆295均插入卡紧孔121,进而锁紧反坎模具。在不使用螺杆加固反坎模具的情况下,采用本方案的加固夹具,重复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水渗漏发生的几率,且尺寸可控,可以针对不同场景的反坎模具进行加固,适用性广。
[0041]
此外,进给杆22远握手梁28的一端连接有进给限位环224,进给限位环224的外圈直径大于支撑环27的内圈直径。
[004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进给限位环224用于限制进给杆22脱离整个装置。
[0043]
进一步的,握手梁28上开设有柄槽282,柄槽282与手柄221适配,进给杆22上套设有第三复位弹簧225,第三复位弹簧225位于柄槽282内,第三复位弹簧225远握手通孔281的一端抵在手柄221上。
[0044]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反坎模具加固夹具,操作人员操作手柄221进行动作费时费力,第三复位弹簧225的设置可以有效增加工作效率,操作时候:按压手柄221,装置可进行动作;松开手柄221,在第三复位弹簧225的作用下,进给杆22回退,整个装置锁止。
[0045]
而且,第一卡紧杆291和第二卡紧杆295近进给杆22的一端均设置有接触圆球293,
可以降低卡紧杆与进给杆22之间的摩擦带来的能量损失,使用更加平滑。
[004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900381.html